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学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

教学设计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在教学时,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征。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1953.9~1964.101964.10~1982.111985.3~1991.12.25 让学生观看以上三幅照片,然后指出: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要改革?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将从经济领域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设计

第21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 “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情分析】【命题规律】近5年全国卷高考对本考点从题型来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考查的方式是提供材料,通过背景材料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考查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等。
【命题趋势】预计2019年全国卷高考会较多地通过新材料,变换新视角来创设问题,纵向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关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综合比较。
尤其要注意从十月革命后面临的形势角度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点及评价等;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意义、特点等角度命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相比较的角度命题;从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得失及影响的角度命题;从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角度进行考查。
考点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三、斯大林模式(1936)考点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 6【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1) 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措施①农业改革: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提高收购价格;鼓励,提倡。
②工业改革:将部分中央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3.结果进步性:一定程度上,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误区警示】正确认识赫鲁晓夫的地位说赫鲁晓夫是“掘墓人”,是指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说赫鲁晓夫是“守墓人”,是指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内容(1)工业上,注重发展,特别是与的工业部门。
高中历史 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2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考点1 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___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斯大林逝世,________上台后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_”召开,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2.改革内容(1)重点在______: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________,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________,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废除________,企业管理权下放,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考点2 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在坚持集中________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_____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重点在________:为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________,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________使经济负担加重,__ 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考点3 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1)经济改革的重点:用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1.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准确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特点与结果。
3.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预习内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
(2)。
(3)。
(4)。
2.内容(1)农业方面①。
②。
③。
(2)工业方面①。
②。
3.结局(1)。
(2)。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
(2)。
(3)。
(4)。
2.结果(1)。
(2)。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
2.内容(1)。
(2)。
(3)。
(4)。
3.后果及原因(1)后果①。
②。
(2)原因①。
②。
合作探究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之处是什么?2.苏联改革给我们哪些启示?3.中苏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不同点。
课堂练习1.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2.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
”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A.鼓励农民发展副业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C.开展种植玉米运动D.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3.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4.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学习重难点】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过程】考点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___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斯大林逝世,________上台后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_”召开,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2.改革内容(1)重点在______: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________,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________,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废除________,企业管理权下放,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考点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在坚持集中________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_____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重点在________:为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________,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________使经济负担加重,__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考点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1)经济改革的重点:用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设计

序号:2702 班级:姓名: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学习导航】探究一: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答:(1)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同时也促进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引起思想的混乱,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难以解决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和工业发展中的矛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东欧政局动荡探究二: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答:(1)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戈尔巴乔夫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一个世界性大国消失,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
探究三: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答:(1)相同之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2)不同之处: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贸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巩固训练】1.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C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2. 一位政治人物批评某国说:“我们正目睹一个危机,该国在这危机中,对经济秩序的需求与对政治秩序的需求互相冲突。
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问题导学
苏联的经济改革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有人说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1)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2)勃列日涅夫在工业领域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如何评价?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说:“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
(3)戈尔巴乔夫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导学】
活动与探究:(1)提示: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为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长期处在落后状态。
(2)提示:措施: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评价:收到了一定效果。
但由于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3)提示: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
影响: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归纳和比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考要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识记〕。
教学过程【根底过关】【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方案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响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乱,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开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请答复:〔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方案给苏联经济社会开展带来的影响。
积极: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消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原因:优先开展重工业,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学
案
【考纲课标解读】
考纲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差不多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概括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1)
(2)
2、内容(1)农业:①
②
③
④
(2)工业:①
②
③[
5、评判:进步性
局限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1)
(2)
(3)
(4)
2、结果(1)
(2)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1)
(2)
(3)
(4)
(5)
3、结果
4、失败的缘故①
②
③
④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打算终止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要紧关怀的世界实力平稳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
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大夫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专门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因此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进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依照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打算给苏联经济社会进展带来的阻碍。
(2)依照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缘故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考点强化演练】
1、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判,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干脆和开创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2、观看以下两幅漫画,依照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定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
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说明赫鲁
晓夫的改革
A.完全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打算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要紧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排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猛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状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路
D.缺乏丰富的从政体会、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5、(12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要紧弊端是什么?
(2)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缘故有哪些?
(4)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高考真题再现】
1.(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差不多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全然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明白得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差不多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2、(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打算只是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打算或许并不是唯独的、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明白得是
A.打算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截了当关系
B.打算经济的做法关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打算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打算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能够看出打算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重点难点突破】
答案:(1)积极阻碍: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4分)负面阻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分)(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2分)缘故:“加速进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成效不佳。
(3分)(3)认识: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进展水平;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和谐进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进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
(2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一分为二,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同时要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在科技和医疗水平方面,劳动者的积极性等。
第(2)问的缘故分析有一定难度,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3)认识要表达出改革适应生产力的进展要求,经济要和谐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
【考点强化演练】
1-4CCCC
5.(1)高度集中的打算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忽视经济规律。
(2分)(2)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方面制定经济进展的“加快进展战略”,用经济治理方法代替原先的行政命令。
(3分)(3)没有从全然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2分)(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缘故;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截了当缘故。
(3分)启发:改革是社会进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应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
(2分)
解析:本题要紧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3)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要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