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串行通信

合集下载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实验9点对点串行通信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实验9点对点串行通信

波特率
串行通信接口
单片机上的串行通信接口通常包括发 送数据端(TXD)、接收数据端 (RXD)和地线(GND)。
表示每秒钟传输的位数,是衡量串行 通信速度的参数。
串行通信的分类
同步串行通信与异步串行通信
同步串行通信是指发送方和接收方以相同的时钟频率进行数据传输,而异步串 行通信则没有共同的时钟频率。
02
例如,空调的温度设置、电视的频道切换等操作,都是通过性、易扩展等优点,因此
03
在智能家居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各种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需要实时地进行数据传输和控制。 点对点串行通信能够满足工业控制领域对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高要求。
波特率设置
波特率计算
根据通信协议的要求,计算出合 适的波特率。常用的波特率有 9600、19200、4800等。
寄存器配置
根据计算出的波特率,配置单片 机串行通信接口的相关寄存器, 以实现所需的波特率。
测试与调整
在实际通信过程中,可能需要根 据实际情况调整波特率,以确保 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正确性。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 验)实验9点对点串行 通信
contents
目录
• 单片机串行通信原理 • 点对点串行通信的实现 • 单片机点对点串行通信实验步骤 • 点对点串行通信的应用 • 点对点串行通信的优缺点 • 点对点串行通信的未来发展
01
单片机串行通信原理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串行通信
指数据在单条线路上一位一位地传输, 具有节省传输线、成本低、远距离传 输可靠等优点。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串行通信
单工是指数据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半双工是指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输, 但不能同时进行,全双工则是指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

单片机的通信接口及通信协议概述

单片机的通信接口及通信协议概述

单片机的通信接口及通信协议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单片机已经成为许多电子产品的核心部分。

而单片机的通信接口及通信协议则扮演着连接与控制外围设备的重要纽带。

本文将对单片机的通信接口及通信协议进行概述,帮助读者了解单片机通信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一、串行通信接口串行通信接口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常用方式。

它通过将数据一位一位地顺序传送,使得通信过程更加可靠。

常见的串行通信接口有UART、SPI和I2C。

1. 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是一种最基本的串行通信接口,实现简单,广泛应用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

UART通过将数据以异步的方式进行传输,即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不同步,可以实现双向通信。

2.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围接口):SPI是一种同步的串行通信接口,适用于单片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

SPI通信主要通过四根线进行,分别是时钟线、数据输入线、数据输出线和片选线。

SPI可以支持单主单从、单主多从和多主多从的通信方式。

3. 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互连):I2C是一种双线制的串行通信接口,适用于单片机与多个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I2C接口通常有两根线,即串行数据线(SDA)和串行时钟线(SCL)。

I2C采用主从模式,其中主机由单片机担任,从机可以是各种外围设备。

二、并行通信接口并行通信接口是一种同时传输多个位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常见的并行通信接口有GPIO(General PurposeInput/Output,通用输入输出)、外部总线接口等。

1. GPIO:GPIO是单片机通用的输入输出引脚,可以用来与外部设备进行并行通信。

通过对GPIO引脚的电平控制,单片机可以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单片机单片机课程设计-双机串行通信

单片机单片机课程设计-双机串行通信

单片机单片机课程设计-双机串行通信单片机课程设计双机串行通信在当今的电子信息领域,单片机的应用无处不在。

而双机串行通信作为单片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一、双机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双机串行通信是指两个单片机之间通过串行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

串行通信相较于并行通信,具有线路简单、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是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输的。

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有 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SPI(串行外设接口)和 I2C(内部集成电路)等。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主要采用 UART 协议来实现双机串行通信。

UART 协议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

起始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开始,通常为逻辑 0;数据位可以是 5 位、6 位、7 位或 8 位,具体取决于通信双方的约定;奇偶校验位用于检验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可选择奇校验、偶校验或无校验;停止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结束,通常为逻辑 1。

二、硬件设计为了实现双机串行通信,我们需要搭建相应的硬件电路。

首先,每个单片机都需要有一个串行通信接口,通常可以使用单片机自带的UART 模块。

在硬件连接方面,我们将两个单片机的发送端(TXD)和接收端(RXD)交叉连接。

即单片机 A 的 TXD 连接到单片机 B 的 RXD,单片机 B 的 TXD 连接到单片机 A 的 RXD。

同时,还需要共地以保证信号的参考电平一致。

此外,为了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可以在通信线路上添加一些滤波电容和上拉电阻。

三、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实现双机串行通信的核心部分。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使用 C 语言来编写单片机的程序。

对于发送方单片机,首先需要对 UART 模块进行初始化,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

然后,将要发送的数据放入发送缓冲区,并通过 UART 发送函数将数据一位一位地发送出去。

对于接收方单片机,同样需要对 UART 模块进行初始化。

简述单片机串行通信的波特率

简述单片机串行通信的波特率

简述单片机串行通信的波特率摘要:一、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二、波特率的定义及意义三、波特率的计算方法四、波特率与通信距离、数据速率的关系五、如何选择合适的波特率六、结论正文:一、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单片机串行通信是指单片机通过串行接口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是一位一位地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依次传输,从而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和控制。

串行通信在电子设备、计算机网络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波特率的定义及意义波特率(Baud Rate)是衡量串行通信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指标,它表示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

波特率越高,数据传输速率越快。

在实际应用中,波特率决定了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选择合适的波特率至关重要。

三、波特率的计算方法波特率的计算公式为:波特率= 数据速率/ 传输位数。

其中,数据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传输位数指的是每个数据帧中数据的位数。

四、波特率与通信距离、数据速率的关系波特率与通信距离和数据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信距离较远时,信号衰减较大,可能导致数据传输错误,此时应降低波特率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而数据速率较高时,传输时间较短,可以适当提高波特率以提高传输效率。

五、如何选择合适的波特率选择波特率时,应综合考虑通信距离、数据速率、传输可靠性等因素。

在保证通信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高的波特率以提高传输效率。

此外,还需注意波特率与通信协议的兼容性,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顺畅通信。

六、结论单片机串行通信的波特率是衡量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指标,选择合适的波特率对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51单片机双机串行通信设计

51单片机双机串行通信设计

51单片机双机串行通信设计51单片机是一款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的微控制器,具有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特点。

在一些场景中,需要使用51单片机之间进行双机串行通信,以实现数据传输和协同工作。

本文将介绍51单片机双机串行通信的设计,包括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

一、硬件连接1.串行通信口选择:51单片机具有多个串行通信口,如UART、SPI 和I2C等。

在双机串行通信中,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串行通信口作为数据传输的接口。

一般来说,UART是最常用的串行通信口之一,因为它的硬件接口简单且易于使用。

2.引脚连接:选定UART口作为串行通信口后,需要将两个单片机之间的TX(发送)和RX(接收)引脚相连。

具体的引脚连接方式取决于所使用的单片机和外设,但一般原则上是将两个单片机的TX和RX引脚交叉连接。

二、软件编程1.串行通信初始化:首先需要通过软件编程来初始化串行通信口。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寄存器来配置波特率和其他参数。

具体的初始化代码可以使用C语言编写,并根据所使用的开发工具进行相应的配置。

2.发送数据:发送数据时,可以通过写入相应的寄存器来传输数据。

在51单片机中,通过将数据写入UART的发送寄存器,即可将数据发送出去。

发送数据的代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设置发送寄存器;(2)等待数据发送完成;(3)清除数据发送完成标志位。

3.接收数据:接收数据时,需要通过读取相应的寄存器来获取接收到的数据。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读取UART的接收寄存器,即可获取到接收到的数据。

接收数据的代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等待数据接收完成;(2)读取接收寄存器中的数据;(3)清除数据接收完成标志位。

4.数据处理:接收到数据后,可以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

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可以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计算或其他操作。

数据处理的代码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编写。

5.中断服务程序:在双机串行通信中,使用中断可以提高通信的效率。

单片机中的串口通信技术

单片机中的串口通信技术

单片机中的串口通信技术串口通信技术是指通过串行接口将数据传输和接收的技术。

在单片机领域,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交互方式。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中的串口通信技术,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串口通信的原理串口通信是指通过串行接口传输数据的方式,其中包括一个数据引脚和一个时钟引脚。

数据引脚用于传输二进制数据,在每个时钟周期内,数据引脚上的数据会被读取或写入。

时钟引脚则用于控制数据的传输速度。

单片机中的串口通信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发送和接收。

发送时,单片机将数据转换为二进制形式,并通过串口发送出去。

接收时,单片机会从串口接收到二进制数据,并将其转换为可识别的格式。

通过发送和接收两个过程,单片机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二、串口通信的类型在单片机中,串口通信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同步串口和异步串口。

同步串口是指发送和接收两个设备之间使用相同的时钟信号,以保持数据同步。

同步串口通信速度快,但需要额外的时钟信号输入。

异步串口则是通过发送数据前提供起始位和终止位来区分不同数据帧的方式进行通信。

异步串口通信的优势是不需要额外的时钟信号,但速度相对较慢。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异步串口通信。

异步串口通信相对简单易用,适合多种应用场景。

三、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实现单片机中实现串口通信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串口通信引脚配置:单片机需要连接到一个串口芯片或者其他外部设备,因此需要配置相应的引脚作为串口通信的数据引脚和时钟引脚。

2. 波特率设置:波特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位数。

在进行串口通信时,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波特率需要相同。

单片机中通常通过寄存器设置波特率,以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3. 数据发送和接收:在单片机中,通过将数据写入发送缓冲器并启动发送操作来发送数据。

接收数据时,单片机会接收到串口中的数据,并将其保存在接收缓冲器中。

4. 中断机制:在进行串口通信时,单片机通常会使用中断机制来处理数据接收和发送。

中断机制可以减轻单片机的负担,提高系统效率。

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原理一、引言单片机串行口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通过串行通信协议将数据从单片机发送到外部设备或从外部设备接收数据并传输到单片机。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原理。

二、串行通信协议1. 串行通信概述串行通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比特(bit)被传输的通信方式。

与之相对的是并行通信,它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比特。

由于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设备间需要大量数据交换,因此串行通信成为了广泛应用的一种通讯方式。

2. 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有RS232、RS485、I2C和SPI等。

其中,RS232是最早广泛使用的标准,用于在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RS485则是一种多点连接的标准,适用于在远距离范围内进行数据传输。

I2C和SPI则主要用于芯片级别的短距离数据传输。

三、单片机串口硬件结构1. 串口芯片在单片机系统中,使用专门的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芯片来实现串口通信。

UART芯片包括发送和接收两个模块,可以将单片机的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进行传输,并将接收到的串行数据转换为单片机可以处理的并行数据。

2. 串口引脚在单片机中,通常有两个引脚用于串口通信,分别为TX(发送)和RX(接收)。

这些引脚通过芯片内部的寄存器进行控制,以实现对串口的配置和控制。

3. 波特率发生器波特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

在单片机中,使用波特率发生器来控制UART芯片的工作频率,从而实现不同波特率下的数据传输。

四、单片机串口软件实现1. 串口初始化在使用单片机进行串口通信之前,需要先对串口进行初始化。

这包括设置波特率、校验位、停止位等参数,并启动UART芯片以使其准备好接收或发送数据。

2. 串口发送当需要向外部设备发送数据时,在单片机中可以通过向TX引脚写入相应的比特序列来实现。

在发送前需要检查TX缓冲区是否为空,并等待直到缓冲区为空后再进行下一次传输。

单片机指令的串口通信实现方法

单片机指令的串口通信实现方法

单片机指令的串口通信实现方法串口通信是指通过串行通信接口实现的数据传输方式。

在单片机系统中,串口通信是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与外部设备(如PC 机、传感器等)的数据交互。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指令的串口通信实现方法,包括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两方面。

一、硬件连接串口通信需要通过发送器和接收器两个设备来完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在单片机系统中,可使用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作为串行通信接口。

下面是串口通信的硬件连接步骤:1. 将单片机与UART连接:首先,确保单片机具有UART接口,并根据其引脚定义将UART的发送线(TXD)连接到单片机的接收引脚,接收线(RXD)连接到单片机的发送引脚。

2. 选择波特率:波特率指每秒钟传送的位数,通常使用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在发送和接收数据时,单片机和外部设备需要使用相同的波特率,以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

3. 连接外部设备:根据实际需求,将UART的发送线和接收线分别连接到外部设备的接收引脚和发送引脚。

二、软件编程实现单片机指令的串口通信需要编写相应的软件程序。

下面是基于C语言的软件编程实现方法:1. 初始化串口:在程序开始时,需要对串口进行初始化设置。

通过设置寄存器来配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

2. 发送数据:使用发送指令将待发送的数据写入UART的数据寄存器,等待数据传输完成。

3. 接收数据:通过接收指令读取UART接收到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可以使用中断或轮询方式进行数据接收。

4. 错误处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例如帧错误、奇偶校验错误等。

需要进行相应的错误处理操作,例如重新发送数据或发出错误提示。

5. 通信协议:根据通信需求,可以制定相应的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包括数据帧结构、数据格式、数据校验等内容,用于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三、实例演示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来演示单片机指令的串口通信实现方法。

假设我们需要实现从单片机向PC机发送一条消息,并接收PC机返回的确认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BUF=c;
while(TI==0);
TI=0;
}
//主程序
void main()
{
uchar Operation_No=0;
SCON=0x40;//串口模式1
TMOD=0x20;//T1工作模式2
PCON=0x00;//波特率不倍增
TH1=0xfd;
TL1=0xfd;
TI=0;
TR1=1;
while(1)
//延时
void DelayMS(uint ms)
{
uchar i;
while(ms--) for(i=0;i<120;i++);
}
//主程序
void main()
{
SCON=0x50;//串口模式1,允许接收
TMOD=0x20;//T1工作模式2
PCON=0x00;//波特率不倍增
TH1=0xfd;//波特率9600
c=SBUF;
if(c>='0'&&c<='9')
{//缓存新接收的每个字符,并在其后放-1为结束标志
Receive_Buffer[Buf_Index]=c-'0';
Receive_Buffer[Buf_Index+1]=-1;
Buf_Index=(Buf_Index+1)%100;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LED1=P1^0;
sbit LED2=P1^3;
sbit K1=P1^7;
uchar Operation_No=0;//操作代码
//数码管代码
uchar code DSY_CODE[]={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45甲机通过串口控制乙机LED
/*名称:甲机发送控制命令字符
说明:甲单片机负责向外发送控制命令字符“A”、“B”、“C”,或者停止发送,乙机根据所接收到的字符完成LED1闪烁、LED2闪烁、双闪烁、或停止闪烁。
*/
#include<reg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TL1=0xfd;
RI=0;
TR1=1;
LED1=LED2=1;
while(1)
{
if(RI)//如收到则LED闪烁
{
RI=0;
switch(SBUF)//根据所收到的不同命令字符完成不同动作
{
case 'A':LED1=~LED1;LED2=1;break;//LED1闪烁
case 'B':LED2=~LED2;LED1=1;break;//LED2闪烁
case 'C':LED1=~LED1;LED2=LED1;//双闪烁
}
}
else LED1=LED2=1;//关闭LED
DelayMS(100);
}
}
46单片机之间双向通信
/*名称:甲机串口程序
说明:甲机向乙机发送控制命令字符,甲机同时接收乙机发送的数字,并显示在数码管上。
*/
#include<reg51.h>
*/
#include<reg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uchar Receive_Buffer[101];//接收缓冲
uchar Buf_Index=0;//缓冲空间索引
//数码管编码
uchar code DSY_CODE[]={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00};
while(1)
{
Putc_to_SerialPort(c+'A');
DelayMS(100);
Putc_to_SerialPort(' ');
DelayMS(100);
if(c==25)//每输出一遍后加横线
{
Puts_to_SerialPort("\r\n-------------------------------\r\n"
//向主机发送数据
Puts_to_SerialPort("Receiving From 8051...\r\n");
Puts_to_SerialPort("-------------------------------\r\n");
DelayMS(50);
{
if(K1==0)//按下K1时选择操作代码0,1,2,3
{
while(K1==0);
Operation_No=(Operation_No+1)%4;
}
switch(Operation_No)//根据操作代码发送A/B/C或停止发送
{
case 0:LED1=LED2=1;
break;
case 1:Putc_to_SerialPort('A');
break;
case 1:Putc_to_SerialPort('A');
LED1=~LED1;LED2=1;
break;
case 2:Putc_to_SerialPort('B');
LED2=~LED2;LED1=1;
break;
case 3:Putc_to_SerialPort('C');
LED1=~LED1;LED2=LED1;
break;
}
}
}
}
//甲机串口接收中断函数
void Serial_INT() interrupt4
{
if(RI)
{
RI=0;
if(SBUF>=0&&SBUF<=9) P0=DSY_CODE[SBUF];
else P0=0x00;
}
}
/*名称:乙机程序接收甲机发送字符并完成相应动作
说明:乙机接收到甲机发送的信号后,根据相应信号控制LED完成不同闪烁动作。
{
if(RI)//如收到则LED则动作
{
RI=0;
switch(SBUF)//根据所收到的不同命令字符完成不同动作
{
case 'X':LED1=LED2=1;break;//全灭
case 'A':LED1=0;LED2=1;break;//LED1亮
case 'B':LED2=0;LED1=1;break;//LED2亮
RI=TI=0;
TR1=1;
IE=0x90;
while(1)
{
DelayMS(100);
if(K2==0)
{
while(K2==0);
NumX=++NumX%11;//产生0~10范围内的数字,其中10表示关闭
SBUF=NumX;
while(TI==0);
TI=0;
}
}
}
void Serial_INT() interrupt 4
P0=DSY_CODE[Receive_Buffer[i]];
DelayMS(200);
}
DelayMS(200);
}
}
//串口接收中断函数
void Serial_INT() interrupt 4
{
uchar c;
if(RI==0) return;
ES=0;//关闭串口中断
RI=0;//清接收中断标志
}
}
/*名称:乙机程序接收甲机发送字符并完成相应动作
说明:乙机接收到甲机发送的信号后,根据相应信号控制LED完成不同闪烁动作。
*/
#include<reg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LED1=P0^0;
sbit LED2=P0^3;
{
uchar i;
while(ms--) for(i=0;i<120;i++);
}
//主程序
void main()
{
LED1=LED2=1;
SCON=0x50;//串口模式1,允许接收
TMOD=0x20;//T1工作模式2
TH1=0xfd;//波特率9600
TL1=0xfd;
PCON=0x00;//波特率不倍增
TH1=0xfd;//波特率9600
TL1=0xfd;
PCON=0x00;//波特率不倍增
EA=1;EX0=1;IT0=1;
ES=1;IP=0x01;
TR1=1;
while(1)
{
for(i=0;i<100;i++)
{//收到-1为一次显示结束
if(Receive_Buffer[i]==-1) break;
LED1=~LED1;LED2=1;
break;
case 2:Putc_to_SerialPort('B');
LED2=~LED2;LED1=1;
break;
case 3:Putc_to_SerialPort('C');
LED1=~LED1;LED2=LED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