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合集下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的一种病理状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程度和发生率都较高,尤其在3-5天龄时较为常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疸指数的评估黄疸指数是评估新生儿黄疸程度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黄疸指数包括黄疸指数(TcB),黄疸负荷(Jaundice Load)和总胆红素(TSB)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黄疸指数(TcB),通常采用非接触式的TcB仪器进行测量。

根据WHO的标准,新生儿黄疸程度分为五个等级:无黄疸、黄疸仅限于面部和上肢、黄疸持续扩展至向下延伸至膝下、黄疸扩散到全身的大部分区域以及高度黄疸。

根据黄疸指数的值,可以判断黄疸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二、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中,还包括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

一般来说,黄疸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开始出现,达到峰值一般在出生后的2-4天。

因此,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是判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是黄疸在出生后的3天后仍然存在,就有可能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三、体重减轻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中,还可以通过体重减轻率来判断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

一般来说,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体重减轻,这是正常的。

但如果发现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体重减轻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或是黄疸伴随体重减轻,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

四、主观症状评估除了上述的客观指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到一些主观症状,如食欲不振、嗜睡、呕吐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表现之一,在综合评估的过程中需要予以考虑。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黄疸指数的评估、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体重减轻率以及主观症状的评估等。

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可能对婴儿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及时诊断和治疗这种病症,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胆红素。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代谢产生的一种黄色物质,它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排泄。

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天内,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较为常见。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胆红素水平和新生儿的年龄。

首先,胆红素水平是判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会在出生后的几天内逐渐上升,然后在一定时间内逐渐下降。

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可以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对于足月婴儿,胆红素水平在出生后的第24小时内达到或超过85微摩尔/升(5毫克/分升),被认为是中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而对于早产儿,胆红素水平在出生后的第48小时内达到或超过170微摩尔/升(10毫克/分升),也被认为是中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其次,新生儿的年龄也是判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依据。

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可以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出生后的前三天内胆红素水平升高,而晚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出生后的第四天开始胆红素水平升高。

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代谢功能在出生后的几天内逐渐发育成熟,所以胆红素水平会有所变化。

综上所述,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胆红素水平和新生儿的年龄。

通过检测胆红素水平和了解新生儿的年龄,医生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并不一定需要立即治疗。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婴儿的健康状况和胆红素水平,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对于确诊为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婴儿,医生可能会采取光疗、输血或其他治疗方法来降低胆红素水平,以保护婴儿的健康。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二.监测方法
1. TSB测定 2. TCB测定 3. 呼出气一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三.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
I. 光疗:指征,设备与方法,注意问题,停 止光疗指征 II. 换血疗法:指征,方法,注意的问题 III. 药物治疗:丙球(新生儿溶血病,0.51.0g/kg),白蛋白(TSB接近换血值,且白 蛋白小于25g/L,补充白蛋白1g/kg),纠正酸 中毒
四、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
I. 高危因素的评估 II. 出院后随访计划的制定
和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
• 1.母乳喂养性黄疸 • 2.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 Biblioteka 专家共识一.高胆的相关概念
•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胎龄大于35周 重度 342υmol/L(20mg/dl) 极重度 427 υmol/L(25mg/dl) 危险性510 υmol/L(30mg/dl) 2.急性胆红素脑病 早产儿(大于35周) 342 足月儿 427 低出生体重儿 171-239(10-14mg/dl) 3.核黄疸:慢性、永久性损害和后遗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除了高胆红素血症以外还 包括合并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窒息、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低白蛋 白血症等。
➢ 胆红素脑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典型 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脑干听 觉诱发电位可以辅助诊断,头颅MRI表现为急性期基 底神经节苍白球T1WI高信号,数周后可转变为T2WI高 信号;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可见各波潜伏期延长 ,甚至听力丧失;BAEP早期改变常呈可逆性。
精选ppt
8
精选ppt
9
2.光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光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的变化, 一般6-12 h监测一次。对于溶血症或TSB接 近换血水平的患儿需在光疗开始后4-6 h内 监测。当光疗结束后12-18 h应监测TSB水 平,以防反跳。
精选ppt
10
(二)换血疗法
1.换血指征:
(1)出生胎龄≥35周以上的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可参照2004年 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换血参考标准(图3,出生体重<2500 g的早产儿换血标准可参考表1。在准备换血的同时先给予 患儿强光疗4~6 h,若TSB水平未下降甚至持续上升,或 对于免疫性溶血患儿在光疗后TSB下降幅度未达到3450umol/L(2-3 mg/d1)立即给予换血。
(1)换血过程中应注意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心率、 血压和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注意严格无菌操 作。
(2)注意监测血气、血糖、电解质、血钙、血常规。
(3)换血时需等容量匀速地抽出和输入血液。一般控 制全程在90-120 min内。
(4)换血后可发生TSB反弹,应继续光疗,并每4 h监 测TSB。如果监测TSB超过换血前水平应再次换 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诊断与防治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诊断与防治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症状,尤其是早期(生后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一般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05μmol/L(12mg/d1),早产儿胆红素不超过256μmol/L(15mg/d1),称为生理性黄疸。

在此时期内,由于围生、感染、溶血等因素所致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胆红素常超过205-256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国内高胆发病率较高,不少资料报道以高胆为主诉者占住院新生儿首位,可达30%-50%。

如何降低高胆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已是当务之急。

1 正确判断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程度不仅有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和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

如东方人比西方人高,美国印地安人较白人高;我国南方人较北方人高,海拔高于3100m以上地区较1600m地区高2倍;第1胎有高胆者,第2胎较无高胆者高3~12倍;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

目前正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率将大幅度提高,我国更应有自己的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值,因此需要大量数据,通过全国较大范围的协作,共同制定出高胆诊断标准,正确判断生理性或病理性黄疸,是降低高胆发生率途径之一。

对高危儿生后即进行胆红素监测,生后前3 d超过各日龄生理值作出早期诊断并予预防性治疗,可降低30%高胆发生率。

2 高胆的早期诊断过去诊断高胆的步骤,多为肉眼观察到新生儿出现较明显的黄疸后,再检查血胆红素,不论日龄大小,当胆红素值超过205-256μmol/L时才诊断为高胆,进一步查找病因,因此达不到早期诊断和防治目的。

一般重症高胆多发病较早,常于生后d1即出现黄疸,而且每天胆红素增长迅速,此时虽未达到高胆标准,但已属于病理性黄疸。

正常足月儿脐血胆红素<42.8μmo l/L(2.5 mg/d1),24h内<103μmol/L,(6mg/d1),48h内<128μmol/L,(7.5mg/d1),≥72h<205μmol/L;早产儿各为51.3、137、205、256μmol/L,故对3d内新生儿应根据日龄来判断生理性或病理性黄疸,而不是以205μmol/L,或256μmol/L为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婴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新生儿健康和成长发育有严重的影响。

为了规范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制订了一系列的规范,以下是相关内容:一、诊断标准:1. 新生儿黄疸出现 24 小时内生后 24 小时,总胆红素浓度>51.3μmol/L;2. 新生儿黄疸出现生后 24 小时以上,但在 5 天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生后日数的 4 倍(如生后 3 天时总胆红素浓度>12.9μmol/L),即可诊断胆红素血症;3. 新生儿黄疸出现生后 5 天以上,总胆红素浓度>205.2μmol/L。

二、治疗原则:1. 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应先评估黄疸的程度,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2. 治疗原则控制病因,保持足够的营养和液体通畅,监测血胆红素浓度,严密观察黄疸程度;3. 确定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的黄疸为生理性黄疸,出生后 24 小时以上出现黄疸为病理性,严格按黑棕、黄棕和柿蒂花的黄疸程度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三、治疗方法:1. 光疗治疗:适用于黄疸非常明显并且出生后的日子数大于 3 天的新生儿,但不适用于后天性慢性胆汁淤积性黄疸;2. 换血治疗:适用于早产儿、新生儿溶血及病毒性肝炎等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尤其适用于血胆红素水平迅速升高或治疗光疗效果不明显的患儿;3.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主要选用倚普利酮或苯巴比妥,应严格遵照专业医生给予剂量和使用时间,禁止自行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四、预防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 准妈妈应及早就诊孕期并预防孕期重要疾病和孕期饮食卫生等问题;2. 出生后提供合理膳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 抚触、皮肤接触、母乳喂养等宝宝早期护理方法有利于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4. 新生儿应按时接种疫苗,避免输血、注射等操作造成的传染病扩散。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㈠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㈡诊断依据:1.常有喂养不足、胎粪排出延迟,寒冷、感染、窒息等诱因。

2.起病或急或缓,表现为皮肤、巩膜不同程度黄染。

3.可伴或不伴有拒奶、吐级、腹胀、腹泻、发热、烦燥、易惊、嗜睡、口周发绀、呼吸、心律节律不齐、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新生儿原始反射亢进或减弱等。

4.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220.5µmol/L(12.9mg/dl);或高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日龄所对应的总胆红素值。

㈢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根据新生儿胎龄保持适当的环境温度(24-26℃)及湿度(50-60%),新生儿呈裸体状态,仅包尿布及戴眼罩保护性腺及视网膜。

进食正常的患儿多喂奶、水,进食不足的患儿补足液体量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烦燥者适当应用镇静剂,缺氧者予吸氧。

2.光疗:一般选择蓝光。

根据病情选择连续或间歇、单面或双面照疗。

3.换血:大部分Rh溶血病和个别严重的ABO溶血症需换血治疗。

换血量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倍,约150-180ml/kg。

4.酶诱导剂:苯巴比妥钠(2-3mg/kg·d分次口服);尼可刹米(0.125g/次口服)5.供给白蛋白:可与间接胆红素结合,避免过高的间接胆红素水平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输血浆每次10-20ml/kg或白蛋白0.5-1g/kg。

6.琼脂:减少肝肠循环,从而减少胆红素的吸收。

7.对因治疗:有感染者,可予抗生素治疗,窒息患儿复苏后给予相应处理。

8.其他治疗: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寒冷损伤、饥饿等。

(四)标准住院日: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住院日3-10天。

(五)进入标准路径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编码。

中药治疗:根据辩证分析,可分为如下证型:①风寒闭肺:治宜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选滑盖散加减。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约为 20%-5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核黄疸,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害。

因此,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黄疸类型,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

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较多,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能力较低,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

2.溶血性疾病: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包括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等,这些疾病导致红细胞破坏,释放大量胆红素,加重肝脏负担。

3.感染:新生儿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使胆红素生成增多。

4.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等,这些疾病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水杨酸类等可导致新生儿黄疸。

6.母乳性黄疸:母乳中存在某些成分,如激素、酶等,可影响胆红素的代谢。

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方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具体方法如下:1.病史:了解患儿出生情况、喂养史、家族史等。

2.临床表现:观察患儿的皮肤、巩膜黄染程度,评估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是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依据。

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即为高胆红素血症。

此外,还需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

4.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肝脏、胆囊、胆管等器官的病变。

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16年版)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Bhutani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的95百分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
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降低胆红素:根据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决定光疗、换血等措施。

2.预防高胆红素脑病:必要时使用白蛋白。

3.减轻溶血:必要时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

4.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

(2)CRP。

(3)监测胆红素。

(4)血生化全套。

(5)血气分析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筛查。

(2)血TORCH。

(3)腹部B超。

(4)红细胞形态。

(5)听力检查。

(6)头颅MRI。

(7)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8)血培养+药敏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 根据光疗曲线进行光疗。

(1)光疗过程中注意适当增加补液量,以防光疗中体
液丢失过多。

(2)注意监测体温。

(3)光疗中注意保护患儿的双眼和会阴部。

2. 根据胆红素水平,酌情应用白蛋白,每次1g/Kg。

3. 换血疗法。

(1)掌握换血指征,必须签署换血同意书。

(2)换血量:双倍血容量进行换血。

(3)选择合适的血源。

4.光疗和换血前后均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血常规+网织红细胞。

5.必要时应用抗菌药物。

(八)出院标准。

1.血清胆红素稳定下降,结束光疗24-48小时后,胆红素仍低于需要临床干预的标准。

2.血红蛋白稳定,>80g/L。

3.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高胆红素血症进一步加重的其他情况,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如发生胆红素脑病,需要其他相关检查及处理,延长住院治疗时间。

3. 入院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包括重度贫血、水肿、胆汁淤积等),则退出路径/转入其他相应疾病路径。

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附表:换血医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