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左上腔静脉伴右上腔静脉缺如致ICD植入失败一例

合集下载

心脏起搏器的发展与临床应用-1

心脏起搏器的发展与临床应用-1

无导线超声心脏起搏
动物实验结果(2006) (1)可行性
心房、心室的30个部位起搏有效 转换后脉冲电压等于高于普通电
压 (2)安全性
热损伤较低 超声波穿过的组织损伤小 超声波发射与有效刺激有延迟
超声
发射
传导
延迟
电脉冲 形成
无导线超声心脏起搏
临床试验结果: 2007年香港圣玛丽医院的Lee等在JACC报告: 24例,77/80个部位持续性夺获, 起搏阈值:1.01±0.64V 病人无不适
主动固定
阳极
20F
17mm 24mm
无电极导线心脏起搏器
经静脉推送系统植于RV
可控血管鞘/导管
预期寿命:>7年 (VP%:100%时)
可控血管鞘/导管
无电极导线心脏起搏器
心尖
无导线 起搏器
右室
间隔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
优点
创伤小 植入作简单,降低手术曝光时间 减少住院时间 减少相关并发症(感染、血管并
Rune Elmqvist工程师 (1906.12.1~
1996.12.15.) 90岁
Arne Larsson (1915.5.26.~
2001.12.28) 86岁
1995年Arne Larsson 80岁生日时三人聚会
1958 1995
引言
43岁
43岁因三度AVB晕厥 植入起搏器
86岁因癌症去世
引言
首例起搏器设计工程师 Rune Elmqvist
引言
植入人体的首例起搏器
引言
首例起搏器植入医生 Ake Senning
引言
患者 Arne Larsson
引言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手术编码及错误案例分析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手术编码及错误案例分析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手术编码及错误案例分析摘要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是治疗脑血管病常用的介入治疗方式,其手术种类多,解剖部位精细,编码较为复杂易错。

文章结合临床知识、ICD-9-CM-3分类规则和错误案例,总结分析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术式和编码。

脑血管腔内成形术要与脑血管腔内隔绝术相鉴别,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编码集中在00.61-00.65,其中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编码至00.61-00.62,经皮脑血管支架置入成形术编码至00.63-00.65,细目的分类轴心是解剖部位颅外或颅内血管。

脑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术是一种腔内隔绝术,编码于39.72。

在编码时应当避免按临床医师书写的手术名称直接在编码库中选择名称相近的编码,要坚持遵守手术编码查找步骤,切记要在类目表中核对编码,从而获得正确的ICD-9-CM-3编码。

关键词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覆膜支架;ICD-9-CM-3编码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血管腔闭塞或狭窄,血管壁先天薄弱或后天损伤向外膨胀突出形成动脉瘤等各种脑血管病变引发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脑血管病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材料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防治手段之一,其中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因其微创高效在临床应用广泛。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各种手术名称相似,但根据其手术目的、术式和部位不同,分类于不同编码,增加了编码难度。

通过总结分析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临床知识、编码要点和错误案例,以期提高此类手术编码的正确率。

1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分类1.1分类规则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主要包括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成形术,ICD-9-CM-3编码集中在细目00.61-00.65。

首先按具体术式将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分类于细目00.61-00.62,然后按解剖部位是颅外或颅内血管进一步细分,颅外血管分类于00.61,颅内血管则分类于00.62。

永存左上腔成功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一例

永存左上腔成功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一例

永存左上腔成功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一例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是一种先天性心脏静脉异常,通常无临床意义,多是在电生理起搏器植入过程中偶然发现。

现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在PLSVC病人成功植入CRT起搏器一例进行报道。

患者男,79 岁,于2014 年10月30 日入院。

患者入院前2周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在外院给予抗生素等补液2天后出现胸闷气促,查Npro-BNP9000pg/ml,TNI0.13ng/ml,EKG:为房颤伴左束支传导阻滞,为进一步诊治于2014年10月30日转入我院。

患者有慢性房颤病史8年,平素服用阿司匹林、地高辛、康忻等药物。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查体:体温36.1℃,脉搏54 次/min,呼吸16 次/min,血压102/68 mmHg,无颈静脉怒张。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率54 次/min,房颤律,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示:房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76ms。

入院后进行相关检查: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血糖、血钾、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均正常;行冠脉造影提示三支血管未见严重狭窄。

心脏超声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71 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6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32%,左房:49mm,二尖瓣、三尖瓣等少量反流。

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房颤心功能NYHA 分级为Ⅲ级。

于2014 年4 月24 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冠状动脉狭窄。

择期植入CRT-P,型号为Stratos LV。

患者平卧,常规消毒双侧颈胸部、铺巾,1%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左侧锁骨下2 cm处做一长约7 cm横行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胸大肌筋膜,穿刺左锁骨下静脉,送入指引导丝,见导丝走行异常,经静脉造影显示导丝走行于永存左上腔内,未见与右上腔静脉交通静脉,改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造影提示双上腔共存。

HRS最新ICD程控优化与测试指南解读

HRS最新ICD程控优化与测试指南解读

HRS最新ICD程控优化与测试指南解读ICD/CRTD装置在临床上已普遍被使用,但植入此类装置后,程控和优化跟进不足,各别地区植入后的程控优化与测试甚至缺如。

2015年7月欧洲心脏节律协会发布了《埋藏式体内除颤装置优化与测试专家共识》,旨在强调在临床中符合ICD/CRT-D植入指证并已接受ICD/CRT-D植入装置的患者术后应进行定期程控优化与测试,并在规范ICD/CRT-D植入装置程控优化与测试方面给予了最新进展的推荐。

该共识共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ICD装置的心动过缓和频率程控模式;2. ICD装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检测和程控;3. ICD装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程控;4.除颤装置效能的机内自测程控。

一.ICD装置心动过缓的起搏模式和频率程控心动过缓的起搏模式分为VVI/DDI,DDD和AAI模式。

频率应答功能又分为基础频率程控和上限频率程控。

对AV间期进行调整,目的是减少心室过多起搏(MVP功能)。

对符合有窦房结病变需要植入具有纠正心动过缓起搏器的患者,推荐双腔埋藏式ICD起搏器,以降低心房颤动和卒中的风险,避免起搏器综合征,改善生活质量。

(I)对有房室传导阻滞的窦性心律患者,无论有或无左室功能不良,均推荐双腔埋藏式ICD起搏器,以提供宿主房室顺序起搏,避免起搏器综合征,改善生活质量。

(IIa)已经植入CRT-D起搏器的患者,窦性心律,若伴有轻到中度左室功能不良和房室传导阻滞,应将CRT-D起搏器程控为双室起搏,以减少住院率,减缓左室扩大和死亡联合终点(IIa)。

对有变时功能不良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年轻的或体力劳动者,应打开频率应答功能(IIa)。

应最小化心室起搏。

植入双腔ICD的患者,当宿主PR≤230ms时,应程控为AV自动搜索和频率应答功能。

应使患者自身房室传导最大化,起搏心室最小化(IIa)。

对单纯植入单腔或双腔ICD起搏器的患者,如果没有因心动过缓需要起搏,应将心室起搏功能调整至最小化,以改善生存率和降低心衰住院的可能。

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置管的处理一例

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置管的处理一例
《实用医技杂志》编辑部
估导管功能,密切观察并早期开展血栓预防工作,治疗间歇 期加强随访及患者自我管理,确保导管通畅和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员] 于跃,郝强援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定位的研究进
展[允]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圆园园愿,圆怨(员园):员圆源源鄄员圆源苑援 [2] 云燥泽贼藻则 耘阅,月葬藻扎葬 韵砸,云葬则蚤灶葬 酝云,藻贼 葬造援 粤贼则蚤葬造 泽藻责贼葬造 凿藻枣藻糟贼 葬泽泽燥鄄
孕陨悦悦 导管异位于 孕蕴杂灾悦 的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多 数 孕蕴杂灾悦 无明显临床症状,近年来在静脉置管过程中因导 管进入左上腔静脉而被发现[员0],或者部分患者在心外科纠治 先心病术中所发现。一旦出现异常术者无须紧张,立即组织 多学科会诊,行相关检查如心血管超声等,明确血管走行及 导管尖端位置,确定 孕蕴杂灾悦 的类型,根据导管保留标准决定 导管的去留。精准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并在围置管术期定时评
糟蚤葬贼藻凿 憎蚤贼澡 凿则葬蚤灶葬早藻 燥枣 造藻枣贼 泽怎责藻则蚤燥则 增藻灶葬 糟葬增葬 贼燥 造藻枣贼 葬贼则蚤怎皂 葬灶凿 葬遭泽藻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糟燥则燥灶葬则赠 泽蚤灶怎泽 [允]援 允 栽澡燥则葬糟 悦葬则凿蚤燥增葬泽糟 杂怎则早, 员怨苑愿,苑远:苑员愿鄄苑圆园援 [3] 陈林,肖颖彬,陈柏成援右上腔静脉缺如伴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 心内畸形 圆 例[允]援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圆园园源,圆园(远):猿苑远援 [4] 冯丽娟,韩学惠,童瑾,等援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 孕陨悦悦 置管的 护理[允]援护理学杂志,圆园员猿,猿圆 (苑):员猿鄄员源援 [5] 朱晓东援心脏外科基础图解[酝]援圆 版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出版社,圆园园圆:圆苑缘鄄圆愿猿援 [6] 李玉,原源,张萍援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允]援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圆园员猿,猿源(圆):猿园愿鄄 猿员源援 [7] 李佳,范育英,覃惠英,等援员园 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 孕陨悦悦 的 护理[允]援 护理学报,圆园员缘,圆圆(员):缘圆鄄缘源援 [8] 王珉,王玉玲,韩玉芳援源 例永存左侧上腔静脉患者 孕陨悦悦 异 位的护理[允]援 中华护理杂志,圆园员员,源远(员园):员园员愿鄄员园员怨援 [9] 乔爱珍援孕陨悦悦 典型疑难病例分析[酝]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圆园员愿:源远鄄源苑 [10] 吕俊英,范庆梅援孕陨悦悦 置管经左上腔静脉入冠状窦病例分析 [允]援医学理论与实践,圆园员员,圆源(员缘):员愿园苑鄄员愿园愿援

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诊断价值

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诊断价值
结 构及其 走形 , 多 普 勒 观 测 血 流方 向及 频 谱 。在 用
P S C是 一种较 常见 的体静 脉 畸形 , 胚 胎发 LV 在 育 过程 中左前 主静 脉 退 化 不 完全 , 左心 房 斜 静 脉 则 异 常粗大 而 形 成 。文 献 统 计 P S C在 一般 人群 中 LV 发生 率大 约 0 5 , 先 天 性 心血 管 畸形 患 者 中 的 .% 在 检 出率 为 3 ~ % [ , % 5 2 与右 上 腔合 并 存 在 有 6 % , 1 7
见, 单纯 室 间隔缺 损 的 8例 , 纯合 并 房 间 隔缺 损 3 单 例, 合并肺 动 脉闭锁 伴 室缺者 1 , 例 合并 三尖瓣 闭锁
胸 骨旁 、 骨上 窝等 多 切 面 扫查 , 胸 了解 心 内 畸形 , 尤
其 注意有 无冠 状 静 脉 窦 ( S 扩 张 。在胸 骨旁 左 心 C)
安 徽 医科 大 学 学报
At n e i t dc as n u 2 1 e ;5 1 c U i rt iMein l h i 0 0F b4 ( ) a v sa s i iA
・1 7 ・ 2
◇经 验与体 会 ◇
超 声 心动 图对 先 天 性 心 脏 病 合 并 永 存 左 上 腔 静脉 的 诊 断价 值

主题词
琪 张新 书 丁 一, ,
力 张 ,

超 声 心 动 描 记 术 , 普 勒 , 色 ; 血 管 畸 形 ; 脏 多 彩 心 心
R4 5 1 R5 04+ ; 4 . 4 . ; 4 . 5 R5 1 1
(V ) 右上 腔静 脉 ( S C) IC 和 R V 距人 口 10a . m处 测 量
断中, 不可 忽视 永存 左上 腔静 脉 的检查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左上腔静脉永存及右上腔静脉缺如安置心脏起搏器二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左上腔静脉永存及右上腔静脉缺如安置心脏起搏器二例

例 1女 ,8岁 , , 5 因心率慢 5年伴反复黑 礞 3个月 于 2 1 00 年 4月 1 8日入 院。合并高血压病 5年。住 院后动态 心 电图
检查发现 2 均心率 4 4h平 0次/ n > . 停 搏 3 mi, 20 S 5次 , 长 最
的 R R间期 4 8S — . 。诊 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Ⅱ型 。具 有安置
( 稿 日期 :0 0O -7 收 2 1 -72 )
( 文 编 辑 :郝 锐 ) 本
杨威 , 张抒 扬 . 性 感 染 性 内膜 炎 致 多发 栓 塞 一 例 [/ D] 中华 临床 医 师 杂 志 : 子 版 ,0 15( ) 2 32 4 急 JC . 电 2 1 , 1 :9 -9
形 成 左 心房 斜 静 脉 根 部 , 果 左 主 静 脉 未 及 时 退 化 , 导 致 如 则
果显示 患者左锁骨下静脉 和右上 腔静脉均 缺如 , 左上腔 静脉 开 口于右心房。反复放置心室 电极 未成功 , 考虑 到患者房 室 结 功能 良好 ( 中检查 文氏点 10 ̄/ i) 改 为安 置 A I 术 4 mn , A 起




心耳附近得 以稳定的起搏 , 2术 中试 图将 电极 放置在右房 例
中上 部 , 少 更 换 了 5 部位 , 血流 冲 击无 法 固定 , 后 固 至 个 但 最
定 在 右 心房 下部 得 以稳 定 。本 文 最 大 的体 会 是 电 极 能 否 固 定 或 固 定 在何 处 , 决 于 冠 状 窦 口血 流 冲 击 方 向 , 极 放 置 取 电
[ ] M l aiE,a ewo B Mei l rg s: f t eedcris 3 yo ks Cl rodS . d a por si ei noa t n d c e n cv di

最新: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与其他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共存的管理现状和进展

最新: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与其他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共存的管理现状和进展

最新: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与翼他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共存的筐理现状和避展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是降低心脏性猝死(sudd en cardiac death , SCD)风险和高危患者全因死亡率的有效工具,真应用于||伍床已40年左右。

随着临床病例的积累,尽管体现出了卓越的临床效果,常规径静脉ICD( tans venous I C D,T V I C D)的弊端亦被充分暴露,包捂导线故障、静脉系统血栓和静脉狭窄/闭塞、感染风险、拨除的困难、高致死率及缺乏静脉入路时无法植入等。

有套萃分析报道,经过14年随访,不同型号的TV-I CD导线年故障率最低为0.25%~0.4%,最高可达2.08%~2.9%。

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 S I C D)全系统均在皮下,明显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很大程度上克服了TV-I CD的弊端。

目前已经正式发袤的||面床研究显示,S-I CD在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不劣于TV-I CD且真导线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TV-I CD 明显降低(1.4%对6.6%)。

因此对于无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 CRT)需求的患者,S-I CD可作为优先推荐。

然而,因患者疾病的复杂性或进展性,一些患者需植入真他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装置(ca 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CI E D)或存在与真共存的问题。

这些CIED因真作用机制、算法完全不同,与之共存时是否存在中目亘干扰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随着病例数的积累,已经有一些临床研究或案例公开发表。

因此,本文就S-ICD与真他CIED共存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注意事项等做一介绍,期望给临床医生、装置工程师提供一定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