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论___格式版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章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腹痛、疲乏、发热等。
体征: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如肝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
第一节发热发热:当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三种测法:1)口测法,温度一般在36.3~37.2℃,(标准测发)2)腋测法,比口腔温度低0.2~0.5℃3)肛测法,比口腔温度高0.2~0.5℃1. 病因1) 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见于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肤散热减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3)发病机制:通常将能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源。
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①外源性致热源: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统称为外源性致热源。
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而引起发热。
②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节点,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 临床表现(一)发热的分度一般可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二)热型①稽留热型体温维持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
24h内提问波动范围不超过1℃。
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高热气。
②痴长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的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炎结核及化脓性肺炎症。
③间歇热型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临床医学概论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二、授课对象:医学本科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了解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 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和伦理道德。
3. 熟悉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和分支领域。
4.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技巧。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临床医学?2. 介绍临床医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二、基本概念1. 临床医学的定义:以患者为中心,运用医学知识和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2. 临床医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医学到现代医学的演变过程。
3. 临床医学的重要性: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三、临床医学原则1. 患者至上原则: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2. 综合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 预防为主原则:通过健康教育、预防措施等手段,降低疾病发生率。
四、临床医学伦理道德1. 尊重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
2. 诚实守信: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进行如实告知。
3. 同情心:关心患者,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第二课时一、临床医学主要学科1. 内科:研究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的疾病。
2. 外科:研究人体外部器官和系统的疾病。
3. 妇产科:研究女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疾病的学科。
4. 儿科:研究儿童疾病的学科。
5. 传染科:研究传染病及其预防、治疗的学科。
二、临床医学分支领域1. 诊断学: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2. 治疗学: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3. 预防医学:研究疾病的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
4. 康复医学:研究疾病康复的方法和技术。
5. 伦理学:研究医学伦理道德问题。
三、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技巧1. 临床思维能力:观察、分析、判断、决策等能力。
2. 沟通技巧:与患者、家属、同事等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发表观点。
2.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撰写心得体会。
临床医学概论 (2)共7页word资料

1.症状: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主诉: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3.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4.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口测为36.3℃~37.2℃;肛测为36.5℃~37.7℃5.发热的分度(以口测为标准):低热为37.3℃~38℃;中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
6.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7.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8.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发复交替。
区别波状热的逐渐上升,逐渐下降。
9.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11.咳嗽与咳痰:咳嗽声音嘶哑,多为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
犬吠样咳嗽多见于咽、喉部疾患或气管受压。
金属音咳嗽。
常见于因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迫气管所致。
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
12.痰液静置后有分层现象: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浆液或浆液脓性,下层为坏死物质。
临床医学概论___格式版

临床医学概论___格式版第一章症状学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其体温调定点超出正常范围。
测量体温的部位及正常体温的范围测体温的部位腋温口温(舌下)肛温温度36~37℃36.3~37.2℃36.5~37.7℃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活动费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甚至出现紫绀,并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临床上常见的呼吸困难有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典型的情况是左心衰竭患者。
)第二章体格检查基本检查方法有5种:视诊、触诊、听诊、叩诊、嗅诊。
“三凹征”:上呼吸道和大气道梗阻时,可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向内凹陷。
第三章器械检查一、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二、超声诊断B超、心超无放射性三、X射线、CT、MRI检查X射线:平面的拍照CT:断层的扫描,分辨率高MRI检查:体检做胸片(无射线,孕妇也可)胸痛(CT)、孕妇(B超)、头颅(MRI)X射线检查的特点及优缺点:(1)特点:1)x射线图像对比度是反应x射线穿透人体后不同厚度、密度组织对x射线吸收衰减不同的图像,高密度、高厚度组织在x线片呈白色,低密度、低厚度组织则呈黑色。
2)X射线图像时受检部位的组织重叠图像。
3)组织器官的分辨率取决于机器的性能,也与组织间的密度对比及人工造影剂的引入有关,组织间密度对比高或人工引入造影剂则图像清晰度好,对比度高。
4)X射线图像为一种放大图像,其与x射线管焦点、人体及照片间三者距离有关,原则上人体照片间距离越小,焦点照片间距离越大,放大率越小。
5)X射线图像的模糊度与x射线焦点大小有关,焦点越小,模糊度越小。
(2)优缺点:①x射线检查的优点:x射线检查是一种普及、迅速、经济的检查方法;x线片检查可获得永久性图像记录,对复查疾病的进展有重要帮助。
其为目前呼吸系统、骨关节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的首选造影学检查方法。
2024《临床医学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

套课件完整版contents •临床医学基本概念与原则•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药物应用与合理配伍原则•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选择依据•康复医学理念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目录临床医学基本概念与原则临床医学定义及特点患者权利与医生职责123治疗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综合性治疗、规范化治疗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学知识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诊断方法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预防措施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等,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生率和减轻疾病负担。
公共卫生是预防医学的重要领域,关注人群健康和疾病预防控制,通过改善环境卫生、提高食品卫生质量等手段促进人群健康。
临床医生应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关注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为改善人群健康状况贡献力量。
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案例分析肺炎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02支气管哮喘03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策略心力衰竭冠心病分析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评估方法,介绍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和心脏移植等治疗方案。
心律失常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方法消化性溃疡介绍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讨论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案。
炎症性肠病阐述炎症性肠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介绍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手术治疗等方案。
肝硬化分析肝硬化的病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讨论药物治疗、并发症处理和肝移植等治疗方案。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管理脑卒中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药物应用与合理配伍原则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简述药物分类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疗效,如抑制酶活性、阻断受体结合、影响细胞代谢等。
合理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合理用药原则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不良反应监测处理措施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抗菌药物种类介绍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及其特点,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2024版年度临床医学概论ppt课件

9
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2024/2/2
疾病的发生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病因包括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和精 神心理因素等。
疾病的发展
2024/2/2
14
04
治疗方法与手段探讨
Chapter
2024/2/2
15
药物治疗策略制定
药物选择原则
根据病情、病原体、药物作用机制等合理选择药 物。
用药剂量与时机
确保药物剂量准确,用药时机恰当,以发挥最佳 疗效。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024/2/2
16
非药物治疗方式比较
10
03
诊断方法与技术应用
Chapter
2024/2/2
11
常见诊断方法介绍
01
问诊
通过询问病史、症状 等,初步了解患者病 情。
02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精神状态、 面色等,检查各器官 功能状况。
03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液、尿液等生 化检查,用于辅助诊 断。
04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MRI等, 用于观察内部结构, 明确病变部位。
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中毒或意外伤害引起的症状进行对症治 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22
06
预防措施与健康促进活动
Chapter
2024/2/2
23
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
健康教育内容
包括疾病知识、健康行为、心理健康 等方法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外科学)

临床医学概论(外科)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 Surgery
第四篇外科学
第一章外科学总论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无菌术
第三节麻醉
第四节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失调第五节输血
第六节外科感染
第七节损伤
第八节肿瘤概论
第二章普通外科疾病
第一节甲状腺疾病
第二节乳腺疾病
第三节胆道感染和胆石症
第四节门静脉高压症
第五节急性腹膜炎
第六节急性阑尾炎
第七节肠梗阻
第八节腹外疝
第九节结肠癌
第三章胸外科疾病
第一节食管癌
第二节胸部损伤
第三节脓胸
第四章骨科疾病
第一节骨折概论
第二节骨折各论
第三节关节脱位
第四节化脓性骨髓炎
第五节骨肿瘤
第五章泌尿外科疾病
第一节主要症状与检查方法
第二节泌尿系结石
第三节前列腺疾病
第四节泌尿系统肿瘤。
临床医学概论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医学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
2. 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和临床思维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和临床思维方法。
3. 临床医学的主要分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区别与联系。
2. 临床思维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医学书籍和资料3. 案例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临床医学吗?请谈谈你对临床医学的理解。
2. 教师简要介绍临床医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二、讲授新课- 临床医学的定义:以病人为中心,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 临床医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医学到现代医学的演变过程。
2. 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 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的意愿,关注病人的身心健康。
- 全面了解病情:收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全面了解病情。
- 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需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综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疾病。
3. 临床思维方法- 问题导向:以问题为中心,引导临床医生思考。
- 系统化思维:将病情、检查、治疗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诊疗思路。
- 疾病导向:根据疾病的特点,寻找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临床思维方法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回顾课堂所学,提出自己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临床思维方法,请回顾一下。
2.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内科: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 外科:研究人体器官的创伤、感染、肿瘤等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症状学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其体温调定点超出正常范围。
测量体温的部位及正常体温的范围测体温的部位腋温口温(舌下)肛温温度36~37℃36.3~37.2℃36.5~37.7℃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活动费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甚至出现紫绀,并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临床上常见的呼吸困难有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典型的情况是左心衰竭患者。
)第二章体格检查基本检查方法有5种:视诊、触诊、听诊、叩诊、嗅诊。
“三凹征”:上呼吸道和大气道梗阻时,可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向内凹陷。
第三章器械检查一、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二、超声诊断B超、心超无放射性三、X射线、CT、MRI检查X射线:平面的拍照CT:断层的扫描,分辨率高MRI检查:体检做胸片(无射线,孕妇也可)胸痛(CT)、孕妇(B超)、头颅(MRI)X射线检查的特点及优缺点:(1)特点:1)x射线图像对比度是反应x射线穿透人体后不同厚度、密度组织对x射线吸收衰减不同的图像,高密度、高厚度组织在x线片呈白色,低密度、低厚度组织则呈黑色。
2)X射线图像时受检部位的组织重叠图像。
3)组织器官的分辨率取决于机器的性能,也与组织间的密度对比及人工造影剂的引入有关,组织间密度对比高或人工引入造影剂则图像清晰度好,对比度高。
4)X射线图像为一种放大图像,其与x射线管焦点、人体及照片间三者距离有关,原则上人体照片间距离越小,焦点照片间距离越大,放大率越小。
5)X射线图像的模糊度与x射线焦点大小有关,焦点越小,模糊度越小。
(2)优缺点:①x射线检查的优点:x射线检查是一种普及、迅速、经济的检查方法;x线片检查可获得永久性图像记录,对复查疾病的进展有重要帮助。
其为目前呼吸系统、骨关节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的首选造影学检查方法。
②X射线检查的限制:x射线检查是一种有射线的检查方法。
该检查为组织的重叠图像,对于组织密度差小的器官组织较难分辨;部分造影检查为有创伤和有碘造影剂过敏反应危险的检查。
CT检查的特点及优缺点(1)特点1)CT图像不同于x射线检查所获得组织厚度差的重叠图像,而是x射线束穿过人体特定层面的断面图像。
2)CT图像的分辨率由图像的像素所代表的对应体素的大小决定,体素由扫描野的大小、矩阵的行列数及层厚决定,扫描野越小,矩阵数越多,层厚越薄,其分辨率越高。
3)CT图像的对比度由组织的密度决定,组织密度越高,x射线吸收衰减多,图像密度高,反之图像呈低密度。
4)组织对x射线吸收衰减可以通过量化CT值表示,其一般使用Hounsfield单位(Hu),规定骨骼为+1000Hu,空气为-1000Hu,水为0Hu,人体各种组织位于这一规定值内。
5)通过CT值测量可以发现组织密度的微小改变,早期诊断有关疾病。
(2)优缺点①优点:CT图像为人体组织断面像,其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x射线检查图像,能良好的显示人体内各部位的器官结构,除发现形态改变外,还能检查出组织的密度变化,扩大了造影学的检查范围。
②缺点:CT检查是有射线的检查方法,较难发现器官组织结构的功能变化,个别部位如颅底部骨伪造影可影响后颅凹脑组织检查;因成像野的限制,不宜检查四肢小关节,难以显示空腔器官的黏膜变化;做强化扫描时有造影剂的副反应存在。
MRI检查(1)MRI成像原理:MRI是人体氢核质子在巨大、恒定、均匀磁场中受射频脉冲(RF)激动后共振,经接收线圈接收后计算机处理的人体断面图像。
(2)优缺点:①优点:MRI图像无射线损害;通过梯度场的射频场的更换可完成矢状、冠状、横切、斜切等多轴成像;图像不受人体正常组织的干扰,不像CT有骨骼等干扰伪影;MRI强化扫描使用*造影剂,无副反应。
②缺点:MRI成像检查时间较长,早期MRI机使用经典量子力学理论,做一个T2加权成像需要16min以上,近年来采用快速成像方法已缩短为5min以下;因患者置于磁体内有恐惧感,现已改为宽入口短磁体,可避免或消除恐惧;因成像线圈和成像野的限制,小关节小部位的成像开展不普及;机器昂贵,运行费用高,检查费用高。
穿刺与活检:1.胸腔穿刺术2.腹膜穿刺术3.骨髓穿刺术第四章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血常规:对外围血中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的检查。
(1)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110g/L 贫血原因:1)红细胞生成不足:骨髓造血障碍,细胞分化与成熟障碍。
2)红细胞破坏过多3)失血(2)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成人(4~10)x10^9/L新生儿(15~20)x10^9/L6个月~2岁(11~12)x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N)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嗜酸性粒细胞(E)病理性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皮肤病等淋巴细胞(L)病理性增多病毒性感染(常见),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肝功能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增高常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肝硬化、胆汁淤积;急性心肌梗死时AST增高总胆红素 1.7~17.1μmol/L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程度肾功能血清尿素氮(BUN)成人 3.2~7.2mmol/L婴儿~儿童 1.8~6.5mmol/L多测定来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血清肌酐(Cr)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不能反映肾功能的早起受损电解质血清钾 3.5~5.3mmol/L肾功能衰竭——高钾增高>5.6mmol/L 高钾血症降低<3.5mmol/L 低钾血症(4)肿瘤标志项目临床意义临床免疫学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表面抗原(HBsAg)阳性见于乙型肝炎潜伏期或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慢性HBsAg携带者表面抗体(抗-HBs)阴性见于既往曾感染过HBV并产生免疫力,接种乙肝疫苗后,被动性获得抗-HBs抗体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血清<25μg/L 升高见于原发性肝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生殖腺胚胎性肿瘤如睾丸癌、畸胎瘤、妊娠、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癌胚抗原(CEA)血清<5μg/L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血清总<4.0μg/L第六章药物治疗原则药物代谢动力学:1.一级动力学:药物浓度的变化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dc/dt=-KC其中C为药物浓度;K为一级速率常数;t为时间。
大多数药物在常用剂量下其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具有或近似一级动力学特点。
2.零级动力学:药物浓度的变化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物浓度无关,其数学表达式为:dc/dt=-K0其中,K0为零级速率常数。
零级动力学的时量曲线不呈直线,故又非线性动力学。
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1.青霉素类:此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天然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耐酸青霉素、广谱青霉素与抗阴性杆菌青霉素五类。
2.头孢菌素类3.氨基糖苷类:不适用于10几岁的少年、老年人。
对肾功能损害大。
4.大环内酯类5.喹诺酮类:不能用于<18岁,因为不能做皮试***第七章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临床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为流行病原理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即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临床医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观察并作出科学解释的一门学科。
临床流行病学与流行病学的区别学科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流行病学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和发展的变化,以及导致这种变化最终防止疾病的发生一般为普通人群或健康人群临床流行病学更强调和注重对临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就是对关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止疾病的恶化、并发症的发生或死亡等主要是已患某种疾病的患者群体:为有限定范围的一群人,通常又叫人群。
研究人群:实际观察的人群在流行病学中的称呼。
目标人群:把研究结论将要推论到的人群。
系统误差(偏倚)根据其来源可分为:①选择偏倚②信息偏倚(错分偏倚)③混杂偏倚随机误差:指由于偶然的因素或机遇造成测量值或观察值之间的差异。
消除随机误差应在临床试验中注意以下几点:1.真实性2.因果联系:(1)联系的时序性、(2)联系的强度(3)联系的剂量-反应关系(4)联系的一致性(5)联系的生物学合理性大型临床流行病学临床试验目前广泛应用,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各种疾病治疗指南的重要依据。
这些试验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样本量大,一般病例数都在数千至上万。
2)多中心共同完成,每项一般都有几十至几百家医疗单位参加。
3)选题的当,绝大多数选择当前重要或临床有争议的课题。
4)目的明确,评估某种治疗措施对某种疾病的真正疗效和实际应用价值。
5)设计科学严谨,每项试验均需经临床、药理、流行病学、统计学多方面专家充分论证后方可实施。
6)方案简便,易于执行。
7)多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8)终点事件严格,多将死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作为终点指标。
9)方法统一,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前瞻性。
10)不限制其他治疗措施,一般在其他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试验设计原则:①代表性;②对照性;③随机性;④重复性;⑤盲性临床试验常用设计方案:1.平行对照试验1)完全随机对照试验2)随机配比设计3)分层随机设计4)析因实验设计2.交叉对照试验第八章循证医学诞生与发展的背景(1)循证医学:应用最多的有关信息(最佳的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
(2)循证医学诞生与发展的背景:1.对传统医学局限性的认识2.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汇总分析的结果逐步被认可3.繁忙的临床工作与知识更新和扩容的矛盾日益突出4.如何评价与选择文献的问题十分重要5.临床治疗由单纯的控制症状向改善转归、提高生活质量转化6.日益尖锐的卫生经济问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7.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没有严格验证和良好效果的治疗或药物泛滥8.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的巨大差距第九章循证医学的主要内容(1)循证医学的组成:①制定医学决策的技巧1)准确发现和认识临床上所面临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信息。
2)决策的过程、分析和评估3)成本-效果分析。
②获取医学信息的方法1)应用先进的手段进行高效率的检索2)充分利用最新的医学文献和信息③医学信息可靠性的评估(2)填充数据及资料循证医学成本——效果分析评估的成本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患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支出,如检查费、治疗费、药费、医务人员的劳务费用等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