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 血液循环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束细胞(蒲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为间皮和结缔组织.
二、动脉: (一)肺动脉 (二)主动脉
1. 升主动脉 左心室至第二胸肋关节 2. 主动脉弓 升主动脉开始弯向右后方至第4胸椎体
(1)头臂干:至右胸锁关节,分右颈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2)左颈总动脉: (3)左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及上肢动脉):锁骨下动脉—腋 动脉—肱动脉—挠动脉和尺动脉
恢复活性的钠通道数增多。 *钠通道三种状态的转换是电压依从性和 时间依从性的.
(四)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可引起局部兴奋的时期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RRP) (3)超常期 (supranormal period,SNP)
心脏被心包包裹,位于胸腔两肺间的 纵隔内。心脏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 尖向左前下方,底向右后上方,近心 底处有环行的冠状沟。心外形分为心 底、心尖、胸肋面和隔面。
(二)心脏的结构
1.心脏的分腔、各腔的通路及构造 心脏分四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三尖瓣、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
2.心脏的传导系
干。 胸腔器官及部分胸腹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
支气管纵隔干。 腹腔不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汇合成1条肠干。 下肢、盆部和腹腔成对器官及部分腹壁的淋巴
管汇合成左、右腰干。
乳糜池
全身9条淋巴干最后合成2条淋巴导管,即胸导 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 之间,与第9~11肋相对, 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脾 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 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 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 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 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 方是没有淋巴窦。发挥滤 血、免疫、造血和贮血作

生理解剖学-循环系统

生理解剖学-循环系统
淋巴系统 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 织组成,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在淋巴管道内流动的无色 透明液体称为淋巴。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胸 腺、脾和扁桃体等。淋巴组织 是含有大量淋巴 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
血液经动脉到达毛细血管后,其中大部分
血浆成份,从毛细血管渗出,进入组组间隙形 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大 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被重吸收入小静脉,小 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沿淋巴管 向心流动,途中经过若干淋巴结,最后归入静 脉。所以淋巴系统被看作是静脉系统的辅助管 道。此外,淋巴器官可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 疫功能,构成人体重要的防御装置。
三、血管的吻合与侧支循环
人体内的血管之间存在广泛的血管 吻合(vascular anastomosis)以适应人体各 部的机能。按吻合形式可分为动脉间吻 合、静脉间吻合和动、静脉间吻合。
第二节 心 heart
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为血液循环 的动力部分,心有节律的博动,推动血 液循环。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1.心的位置 心位于胸 腔的中纵隔内,周围 包有心包。约2/3在身 体中线左侧;1/3在中 线右侧。大小似拳头。 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 2~6肋软骨;后方平 对第5~8胸椎;两侧 与纵隔胸膜和肺相邻; 上方连接出入心的大 血管;下方邻膈。心 的长轴由右上斜向左 下,与身体正中线呈 45°角。
2.心的外形 心似前后 略扁倒置的圆锥体, 有心底、心尖,前、 下两个面和左、右、 下三个缘和四条沟。
第七章 循环系统
循环是指各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等) 不停地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循环系统是 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 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 和静脉。

中国药科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六章 血液循环

中国药科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六章 血液循环
-90mV 恢复到备用状态 同相对不应期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 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平均250ms),相当 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它是骨 骼肌与神经纤维有效不应期的100倍和 200倍。这一特性是保证心肌能收缩和 舒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直收缩的生理学 基础。
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2期(平 台期)。
周期变化 对应位置 机 制 新AP产生能力 有效不应期 去极相→复极相-60mV 不能产生 绝对不应期: ↓ Na+通道处于
-55mV 完全失活状态 局部反应期: ↓ Na+通道
-60mV 刚开始复活 相对不应期 ↓ Na+通道 能产生(但0期
-80mV 大部复活 幅度、传导、时程 超 常 期 ↓ Na+通道基本 等较正常小)
‖‖‖


产生AP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


兴奋性正常 兴奋性无
兴奋性低 兴奋性高
(四)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每次兴奋,其膜通道存在备用状态、激活、 失活和复活过程;其兴奋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周期性 改变。
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程 因
快,幅度大。
为主的内向离子流
(2)4期自动去极
(If)+ 递减性外向
化速度比窦房结
K+离子流所引起的自 细 胞 的 慢 , 故 自
动去极化。
律性低。
注:If通道:复极化的3期-60mV开始激活、100mV充分激活,去极化的0期-50mV失活。是超 极化激活、具有时间依从性的非特异性通道,不是 快Na+通道,∵TTX不能阻断。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酸碱平衡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
心电图:是
心电活动由体表 描记所得的电位 变化曲线,反映 心脏兴奋起源以 及兴奋扩布于心 房、心室的过 程——与心脏的 机械活动无直接 的关系。
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有时在T波 后还出现一个较小的 U波。
-人体解剖生理学-
P波: 代表了左右心房的兴奋过
程的电位变化,即反映的是左 右心房去极化过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
B、生理因素:
1) 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0期去极化速度快→局部电流形成快→传导性↑ O期去极化幅度大→局部电流强→传导性↑
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Na+通道开放速度和数量 Na+通道性状(Na+通道效率) 受刺激前膜电位值
-人体解剖生理学-
2)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邻近膜静息电位↑或阈电位上移→兴奋性↓→膜 去极化达阈电位所需时间↑→传导性↓ 邻近膜:
-人体解剖生理学-
C、心肌的传导性
心脏内兴奋传导的特点 (1)心肌细胞间直接电传递:相 邻细胞间可通过缝隙连接处的细 胞间通道相互联系,兴奋可在细 胞间迅速传播,以实现其同步性 活动,使整个心室(或整个心房) 构成一个功能上互相联系的功能 性合胞体。
-人体解剖(生理2)学-通过特殊传导系统有序传播兴奋
有效不应期——传导中断 相 对 有 效 不 应 期 或 超 常 期 ——0 期 去 极 速 度 和 幅度↓ →传导性↓
-人体解剖生理学-
D、
-人体解剖生理学-
四、心动周期
(一)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 期
0.5s 心室舒张期 0.3s 心室收缩期
心房舒张期 0.7s 心房收缩期 0.1 s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循环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循环系统

目录•循环系统概述•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结构与功能•血液成分与功能•循环系统调节机制•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循环系统概述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血液,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定义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定义与功能组成与结构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

心脏内部被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的运输介质,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维持生命活动循环系统通过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和代谢底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调节内环境循环系统通过运输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防御保护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具有免疫功能的物质,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起到防御保护的作用。

调节体温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在流经皮肤血管时,能够通过散热或保温的方式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的恒定。

生理意义心脏结构与功能01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在正中线左侧,1/3在右侧。

02心脏呈倒置的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03心脏表面有三条沟,分别为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心脏表面分界的标志。

心脏位置与形态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和房室瓣分为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由房间隔分开,左心房接收肺静脉的血液,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的血液。

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由室间隔分开,左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右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肺动脉。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 ------循环系统第一节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循环:是指各种体液不停地流动和互相交换的过程,包括:血液循环(起主导作用,也是最主要)、淋巴液循环、脑脊液循环、组织液循环。

2、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闭合的管通系统内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不停的流动。

3、动力器官:心脏分部:按循环途径可分为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功能: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组织器官并将各器官、组织所产生的CO2 和其它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以保证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4、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血液沿心血管系统循环不息。

i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ii、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一、心(一)心的位置位于中纵隔内,2/3居于正中线左侧,1/3居于右侧。

(二)心脏的外形倒置的圆锥形,大小与自己拳头相当。

心尖向左前下方。

心底向右后上方。

与心脏相连的大的血管一、右心房right atrium右心耳-梳状肌上腔静脉口入口下腔静脉口出口--------右房室口房间隔------卵圆窗冠状窦口二、右心室right ventricle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腱索→乳突肌。

出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

三、左心房left artrium左心耳入口:左右两侧→对肺静脉口。

出口:左房室口→二尖瓣→左心室。

四、左心室left ventricle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心内瓣膜、腱索、乳头肌是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结构,它们是防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进行的重要装置。

(三)心壁的组织结构心是一个肌性器官,有较强的收缩能力。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心肌细胞的分类1、工作细胞:无自律性心房肌、心室肌2、特殊分化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基本丧失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希区) 房室束及左右分支、浦肯野纤维非自律细胞:结区(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心室肌)1/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呈极化状态,这种膜内外的电位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类型 1.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特点:具有收缩功能,无自律性 2. 自律细胞(形成心传导系统 )
特点:自律性;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但收缩功能基本丧失
(一) 静息电位(Rp)
- 90mV
K+外流 → K+平衡电位
(二) 动作电位(Ap)
⑴ Ap的波形
A血压(动脉血压) Cap血压(毛细管血压) V血压(静脉血压)
1.动脉血压:动脉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 的侧压力。
(1)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100~120 mmHg 舒张压:60~80 mmHg 脉压:30~40 mmHg
(2)测量及生理变异 测量 肱A血压→主A血压 生理变异: 年龄:大→高 性别:男>女 生理状态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概述
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两种 神经调节
心和血管主要受植物神经的支配,通过各种心血管 反射来完成调节功能
体液调节
某些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器官, 影响心血管活动。这些物质主要有肾上腺素、去甲 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和加压素
一、神经调节
1.心脏的N支配
2. 兴奋性
1)定义 2)分期和周期性变化
时间 兴奋性
原因
①有效不应期 0期~ -60mv
绝对不应期 0期~ -55mv 0
Na+通道失活
局部反应期 -55~ -60mv
极低 少数Na通道恢复
②相对不应期 -60~ -80 mv 低
部分Na+通道恢复
③超常期
-80~ -90mv
高 大部分Na+通道恢复
Na+ K+ K+ K+ Na+
心音和心电图
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 引起的振动所产生.在心脏与大 血管病变时,心肌收缩力改变、 心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或心 内血流速度变化,均可使心脏舒 缩活动中振动,幅度或频率发生 明显变化,改变正常心音的强度、 频率,还可产生异常的心音或心 脏病理性杂音。这些变化有助于 诊断心脏血管病,观察病情、推 断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选择治 疗方法,估计预后等。
心交感N N末梢→NE→β受体
心率↑ ( 正性变时 ) 收缩力↑ ( 正性变力 ) 房室传导↑( 正性变传导)
心迷走N N末梢→Ach→M受体
心率↓ (负性变时) 收缩力↓ (负性变力) 房室传导↓ (负性变传导)
2.血管的N支配
(1)(交感)缩血管N纤维-NE
受体→血管收缩** →血管平滑肌 受体→血管舒张
心电图(ECG)
每一心动周期中,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依 次传向心房和心室,先后引起左右心房和左 右心室的兴奋。心内兴奋产生和传播时所发 生的电位变化,可通过心脏周围导电组织和 体液传导至体表。在体表记录这些电位变化 的波形称为心电图。
它可以反映心内兴奋产生、传导和恢复过 程中的综合电位变化,临床上对帮助诊断某 些心脏疾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
(2)舒血管N纤维
交感舒血管N纤维:骨骼肌血管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平时无紧张性,应激时(+)
副交感舒血管N 纤维
脑膜、唾液腺、胃肠道的外分泌腺等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调节器官局部血流
3.心血管中枢
1.延髓心血管中枢 基本中枢: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心迷 走中枢
SNP RRP
0
mV ERP
-70 -90
3)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
意义: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保证充盈和泵血。
3. 传导性
组织发生的兴奋能 向周围扩散的特性
窦房结(+)
心房肌
优势传导通路 房室交界 (0.02 m/s)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网 (4.0 m/s) 心室肌(内→外)
四、心肌的生理特性
⒈ 自律性 ⒉ 兴奋性 ⒊ 传导性 ⒋ 收缩性 ( 四性 )
电生理特性* 机械特性
1. 自律性:
心肌自动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 产生基础 :4期自动去极化
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指标:自动兴奋频率
窦房结:100次/min 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 房室交界: 50次/min 浦肯野纤维:25次/min
传出N
颈A窦
传入N
主主A弓
颈A体和主A体 化学感受性反射 颈A体
主A体
PO2↓, H+ ↑, PCO2 ↑ 颈A体、主A体(+)
反射过程
呼吸中枢
心率↑
反射 呼吸深、快
心输出量↑
BP↑
外周阻力↑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效应主要是呼吸加深加快,间接地 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 血压升高。
第三章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定义
血液在血管中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两个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分支→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左心房
肺静脉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肺动脉及分支 肺循环

右心室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动周期
1. 概念:
搏出量×心率,左右基本相等
2.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 分比;55%-65%。
左心室约为145ml,右心室约为137ml,博 出量为60-80ml,即射血完毕时心室尚有一定 量的余血,把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期容积的百 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一般50%以上属于正常 范围,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 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 越大。
(3) A血压的形成
前提: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动力:心脏射血 必要条件:外周阻力 缓冲因素: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2.静脉血压
(1)中心V压(CVP):4~12 cmH2O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心脏射血能力—反变 静脉回心血量—正变
判断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2)外周V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传导特点:
1)房室交界传导慢:房室延搁 意义:保证房室先后收缩,有利于
充盈、射血。 2)浦肯野细胞传导快
意义:保证心室肌同步收缩,有利 射血。
4.心肌的收缩性
特点:
1)对细胞外[Ca2+]依赖性大 2)不发生强直收缩 3)同步收缩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血压(BP):
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千帕(kPa), mmHg
心肌1受体→(+)心脏
E→
受体 → 缩血管
血管
(皮肤、内脏)
2受体 → 舒血管 (骨骼肌、肝)
⑵ 去甲肾上腺素NE
升压药
与受体结合强,与受体结合弱
NE→
心肌受体→(+)心脏 血管受体→缩血管→BP↑↑
Thanks for your clever and quiet
+40
+20
12
0
0
-70 -90
除极过程: 0期
复极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
3 4
2期(平台期) 3期(快速复极末期) 4期(静息期)
⑶ Ap的形成机制
+40 +20
0期:Na+快速内流
0
1期:K+ 外流
2期: Ca2+内流 K+ 外流
达平衡
-70
-90
3期:K+ 外流
Na+ Ca2+
Na+ Ca2+ 4期:Ca2+-Na+ 交换
二、体液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肝)
近球细胞 → 肾素
肾血流量↓ 失血
血管紧张素I
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III
血管紧张素II作用
① 直接→微A收缩 ② (+)醛固酮分泌, 保钠保水
BP↑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⑴ 肾上腺素E —强心药
与,受体结合都强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分布在脑干、小脑、大 脑中,功能:对心血管 活动和机体其他功能之 间进行整合
4.心血管反射
(1) 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降压(减压)反射
生理意义:快速调节血压变化,维持血压的
相对稳定
(2)颈A体和主A体
化学感受性反射
生理意义:在缺氧、窒息或失血时起作用,
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通过收缩和 舒张的交替活 动将血液射入 主动脉的过程。
瓣膜的启闭在 血液定向流动 方面起关键作 用,保证血液 单向流动。
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1. 心输出量:是评价心泵血功能的指标。
每搏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时射出 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每分输出量:是指每一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 血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
2.决定因素: 心率(单位时间内搏动的次数称
为心率,成人安静时心率在60-100次/分) 心率:75次/min 心动周期 = 60s/75 = 0.8s
0
心房
*心室
0.4
0.8
全心舒张期
3.特点
1) 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 2) 房、室先后收缩 3)左右同步收缩 4) 房、室的收缩期<舒张期
二、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1)生成动力:有效滤过压
滤过的力量(+)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