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小学一年级地理教案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小学一年级地理教案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理教案: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技能目标: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地球仪、灯、小纸球。
2. 教材准备:地理课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引出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初步认识。
2. 自转的教学(1)概念引入教师向学生简单解释地球的自转概念: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完成一次自转需要约24小时。
(2)实验教学教师在黑暗的教室里,点亮一个灯,让学生围成圆形,手持小纸球代表地球。
教师用手缓慢旋转纸球,并解释地球的自转运动。
学生可以观察到纸球的一边逐渐亮起,另一边逐渐变暗,类似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3)讨论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转的结果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天空的变化等。
3. 公转的教学(1)概念引入教师向学生简单解释地球的公转概念: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完成一次公转需要约365天。
(2)实验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地球,一组代表太阳。
学生手牵手围成椭圆形,教师引导地球组围绕太阳组缓慢旋转。
学生可以观察到地球组的季节变化,即一边离太阳近,另一边离太阳远,产生不同的季节。
(3)讨论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公转的结果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等。
4. 拓展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星星的变化等,进一步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5. 小结与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并进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生动地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更多问题。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特点。
- 熟练掌握计算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数据的方法。
- 学会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仪、动画演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 组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快速反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 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分析地理问题的习惯。
- 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地理意义。
- 计算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数据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对生活的影响。
3. 小组竞赛法: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 问题导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
- 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哪些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关的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10 分钟)-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 分析地球自转的特点:-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恒星日(23 小时56 分4 秒)和太阳日(24 小时)。
- 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处处相等,约为15°/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5 分钟)- 昼夜交替-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昼夜交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变化。
地理教案学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理教案学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数值。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要素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和特征。
2.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的数值。
3.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地球仪图,并问学生地球在宇宙中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进入本节课的话题。
2.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和特征(2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强调地球自转的特征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的特征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
教师出示地球仪图,并解释地球自转的现象和原因。
让学生用手指比划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进行观察,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和特点。
3.自转与公转的周期(20分钟)教师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让学生预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并解释自转周期为一天的原因。
教师介绍地球公转的周期,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的原因。
让学生回答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方向是什么,并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路径的特点。
4.自转和公转对地理要素的影响(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理要素的影响。
分别以昼夜变化、季节变化为例进行说明。
教师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变化的影响,并与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教师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并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征和周期,并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数值。
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查找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的数值以及自转和公转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要素的影响。
同时,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小学科学教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3. 理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2. 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图片或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者一个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有白天和黑夜?是什么造成了四季的变化?”带领学生进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话题。
Step 2: 地球的自转1. 对“地球的自转”进行简要解释,即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强调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 展示一幅自转示意图,向学生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即自西向东。
3. 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将一个小球或者一个皮球作为地球,让学生模拟地球自转的运动,并感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Step 3: 地球的公转1. 对“地球的公转”进行简要解释,即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的现象。
强调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5天。
2. 展示一幅公转示意图,向学生解释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和方向,即椭圆形轨道,偏离轨道平面23.5度。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地球的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4. 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可以利用橘子或者苹果等水果,将一个水果作为太阳,另一个水果作为地球,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运动,并感受公转的轨道形状和偏斜角度。
Step 4: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1. 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的意义,即自转造成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使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活的条件。
2. 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公转的意义,即公转导致了地球的四季变化,使生物和自然界经历不同的气温和气候。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用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线的角度变化,来感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了初步的了解,理解了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和方向。
地理小学教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理小学教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和特点;2.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成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定义和特点的理解;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成的影响的探究。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成的影响的探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地震仪、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旋转?地球是如何绕太阳运动的?二、讲解地球的自转(20分钟)1.教师简单解释地球的自转定义,并呈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2.教师利用地震仪或自制的地球模型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让学生自己操作地震仪或模型,亲自体验地球自转的效果,并记录下来。
三、讲解地球的公转(20分钟)1.教师简单解释地球的公转定义,并展示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图示。
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和时间,分析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教师利用模型或其他教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4.让学生自己操作模型或教具,亲自体验地球公转的效果,并记录下来。
四、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对比分析(20分钟)2.通过教具或模型进行对比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分析该现象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展示或口头回答的方式向全班汇报。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复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和特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观察日月食现象,并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解释日月食的原理。
初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初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初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导论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运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教案将以地球自转和公转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掌握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并能简单解释其运动原理;- 了解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多媒体展示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操场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 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理解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原理;- 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不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并给予简单答案。
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提问学生:“地球的自转是指什么?”“地球的公转是指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互相交流意见。
2. 学习新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原理和过程,并引导学生形成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初步认识。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一人担任记录员,其他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束后由记录员汇总小组成员的答案。
问题包括:“地球的自转是什么?”“地球的公转是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有哪些影响?”等。
4. 操场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老师向学生解释模拟地球自转的方法,并让学生围成圆圈,以一个学生为中心,同时右手向前旋转,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速度。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计算及地理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地球仪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2)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有两种运动,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
2.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2)展示地球自转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3)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线速度因纬度而异。
(5)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区差异。
3.地球公转(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叫做地球公转。
(2)展示地球公转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
(3)讲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也就是一年。
(4)讲解地球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约为30千米/秒。
(5)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4.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它们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季节等地理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5.课堂小结(1)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6.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2)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自转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自转公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能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 初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地球自转运动,提问:地球除了自转运动外,还有没有别的运动方式呢?2. 学生回答:公转运动。
二、地球的公转(15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2.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利用地球仪和自制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地球的自转(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间差异等。
2.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利用地球仪和自制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填写表格: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比较。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比较:自转: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周期为一天,产生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公转: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周期为一年,产生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现象。
2. 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讲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感性认识阶段
多媒体演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来回移动,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分化本质属性阶段
再次出示公转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出示二分二至日平面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找出全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并说出我们学校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加以总结,并能从侧视和俯视的角度理解夏至日与冬至日的昼夜长短变化特点
2、能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直观图示和计算机动画理解和比较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和地理意义。
2、通过模拟动画,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与自主思考,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其中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请根据昼夜长短的规律及以往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图形分别属于二分二至日的哪一个节气?
( ) ( )
( ) ( )
(2)实践应用:趣味地理
20XX年8月的赫尔辛基世界田径锦标赛,组委会将很多重头的比赛都安排在了晚上9点半以后,举个简单的例子,女子10000米比赛晚上9:35开始,30多分的比赛结束后,当地时间已经超过了晚上10点,然而这个时间,北欧的的赫尔辛基依然是白天,夏日极昼,冬日极夜,这个特殊现象位于北欧的芬兰却能够感受到,从地图上看,芬兰一半的领土都在北极圈以内,而在芬兰最南端的赫尔辛基,也依然能够感受到夏日极昼所带来的影响,当地时间晚上8点半时,窗外依然是艳阳高照,体育馆的售票亭依然正常工作着,十来个当地人排队准备购买开幕式的门票,体育场外的草坪上还有不少的赫尔辛基人晒着太阳
2、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阳公转所产生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难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应用到生活
四、教学方法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所以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3、概括形成定义阶段
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规律1: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 永远昼夜平分,昼与夜各为12小时。
规律2: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规律3: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
4、应用和强化阶段
(1)知识应用:根据昼夜长短规律及以往所学知识来判断下列图形分别属于二分二至日的哪一个节气?(让学生在打印资料上完成,然后在投影仪上分别展示学生的成果.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
宁远二中 蒋军艳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设计的这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是课程标准中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光照图的判别方法,分析理解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就以上目标与教学理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如下几步。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演示自转、公转影片和动画,复习地球公转轨道、方向、周期、速度等知识
(二)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一个房间,两个婴儿分别睡在两张床上,床上分别有一个挂钟,都是6:30,一幅图是七月,上面有太阳表示白天,一幅图是一月.上面有月亮表示黑夜,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这两幅图的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并分析这幅图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表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同是6点半一个已天亮,一个天还没亮,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从面导入新课的学习
阅读这则材料,思考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夏至日,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现象,这是以上规律2知识的运用)
(四)本节内容小结
让学生先总结,归纳,老师加以指导.
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复习了初中阶段就学习过的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方向及轨道,重点是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一部分,各为12小时;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现象,南极圈极其以内有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越往北
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3、在知识的掌握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4、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很难去很好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地球的运动,从而能够掌握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