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房颤动中医四型辨证论治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

病 因 、 重 程 度 及 疗 效 判 断标 准》 定 。显 效 : 发 性 房颤 完 严 制 阵
全 不 发 作 或偶 有 发 作 ( ≤1次/ 个 月 , l/ ) 持 续 性 房 颤 3 ≤ h次 ;
转 为 并 维 持 窦 性 心律 或变 为偶 有 发 作 的阵 发 性 房 颤 。有 效 :
中 图分 类 号 : 5 1 5 R4. 7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187 (0 2 0 —6 6 0 1 0 — 1 4 2 1 )6 0 8 — 1
心 房 颤 动 为 临 床 常 见 病 、 发 病 . 仅 可 影 响 患 者 的 生 多 不 活 质 量 , 至 可 导 致 猝 死 . 医学 界 研 究 的热 点 和 难 点 , 甚 是 目前 临 床 上 治 疗 以 口服 西 药 为 常 规 手 段 . 因 其 副 作 用 大 . 停 但 且 药 后 易 反 跳 复 发 .患 者 往往 难 以接 受 而 不 能长 久 服 用 . 中 故 医辩 证 治 疗 很 有 发 展前 景 本课 题 根 据 国家 “ 十一 五 ” 血 管 心 重点专科心悸( 房颤动 ) 心 诊疗 方案 的验 证 方 案 . 心 房 颤 动 将 分 为 心 脉 瘀 阻 证 、 湿 痹 阻 证 、 阴两 虚 证 、 虚 阳亢 证 , 痰 气 阴 开 展 临床 对 照 研 究 。报 告 如 下 :
检查。 l 观察指标 - 4 根 据 国家 十 一 五心 血 管 重 点 专科 心悸 ( 房 心
11 研 究 对 象 .
入 选 病 例 均 来 自我 院 心 血 管 内科 2 o 0 9年 3
颤 动 ) 疗 方 案 的 验 证 方 案 中 各 证 型 中 医症 状 积 分 表 , 治 诊 对 疗 前 后 的 积分 进 行 统 计 。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彭察安2016)

房颤的危害
▪ 栓塞(卒中占80%,外周血栓栓塞占20%)
Framingham研究 年卒中率平均5% 50-69岁为1.5%, 80-89岁为23.5%
非瓣膜病房颤卒中率 普通人群的2~7倍
瓣膜病房颤卒中率 普通人群的17倍 非瓣膜病房颤的5倍
华法林
2166/6022 28
RELY研究提示:
➢ 在房颤患者中应用达比加群酯(150mg bid po) 的疗效优于华法林,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与华法 林治疗组相似。
➢ 达比加群酯剂量为110mg bid 时出血并发症有所 减少,而其疗效与华法林治疗组相似。
新抗凝药
凝血瀑布
启动
TF/VIIa
X
IX
积分≥3分,提示出血高风险!须警惕,并定期复查
积分0-2分,出血低风险
抗凝药种类
➢ 凝血酶间接抑制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 凝血酶直接抑制剂: Dabigatran(达比加群酯)、比伐卢定 ➢ 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 X因子抑制剂: Rivaroxaban(利伐沙班)、Apixaban(阿哌
谢
II
• 口服、每日一次、无需监测 • 临床研究在全球纳入超过
纤维蛋白原
75,000 例受试者
IIa
纤维蛋白
Adapted from Weitz et al, 2005; 2008
利伐沙班 20 mg o.d
研究设计
房颤病人
危险因素
• 心衰
• 高血压病 • 年龄 75岁 • 糖尿病 或
停华法林;静滴VitK1(5mg),输注 凝血因子,随时监测INR,稳定后重 新评估华法林治疗的必要性
房颤的治疗与管理研究进展

房颤的治疗与管理研究进展
马梁;王保福;王显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2024(46)9
【摘要】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电生理学异常、结构和电重构、炎症、氧化应激等多方面因素。
房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控制患者心率和节律,性别、年龄、心力衰竭、外科手术等均可影响治疗效果,房颤最佳治疗方案的制定需符合个体化要求。
心理社会因素也被证明对治疗有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穿戴式智能心电仪器可对房颤等异常心律实时精确检测,促进了房颤综合管理的进步。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颇具潜力,相较于基础治疗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等方面更优。
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临床研究,就房颤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治疗策略和综合管理等作一综述,旨在为房颤临床诊疗、综合管理和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1003-1008)
【作者】马梁;王保福;王显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心房颤动抗栓治疗及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2.关注不断更新的房颤管理理念——《2012年 ESC 房颤治疗指南》解读
3.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更优管理路径综合管理的研究进展
4.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三联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5.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10年中医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文献分析

性心房 颤动 ” 、 “ 心律不 齐” 、 “ 心律失 常” 、 “ 房颤 ” 等检索词进
行检索 , 并对 其论文 内容 中不含 “ 慢性 心房颤动 ” 或仅 以“ 心
有了进 一步提高 , 体现 了中医药在 治疗 慢性 心房颤动疾病中 的作用 正逐 步被 人们 所重 视与接受 。 2 .论文分布状况 纵 观近 1 O 年来 中医药 治疗慢性 心房 颤动文献 的 内容 ,
表1 2 0 0 3年- 2 0 1 2 年 9月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及探讨其机理论文数量
年发 文数 量及 其分 布
1 . 年发 文数量及 趋势
鉴 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与维普全文 电子期 刊数 据库 ,
分 别是 目 前 世界上最 大的 中文期 刊数据库及 国内最大 的综
合性文献信 息数 据库 , 基本涵盖 了国内的学术 刊物。故本文 以上述 两个数据 库为统计平 台, 对2 0 0 3 年一 2 0 1 2 年9 月 份为 量, 在2 0 0 7 年 之前 始终处 于 1 9 篇 以下 , 近5 年来 除 2 0 0 9 年
疗慢性心房颤动的趋势, 及评估其疗效的主要方法。在用药方面, 中成药以稳心颗粒、 参松养心胶囊等为主, 汤药则
以炙甘草 汤多用。存在 问题 主要有研 究模 式较单一 、 研 究规模较 小、 部分论 文 内容质量 不高等 , 均有赖 于今后 逐步
提 高。 关键词 : 中 医 药 治疗 慢 性 房 颤 综 述 心悸 怔 忡 胸 痹
疗慢性心房颤动文献等的研究, 划入“ 基础研究” 项。由此
论文 占总论文数的7 7 . 4 6 %; 辨证论治的论文占1 2 . 6 8 %; 针灸
中医在心颤研究的意义

中医对心颤发病机制的研究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心颤的发病与机体整体功能状态有关,研究 心与脏腑、气血等整体关系,为心颤的发病机制提供 了新的视角。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运用八纲辨证、脏 腑辨证等方法,探求心颤的病机,为心颤的个体化治 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对心颤治疗靶点的研究
调节心血管系统
中医治疗心颤的特色疗法
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心颤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治疗时宜采用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原则。中 药治疗心颤多采用复方治疗,针对不同的证型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配伍 ,以达到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调整机体气血、改善症 状的目的。针灸治疗心颤多采用毫针刺法,针对不同的症状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 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的作用。
历史记载
中医古籍中早有对心颤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的“ 心惕惕然悸也,为眩仆”、“心中忄凶忄凶而动,不得眠” 等记载。
中医对心颤病因的认识
病因多样
中医认为心颤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体质 虚弱、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 。
VS
脏腑失调
中医强调心与肝、脾、肾等脏腑的关系密 切,心颤的发生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对心颤高危人群的防治措施
针对病因
中医治疗心颤时注重整体观念 ,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
治疗方法。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理 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等手段预
防心颤的发生。
综合治疗
中医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 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以 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
和预防心颤的目的。
中医在心颤康复中的运用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情况,会导致心脏不规律地跳动,增加患者患中风、心力衰竭和心脏性死亡的风险。
针对心脏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和降低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对于部分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已经能够有效控制心脏房颤的症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电生理治疗主要包括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通过对心脏传导系统进行电生理学检查,找到触发心脏房颤发作的异常传导途径,然后通过射频消融术进行焊接和隔离,从而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
手术治疗包括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和微创介入手术两种,通过手术方式来修复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并复位心脏的正常节律。
综合来看,对于心脏房颤的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三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63例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 的基础上 , 同时使用 中药汤剂 ( 养心复律方 ) 进行治疗 。主 证: 心慌 、 气短 、 胸闷 、 头晕、 神疲乏力 、 面色无华 、 舌淡 、 脉结代 或数 、 。 促 治法 : 补气养心 、 温阳通络。 方药 : 党参 3 生地 5 、 0 0g 桂枝 1 、 5 干姜 1 、 g 0g 麦冬 1 g 肉苁蓉 1 、 0、 5g淫羊藿 1 、 5g 当归 1 、 0g黄芪 2 、 4g 白术 1 、 0g茯苓 1 、 5g 陈皮 1 、 0g丹参 1 、 5g 川芎 1 、 0g炙甘草 3 . 0g 阴虚内热者去肉苁蓉 、 淫羊藿、 干姜 、 桂枝 ; 阳 虚畏寒 , 腰膝酸软 , 可斟酌 加炮 附子 , 治疗 4 为 1 周 疗程 。2组 均治疗 3 个疗程 , 2组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治疗方法 。
为1 疗程 。 23 第 — 个疗程 0 d .g 维持 4 ②治疗组 : 2/ 周。 在对照组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 常见 的一种病症 , 出现心悸 、 闷、 常会 胸 气短等症状 。临床上常见 的抗 心律失常药 物有致心律失 常作
用 , 医常选择对症 治疗 , 易复发 , 西药有一定 的副作用 , 西 但 且 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病情恶化 , 临床疗效不理想 , 可增加病 死率 。 中药抗心律失常正逐步受到人们 的重视 ,0 8年 1 20 月—2 1 年 01 1 , 月 我们采用 中西医结合方法 治疗 心律失常 6 , 得 了较 3例 取
9 , 陛 例 风湿.心脏病 6 , 例 心肌病 3 , 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 2 , 例 原因
不 明 3例 。对 照组 6 0例 , 4 男 0例 , 2 女 O例 , 龄 2 年 2岁 8 1岁 , 平均 年龄 ( 82±29 岁 ; 3. .) 病程 2年 1 7年 , 均 病程 平 (. .) ; 心律失常类型分为 : 发室上性早搏 2 6 6±1 年 按 9 频 3例 , 室 性早搏 2 , 0例 心房颤 动 1 ; 7例 按病变诱 因分为 : 冠心病 2 4例 ,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ppt课件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窦律
• 转复窦律药物—胺碘酮 —— PAF<48h,转复率不低于IC类药物 —— 适用于血流动力学障碍、AMI、HF、宽QRS波, 电复律不能转复,或转复窦律不持久,属I类C级推荐 —— 用法:150-300mg iv+20mg/kg/24h静滴 600mg/d口服一周 400mg/d口服2-3周 200mg/d口服维持 ——有效率可达55-95%
•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单形性VT 患者, 如电转复效果不佳,或给予普鲁卡因胺或其它 药物后复发,建议静脉给予胺碘酮(证据级别: C)
• 对于电转复效果不佳,或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后反复发作的持续单形性VT,经静脉导管起搏 终止可能有用(证据级别:C)
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2006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指南
• 未诱发持续室速: 药物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药物治疗: • 治疗器质性心脏病 • 纠正如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
诱因 • 应用β-阻滞剂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 • 应用非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
-ACEI、ARB、醛固酮拮抗剂、抗栓、降脂 • 对于上述治疗措施效果不佳且室速发作频繁,
• 对于反复的长间歇依赖的Tdp 患者,给予紧急 和长期的起搏治疗
• Tdp 患者,血钾应补至4.5~5.0 mmol/L
无休止的室性心动过速
• 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反复发作或无休止的 VT,推荐静脉应用胺碘酮,随后给予β阻 滞剂并血运重建
• 反复发作的或无休止的单形性VT,静脉 给予胺碘酮及消融治疗有效
二、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的中医认识 • 心悸的辨证证论治 • 抗心律失常的中药、中成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
一、概述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人平均患病率为8%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随
之上升。
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主要涉及自律性增加和折返两个过程。
西医对房颤的治疗主要有三个策略1、预防性血栓栓塞,2、控
制心室率,3、纠正心律失常,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祖国医学将此病
归于“心悸”范畴。
二、西医诊断
一)病史: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甲亢
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一时无原发病可查。
病人多有突发或持续性的心悸、胸闷、气急、头晕乏力,症状随心率快慢不
致。
听诊特点,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听诊心脏同时计数脉搏,脉率小于心率,称为拙脉。
二)心电图特征:1、P 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
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2、QRS波群为室上性,振幅可不等,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
导。
未经治疗的病人,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并
发房颤,心室率较快可达200—300 次/分,易致室颤而猝死。
(三)房颤的分类:无可逆原因的房颤,临床多采用3P分类法: 1、阵发性(Paroxysmal)房颤:持续时间小于2—7天,一般于24
小时内自动恢复窦性心律。
2、持续性(Persisten)房颤:持续时间
大于2—7天,多需药物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3、永久性(Permanen)
房颤: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
继发性房颤:指发生于急性心梗、心脏手术、心包炎、心肌炎、甲亢、肺栓塞、肺炎或急性肺病等情况下的房颤。
一旦病因或诱因得到控制房颤很少再发。
孤立性房颤:(Lone
AF)是指年纪较轻(<60岁)无心肺疾病的临床或超声心动图证据的
患者,预后较好,发生血栓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性较小。
三、辨证分型
心房颤动属中医学“ 心悸”范畴。
以脏腑虚损为发病基础, 常因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劳欲过度、后天失养致使心气不足、血脉瘀阻, 而为心律失常。
一)心虚胆怯证
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结代。
二)心血不足证
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细弱、结代。
三)阴虚火旺证
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
少苔或无苔,脉结代。
四)心阳不振证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结代。
五)水饮凌心证
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
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结代。
六)心血瘀阻证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
四、治疗方案
一)根据症状轻重,采用休息、监护、适当镇静等措施。
心室率合适,症状不明显的人,也可以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
二)西医治疗
1、控制心室率
(1)可用p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制心室率,两者可联合使用。
无预激及低血压、心衰患者,于紧急情况下可静脉应用(如艾司洛尔、美托洛尔、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合并心衰者可静脉用胺碘酮控制心率,如无预激则用西地兰静推,并以地高辛口服维持。
2)药物控制心室率无效或有副作用,可用房室结或旁路消融。
3)预激伴房颤,不能静脉使用洋地黄类及口服二氢吡啶类药物。
以防加快房颤患者的心室率。
心衰患者亦不能静脉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免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阵发性房颤一般不采用地高辛控制心室率。
4)心室率控制的标准:休息状态下心室率60-80 次/分。
轻、
中度运动时90-115 次/分为宜。
2、抗血栓治疗:
1)除孤立性房颤或有禁忌症,均应抗栓治疗预防血栓栓塞。
2)有下列1 项以上中高危因素的患者用维生素K 拮抗剂华法
令抗凝治疗,有血栓栓塞史(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或全身性栓塞)风心二狭、年龄》75岁、高血压、心衰、糖尿病、并在首月,每周测一次INR,稳定后每月一次。
将其控制在2.0 —3.0之间。
机械瓣的房
颤患者控制在2.5—3.5 之间。
3)低危患者:如女性,年龄65—74 岁者,冠心病、甲亢等房
颤者,可服用阿司匹林81—325mg/日,也可口服华法令。
但华法令不用于<60岁的孤立性房颤患者。
3 、房颤的复律治疗:房颤在复律前须排除病窦,快慢综合症,否则应在
起搏器保护下复律。
1 )可用药物或直流电复律。
药物可选用心律平、胺碘酮等。
电
复律能量首次200J,逐步递增,最大可达360J,连续电击最多3次。
电复律前可适当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对于房颤一年以上,年龄60岁以上,左房50—55mn以上, 心功能NYHA3级以上,一般复律宜慎重考虑。
3)房颤持续时间>48 小时,应在复律前服用华法令抗凝3 周(INR2—3)。
复律后继续服用4周。
房颤<48小时,无需口服抗凝治疗,即可复律。
4)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需立即复律,复律前应静脉用肝
4 周。
素或低分子肝素,并在转律后由肝素过渡至华法令维持抗凝
三)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证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龙齿琥珀磁石朱砂茯神菖蒲远志人参等
2、心血不足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炙甘草汤加减
当归龙眼肉黄芪人参白术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炙甘草生姜桂枝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等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辰砂等
4、心阳不振证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等
5、水饮凌心证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
6、心血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
丹参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等五、应用策略:
引起老年人房颤的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其病理基础为心脏的退行性变,由于心肌、心瓣膜纤维化和钙化,使窦房结功能低下,左房扩大,左房压力增高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房异位兴奋性增高而诱发房颤。
房颤可使窦房结处于高频被动除极状态,如持续时间长,则窦房结功能易受损,且大多数房颤具自我促发性,导致心房电重构。
房颤对心功能有一定影响,原则上应尽早药物或电复律,药物复律可选用1、3类抗心
律失常药,如心律平和胺碘酮等。
胺碘酮是目前唯一无负性肌力的抗心律失常药,对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宜首选该药复律,该药极少引
起尖端扭转性室速,用药期间注意Q-T间期变化。
如左心房直径大
于55mm,房颤时间超过1年不宜复律。
高龄患者药物复律可致窦性静止及血栓栓塞,故以治疗原发病、控制心室率、抗凝为好。
对于房颤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则受体阻滞剂可提高疗效,但对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促发或加重心衰, 故应慎用。
如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则禁用异搏定和西地兰,选用胺碘酮或心律平。
本科五年多来对数十例房颤患者规范应用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论治。
对不同病人分别抗凝、控制心室率,或恢复窦性心律治疗。
配合中医药根据辨证给予宁心养神、补益心气、滋阴清火、温阳定悸、化气行水、活血通络等治疗,取得显著成效。
接受治疗的患者无一例发生脑缺血性卒中事件, 心室率维持, 或转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很理想,心功能多数有不同程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所以科室对房颤病人已全面推开上述规范治疗。
六、疗效评价:
一)控制房颤心室率者:休息状态下心室率在60-80 次/ 分,轻中
度运动时90-115 次/ 分。
(二)华法令抗凝者:一般病人将INR控制在2.0-3.0之间,机械瓣
及风心房颤者宜延长至2.5-3.5.
三)房颤复律成功的标准:恢复并维持窦性节律。
七、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