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地方政府学复习

地方政府学复习

地方政府学重点复习题目一、名词解释(5*4)1.地方政府52.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443.地方政府职能764.政府职能转变905.地方政府间关系976.地方政府管理1327.地方公共管理1448.地方政府管理方式1689.地方政府绩效管理190 10.地方治理21611.社会网络组织体系232 12.地方政府行政文化31213.社会资本347 14.服务型政府382二、单项选择题(10*1分)三、简答题(4*8)1.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82.地方政府权限的特点653.地方政府权力的来源654.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职能85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926.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特点1047.构建中央与地方新型伙伴关系的内容1098.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1539.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改善对策19810.西方国家当代地方治理实践变革的内容22111.多中心治理模式的优势22912.地方政府主导的公民参与方式24813.地方政府优化地方社会资本生长环境的的方式34914.服务型政府的评价标准384三、论述题(1*20)1.从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视角,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变迁、特征和理性归位(第三章补充资料第五个部分)2.试述我国推行“省管县”体制的主要内容、优势和不足(第二章补充资料)3.试述传统集权模式的困境和分权化变革的基本思路2344.多中心治理主体的构成、角色转换和前提条件342四、案例分析题(1*18)案例一:房价高企的关联方和成因2005年到2007年,全国各地“圈地运动”方兴未艾,房价居高不下,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诟病。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陆续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收效甚微。

其中的主要原因则是房地产市场中的相关各方,如一些地方政府、新闻媒体、学术精英和房地产商具有共同利益,它们在共同利益的纠结之下,不仅具有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且善于消解国家宏观调控,“扭曲”国家政策“为我所用”。

行政管理专业地方政府学重点

行政管理专业地方政府学重点

1、地方政府的含义: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

2、地方政府的基本特性第一,地方政府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

第二,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1、治理地域的局限。

2、职责局限。

第三,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事务管理。

3、地方政府的作用:(1)地方政府是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石。

(2)地方政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础。

(3)地方政府是沟通联络中央政府与民众的渠道。

(4)地方政府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

4、地方政府的研究内容:(1)地方政府原理研究(2)地方政府的外部环境(3)地方政府的内部环境(4)地方政府的活动(5)地方政府的比较5、国家、政府的含义国家:由一定地域、人口和统治权构成的政治共同体,它的核心和实质是政治统治权。

政府:是为行使国家权力,履行国家职能,由专门从事治理活动的人和机构组成的制度化的政治组织。

6、氏族与国家区别:第一,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则建立在血缘亲属关系上。

第二,氏族社会中部落联盟的社会公共权力,在进入国家时成为与人民大众相分离、脱离社会、高于社会的强制性的国家权力。

这一公共权力的掌握者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存在与人民大众相分离的社会公共权力是国家的本质特征。

7、政府与国家关系:(1)、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2)、国家职能决定政府职能(3)、国家还可能有多级政府(4)、地方政府的设置、权限、职能与国家状况、目的有关(5)、总结:(1)国家产生后政府产生。

(2)中央政府产生后地方政府才产生。

8、地方政府地方制度的类型(1)、行政体地方政府(2)、自治体地方政府(3)、混合体地方政府9、(1)、行政体地方政府的含义: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特征:第一,地方政府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行政机关,不存在代表当地公民利益和意愿的代议机关。

第二,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所属官员,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是中央政府在当地的代表。

中央电大《地方政府学》复习重点本科

中央电大《地方政府学》复习重点本科

地方政府学复习重点1107
一、名词解释:
地方政府P2
公务员录用P187
政府雇员制P257
公务员任免P191
问责制P273
公务员职务升降P194
票决制P263
公务员培训制度P198
公务员辞职P204
公务员辞退P205
地方政府人力资源P169
公务员退休P206
二、简答:
1、中西地方政府的差异P29
2、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基本内容P186
3、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P67
4、地方立法的权限P91
5、录用公务员的程序P188
6、地方行政权的含义和内容P103
7、地方收费的类型P228
8、英国中央监督和控制地方政府的主要方式P16
9、地方与中央税权的划分P223
10、当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P117
11、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四种类型P52
12、审判权行使方式P132
13、检察权行使方式P135
三、论述题:
1、公务员考核的原则、标准与内容P189
2、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的区别及实行政府雇员制的意义P257-259
3、如何做好公务员培训P198
4、中国地方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及政府机构的改革选择。

P75-P77。

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

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

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广以上的中央政府,主要包括中央国家权力和中央权力执行机关。

2、当今世界上,没有设置地方政府的国家极为少见,仅有亚洲的新加坡和欧洲的梵蒂冈没有行政区域的划分。

3、所谓主权,在一般意义上,就是对权力的行使拥有最高、最终的决定权。

地方政府不拥有这样的权力,这是地方政府非主权性的特征。

4、地方政府治理的局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其治理的地域范围上,二是表现在它承担的治理职责上。

5、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则建立在血缘亲属关系上。

6、国家的本质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镇压被压迫阶级的政治工具。

7、国家职能是由两个彼此不可分的方面组成的整体:实现阶级的政治统治和进行社会的公共管理。

8、国家权力结构体系的核心由议决权、执行权、行政权三者构成。

9、国家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实施阶级的政治统治,由地域、居民、公共权力和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四个要素构成。

10、地方政府体系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即纵向的层级结构和横向的功能结构。

11、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中央或上级政府,而自治体地方政府的权力则来自于当地居民。

12、地方政府权限范围取决于事务利益所涉及的范围和事务所涉及的地域以及事务处理所导致的结果的影响。

13、绝对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单位,立法和执行权由同一机关掌握。

14、议行分立体制来自于权力制衡理论,认为权力集中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失控15、政府职能是指政府作为行政机关在对社会实施公共管理中承担的具体职责和应发挥的作用。

它是政府功能具体体现。

16、从理论上讲,宏观管理是政府实现职能的主要途径,微观管理只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17、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事务实施公共管理,而不是通过从事经济活动来完成。

18、在联邦制国家中,联邦政府与成员政府是并立的,不存在上下隶属关系。

19、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涉及政治的和行政的两个领域。

20、构成国家权力在政府内部运转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是中央控制和权限划分。

地方政府学重点整理

地方政府学重点整理

地方政府学重点整理第一章1.地方政府的界定:从内涵上讲,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对称,是中央政府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

从外延来看,在单一制国家,它包括全国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级政府;在联邦制国家,它包括联邦政府的直辖政府和联邦成员的下级政府。

2.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地方政府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是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中央政府可以依法对其予以变更或撤销。

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第一,权限所及地域范围是局部的;第二,权限所及的权限是局部的。

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事务是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职责。

第二章1.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依据领土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及文化状态、民族、人口分布、历史传统、军事防御、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将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构成一国的地方行政建制的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

2.行政区划的结构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行政区划是一个包含地方行政建制、地方行政单位和地方行政区域三者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的概念。

.地方行政建制:国家设置的组成国家的结构单元,是一定地域和居民组成的政治实体。

地方行政单位: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置的治理该国结构单元的一级政府,是该单元各地方国家机构组成的整体。

地方行政区域:国家为推行政务而划分的有确定界线的区域。

三者关系地方行政建制在这三者中最为稳定,或设或撤。

地方行政单位在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其具体组成的地方国家机关的改革,或其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

行政区域是最易改变的,在同一地方行政单位管辖下,边界调整或下属行政单位的改变,都可以导致行政区域的改变。

3.影响行政区划的因素:自然环境对行政区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家的大小是行政区划的基本依据第二,许多自然地理物常常成为行政区划的边界、政治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1、地方政府管理的层次的制约因素与划分原则:●制约因素:地理环境;人口;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制度;历史传统。

●划分原则:政府间纵向关系合理化;政府管理亲民化;政治资源配置合理化。

2、地方政府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政府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政府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政府管理的信息沟通过程;政府管理环境的变迁。

3、自治体地方政府(权力特许)利弊分析:优点: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地方事务管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有利于民主监督,提高政府效率。

不足:稳定与统一问题。

4、行政体地方政府(行政控制)利弊分析:优点:政令统一,行政效率高;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有利于各地域的协调发展。

不足:稳定与统一问题。

漠视民主;忽视当地民众的利益等等。

[ 需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1、尔三分模式: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

2、歧夫三分法:垂直式行政统制型;水平式政治竞争型;相互依存型。

3、福四分法:传统模式;英国模式;法国模式;苏联模式。

1、绝对议行合一的体制:英国议会委员会制;美国市县委员会制。

2、相对议行合一的体制:议会执行委员会制(瑞典);市县经理制(美国);市行政主任制(德国)。

3、绝对议行分立的体制:美国的强市长议会制;美国的市行政长官制;日本的市长议会制。

4、相对议行分立的体制:法国的市政府。

[ 需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1、双轨制地方政府产生的原因:央授予地方政府的治理权限,决不可能涵盖全部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对于不属于地方政府权限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各国中央政府有各种处理方式:●由相应的中央行政机构直接在地方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不属地方政府系列;●由中央在地方设置机构管理,但由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统一领导;●在自治的地方政府外另设隶属于中央的行政体地方政府,从而形成各种情况的双轨制的地方政府体制。

[ 需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1、政府功能的层次划分:政府的功能;政府的职责。

●政府的功能:处理国家生活中的各种重要的社会关系:阶级性与社会性关系;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处理国家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集中与分权的关系。

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

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

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联邦成员政府为治理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的某些社会事务而依法设置的、由地方议决机关和地方执行机关组成的政府单位。

2.行政体地方政府行政体地方政府一般存在于中央集权制下的传统国家,实质上只是一种在国家部分地域实施治理的、政治统治与行政管理高度统一的地方国家机关。

(如中国古代封建帝制时期的地方政府)3.自治体地方政府近现代社会,随着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地方自治逐渐成为早发展国家地方制度的主要形式,自治体地方政府就是这种发展的产物,而且自治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自治的层次在不断提高。

4.地方政府层级机构的内涵:层级结构是指地方政府单位之间在纵向上按照一定关系而形成的组合方式。

5.地方政府职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地方政府对社会发展和公民需求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6.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对其自身内部事务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实现预期目标而从事的组织和协调活动。

7.地方政府管理方式就是地方政府为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能,实现推进本辖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行政管理目的,依照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授予的权限,对本辖区内的公共事务以及本级政府的内部事务进行管理所采取的措施、方法、手段和技术的总称。

8.地方治理是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对地方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应用。

其目的在于建设以公民为中心的、面向公民需要的、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促进地方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社会与公共管理体系。

9.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追求的是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创建一种新颖的合作关系,要求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

二.简答题1.地方政府研究的理论工具(1)政治系统分析理论(2)结构功能主义理论(3)公共政策分析理论(4)当代治理理论(5)新制度主义理论(6)公共选择理论2.地方政府研究的分析方法(1)规范分析法(2)实证分析法(3)文献分析法(4)比较分析法(5)历史分析法3.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从世界范围的变化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府改革运动成为国际性潮流,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地方政府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

一、名词解释(5个)1. 地方政府:是指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

(必考)2. 权力:是主体基于对特定资源的支配而使客体服从并使客体的不服从丧失正当性的一种作用力。

3. 权限:是指权力主体行使权力的范围。

4. 议行分立:是指将地方政府的议决权和执行权交由两个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而行政权由承担执行权的机关行使。

5. 地方政府职能:是受中央政府领导的、由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一定行政区域内国家机构、尤其是行政机构统治和管理社会的各项职责的总和。

6. 政府关系:指政府之间纵向的上下关系、横向的左右关系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级别政府之间的关系。

7. 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

国家部分地域的居民,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组成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

二、简答题(要点)(5个)1. 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在拥有权力的性质上,在权限行使的范围上,在所承担的职责上,地方政府具有权力的非主权性,权限的局部性,职责的社会性。

⑴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是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中央政府可以依法对其予以变更或撤销)⑵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第一,权限所及的地域范围是局部的;第二,权限所及的事务是局部的)⑶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社会管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事务是基层地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职责)2. 混合体地方政府的概念和优缺点概念: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创建的兼具行政体、自治体两类政府特点的新型地方政府。

优点: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发扬政治民主;能确保国家行政统一和较高的效率缺点:只顾接受上级行政机关的指令,漠视当地居民的利益;只顾地方利益,漠视国家整体利益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变化在这以后,中国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⑴从地方体制看,当代中国政府仍为混合体地方政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⑵从行政体制看,上下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之间,除法律规定的外,只存在工作指导关系,不存在行政领导关系⑶从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看,地方各级人大都设置了常设机构,县以上称为常务委员会,乡镇称为人大主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将行政机关改称为人民政府4. 地方选举的作用和意义⑴地方选举是地方民主的实现形式和重要保证⑵地方选举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机会,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⑶地方选举强化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联,有利于民众监督地方政府⑷地方政府在公民政治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公民的归属感、参与感和责任感5. 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不是只限我国)⑴公民参与的扩大,既有利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又有利于加强居民对地方政府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的监督⑵信息化促使进入信息社会的地方政府职能进入一个新阶段⑶第三部门对地方政府职能影响日趋扩大⑷地方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应适应因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而引起的多种族、多民族文化共处和交融的需要⑸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规划和协调第一、二、三部门的关系,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6.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来源和权力配置的特征权力来源: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来源于本行政区域全体居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地方政府的界定:(1)从内涵上讲,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对称,是中央政府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

(2)从外延来看,在单一制国家,它包括全国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级政府;在联邦制国家,它包括联邦政府的直辖政府和联邦成员的下级政府。

2.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一)地方政府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是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中央政府可以依法对其予以变更或撤销。

(二)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第一,权限所及地域范围是局部的;第二,权限所及的权限是局部的。

(三)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事务是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职责。

第二章1.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依据领土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及文化状态、民族、人口分布、历史传统、军事防御、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将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构成一国的地方行政建制的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

2.行政区划的结构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行政区划是一个包含地方行政建制、地方行政单位和地方行政区域三者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的概念。

(1).地方行政建制:国家设置的组成国家的结构单元,是由一定地域和居民组成的政治实体。

(2)地方行政单位: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置的治理该国结构单元的一级政府,是该单元各地方国家机构组成的整体。

(3)地方行政区域:国家为推行政务而划分的有确定界线的区域。

三者关系(1)地方行政建制在这三者中最为稳定,或设或撤。

(2)地方行政单位在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其具体组成的地方国家机关的改革,或其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

(3)行政区域是最易改变的,在同一地方行政单位管辖下,由边界调整或下属行政单位的改变,都可以导致行政区域的改变。

3.影响行政区划的因素:(1)自然环境对行政区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家的大小是行政区划的基本依据第二,许多自然地理物常常成为行政区划的边界(2)、政治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首先,一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着行政区划的性质其次,国家结构形式决定着各国选择不同的行政区划模式最后,政府职能转变程度直接决定行政区划体制类型(3)、经济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首先,经济体制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要求与管理幅度小、行政层级多的金字塔形行政区划体制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则要求与管理幅度大、行政层级少的扁平式行政区划体制相适应。

b 经济技术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对行政区划的影响(4).社会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主要是指社会中人口、民族、宗教以及历史传统等4.我国现行地方行政区划的特点(1)四种类别的行政区域建制并存一般的区域型建制、特殊型建制、城镇型建制、民族自治地方(2)多级建制并存:省、市、县、乡实四级建制基本成为当前主要式样。

(3)三级市建制一是直辖市,与省、自治区平行二是省会和较大的市,一般称之为地级市。

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较大的市等。

三是不设区的市,通常是县级市(4)虚实结合制:实——省市县区乡镇虚——地区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5)地市双轨制:实行行政公署管县和市管县相结合的体制5.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1)省区数量偏少,范围偏大,规模悬殊(2)纵向的行政管理层级过多,必然带来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冗余,使地方财政负担过重;同时,容易出现政出多门,多头领导,人浮于事等官僚主义弊端,导致行政效率降低。

(3)市管县的弊端日益呈现:市管县本意是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所谓的“城乡悖论”市管县本意是缓解县级财政困难,反而导致县财政愈加困难,形成了所谓的“财政悖论”市管县本意是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反而导致行政效率进一步下降,形成了所谓的“效率悖论”(4)部分县乡(镇)设置不合理、不稳定,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不仅不利于基层民主建设,还使政府难以有效行政,影响了基层政权的自身建设。

6.我国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一)扩大省级行政单位的数量,缩小省级行政区划面积;同时,可以增设少量直辖市(二)撤销地级市,强权扩县,实行“省管县”,降低行政区划,实现行政区划的扁平化(三)乡镇合并,对小县小乡尽快合并,相应开展对行政村调整工作,裁并一些规模较小的(四)积极探索城镇行政建制的新模式。

不但要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管理经验,而且更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建制和城市管理模式第三章1.地方政府职能:(1)政府职能:行政管理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所发挥的基本职责、功能和作用。

(2)“地方政府职能”是由地方政府实现的政府职能即地方政府职能。

层级越高的政府,其政府职能中的政治职能更为凸显;层级越低的政府,其政府职能中的社会职能更为凸显。

2.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特征:第一,双重性指地方政府有义务执行中央政府指定的法律、法规、决议和决定,又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并处理仅仅关系到本地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

第二,差异性指不同国家的地方政府,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他们的职能都不完全相同。

第三,局部性指地方政府不可能承担地方全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而仅仅是对其中一部分进行管理与服务。

第四,服务性指地方政府的全部活动都是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

服务性是政府职能的基本特性,对地方政府尤为突出。

第五,规范性指地方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必须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3.制约地方政府职能的主要因素(1)地方政府自身的能力:地方政府是国家设置的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政府,它的治理权力只限于它所管辖的地域,并且只能限于部分社会事务。

(2)地方政治制度:在不同地方政治制度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

(3)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直接而深入的干预,使它承担的职责无限扩张,成为一种“万能政府”(4)社会发展水平:满足当地企业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变化对地方政府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是制约地方政府职能的一个主要因素。

(5)其他相关因素:除上述主要因素外,地方政府所辖边界、自然地理、经济和人文因素以及财政力量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制约也有重要影响。

4.地方政府职能发展的趋势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一)更重视居民的日常生活。

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负有保障居民生活的传统职能(二)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

地方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而引起的多民族、多种族文化共处和交流的需要(三)第三部门影响日益扩大。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行政改革中,将一部分职能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替代政府进行直接管理,实现社会职能社会化,这是当代政府职能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四)公民参与日益广泛。

首先表现在地方公共事务中直接民主的扩大;其次,居民可通过社会团体、行政机构进行利益表达,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还可以通过地方的行政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投诉制度来监督地方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

(五)信息化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一)职能内容定位日益明确(二)职能实现模式将从管制型走向服务型(三)职能目标将从追求效率、追求社会效益发展为追求综合效益第四章1.影响地方政府分类的因素:(一)国体和政体(二)政治体制(三)地方政府设置的目的(四)地方政府在行政层级中所处的位置2.行政体地方政府的优点:(1)全国有一个整齐划一的行政制度,有助于提高和增进国家的统一性和政治统治。

(2)地方事务由中央政府的代表主持,全国不至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发展较为均衡。

(3)政令统一出于中央,以同一方式施行于全国,事易成,且较简便,行政效率得以发挥。

(4)中央能从全国整体出发来规划国家的政策、计划,不致囿于狭隘的地方偏见,能有力地克服地方主义。

3.自治体地方政府的优点:(1)能较为广泛地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当地地方事务的管理,从而增进地方政治民主的发扬,能有效地监督政府的行为。

(2)能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办好本地的各项事务,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益。

(3)地方事务的经费由地方自筹资金解决,经费使用是否得当,其效果是否有利于居民,居民最易切身体受,从而增加对政府费用使用的监督。

第五章1.地方政府权力的基本内涵:地方政府权力是地方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它是国家权力在一国部分地域的社会公共领域的表现。

地方政府权力的具体内容:议决权执行权行政权2.地方政府的能力地方政府的能力是地方政府在管理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拥有的能量和能力。

3.地方政府的能力构成:(一)市场规制能力。

(二)公共服务能力(三)公共政策供给与执行能力。

(四)软环境维护能力(五)资源配置、开发和利用能力。

(六)社会公正与秩序维护能力(七)公共危机预测和处置能力。

(八)制度创新能力4.地方政府权能关系:(1)地方政府权力对地方政府能力的影响和作用。

(2)地方政府能力对地方政府权力的影响和作用。

(3)地方政府权力和地方政府能力的互动。

第七章1、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依靠宪法和法律,对自身事务和辖区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法定权力,履行自己职能,进行控制和协调职能的总称。

2、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是指地方行政区域内组织机构的设置、地位、职责、内部权责关系及其相关的规章制度情况。

行政组织机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3.社会发展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更高要求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挑战市场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挑战全球化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挑战政府自身发展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挑战第八章1.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特点a全面性b规范性与非规范性、动态与静态的结合c相互性d变动性2.均权主义基本观点:跳出集权主义与分权主义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上的争论,从职能分配上寻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平衡。

理论基础:政治力量平衡论国家有机体论集权分权偏颇论评价:试图摆脱集权和分权的对抗,综合各自优点,但过于理想化,实践中很难完全成为现实。

3.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成就(1)地方政府职权扩大,地方利益得到确认,地方政府角色明朗化(2)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已由行政性分权向经济性分权变动(3)探索用制度和法律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4)中央与地方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推动,并渗透于经济体制改革中第九章1.地方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关系(IGR)是指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各级地方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2.地方政府竞争地方政府竞争是指地方政府之间为提供公共服务,吸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展开的跨区域政府间的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