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的一种病理状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程度和发生率都较高,尤其在3-5天龄时较为常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疸指数的评估黄疸指数是评估新生儿黄疸程度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黄疸指数包括黄疸指数(TcB),黄疸负荷(Jaundice Load)和总胆红素(TSB)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黄疸指数(TcB),通常采用非接触式的TcB仪器进行测量。

根据WHO的标准,新生儿黄疸程度分为五个等级:无黄疸、黄疸仅限于面部和上肢、黄疸持续扩展至向下延伸至膝下、黄疸扩散到全身的大部分区域以及高度黄疸。

根据黄疸指数的值,可以判断黄疸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二、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中,还包括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

一般来说,黄疸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开始出现,达到峰值一般在出生后的2-4天。

因此,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是判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是黄疸在出生后的3天后仍然存在,就有可能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三、体重减轻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中,还可以通过体重减轻率来判断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

一般来说,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体重减轻,这是正常的。

但如果发现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体重减轻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或是黄疸伴随体重减轻,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

四、主观症状评估除了上述的客观指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到一些主观症状,如食欲不振、嗜睡、呕吐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表现之一,在综合评估的过程中需要予以考虑。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黄疸指数的评估、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体重减轻率以及主观症状的评估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V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V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V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许多新生儿所面临的一种常见疾病。

它通常出
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内,由新生儿体内产生的胆红素过多引起的。


果不及时治疗,这种疾病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因此,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规范非常重要。

1. 早期筛查: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到48小时内进行。

2. 食物控制:通过对母乳、人工奶和营养补充剂的管理,限制新生儿
摄入的胆红素总量。

3. 光照治疗:让新生儿暴露在特殊的蓝光下,帮助其体内的胆红素转
变成可溶性的物质,方便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

4. 药物治疗: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新生儿,需要通过药物治疗降低体
内的胆红素水平。

这些药物包括酚酞、硼酸和葡萄糖醛酸。

5. 监测:在治疗期间,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应该定期监测,以确保疗
效和安全。

总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治疗
方式和治疗时机。

尽管这种疾病相对常见,但如果得到及时和正确的
治疗,大多数新生儿都可以完全康复。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高胆红素
血症的症状,请联系医生并采取行动,以确保最佳的治疗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全)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全)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二)诊断依据:1.常有母婴RH或ABO血型不合、G-6PD缺陷症、喂养不足、胎粪排出延迟、寒冷、感染、窒息等诱因。

2.起病或急或缓,表现为皮肤、巩膜不同程度黄染。

3.可伴或不伴有拒奶、吐级、腹胀、腹泻、发热、烦燥、易惊、嗜睡、口周发绀、呼吸、心律节律不齐、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新生儿原始反射亢进或减弱等。

4.实验室检查: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0.5µ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6m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 85mmol/L(5mg/dl)。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根据新生儿胎龄保持适当的环境温度(24-26℃)及湿度(50-60%)。

进食正常的患儿多喂奶、水,进食不足的患儿补足液体量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烦燥者适当应用镇静剂,缺氧者予吸氧。

2.光疗:一般选择蓝光。

光疗时,新生儿呈裸体状态,仅包尿布及戴眼罩以保护性腺及视网膜。

根据病情选择连续或间歇、单面或双面照疗。

3.酶诱导剂:苯巴比妥钠(5-9mg/kg·d );肌肉注射。

4.供给白蛋白:白蛋白可与间接胆红素结合,避免过高的间接胆红素水平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输白蛋白0.5-1g/kg。

5.对因治疗:有感染者,可予抗生素治疗,窒息患儿复苏后给予相应处理。

6.其他治疗: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寒冷损伤、饥饿等。

7. 中药治疗:茵栀黄颗粒或口服液。

(四)标准住院日: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一般住院日5-10天。

(五)进入标准路径: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ICD-10 J18)。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婴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新生儿健康和成长发育有严重的影响。

为了规范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制订了一系列的规范,以下是相关内容:一、诊断标准:1. 新生儿黄疸出现 24 小时内生后 24 小时,总胆红素浓度>51.3μmol/L;2. 新生儿黄疸出现生后 24 小时以上,但在 5 天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生后日数的 4 倍(如生后 3 天时总胆红素浓度>12.9μmol/L),即可诊断胆红素血症;3. 新生儿黄疸出现生后 5 天以上,总胆红素浓度>205.2μmol/L。

二、治疗原则:1. 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应先评估黄疸的程度,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2. 治疗原则控制病因,保持足够的营养和液体通畅,监测血胆红素浓度,严密观察黄疸程度;3. 确定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的黄疸为生理性黄疸,出生后 24 小时以上出现黄疸为病理性,严格按黑棕、黄棕和柿蒂花的黄疸程度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三、治疗方法:1. 光疗治疗:适用于黄疸非常明显并且出生后的日子数大于 3 天的新生儿,但不适用于后天性慢性胆汁淤积性黄疸;2. 换血治疗:适用于早产儿、新生儿溶血及病毒性肝炎等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尤其适用于血胆红素水平迅速升高或治疗光疗效果不明显的患儿;3.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主要选用倚普利酮或苯巴比妥,应严格遵照专业医生给予剂量和使用时间,禁止自行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四、预防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 准妈妈应及早就诊孕期并预防孕期重要疾病和孕期饮食卫生等问题;2. 出生后提供合理膳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 抚触、皮肤接触、母乳喂养等宝宝早期护理方法有利于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4. 新生儿应按时接种疫苗,避免输血、注射等操作造成的传染病扩散。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的一种疾病。

在新生儿期间,由于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加上红细胞寿命短和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因此新生儿更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引起可怕的克恩氏核黄疸综合征。

因此,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在临床表现方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症状包括黄疸、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等。

黄疸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者出生后3天内黄疸逐渐加重,或者黄疸在出生后7天后仍然存在,都需要高度警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

此外,如果新生儿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伴有肝大、脾大、全身性水肿、脑病等表现,更需要高度怀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性。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我们通常会进行血清胆红素、血红蛋白、全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

其中,血清胆红素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中,我们通常将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新生儿正常值的上限作为诊断标准。

此外,我们还需要结合新生儿的年龄、体重、出生史、母亲的妊娠期患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黄疸,最终确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

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医生需要及时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了解患儿的病史、家族史、母亲的妊娠期患病史等情况,对症状进行全面的评估。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手段,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情况合理选择检查项目,并及时解读检查结果。

最后,对于已经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总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是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婴儿高胆红素水平治疗指南

婴儿高胆红素水平治疗指南

婴儿高胆红素水平治疗指南
什么是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三到第五天,特征是黄疸和胆红素水平升高。

为什么会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通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过多导致的,这可能是因为肝脏还没有完全发育好,无法及时排出体内多余的胆红素。

如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通常情况下,高胆红素血症会在几周内自愈,而不需要治疗。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治疗可能会是必要的,例如:
- 胆红素水平超过高危水平。

- 新生儿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或发生脱水等问题。

- 新生儿出现其他健康问题,需要住院治疗。

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光疗(phototherapy):使用特殊的蓝光灯照射新生儿,帮助减少体内的胆红素水平。

- 换血治疗(exchange transfusion):用新血浆代替新生儿体内的部分血液,以减少体内的胆红素水平。

如何预防高胆红素血症?
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及时喂养:母乳喂养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要保证充分喂养,避免新生儿脱水。

- 及时治疗感染:感染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常见因素,及时治疗感染可以有效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如果发现宝宝出现黄疸,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内。

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会导致新生儿黄疸,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脑损伤。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至关重要。

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胎儿医学学会(ACOG)发布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出的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首先,对于足月儿和早产儿,我们可以根据新生儿出生后不同时间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来进行评估。

对于足月儿,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5mg/dL,或每天增加大于或等于5 mg/dL,或者出生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12 mg/dL,都可以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

对于早产儿,这些数值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早产儿的出生年龄和体重来进行调整。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皮肤黄疸程度来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皮肤黄疸,或者出生后48小时内皮肤黄疸逐渐加深,都需要高度警惕可能存在的高胆红素血症。

此外,还需要结合新生儿的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如生后体重变化、喂养情况、母亲孕期史等,来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除了以上的诊断标准外,还需要注意到一些特殊情况。

例如,母亲和新生儿之间的ABO血型或Rh血型不合,或者新生儿存在其他疾病或并发症,都可能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准确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综合考虑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估,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胆红素血症,避免其对新生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和诊断,以确保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及时发现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什么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且可能引起黄疸和其他潜在的神经系统问题。

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和胆道系统仍在发育,不能有效地转化和排泄过多的胆红素。

诊断方法一般来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通过测量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来确认。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第二天内,医生会进行一个最早的筛查来确定孩子是否需要被评估,筛查通常会在出生后的第二个到第七个日子里重复。

如果您的孩子似乎有不寻常的黄疸或其他症状,您的医生可能会考虑运用血液测试和其他排查方法来确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治疗方法大多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通过以下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蓝光疗法(光疗)光疗是一种疗法,通过将新生儿放在发出蓝色光的特殊灯下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蓝色光能够帮助新生儿更快地排泄多余的胆红素。

光疗可通过专业的医院设施进行,但在必要时,也可以在家中进行。

摄取更多的母乳对于喂养母乳的婴儿来说,经常喂奶和让孩子更好地摄取母乳可能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婴儿胆红素水平可能在几天内自行下降。

喂食配方奶对于喂食配方奶的婴儿来说,医生建议可以尝试其他配方奶粉来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

不同种类的奶粉可使胆红素水平下降,因此您的医生可能会建议您选择另一种不同的奶粉。

输血对于极少数的需要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来说,输注血浆或其他相关制品,有时也称为交换输血,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治疗方法。

后续管理如果您的孩子被诊断出患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则您的医生将告诉您如何继续监测和管理该病情。

在家中监测血小板水平和注意黄疸等症状是很重要的。

如果病情严重,建议您定期复诊,以便监测治疗的有效性。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可以通过常规治疗来处理。

光疗和喂养母乳或配方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然而,在执行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您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常规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
1、生后24小时内,足月儿血清胆红素>6mg/dl;24-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9mg/dl ;>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12.9mg/dl;早产儿分别>8,12,15mg/dl
2、血清胆红素上升速度每天>5mg/dl..
3、黄疸持续时间较长, 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4、黄疸消退后又复出.
5、血清结合胆红素>2mg/dl
二、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
1、感染性疾病:败血症, 肺炎,脐炎,腹泻,尿路感染,宫内感染有巨细胞包涵体病,单纯疱疹,先天性风疹等感染
2、溶血性疾病:母婴ABO血型或RH血型不合溶血病,G-6-PD缺陷,丙酮酸激酶缺陷,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3、闭合性出血:头颅血肿,颅内出血
4、药物引起:磺胺类,四环素类,呋喃类,Vit-K3
5、其他:胎粪排出延迟(先天性巨结肠),缺氧,酸中毒,低血糖,母乳性黄疸,遗传代谢疾病等
三、诊断
1、临床疑诊为病理性黄疸患儿均应抽血测胆红素浓度,包括总胆红素和直、间接胆红素。

2、生后48小时内发病以间胆升高为主者,应考虑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鉴定母婴血型(ABO,Rh系统),确有ABO不合者,抽血做三项试验(改良法coombs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Rh不合者做coombs直,间接试验,抗体效价测定,若患儿一般状态不好,有感染中毒症状,病史中有胎膜早破,急产或母有感染性疾病,应同时做血培养3、间胆升高为主者,除外血型不合溶血病,疑有其它原因引起溶血者,,可与血液室联系作溶血项目检查.
4、以直胆升高为主,或虽以间胆升高明显,而直胆>1.5mg/dl者,应考虑为败血症或宫内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肝炎,应查肝功,GPT 和HBSAg并与病毒室联系做进一步检查.
5、长期严重阻塞性黄疸应考虑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综合征,α1-抗胰旦白酶缺乏症,长期间接胆红素升高应考虑母乳性黄疸,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及其它少见的先天胆红素代谢异常,应分别请儿外,遗传代谢或内分泌医师会诊确定.
四、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1、凡间接血胆红素超过12mg/dl者,为高胆红素血症,达到20mg/dl 称为临界浓度,此时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有可能产生胆红素脑病,治
疗目的为控制血胆红素值在安全的临界浓度以下.
2、早产儿由于血浆白旦白量低,易产生酸中毒,血脑屏障通透性高,在较低水平的血胆红素浓度,便可产生核黄疸
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干预标准应随胎龄、日龄、出生体重而变化的多条动态曲线.早产儿胆红素增长速度快,肝脏及血脑屏障发育更不成熟干预方案应有别于足月儿.推荐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生儿黄疸管理方案(见表1、2)并做以下说明:
(1)评估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处于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新生儿溶血、窒息、酸中毒(尤其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旦白血症、低血糖等,易形成胆红素脑病,如有上述高危因素应放宽干预指征.
(2)24小时以内出现黄疸应积极寻找病因,并给予积极光疗.
(3)24-72小时出现黄疸者,出院前至少要检查一次血清胆红素,出院后48小时应于社区或医院复查胆红素,以监测胆红素水平.
(4)出生后7天内(尤其是出生后三天内战接近但尚末达到干预标准者,应严密监测胆红素水平,以便得到及时治疗.无监测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适当放宽干预标准.
(5)考虑光疗是指在该日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以根据临床病史、病程和体检做出判断,权衡利弊,选择光疗或严密监测胆红素.
光疗失败是指光疗4-6小时后,血清胆红素仍上升0.5mg/dl ,如果达到上述标准可视为光疗失败准备换血.
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推荐方案(表1)
时龄(小时) 考虑光疗总血清胆红素光疗水平(mg/dl)光疗失败换血换血加光疗
<24 ≥6≥9≥12≥15
25-48 ≥9≥12 ≥17≥20
49-72 ≥12≥15≥20≥25
>72 ≥15≥17≥22≥25
早产儿黄疸推荐干预方案(表2)
24小时(mg/dl) 48小时(mg/dl) ≥72小时(mg/dl)
光疗换血光疗换血光疗换血
<28W/<1000g ≥5 ≥7 ≥7≥9≥7≥10
28-32W/1000-1500g ≥6≥9≥9≥13≥9≥15
32-34W/1500-2000g ≥6≥10≥10≥15≥12≥17
35-36W/2000-2500g ≥7≥11≥12≥17≥14≥18
36W/>2500g ≥8≥14≥13≥18≥15≥20
光照强度160—320W,双面光优于单面光,光疗时间可连续24—72小时,光照期间增加液体入量变25%,注意补充葡萄糖,防止低血糖发生.
4、血清胆红素已接近临界浓度,或临床疑有核黄疸早期症状,在光疗同时,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 碱化血液,使血PH略偏于碱性,可给5%碳酸氢钠3-5ml/kg/次,
或根据血气结果给药.
(2) 补充白旦白,输血浆15-25ml/kg,分二次,在治疗开始24小时内输入
(3) 如有缺氧,应吸氧纠正.
(4) 地塞米松0.5-1.0mg/kg,静注,用途-2次
5、间胆增高,消退缓慢者,可用以下治疗
(1) 酶诱导剂:鲁米那5-10mg/kg/日,分三次口服
可拉明100mg/kg/日,分三次口服
(2) 中药退黄汤(本院成药)5ml,一日三次,口服
6、疑有败血症或其它感染(细菌)者,用抗生素治疗
7、宫内病毒感染可酌情用中药和/或激素治疗,并对症处理
8、确诊为Rh溶血病,ABO溶血病胆红素达到25mg/dl以上,或已有核黄疸警告期症状,应换血治疗、
9、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期间应每日或隔日检查一次胆红素浓度,直至正常为止
新生儿换血疗法
一、目的
1、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
2、移去抗体,减轻溶血
3、移去致敏红细胞,防止血清胆红素进一步升高(在胆红素来源)4、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核黄疸
二、适应症
新生儿DIC,新生儿败血症,药物中毒,RDS,新生儿溶血病等
新生儿溶血病的换血指征:
1、产前诊断基本明确,而尊重儿出生时脐带HB<12g/dl,伴水肿,肝脾肿大,充血性心力衰竭者
2、血清胆红素增加到需要换血水平,
脐血≥3.5-4.0mg/dl
生后4小时≥8-9mg/dl
生后24小时≥ 16mg/dl
生后48小时≥20mg/dl
任何时间≥20mg/dl
ABO-HDN患儿情况好者可放宽到25mg/dl
3、不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低,凡早期有黄疸症状者,如肌张力下降,嗜睡,吸吮反射减弱等.
4、早产及前一胎病情严重者,需适当放宽指征
5、生后一周以上,无核黄疸症状者,血清胆红素既达25mg/dl,也可暂不换血,或者直胆红素升高为主者可免换血
三、换血方法
(一) 血液的选择
1血型选择
(1) RH血型不合时:RH血型同母亲,ABO系统同新生儿,如有困难,O 型血亦可应急
(2) ABO血型不合时:最好用AB型血浆与O型红细胞混合后换血,也可选用抗“A”或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

2血液质量的选择
(1)输入的红细胞压积应≥50%,减少婴儿心脏负担和贫血(2)血液要求新鲜,最好24小时内的鲜血,如果不是小孩危重,伴有心脏疾病或血小板减症,保存3-5天的血液也可应用.
3抗凝剂:肝素抗凝作用最强
一般每换言之100ml血加肝素3-4mg,应用肝素换血结束时,应用半量肝素的鱼精旦白中和(一般1mg鱼精旦白能中和1mg肝素)
应急情况下,也可用ACD抗凝,但ACD可引起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引起酸中毒,游离钙被结合,而引起低钙血症,故换100ml 血,应缓慢注射10%葡萄糖酸1ml,换血结束后再缓慢注射2-3ml,同时应于换血后数小时(一般3-4小时)注意有无低血糖以生.
4换血量:二倍患儿血容量,不宜过量.
5操作方法
(1) 换血前准备:换血前准备阶段可先照光,换血1小时前用白旦白1g/kg静注(也可及血浆代替),肌注苯巴比妥钠0.05g并口服水合氯醛
1.5ml,抽出胃内容物,以防呕吐.
(2) 脐静脉插管:凡已保留5-6cm脐带者,换血时剪除远端结扎过的脐带后插管,脐静脉位于横断面周边部,壁薄,腔大,出血少,易识别,导管插入方向稍偏右上方约30度,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穿破脐带,插入深度约进入脐轮5-6cm,若脐带已不能利用,则在局麻下,沿脐轮上方
0.8-1cm处做1.5cm长之半圆形或纵切口,找到脐带延续部分(一般位正中线稍偏右),可见灰白色的脐静脉,宽约0.5cm,切开外面包被的胶质膜,再切开静脉即可插管,塑料管前3cm内有3-4小孔以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100ml中加肝素2滴,也可用以洗空针筒用)冲洗后插入(3) 测静脉压:插入导管见回血后立即测静脉压,以后每换100ml血测
一次静脉压,静脉压超过8cmH2O,可能发生血量过多性心衰,宜多抽少注,以降低静脉压,静脉压低时可多注..
换血量及速度:称血量以150—180ml/kg计算,约为婴儿全血量的二倍,总量为400—600ml,严重心力衰竭或有明显贫血者,可用浓缩血(500ml枸橼酸血可倾去上面150ml血浆,肝素可去50ml血浆),开始每次抽出和注入血量为10—20ml(体重小,病情重,病期晚者可抽注10ml,速度要匀均,约每分钟10ml,注入血液比抽出要少5—10ml,如此3—5次或更多次数,使出入差达20ml时,如静脉压不高,即可进行等量换血,总入量比出量可减少约30—70ml,一般可望在1—2小时内完成,第一管及末一管抽出血可留送血清胆红素测定及其他化验.换血完毕,用盐水冲净料管内的血,缓慢注入鱼精旦白(用相当于实际存留量中
后含肝素的半量鱼精旦白,稀释至5ml),再用盐水冲净后拔去导管,结扎静脉.换血后立即再作光疗,以免胆红素后跳,一般连续照光24—48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