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三角关系及其发展态势
百姓对中美、中日、中俄、中印关系现状看法的调查

中日友好关系是长远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而否定两 国长远的友好系。中日也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 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 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能破坏它,任何忽视、 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 利益。
中印关系
中国历来十分注重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 中印关系同时涉及到这三个方面。两国既是邻国,又都是发展中国家, 目前均是亚洲地区迅速崛起的大国。推进中印政治、经济、安全、外 交关系的正常发展,符合两国的利益,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以及在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实现双赢,也将促使从东亚到南亚的 广阔地区朝着21世纪最具活力的区域发展。而增强信任和求同存异是 提升中印两国关系的关键。因此,探讨中印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 地位是一项重要议题,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促进中印关系的 稳定发展对中国周边安全和外交影响力拓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更有 效地推进中印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条件。中国是世界上能源需求增 长最快的国家,而俄罗斯是世界上能源供给增加最快的国家,一种战 略性的能源合作关系,肯定会向两国间远远落后于政治友好关系的经 济合作关系注入活力。作为拥有4300多公里共同边界的中俄,加强两 国军事合作,是维护两国安全甚至地区安全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推动 两国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动、军事上互助,为俄提供一个长期稳定 的国外市场。
第二,以意识形态决定敌友的冷战思维只能导致对抗甚至冲突。中 美两国有很多利益交汇点,双方实现友好合作与共同发展,不仅造福 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稳定、和平与繁 荣。 第三,从冷战对峙、建交谈判直至关系正常化之后,中美双方争论 最多、斗争最激烈的是台湾问题。能否按照三个公报的原则处理好台 湾问题,直接关系到中美关系在新世纪的稳定、改善和发展。 第四,必须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精神解决双方 的分歧。任何遏制和制裁,任何威胁和恫吓,任何动用武力的企图, 都无法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只能导致对抗甚至冲突,损害两国的国 家利益,并给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带来危险。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
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
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
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
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
”[1](P.231)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
”[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
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中日关系,这个话题嘛,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说起这两国,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美食、动漫和那些清新的樱花,可要是聊到关系的复杂性,哎,真的是一言难尽。
想想看,从历史上的纠葛,到现在的经济合作,各种问题和机遇就像是五味杂陈的麻辣火锅,让人嘴馋又辣得厉害。
先说说问题吧,毕竟不谈这些好像就不够真实。
历史遗留的问题,真是个老大难。
每次一提到二战的那些事,双方的情绪就像拉开了弓,随时准备发射。
日本有些人觉得被过度指责,而中国则认为不该让历史被遗忘。
你说,这可真是个“猫抓老鼠”的游戏。
两国之间的互信度,有时候就像那风筝,线越拉越紧,随时可能断掉。
这个时候,舆论和网络的力量又像火上浇油,一不小心就会引发一场“小地震”。
再说说经济合作。
中日的贸易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就像一对儿默契的舞伴。
日本的技术与中国的市场结合,哎呀,简直是天造地设。
可经济关系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比如说,某些资源争夺或者领土问题,这可就让原本甜蜜的合作关系变得有些“尴尬”。
想想两国企业在投资上的竞争,那场面就像是小孩抢玩具,谁都不愿意退让一步。
再加上国际环境的变化,让双方的合作更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不留神就容易摔跤。
事情总有两面。
在我看来,中日之间还是有不少的希望的。
你看看两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跨国交流,学习对方的语言,了解彼此的文化。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和气生财”,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人们的观念在变,网络也让信息传播更迅速,很多人都在呼吁要携手共进。
这种热情就像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每一个角落,温暖着双方的心。
近年来两国在环保、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加深。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大挑战,中日两国若能团结一致,携手合作,那就真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了。
想象一下,如果双方在可再生能源、绿色科技方面共同研发,不仅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也能为全球环境贡献力量。
这样的未来,听起来是不是就特别美好?再加上文化的交流,中日之间的影视作品、音乐、美食等逐渐深入人心,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尝试。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互不信任、经贸合作深入、文化交流积极、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首先,双方互不信任是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是两国之间长期难以解决的矛盾之一,同时,一些敏感问题也使得两国政府和民众之间存在着难以消除的互不信任。
这种互不信任导致了一些无谓的误解和猜疑,阻碍了两国之间更进一步的合作。
其次,中日经贸合作深入。
在互不信任的同时,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却不断加深。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贸易协议,特别是在2020年日本与中国签署的互相承认数字证书的协议,为两国企业的合作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第三,中日文化交流积极。
文化交流作为增进双方互相了解的重要手段,在中日关系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增强了两国民众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最后,中日关系的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尽管双方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有所缓和,但是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安全风险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在坚持自身主张的同时,尊重对方的利益和安全,采取务实的态度和措施,不断加强沟通和协商。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近年来,中日两国一直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邻国关系之一。
中日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经济实力也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中日关系的发展却受到历史、领土争端、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些紧张情绪和矛盾。
本文将就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 既有合作又有矛盾中日两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使得两国关系并不完全和谐。
时而因为一些政治事件或领土争端等问题,中日之间产生紧张关系。
近几年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所增加,但矛盾依然存在,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2. 安全关切影响关系中日在地缘政治以及安全领域的关切也影响着两国关系。
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军事实力的举措,引起中方的担忧。
在这一背景下,两国之间的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必要时各方需要就相关事务进行对话和沟通,以避免误解和不必要的紧张。
二、中日关系的趋势1. 经贸合作将继续加深中日经济体量巨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
未来,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将继续深化,双方互为市场和投资机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的发展离不开对方,双方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同时也需要加强合作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2. 文化和人文交流的增加中日两国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技术的便捷,中日之间的文化和人文交流将进一步增加,促进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
3.政治对话将持续尽管中日之间存在一些政治矛盾和争执,但两国之间的政治对话始终不能中断。
政治对话是化解分歧、增进理解的重要途径,中日双方需要通过政治对话不断加强互信,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结语中日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经济大国,关系的发展影响着亚洲和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中日关系的现状既有合作也存在矛盾,未来的发展趋势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史料解读: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启动材料一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上的讲话(1970年10月5日)材料二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做旅行者来谈也行,当做总统来谈也行。
总而言之,都行。
──《毛泽东外交文选》材料三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
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一步骤的唯一国家。
对这个问题,我想很有限地谈谈。
因为我们不应该认为已经发生了比实际发生的更多的事情。
我们所做的就是把门打开──把旅行的门打开,把贸易的门打开。
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的与世隔绝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材料四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人民日报》1971年7月16日【解读】为了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斗争中的不利处境,缓和国内不断加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台后决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日益强大的中国进行接触,改善两国关系。
1970年10月5日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上的讲话向中国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息。
为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打开中美关系长期以来的僵局,中国也表达了同美国改善关系的愿望。
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三角关系:日益凸显的中美欧战略三角

同时 还有 一些 嫉妒 心理 。欧盟认 为 中国更 重视 美而非 欧 洲 ,
集中在台湾问题 、西藏问题 、东亚安全 、 社会制度、价值观 和经贸等方面。中欧在意识形态方面一直存在分歧, 近年来 ,
除了 民主 、人权 问题 ,欧洲还利用 西藏 、新疆等 中国的民族 问题 发难 , 识形态之 争有所升温 。此 外 ,中欧在现 实利 益 意 方 面也 面临不少问题 。 巴马总统上 台后 着力 改善美欧关 系 , 奥 美欧之问互 动更加积极 ,但双方在 国际体系改革 、国际条约
方 面 ,对 国际格局 和 世界 秩序越 来越 具有 全局性 影 响 。
中美 欧竞争仍将是未来世界的
主要矛盾之一 ,不 乏 “ 零和 ”色彩
中美欧在经济、科技、政治、 军事 、文化等多个领域既
有合作不 断深入 的一面 ,同时也有竞争不断 上升的一面 。因 为三方都 想在 国际体系改革 、国际秩序重建过程 中取得最大 的影 响力 和最有利 的战略态势 。长期 以来 ,三方 在政治 、经 济 、安全 等层 面都有 一些结构性 矛盾 。中美之 间的矛盾主要
中美欧三方都充分地认识到这组三角结构的力量 ,任何两
边 的分歧 和 矛盾 都为 第 三方 利用 “ 杆 ”力量 创造 了客 观 杠
条件 , 中美欧三边相互依存会比任何双边依存都更加安全。
但 总体 来看 ,美欧 矛盾 虽此 起 彼伏 ,但 双方 在价值 观
中日关系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举措、个人思考

中日关系面临的严峻形势1.日本历史上对我国的侵略,长期留下了严重的历史伤痛,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领土争端、台湾问题等也成为中日关系的敏感议题,加剧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局势。
2.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
美国的强势表态和介入,使得中日之间的竞争关系日益凸显,对中日关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3.贸易战、技术战等经济领域的矛盾也使得中日关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不仅加剧了中日关系的紧张,也给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国家举措1.中日两国领导人的高层互访和交流,是缓解中日关系紧张局势的重要举措。
通过领导人的互动和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化解矛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创造条件。
2.促进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也是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举措。
加强两国学术、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和友好感情,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打下基础。
3.推动双边合作,加强在经济、科技、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也是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举措。
通过合作共赢,可以促进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为双方解决争端和矛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个人思考作为中日关系的旁观者,我认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机会还是很大的。
虽然中日关系面临着严峻形势,但双方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有望在各方面寻找共同点,推动两国关系取得积极的发展。
另外,我也认为两国领导人的重要角色不容忽视。
他们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通过领导人的互访和交流,有望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为双方的合作搭建更多的桥梁。
我希望中日两国能够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增进互信,化解分歧,推动双边关系不断迈向更加稳定、健康和成熟的轨道。
我坚信,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共同建设,中日关系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知识上关注这个主题,热度还是挺高的,并且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讨论中日关系。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日三角关系及其发展态势中美日三国作为世界和地区大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安全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各国的利益纠葛更加纷繁复杂。
中美日三角在频繁互动中加强磨合,三角关系的认知与定位都在进行评估与思考,中美日三角关系将无限趋向等边三角形发展。
标签:中国;美国;日本;三角关系;发展态势随着中日两国实力和地位的上升、美国的战略重心逐渐聚焦于亚太地区,三方的互动内容和方式都有所增加。
中美日是亚太地区三大力量中心,对亚太地区格局的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研究这一地区三个主要力量的互动关系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三角关系的含义及中美日三角关系的特点在国际关系中,“三角”是指存在着三个国际关系行为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1]。
“三角关系”则是指三个国际关系行为体构成的系统中,任一双边关系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两组双边关系的变动,处于三角关系中的任何两国关系都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1]。
对三角关系的理论研究最初是由洛厄尔·迪特默发展起来的,他将三角关系分成四种模式,如下图所示。
其中三方共处是指有三个行为体之间的对称性和睦关系构成,三者互为朋友;浪漫三角是指其中存在着“枢纽”行为体与两个“侧翼”行为体之间的和睦关系,而两个“侧翼”行为体则相互对立;稳定婚姻则指其中两个行为体之间具有和睦关系,两者互为伙伴,并与第三者处于对立关系,该第三者在三角关系中处于孤立地位,也称“孤雏”;单位否决即每一个行为体都与另两个行为体处于对立之中,三者互为敌人[2]。
二、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利益结构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利益结构十分复杂,三方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几乎所有方面都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协调的互动关系。
首先,从政治领域来看,中美日是一个美日、中美关系运行良好,中日处于漂流状态的三边结构[3]。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中国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是“崛起中的大国”。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凭借其巨大的经济实力,走上成为政治大国之路,积极地迈向“普通大国”。
中美日政治三角是一个近似等腰的三角形,美国为顶端,与中国、日本的两条边相对接近,而中日一边则相对远[3]。
美国对中日两国采取不同的策略,协同日本“联合制华”,日本则始终坚持着追随美国的政策。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同美日产生摩擦的可能性较大。
但相对于中美关系而言,中日关系的发展更加不稳定。
其次,经济领域内,中国与美日两国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日则是发达国家,中美日三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实体,存在着极大的合作潜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和全球主要消费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三国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整体而言,中美日三国在经济领域的三角关系是一种三方共处模式。
第三,文化领域,中美日三角关系呈现着“稳定婚姻”的状态。
中美日三国间文化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例如在人权问题的认识上,中美之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美国的政治文化中,强调个人的人权而忽视集体人权;中国则强调人权首先是一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尊重人权必须以尊重国权为前提[4]。
尽管日本亦欲以人权向中国施压,但又怕过分地削弱中国的力量会使美国更加猖狂。
总的来讲,三国间文化关系复杂,富有多面性,但由于美国和日本都是所谓的民主国家,习惯于推行“价值观外交”,中国在这个三角关系中则是一个“异类”。
所以,从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来考察中美日三角关系,毋庸置疑,它是一个美日关系高度紧密,中美、中日关系疏远的三边结构。
第四,安全领域。
这是一个以美日、中美、中日均有摩擦的“单位否决”模式。
美国是世界头号的军事大国,也是在世界各国海外驻军最多的国家。
冷战结束后,美日的军事联盟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日本在美日联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提升。
但是,短期内,美国对日本在安全问题上地位的提升和作用的扩大似乎并不担心,甚至还持鼓励的态度[5]。
但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美国也不会一味地放任日本军力的不断增长。
在中美安全领域内,美国更加强调中美之间存在的各种分歧,企图运用美国的力量迫使中国就范。
此外,美国政府向台湾出售的武器越来越先进,拉日本建立所谓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并扬言要将台湾也包括进去等等,使中美在军事领域的合作出现了诸多不确定性。
中日两国由于历史问题的纠葛,使得中日军事安全互信亟待提升。
对中国而言,来自日本的各种威胁认知中,军事无疑是首当其冲,因为所有两国间的历史伤痛都与军事直接关联。
对日本来说,争取“正常国家”、通过修改和平宪法等方式而在军事上突破战后体制限制,既是其计划步骤的“硬核”部分,又是其多年试探、触碰并亟待最后突破的战略“红线”[6]。
三、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发展态势(一)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格局的稳定中美日三角关系作为冷战后亚太新格局的主轴,不仅对三国本身,而且对其所处的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些年来,美国和日本都在极力争夺亚太地区的主导权,而在对待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方面,两国都采取了经济和文化手段牵制中国的发展,以免中国成为其强大的竞争对手而对其构成威胁。
中美日中任何一个国家在亚太的利益都十分重大,但同时谁也不可能单独在亚太地区左右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和决定利益关系的结构。
美国通过控制亚太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继续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日本则通过经济强国的背景,以亚太为跳板,实现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
中国则抓住冷战结束、亚太崛起所提供的历史机遇,摆脱贫困,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美日三角关系中的任何一对双边关系的恶化或倒退都会给第三国以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而中美日三角关系中任何两国为了不让第三国坐收渔利而尽量减少双边对抗的程度,缓解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霸权主义的产生,客观上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
(二)中美日三角关系虽然总体上将保持不平衡状态,但其发展却无限趋向于等边三角形当今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与冷战时的中美日三角关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由于日本对其政治完全自主性的追求以及中国的综合国力的迅速上升,美国的绝对优势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明显。
三国虽已经失去了20世纪80年代合作的基础,但却可在经济等方面进行合作,争取互惠双赢。
三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互为重要市场,在国际事务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
尽管如此,三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各种摩擦和冲突。
主要体现为:第一,战略冲突。
美国谋求在全球及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导权,日本则希望摆脱美国的束缚,积极谋求地区主导权,中国随着实力的上升,地区影响力也随之上升。
第二,具体问题上的矛盾纠葛。
如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领土问题;中美之间汇率问题、贸易经济问题等;美日之间关于美军驻留问题,美日同盟关系等也存在摩擦[7]。
与此同时,中美日三角在频繁互动中加强磨合。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美国越来越无法忽视中国的影响力,故而不断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积极提升中美关系,对华借助一面明显上升。
日本担心未来中美关系会取代美日同盟,为引起美国充分重视、避免在亚太角逐中出局,谋求充分发挥美国地区盟友作用,努力扮演好美国在该地区伙伴的角色,以便在亚洲国际秩序调整中更能占据主动[8]。
但美国长期以来把日本作为其在亚太地区主要伙伴之一,未来美国如何在中日之间取舍,尚不明朗。
总体而言,中美日在频繁互动中对三角关系的认知与定位都在进行评估与思考,中美日三角关系将无限趋向等边三角形发展。
四、结语冷战结束后,中美日三角关系基本上一直保持“不等边三角关系”。
美国在中美日三角关系中起到主导作用,对中日两国分别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通过强化日美同盟而达到“拉住日本”、“抑制中国”的“一箭双雕”的目的。
而在对待美国的态度上,中日两国截然不同。
日本与美国保持着以“美主日从”为特点的非对称性同盟关系,在对外政策上坚持执行追随美国的政策;而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原则,积极推动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当前中美日三角关系格局下,美国在总体上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1]魏宁,王洪亮.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三角关系[J].理论学习,2006,(2).[2]Lowell Dittmer,“The Strategic Triangle:An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pp.485-515;Lowell Dittmer,“The Strategic Triangle:A Critical Review,” in Ilpyong J.Kim,ed. ,The Strategic Triangle:Chin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Paragon House Publishers,1987:29-47.[3]欧阳珊珊.中美日三角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13.[4]陈祖华.中美日三角结构中的文化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5).[5]Tom Christinsen.“China,the US-Japan Alliance,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Spring,1999.[6]张智新.中日军事安全互信亟待提升[J].国际展望,2007,(11).[7]陈颖.可塑性增强的中美日三角[J].当代世界,2010,(3).[8]王嵎生.中美日三角关系及其前景[J].亚非纵横,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