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技巧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
教师在提问时应当明确问题的目的和方向,让学生思考的同时能够向期望的方向前进。
当教师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时,可以问:“从这段课文中,你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提问应当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当学习一篇古诗时,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中有哪些诗句是最令你感动的?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
提问要具有激励性和鼓励性。
教师在提问时应当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感受到肯定和鼓励。
在学习一个生僻字时,教师可以问:“谁能够用这个生僻字造一个句子?”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增强学习的动力。
提问要具有开放性和引导性。
教师在提问时应当尽量避免答案的单一化,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表达机会。
在讨论一个故事情节时,教师可以问:“你觉得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技巧

三是寻找比较因素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浅谈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技巧
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抓住关键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家里发问,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
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
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
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
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教《“友邦惊诧”论》一文,讲开头一段时,为启发学生掌握遣词造句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功能,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文章开头为摆学生请愿的事实即可,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略有知识”行不行?2.在揭露反动政府刽子手面目和卖国事实的同时,为什么要加上关于读书的议论?是不是偏离中心?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上述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能帮助学生消化课文,进行思维的严格训练。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桔灯》结尾写道:“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妈妈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一定早回家了,”前后都用了“一定”这个词,可是为什么用的标点不一样呢?教师讲到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启发学生领会:一处是问号,表示“我”内心的忧虑,因为小姑娘妈妈的病毕竟是严重的;另一处是逗号,表示“我”的希望和信念。
从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提出的问题要认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出的时机,若提问的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例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写道:“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孟里了。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一
五 、 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 提 化难为易 , 化大为小
上好一节语文课 , 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 、 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 设 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 的系统化的提 问,这样的提 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
、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 。 循序渐进 , 层层深入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 学生 的思维 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 以根据教材 教师设计课堂提 问要能激 发学生积极思维。 要难 易适度 。 过大 、 过深、 过 度 , 学生的实际水平 , 把疑难 问题分解 成易理解、 更有趣 的小 问题, 或者把 难的问题 , 学生难 于回答 , 失去提问的意义; 过小、 过浅、 过易 的问题 , 学生不 特 点, 层层 深入 , 一环扣 一环 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 向思 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 不仅对知识的掌握没有任何意义 , 还会使学生养成浅 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 问题 , 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那么, 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 问的“ 呢? 度” 有位教育家 维的纵深发展。
抓住 契机 , 富于艺术 技巧的提问, 激发了兴趣 , 会让学生学 术, 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 的。 语文教学全在于如何恰 当地提 问和巧妙 引 教学难 点。可见,
积极。 导学生作答。 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 在语文 得主动、
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 掌握课堂提 问的技巧, 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 自
二、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价学生、 检查教学、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 为此 , 教师 设计课堂提 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 的针对性。 出发点就是两个方面, 其
一
掌握布局谋篇 、 遣词造句的技巧。 课堂提问的 目的性原则中明确指 出了课堂提 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 生有充分的 自由思维去理解各种 问题,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难易等 , 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 . 如 果不 “ 因 材施 问 ” . 会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降 低 提 问 的必 要 性 和 作 用 意 义
( 四) 问题 要有 启 发 性 和 引 导 性 提 出 具有 启 发 和 引导 性 的提 问 . 开 发 小 学 生 的 思维 能 力 教 师 提 出的 问题 应 深 人 浅 出 . 但 是 问题 中 涵 盖 一 定 的 知 识 和 意 义 .
一
此, 有 效 的提 问不 应 该 仅 仅 流 于 形式 . 而 应 落 到 实处
( 二) 合 理 激励 . 提 高 小 学 生 回答 问题 的 自信 心 小 学 生 常 常 将 教 师 的 称 赞 看 做 是 对 自己 的 肯 定 和 评 价 当 他们得到表扬时 , 就 会 认 为 自己 有进 步 , 可 以学 得 好 . 因 而产 生 自 身价值感 . 增 强 学 习 的 内 部 动 力 教 师要 善 于 观 察 小 学 生在 学 习 活 动 中的 表 现 , 多 发 现 他 们 表 现 中值 得 肯 定 的 东 西 . 比如 . 对 小 学 生的答案或方法 , 正 确 的 应 加 以 赞赏 , 这会 加强 他 们 的 自信 心 : 错
二、 课 堂 提 问的 分 类
误 的 也 可 以从 思 维 方 式 、 答 题 方 式 或态 度 上 加 以 肯 定 . 这 样 不 至 于 太 挫 伤 他 们 的 积极 性 和 自信 心 对 于答 错 的 内容 . 教 师应 用 恰 当 的方 式 让 小 学 生 自己认 识 并 纠 正 . 小 学 生 正 确 回答 了 问题 . 教 师 可 用 用 一 些 赞 赏 性 的语 言来 夸 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提问的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水平来设计问题,不能太过简单或者太过复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回答。
其次,提问要多样化。
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可以是直接提问,也可以是间接提问,可以是开放性问题,也可以是封闭性问题,可以是引导性问题,也可以是评价性问题。
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提问要适时。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氛围,适时地提问,不能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也不能让学生觉得无所适从。
适时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参与度。
最后,提问要引导。
在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关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仅要让学生回答问题,更要让他们明白问题背后的道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总之,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让提问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的
语文课堂可谓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环节之一,而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正确运用提问,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的内容为例,从三个方面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一是做好备课,提问前应当准备好知识,掌握课文内容及知识点,经过反复筛选,編造相应的问题,并依据学生的认知层次,将问题分类解析。
二是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明确命题的提问;二是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三是引导学生表达的提问。
明确命题的提问,即根据课文要求,教师在明确的知识框架与话题概念中提出学生可以清楚回答而又有培养思维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话题背景,遵循认知逻辑思考出正确答案;引导学生表达问题,是课堂教学涉及学生参与度最大的一种提问方式,是传授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挖掘其言语表达的深层次思维。
三是把握提问的方式与步骤。
课堂教学中,提供自我装饰,由易到难;容许学生进行自由练习,去发现习作规律。
充分利用名词型,主谓型,动作型等多种提问
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问题的结构性、关联性,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
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的有效策略,就要课前熟悉教材内容,作好充足的提问准备;上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提问来引导,以回答来论证;进行及时的反馈,把握时机,进行纠正性评价,每节课问题要一定质量保证,答疑不能出现信号,要有耐心,因材施教,形成有效的提问机制,使语文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和技巧

3 . 循序渐进 , 发散思维 。 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 提问
到一定 高度才能领会其 中的奥妙。教师在提 问时 ,可 以鼓励学 以通过逐渐推进提问来拓宽学 生的思路 , 让学生不局 限在一个 范围里 。 这样一定会有不一样 的效果 。 例如 , 笔者在教学李煜 的
环节 中 , 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配角和主角 , 他们共 同配合达到教 也 一样 , 不可能一步到位 。提 问如登 山一样要拾 阶而上 , 只有达 都说 “ 好奇心害死猫 ” , 但是 笔者认为 , 在学 习中 , 好奇心是 支配 生从 多个角度去思考 , 以发散他们 的思 维 , 使其 步步提高 ; 还可 使其保 持一定 的注意力并对 问题进 行分析 、处理 和归纳整理 。
有些成绩 较优秀的学生觉得 自己脑子好 , 不需 要思 考 , 甚至不
时机 , 随机应变 , 让提 问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
2 . 计划灵活 , 态度亲切 。 课堂是 以学生为主体的 , 所 以教师
对 学生提问时态度一定要亲切 , 切忌生硬 、 牵强; 教 师要用 自己
需要听讲也可 以考出好成绩 ,而部分差生则担心 自己答错问题 会 丢脸 , 以致不敢发言。要改变这样 的现象 , 教师应该适 当地激 障碍 。
他们一定 的鼓励 , 帮助他们 找到解决 问题 的方法 , 争取做 到人人
总而言之 , 在语 文课 堂教学 中, 提问这种教学方式 可以明确 教 学 目标 , 活跃课堂气 氛 , 激发 学生对语文 的学 习兴趣 , 培养学 生 的创新 思维。提问是一 门艺 术 , 教 师有 技巧 的提 问能快速地
浅谈 初中语 文课堂提 问的意义和技巧
江苏省射 阳县第二初级中学 吴兰兰
课 堂提 问是一门艺术 , 它是课堂教学 的主要形式 , 也是师生 交流情感的重要 途径 。课 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 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发表时间:2016-05-06T15:35:46.7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38期作者:温静[导读]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小学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小学261300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发现,目前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笔者就此调查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
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
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
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
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与兴趣。
四、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
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
仅点几个(通常是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五、控制问题的答案
你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
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
这些都是极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
六、给予了学生消极的反馈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
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
实际上,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
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
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
”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语。
以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
有鉴于上述种种后果,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
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
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
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
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第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
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
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
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