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师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一、孔子的求学事迹孔子本身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教师。

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他就自己找教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是他问礼于老子。

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

了解的时候就看得很透彻,所以他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

他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他找到师襄学习音乐。

师襄是古代的乐师,他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看不到,所以他会注意去听,所以他的音感就比较好,但是也未必如此。

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教师都主动给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

教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他弹。

他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教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

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教师只好让他继续练习了。

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

因为教师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教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

教师就避开他的座位,古代的教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教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教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是后生可畏。

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教师们都认为他可以提早毕业了,他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教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他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一看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是子路。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项橐,是孔子的老师。

孔子年轻时就对项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渴望能够向这位贤人学习。

于是,孔子决定前去向项橐拜师学艺。

当孔子来到项橐的家中,他向项橐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请求能够成为项橐的学生。

项橐看到孔子的诚意,便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孔子成为了项橐的学生,开始了他的学问之旅。

在项橐的教导下,孔子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项橐不仅在学问上给予孔子指导,还在为人处世、做人做事方面传授了许多道理。

孔子虚心地向项橐请教,认真地学习每一条教诲,努力地将这些教诲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在项橐的教导下,孔子逐渐成长为一位博学多才、有着深厚思想的人。

他不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更在为人处世、做人做事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项橐的教导对孔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不仅是孔子个人成长历程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的教导,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有一位良师的引领。

而孔子正是在良师项橐的教导下,成长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要。

良师的教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个好的学生也可以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

这种师生关系的传承,也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

因此,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不仅是孔子个人成长历程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的教导,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有一位良师的引领。

而孔子正是在良师项橐的教导下,成长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要。

良师的教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个好的学生也可以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

孔子的尊师名言警句

孔子的尊师名言警句

孔子的尊师名言警句1.孔子说的“尊师重教”的名言有哪些1、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9、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10、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编辑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孔子关于老师的名言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出处:《论语学而》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孔子师道思想

孔子师道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师的思想占着特殊的位置"因为教师就要陶冶学生的品德,教导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才能,发展他们的专长,引导他们如何做人等等,所以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只有自己做好了,命令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去听从"但是如果不端正自己,怎么去端正别人呢?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孔子也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孔子眼里,教师应当是自觉修养,非常谦虚!好学的"他在论语#述而中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孔子还有一句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0»"意思是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学而不厌0体现着教师内心的开放!自强不息和不断进取:/诲人不倦。

体现着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敬业精神"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两种重要品质"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孔子与四个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时的气氛"孔子开场就说:/你们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认为我了不起,我与你们其实是一样的"接着,他把希望学生可以谈谈自己抱负的要求提出,但却不给人强迫之感,完全是闲谈的气氛"因此子路便抢着发言"孔子没有当面批评他说的好不好,只是微微一笑"然后一一询问其他弟子"最后到了曾哲,他竟然在鼓瑟,听到老师的问题才把瑟音停住,回答的却完全不是自己的才能抱负,而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孔子也没有不高兴,反而欣赏这种闲适的生活态度"从这件事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相处是十分随意的,体现了孔子教学民主与师生平等的思想"孟子不喜欢/好为人师"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¹: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孟子指的是那些自己懂不了多少却偏想摆教师架子的人"孟子是尊重教师的,是乐于当教师的"他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º无论谁,只要怀着学习的愿望来,孟子都不拒绝"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想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首先明白.然后才去教别人明白;如果自己还糊里糊涂,怎样使别人明白呢?主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¼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应重练习,老师不能包办代替"反映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起到引路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荀子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他更强调的是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¹他把教师与/天!/地!/君/祖相并列,宣称/天地者是生物之本,/先祖是族类之本,/君师是统治人民之本"这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师的地位抬得如此之高,体现了荀子的尊师重教的思想"荀子认为教师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孔子的师生平等的思想经过孟子到了荀子的时候,荀子更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主张/师云亦云,甚至还认为/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认为教师是一切的准则,学生必须无条件的绝对服从,否则便是离师叛道,要遭受君主和世人的唾弃"荀子非常强调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尊严,完全把学生置于从属的地位,这是战国后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思想在师生关系中的反映"他把封建社会所要求的尊君卑民和绝对服从精神贯注到师生关系中去了,但是这种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不敢对教师的思想和观点提出质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就蕴含了丰富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思想,对我们当代的师生关系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子思。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为师之道影响了几千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以德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他强调了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并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孔子的为师之道还包括“示范教学”。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

他相信学生会通过模仿和学习教育者的品质和行为来培养自己的素养。

"教学相长,德行天下。

"
以上是一些关于孔子的为师之道的简要介绍。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初探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初探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初探春秋末年,诸侯割据,社会动荡,急需安邦治国之才。

孔子适应时代需要,针对国学衰微的现实状况,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帜,开创了平民教育之先河。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直到今天还闪着耀眼的光芒。

1 “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理念所谓教育理念,是统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它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所培养的学生就是“儒者”。

所谓“儒者”,是指从事文化事业,体现儒家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

“儒”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已存在,这批人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是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一种专门的术士,通过为富贵人家“相礼”来谋生。

孔子首先要求他的弟子要成為“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不只是对子夏的要求,也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是他从事教育的指导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须品德高尚。

孔子“尚”德,把“德”视为人才必备的条件,是以德治国的倡导者。

南宫适问孔子曰:“后裔善射,酋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管。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

南宫适能够从中总结出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的道理,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

孔子主张德治,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有多方面的内容,“知、仁、勇”是三种最重要的德行,被称为“三达德”。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是针对知、仁、勇的不同表现形态、功能和作用说的。

“不忧”是从情上说的,即是乐;“不惑”则是从知上说的,即不会受到迷惑,能明白事理;“不惧”是从意志上说的,即勇敢而无所畏惧。

这三者之中,“仁”是核心,同时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

孔子将“仁”作为最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就是说“仁”凌驾于包括老师在内的任何权威之上,成为“仁”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永远共同奋斗的目标。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

这句话的含义很深,不仅仅是指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更是提醒人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并通过几个故事来阐释。

我们要深入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内涵。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遇到何种人,都能从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

而这种获取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更是主动的求教、学习。

在古代,这句话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也激励他们不断追求知识。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故事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第一,孔子拜谒老子。

据史料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讨教,在未得到老子的指点之前,他以恭敬的态度等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具有很高智慧的孔子也愿意向老子学习。

他不因自己的地位和知识而骄傲,而是谦虚地向老子请教。

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正内涵。

第二,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通过一些巧合的方式相识,虽然二人在生活阅历、学识方面存在差距,但他们从对方身上都获得了一些启发。

梁山伯懂得了祝英台对于待人接物的态度,而祝英台也从梁山伯身上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第三,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范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贤臣,而西施是越国有名的美女。

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然而从对方身上他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范蠡懂得了如何管理国家,而西施则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爱情和人生中的体现。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深度和广度。

这句话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更是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从中获取知识和启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方式,不断提高自己。

在写到这里时,不禁让人产生一些感慨。

谈谈孔子的为师之道

谈谈孔子的为师之道

综合理论课程教育研究258 学法教法研究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

体育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宜的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

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纠正错误的动作,根据不同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

2.教给练法体育教学间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

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

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来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练习的效果。

运用互比练练习方法,来促成学生对体育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学生的认知规律,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将更为透砌。

要使学生认识动作的要领和规律,并进行练习训练,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信心倍增,学习的主动性更强。

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争取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不清楚,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这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

我在新授前滚翻教学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前滚与翻跟头一样吗?这时学生中立即出现了一阵喧哗声。

有的说动作一样,有的说动作不一样;有的说有相似的地方等,并且每位学生对自己所提出问题都有一个较明确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良知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即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

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只要带了拜师挚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


孔子对所有学生无任何因个人好恶而有亲疏厚薄之分,他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

二、孔子倡导“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诲人不倦”。

这来自他对求知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意思是: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我只是永不自满的学习,永不疲倦的教诲弟子而已。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一生以这种认真严肃、负责的教学态度,百折不挠,忠诚地履行一个教师的义务和职责。

三、孔子实施“因材施教”,善于启发的教学方式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段话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