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相

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相《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辩机编的地理史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一)读罢《大唐西域记》,唏嘘不已,感触良多,特取以下四个方面稍论,与大家共商。
1.科学精神玄奘共经110国,闻传28国,记录下各国的地理位置,方圆大小,都城大小,语言风俗,动植物产等,特别对于佛教方面的寺院、僧侣等进行了统计。
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科学数据。
从寺院僧侣的分布,我们大致能了解唐贞观年间印度大地上的佛教信仰的情形。
据估计,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东周春秋时代,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诞生于公元前571年,他们是同时代人),成佛于公元前530年,涅槃于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到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时,佛教已存在了1159年。
阿育王(无忧王)在位时(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大修佛寺,到贞观年间也经历了800多年。
可以想象,当中国大地上秦王朝进行统一战争时,印度的孔雀王朝也进行了大规模的里佛教为国教的行为。
如果假设阿育王朝时的佛教在印度达到鼎盛,那么玄奘看到的就是历经800年后的佛教的景象。
玄奘客观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印度各地的佛教状况,可以发现,外教与佛教同在,有强大的生命力。
传说中的佛教与外教的争论一直在进行,尤其是在羯若鞠阇国,戒日王为玄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法会,结束时发生火灾,进而骚乱,有异人持刃逆王!原因很简单,“大王集诸国,倾府库,供养沙门。
外道自远召集,不蒙省问”,是嫉妒心,不公平感在作怪。
与其他佛经中对佛教圣地的神话描述不同,玄奘的游记中并未避讳对外道的描述,比如在瞿毗霜那国,外道“求现在乐”。
尽管玄奘出身佛门,但并未用春秋笔法,隐匿其实,此其科学精神也。
玄奘还详细地记载了古印度关于长度和时间的计量单位。
1由旬=1日军程(约30里),1由旬=8拘卢舍,1拘卢舍=500弓,1弓=4肘(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尺,尺骨长度),1肘=24指,1指=7宿麦,1宿麦=7虱,1虱=7虮,1虮=7隙尘,1隙尘=7牛毛,1牛毛=7羊毛,1羊毛=7兔毫,1兔毫=7铜水,1铜水=7细尘,1细尘=7极细尘,极细尘不可再分,再分就是空,极微。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2000字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前言《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作品,该作品通过描绘唐朝驻防西域的故事,展现了中原文明与西域文化碰撞融合的历史场景。
本文将对《大唐西域记》进行读后感的分享,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主题一:多元文化的碰撞作品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唐朝将士在西域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活动,以及唐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东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首先,文化的碰撞带来了思想和价值观的交流。
在唐朝将士与西域人民的接触过程中,既有冲突和误解,也有相互理解与尊重。
这种交流促进了相互认知的提高,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其次,经济文化的融合为两地带来了共同繁荣。
唐朝的丝绸、茶叶及各种手工艺品等产品在西域市场上广受欢迎,这不仅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西域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主题二: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大唐西域记》中的主要人物,无论是唐朝将士还是西域国君,他们都在面对各自的利益和困境时,通过友好合作寻求解决办法,共同应对挑战。
作品中,唐朝使者与西域国君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友好交往的重要性。
他们在商议如何应对共同的威胁时,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最终达成了合作共赢的方案。
这种友好合作的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启示。
主题三:勇往直前的精神《大唐西域记》中的唐朝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保卫西域的安全。
他们面对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困难,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
面对社会的挑战和个人的困境,我们应当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结语通过阅读《大唐西域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友好合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些主题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大唐西域记》有所了解,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大唐西域记-19至死不渝》读后感

《大唐西域记-19至死不渝》读后感
这节主要讲的是两件事,一:玄奘被一群信仰突伽女神的强盗,作为祭品推上祭坛,期间天出异象,强盗心生畏惧,进而被玄奘感化的事;二到达圣地后的所见所闻。
话说当时玄奘努力无效之后,要求自我化灭,便念诵起弥勒佛。
玄奘作为一名佛教徒,自然不希望看到血腥的画面,更不想强盗因为杀害他而背上罪孽轮回转世再受苦。
他西游的目的是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将大成佛法《瑜伽师地论》取回来普度更多人。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他入定之后他求的不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来助他脱离苦海,而是希望死后到弥勒佛身边学得真经回来教化这几个强盗。
这就体现了一代高僧无比宽广的胸怀,在他们准备杀害玄奘的时候,突然天生异象“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坊漂浮”面对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寓意的。
玄奘在强盗心生畏惧之时,适时的宣扬佛法,并对他们进行教化,使他们成为佛教徒。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玄奘是非常聪敏的一个人,知道抓住时机,利用机会教化别人,完善自己。
印度是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国家,在这里他发现一些比较有趣的事,在两河交汇之处,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到这里来洗涤污秽和升天。
一些教徒在水里的柱子上绕太阳旋转,就是一个轮回。
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现象了。
当时佛教已经开始衰落,佛教经常会和一些外教徒举行辩论,这节讲了提婆菩萨和外教徒辩论的场景,用了辩证逻辑学,也就是偷换名词。
玄奘西游记述了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填补的史料的遗缺,使得今天我们研究中亚、印度带来了更多方便。
历史书籍读后感3000字

历史书籍读后感3000字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然而,历史书籍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永远不会失去其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重要的历史书籍:《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录了唐代中国对西域地区的探索和开拓。
《大唐西域记》是由唐代著名僧人玄奘撰写的,这本书记录了他西行求取佛经的经历,书中涉及了对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详细描述。
这本书描述了唐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也展示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商业贸易、政治宣传、宗教传播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唐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周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这对我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当今国际局势有很大帮助。
更重要的是,《大唐西域记》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局势,并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对于这本书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研究唐代史和西域文化的重要书籍,对当代研究唐代及周边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这本书也是一本文学作品,内容生动丰富,语言简明易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
在我看来,《大唐西域记》的写作思路十分独特,玄奘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旅程和所见所闻,还很好地表达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观念。
在书中,他用自己的旅程和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多元且包容的世界。
在现今这样一个充满争议和不信任的时代,这样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在当代社会,地域的局限是全球化的一个大问题。
尽管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但文化差异和地理距离依然是影响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的客观因素。
其次,在保持本土特色和价值的前提下,探索并借鉴周边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是一种合理的思路。
这有利于扩大文化范围和视野,有利于和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和互信。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观大唐玄奘有感

观大唐玄奘有感《大唐西域记》是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所著,是唐玄奘西行取经的经验和所见所闻的记录。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大唐西域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
阅读这本书,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与艺术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不同,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影响上都占着重要的地位。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所提到的宗教和文化种类非常丰富。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神道教、摩尼教、锡克教、耆那教、耆那教以及拜占庭东正教等等。
可以说这样的记录在中国以前的史籍中并没有出现过,相对其他历史读物,它的记述较为真实、客观和全面。
正如玄奘所言,他的取经之路千辛万苦,需要经历各种艰难险阻。
西域的高山峻岭、荒漠沙漠等极端环境使得他的取经之路充满了挑战。
《大唐西域记》记录了玄奘取经之路中的一些经历,其中最为著名的可能就是他从印度护送回来的佛经了。
他从印度护送回来的佛经是考验他智慧与毅力的标志性事件。
他翻译的《佛国记》、《长安近载记》等著作,把印度教、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熔合成为一体,对于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文化方面,玄奘取经还对当时中国社会有着重大影响。
玄奘到印度的这次取经之旅,引起了唐朝皇帝的重视,许多皇族贵族纷纷前往咨询玄奘,了解佛教的达摩策、般若波罗密、无量寿经等经典的翻译和理解,推动中国佛教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
总之,《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传承了唐代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读者可以通过这部作品感受到印度的丰富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内涵与深度,这也为后来的中国佛教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大唐西域记》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篇章,它表现了古代文人的开放态度和跨文化交流的精神,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和谐相处与共存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参考。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大唐西域记》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杰作,是玄奘亲笔撰写的历史地理巨著。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瑰宝,更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亲身见证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我被玄奘的毅力和勇气所折服。
他为了求法取经,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最终到达印度。
在旅途中,他不仅面临着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还要应对各种人为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玄奘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他的精神品质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了追求梦想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
《大唐西域记》对西域各地的描绘极为细腻。
从城市到乡村,从高山到河流,从民俗到信仰,无不详尽而真实。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仿佛亲身遇见了印度教徒的虔诚祈祷、佛教僧侣的静心修行、王公贵族的豪华宴会、平民百姓的艰辛生活……这些生动的画面让我对西域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大唐西域记》还反映了唐代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在那个时代,中国与西域各国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创造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文化。
这一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还促进了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实现共同发展。
《大唐西域记》的博大精深、洋洋大观也让我惊叹不已。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地理史籍,还是一部涵盖了历史、宗教、民俗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献。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了解了西域的历史地理知识,还对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等多元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这些知识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世界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道路转难,进退维谷”。
这句话形容了道路艰险,难以行走,进退两难的情况。
这句话强调了行路之难,也表达了行路者的无助和困惑。
“行路已绝,莫知所问”。
这句话形容了道路已经中断,无法得知如何前进的情况。
读大唐西域记的读后感600字左右

读大唐西域记的读后感600字左右Reading "Record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Great Tang Dynasty" gave m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ilk Road.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历史意义。
As I delved into the vivid descriptions of the bustling markets, magnificent Buddhist temples, and diverse ethnic groups along the Silk Road, I felt a sense of awe and admiration for the rich tapestry of cultures that once flourished in this region. 阅读书中对繁华的市场、宏伟的佛教寺庙和多样化的民族群体的生动描述,让我对曾经在这个地区繁荣发展的丰富文化感到敬畏和钦佩。
The detailed accounts of the diplomatic missions, trade routes, and historical events provided me with a glimpse into the interconnected world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its neighbors. 书中对外交使团、贸易路线和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让我一窥唐朝及其邻国相互联系的世界。
I was particularly fascinated by the accounts of famous Chinese travelers like Xuanzang and the exotic lands they visited, such asIndia and Central Asia. 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玄奘等著名中国旅行家和他们访问的异域地区(如印度和中亚)的描述。
大唐西域记译注阅读记录

《大唐西域记译注》阅读记录目录一、书籍简介 (2)二、原文阅读 (2)1. 第一章 - 初入西域 (3)2. 第二章 - 中亚篇 (4)3. 第三章 - 南亚篇 (5)4. 第四章 - 西藏篇 (6)5. 第五章 - 佛教艺术 (7)a. 佛教的传入 (9)b. 佛教艺术的发展 (10)c. 佛教艺术的遗产 (11)三、译注分析 (12)1. 译注方法 (14)2. 词汇解释 (15)3. 地理方位解释 (16)4. 历史事件解释 (17)5. 文化习俗解释 (18)四、个人感悟 (19)1. 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20)2. 对唐代历史的认识 (21)3. 对丝绸之路的研究 (22)一、书籍简介《大唐西域记》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由唐代高僧玄奘(唐僧)所著。
此书详细记录了唐代高僧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西域各国的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状况。
本书不仅对研究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及西域的历史地理有重要价值,还对佛教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这部经典作品经年久远的流传,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成为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本次的《大唐西域记译注》不仅保留了原文的丰富内容,还加入了注释和解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内容。
本书语言流畅,是广大读者了解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读物。
二、原文阅读“贞观十三年,高宗天皇大帝神龙元年。
自太宗文武圣皇帝(李世民)在位,至高宗天皇大帝,凡四十年矣。
”介绍了《大唐西域记》的作者玄奘以及成书的时间背景。
“自此东北行,至千泉。
地方二百里,北临黑河,味如乳雪。
”描述了千泉的位置、环境以及水味。
“从此东南行,至楼兰。
周环五百里,”继续描述楼兰国的地理位置和规模。
“又从楼兰西南入谷,至白龙堆。
地名也,以去金满城(今尉犁县境)三百里,遥趾也。
”解释了白龙堆的地名含义及其地理位置。
“又西行至西海,海中有神山,故曰明月山。
”描述了西海的神山以及周围的景色。
“又从西海径趣第五烽,烽去碛(q)百十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神奇的旅行——《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眼看交这个月读书笔记的日期临近,作业一直拖着,迟迟没有下笔。
原因是我发现这本书博大精深、洋洋大观,甚至可以当作一门学问来毕生钻研。
就像研究的《红楼梦》的红学专家们,围绕着这一本经典,可以发表各种论文,举办各种研讨会,在新媒体上,给庞大的粉丝群,一集一集地细细剖析。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写的,就是《西游记》原型,孙悟空的师傅唐僧的作品。
书中前言说,“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这当然是载入正史的评价,作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著名人物,唐三藏相貌端正英俊(跑题一下,电视剧中演唐僧的演员娶了据说是中国最有钱的妇人);因长期吃素,据说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总是被妖怪们(以白骨精为代表)惦记;他也被女儿国的国王相中,以各种诱惑要留他下来做女婿;为了突出孙行者的威猛英勇,还经常用他的盲目轻信甚至迂腐来衬托,屡次三番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还念紧箍咒。
当然,最值得嘉赏的一点,是他的慈悲心肠,把几个徒儿从原来犯错而陷入的困境里搭救出来,并且意志极其坚定地去西天取经,终成正果。
闲话说完,来讲《大唐西域记》是如何震撼的一本书。
玄奘西天取经回来以后,主要的工作是翻译佛教经典,主持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如《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等等。
同时,“在唐太宗的勉励敦促下,玄奘又将西行求法之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在佛教史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均富极高价值之巨著。
”
举个例子,在“卷第二三国”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印度区域内的各国,“玄奘首先对印度进行了总述,包括释名、疆域、数量、岁历、邑居、衣食、文教、佛教、族姓、兵术、刑法、敬仪、病死、赋税、物产诸多方面。
”接着,后面各卷又分区域一一描绘各个国家的状况。
如“卷第三八国”叙述了同属于北印度的八个国家的地理、民俗和佛教圣迹等;卷四、卷五,一直到卷十二。
可以说是对印度做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呈现,是一本了解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选的董志翘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汉语史研究所所长)译注的版本,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已经很深入浅出了,但还是觉得有大量的古文字绕不过去,还有海量的知识背景并不具备,如印度的各处的地名、佛教的专业语汇等,啃下来十分不易。
书中的不少故事细细读来,觉得十分新奇甚至魔幻。
譬如其中一则,说一位公主,被仇敌丢到荒郊野外,后来和狮子生下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威猛的儿子,后来分别又繁衍出了两个野性十足、长相奇特
的族群。
佛教在东汉末年(公历纪元前后)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二千多年以来艰难曲折、起起伏伏,最终得以与中国的道教以及儒家思想一起并称为“儒、释、道”三教,还有“道根儒茎佛叶花”的说法,不可谓不神奇。
掩卷沉思,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一段旅程一本书,以这种特殊的力量,推动了一种信仰的传播,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人的价值观,所以会成为经典,被历史铭记。
作者:归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