明清小说之《西游记》汇编
明代文学《西游记》

参考书目
朱 一 玄 、 刘 毓 忱 : 《 西 游 记 资 料 汇 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 3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
刘 荫 柏 编 : 《 西 游 记 研 究 资 料 》 , 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
胡 光 舟 : 《 吴 承 恩 和 西 游 记 》 , 上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
“ 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 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 等
唐 李 公 佐 《 古 岳 渎 经 》 中 的 淮 涡 水 怪无支祁
印 度 史 诗 《 罗 摩 衍 那 》 中 的 神 猴 哈 努曼
佛 经 故 事 中 求 法 成 正 果 的 猕 猴
三、孙悟空:自在与成人
“ 自在不成人”
原 生 态 的 “ 人 ” “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接 受 与 抗 拒 社 会 规 范 极 端 膨 胀 的 个 人 欲 望
第 一 回 至 第 七 回 , 孙 悟 空 出 身 与大闹天宫。
第 八 回 至 第 十 二 回 , 唐 僧 身 世 与取经缘起。
第 十 三 回 至 第 一 百 回 , 西 天 取 经,修成正果。
二、《西游记》的意义结 构
两 个 故 事 和 多 重 主 题
大 闹 天 宫 和 西 天 取 经 之 间 的 关 系
僧形象。 分 析 《 西 游 记 》 里 的 神 魔 世 界 。
• 与孙悟空有关系的,如牛魔王是他的结拜兄弟 • 与天宫无关的土生土长的妖魔,如白骨精,车迟
国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等
二、《西游记》的意义结 构
象征意义 : 人生哲理的深刻 思考
重 建 理 想 的 社 会 秩 序
唐太宗治下的大唐帝国,“一天 瑞气,万道祥光。仁风轻淡荡, 化日丽非常。……介福千年过舜 禹,升平万代赛尧汤”(第十二
精选《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资料

李江杰 副教授
明代中后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一、统治阶级对小说戏曲的控制有了 较大松动
二、印刷业的发达 三、小说理论的推动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一)唐代真人真事的 传说阶段:
玄奘 ,世称唐三藏, 俗姓陈,河南陈留人, 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 (602),圆寂于唐高宗 麟德元年(664)。唐太 宗贞观三年(629),自 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 时年玄奘二十八岁。
《西游记》成功运用神话创造手法,写出 了一系列浪漫的神魔形象,他们都具有独 立完整的个性,都是神、人、动物的完美 统一体。
孙悟空
他是猴,同时也是 神猴,是人猴,是 三者的统一体。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原 型有这样几种说法 :
1.进口说:以胡适为代 表,他的《西游记考 证》认为猴行者的形 象脱胎于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 。
2.国产说:以鲁迅为代 表的国粹派认为唐代 李公佐《古嶽读经》 中记载了淮水水神无 支祁 。
形若猿猴,缩鼻高额, 青躯自首,金目雪牙, 颈伸百尺,力逾九象, 搏击腾踔疾奔,轻利 倏忽
3.“混血说”: “混血 说”的首倡者是持 “进口说”的季羡林 先生。《罗摩衍那初 探》中指出:
“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 基本上是从印度《罗 摩衍那》中借来的, 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 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 色彩。这样看恐怕比 较接近事实。”
前者主要体现了普泛性、历史整体性, 表现了民族性格优秀的一面。后者则体现特 定性:明中叶后时代思潮的特征。
猪八戒:
他是孙悟空的同伴, 战友也是孙悟空的 陪衬和对头,他是 猪、神猪、人猪的 三位一体。
(三)幽默、诙谐的语言特征
《西游记》滑稽、诙谐的情节、语言,往往在 平静的情节叙述中夹杂着有意义的话,在嬉笑 怒骂中反映对世态炎凉的调侃,同时展示人生 哲理。(孙悟空、猪八戒)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七章《西游记》 ppt课件

▪ 《西游记》亦幻亦真的特点在塑造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时 体现得尤为鲜明。作品善于将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 和动植物的自然特性融为一体,合情合理地展现出神话人物 的独特风采。
▪ 比如孙悟空,他的原型是猴,因而会攀援,喜欢吃果子,生 就一副“雷公嘴”,“孤拐脸”。
二、幽默诙谐的游戏风格
▪ 《西游记》不乏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但在一种戏谑性的氛围 中,我们领略到的是一部轻喜剧,以过于沉重的心态来读会 造成理解的隔阂和失误。
▪ 其人物语言,虽然因大多数神魔被漫画化而难以做到个性分 明,但主要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的口吻却颇 见性情。
第四节 《西游记》的影响
▪ 《西游记》刊行之后,在其带动和影响之下,神魔小说的创 作迅速形成高潮 第一种以对立双方的斗法为主,写法宝,写神通,侧重于想 象的神奇。其代表作为《封神演义》。另有罗懋登《三宝太 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无名氏《混元盒五毒全传》等
三、《西游记》的政治意涵
▪ 人间国度,所用多为明代官职,国王又多为宠信道士的昏君 ,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嘉靖皇帝。但并非有意影射。
▪ 《西游记》的作者不是一位整天板着脸讥弹时政的作家,如 果《西游记》中确有讥弹时政的意味,那也是妙手偶得,并 非刻意为之。
▪ 《西游记》对人和妖怪采用不同的伦理准则,一方面是对传 统的志怪惯例的继承,另一方面也确能引发读者关于现实生 活的丰富联想。
▪ 比如第三十六回,唐僧向宝林寺僧官借宿,僧官不允,还训 斥了唐僧一顿;悟空去借,僧官满口答应,唯唯诺诺:
▪ “行者闻言暗笑,押着众僧,出山门下跪下。那僧官磕头高 叫道:‘唐老爷,请方丈里坐。’八戒看见道:‘师父老大 不济事,你进去时,泪汪汪,嘴上挂得油瓶。师兄怎么就有 此獐智,教他们磕头来接?’三藏道:‘你这个呆子,好不 晓礼!常言道,鬼也怕恶人哩。’”
08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七章 《西游记》

▪ 《封神演义》赋予诸多神仙妖怪以奇形怪状的容貌和各有特 点的法术。杨任的眼睛、雷震子的肉翅、哪吒的三头六臂, 在地底行走的土行孙,高明、高觉的千里眼、顺风耳,杨戬 的七十二般变化,这些新奇有趣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 印象。 ▪ 法宝在《封神演义》中的作用得到异乎寻常的强调
《西游补》
▪ 董说虔心向佛,经历了一段“阅历了悟”的过程,《西游补》 即旨在“自述平生阅历了悟之迹”。阅历了悟的关键是“空 破情根”,“见得世界情根之虚”,“认得道根之实”。
▪ 第三节 《西游记》的审美特征
▪ 第四节 《西游记》的影响
第一节
《西游记》故事的 流变及其作者问题
▪ 《西游记》的成书具有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相近的 特点:它所表现的唐僧取经的题材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为依 据,西游故事曾在民间长期流传,《西游记》最后由文人据
西游故事写成。
▪ 西游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工、丰富、发展,离 历史上真人真事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南宋时刊印的《大唐 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已佚)及元末明 初杨讷的《西游记杂剧》等,已经改变了取经故事的面貌。
二、幽默诙谐的游戏风格
▪ 《西游记》不乏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但在一种戏谑性的氛围中,我们领 略到的是一部轻喜剧,以过于沉重的心态来读会造成理解的隔阂和失误。 ▪ 比如第三十六回,唐僧向宝林寺僧官借宿,僧官不允,还训斥了唐僧一
顿;悟空去借,僧官满口答应,唯唯诺诺:
▪ “行者闻言暗笑,押着众僧,出山门下跪下。那僧官磕头高叫道:‘唐 老爷,请方丈里坐。’八戒看见道:‘师父老大不济事,你进去时,泪
比丘国、灭法国等,而正义总是在佛教一边。
三、《西游记》的政治意涵
▪ 人间国度,所用多为明代官职,国王又多为宠信道士的昏君,很 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嘉靖皇帝。但并非有意影射。 ▪ 《西游记》的作者不是一位整天板着脸讥弹时政的作家,如果 《西游记》中确有讥弹时政的意味,那也是妙手偶得,并非刻意 为之。 ▪ 《西游记》对人和妖怪采用不同的伦理准则,一方面是对传统的 志怪惯例的继承,另一方面也确能引发读者关于现实生活的丰富 联想。
明清小说之《西游记》

吴承恩
生平简介
吴承恩(约1500——1582年)。字 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 (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 小说家,他在晚年所创作的《西游 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 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 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 “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文下 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 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 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 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 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内容简介: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 本书主要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 战胜各路妖魔鬼怪,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赞扬 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为了目标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 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 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 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 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 裟、九环锡杖、紧箍咒。唐僧身 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 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 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 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 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 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 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 历史功绩。取经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猪八戒性格及主要情节 性格:一方面不失忠勇和善良、战 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另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 搬弄是非、自私、耍小聪明、说谎, 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猪八戒是 《西游记》中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 形象。他优点和缺点参半,优点和 缺点在他身上似乎得到了比较完整 的体现。 主要情节:高老庄收八戒、八戒大 战流沙河
期末复习:《西游记》必考知识点汇总

《西游记》必考知识点汇总名著简介《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还是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来点常识1、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淮安阳山(今江苏淮安人。
2、体裁:长篇神话小说3、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
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4、精彩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四圣试禅心等。
5、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6、艺术特色: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
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是正义的化身。
孙悟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鬼怪,象征着黑暗势力。
这一正一反,既突出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又突出了斩妖降魔的内容,从而使贯穿全书的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
明清小说精彩章回、赏析、问题、书目

《三国演义》名段选读桃园结义“桃园结义”,见于《三国演义》第1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这是刘、关、张崭露头角,白手起家,斩将立功的开始。
刘备虽然“素有大志”,贵为“正统”,但已沦落在社会最底层;关羽、张飞虽然武艺超群,但不过是一介草民,在天下大乱之际,单靠个人奋斗,肯定无所作为,只有通过兄弟结义,凝聚成一股力量,才可能向社会发动冲击,夺取一定的政治资源。
结义之后,张飞就广散资财,招募乡勇,打造兵器,加入到征讨黄巾、逐鹿中原的行列。
“桃园结义”,虽然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却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特别是小说所写的结义誓言:“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实际上就是作者受历史上无数次民间武装斗争仪式的启发,进行合理的想象和高度的艺术概括,使之典范化的结果。
正因如此,“桃园结义”才会在明清时期的下层社会产生极其广泛的政治影响。
“桃园结义”,还为《三国演义》对“义”的张扬奠定了基调。
后来,兄弟三人在打江山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彼此忠诚,绝不变心。
这让许多阅读《三国演义》的人,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
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三国演义》谱写了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义”的颂歌温酒斩华雄“温酒斩华雄”见于《三国演义》第5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这是《三国演义》中最有特色的战争描写片段之一。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层层铺垫、以虚写实的方法,不仅将这场战斗写得别开生面,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同时,又将关羽的风采和神勇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为了突出关羽的非凡神勇,作者首先极力渲染华雄的骁勇和声势,写他如何接二连三地斩鲍忠,败孙坚,砍俞涉,劈潘凤……杀得联军丢盔弃甲,袁绍放声悲叹,就在这情势十分危急的关头,关羽一声大吼:“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这一闪亮登场,显得威风凛凛,英姿勃发。
《西游记》和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一、《西游记》的流传版本
(一)早期版本 (二)明代刊本 (三)清代刊本 (四)典籍所记已佚版本
(一)早期版本
唐五代的《大唐三藏 取经变文》 宋代的说经话本《大 唐三藏取经诗话》 元代的平话本《西游 记》
(二)明代刊本
繁本系统,包括两种 版本分别是《新刻出 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简称为世德堂本) 和《李卓吾先生批评 西游记》(简称为李 评本)。
(四)典籍已佚版本
平话本、唐光禄购本、释厄传 本、周邸本、鲁府本、登州府 本、大略堂古本、蔡金注本、 许白云本、丘处机本、史真人 本。
二、《西游记》祖本问题
一,从平话本的主
要情节和结构来看, 已经初步具备吴承 恩《西游记》的规 模。
二、谚解本与世本关于二郎神的庙
号基本一致。 三、谚解本中记载孙悟空取经功成, 证果“大力王菩萨”。所以“大力 王菩萨”就是孙悟空。
《西游记》来源于《取经诗话》
首先,自从玄奘取经回到长安之后, 取经故事便以多种艺术形式在社会 上广泛流传。 其次,佛教徒借玄奘取经故事宣扬 佛教。
再次,从现存《取经诗话》 的体制和表现形式来看, 也有着明显的变文痕迹。 最后,《取经诗话》中有 不少语言,都具有唐五代 语言的特征。
三、世本是最重要版本
简本系统,包括两种 版本:一是《唐三藏 西游释厄传》(简称 为朱本),二是《西 游记传》(简称为杨 本)。
删本系统,包括三种版本:一是
《唐僧西游记》(简称为唐僧本) 二是《鼎镌京板全像西游记》(简 称为清白唐本或杨闽斋本),三是 《新刻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简 称为闽斋堂本)。
(三)清代刊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彩片段
• 神猴出世 • 智斗二郎神 • 三打白骨精 • 大战红孩儿 • 三借芭蕉扇 • 大闹五庄观 • 狮驼岭斗三妖 • 比丘国救小孩
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 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朝 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 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 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 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 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 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
艺术特色:《西游记》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家喻户 晓、妇孺皆知的小说。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大约有三: 第一,是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它主要由孙悟空大闹
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 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50多个故事,大都情节曲折、扣 人心弦。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 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故事则 尤为引人入胜。 第二,是善于塑造人物。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 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 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 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 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第三,是充满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在小 说中,天府、龙宫、仙境、地狱是打通了的,人物可以 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玉皇大帝、东海龙王、天兵天将、 妖魔鬼怪等可以共同登场;自然界的虎豹熊狮、花鸟虫 鱼,甚至骷髅等都可以变成人形兴妖作怪;
猪八戒性格及主要情节
性格:一方面不失忠勇和善良、战 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另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 搬弄是非、自私、耍小聪明、说谎, 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猪八戒是 《西游记》中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 形象。他优点和缺点参半,优点和 缺点在他身上似乎得到了比较完整 的体现。 主要情节:高老庄收八戒、八戒大 战流沙河
孙悟空性格和精彩情节
性格: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 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 仗义、无所畏惧、幽默;性情急躁、好胜心强、 喜欢搞点恶作剧。
精彩情节有:大闹天宫(最能体现他的反抗精 神)、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 三调芭蕉扇等。
猪八戒
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 弟 ,原来是天蓬元帅, 因调戏嫦 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 投胎,却 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 相似。他 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 ,使用的 兵器是九齿钉钯。唐僧 西去取经 路过云栈洞,猪八戒被 孙悟空收 服,八戒从此成为孙悟 空的好帮 手,一同保护唐僧西天 取经。八 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 ,力气大, 但又好吃懒做,爱占 小便宜,贪 图女色,难分敌我。他对师 兄的 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 耿, 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 劳, 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取经后被 封为“净坛使者”。
内容简介: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
本书主要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 战胜各路妖魔鬼怪,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赞扬 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为了目标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 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 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 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 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唐僧性格及精彩情节
唐僧性格:举止文雅、性情和善、 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 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 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 辨、忠奸不分、固执。 精彩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真假唐僧、女儿国遇难
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 弟 ,有美猴王和齐天大圣美称,会 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 火眼金 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 的伎俩; 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 里;使用的 兵器如意金箍棒,能 大能小,随心 变化,小到绣花针 ,大到顶天立地。 他占花果山为 王,自称“齐天大
明清小说之《西游记》
吴承恩
生平简介
吴承恩(约1500——1582年)。字 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 (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 小说家,他在晚年所创作的《西游 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 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 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
“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文下 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 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 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 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 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地帮助师徒四人渡河西去。沙和尚 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 上,任劳任 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 身罗汉
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
沙僧的性格与主要情节:
性格:循规蹈矩、埋头苦 干、默默无闻、小心谨慎、 忠诚老实、勤勤恳恳、明 哲保身、崇信佛法、严守 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 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 可摧、关键时刻不失义骨 侠肠;但有时贤愚不分、 好坏不辨、固执。 情节:大战流沙河、三打 白骨精
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 裟、九环锡杖、紧箍咒。唐僧身 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 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 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 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 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 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 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 历史功绩。取经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法名悟净,原是天宫玉帝的 卷帘大 将,因触犯天条,被贬出 天界,在 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 他使用的兵 器是一柄月牙铲,武 艺高强,不畏 强敌。经南海观世 音菩萨点化,拜 唐僧为师,与孙 悟空、猪八戒一起 保护唐僧西天 取经。他身上有两件 宝,一件是 菩萨葫芦,一件是九个 骷髅组成 的项圈。后来,他用九个 骷髅作为九宫,把菩萨葫芦安放在 其中 ,成为法船,稳似轻舟,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