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生态学名词解释

(完整)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 (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habitat):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气候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小气候生物群系:如热带森林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

Liebig(李比希)在研究植物时发现: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除了最小因子外,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有限制性现象。

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小、最适、最大“三基点”。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1913年美生态学家V。

E。

She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或生态价: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驯化: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在生物系统中的流动。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区域。

它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特定功能和生态过程。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组成取决于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

栖息地(Habitat)栖息地是指生物种群或个体居住和繁殖的特定地理区域。

栖息地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并满足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群落是指同一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和相互作用的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生存所需的生态因素。

共生(Symbiosis)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两者从中获益。

共生可以是互惠互利的,也可以是一方获益而不损害另一方的。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物通过食用其他生物得到能量的步骤。

它通常包括多个级别,从生产者(植物)到消费者(动物)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形成能量转移和传递的链条关系。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

它衡量了消耗或污染资源的数量,并将其与地球提供的可持续资源量进行比较。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濒危物种是指目前数量很少,并且有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

它们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来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它包括使用植被、建设人工栖息地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法来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物种species:简称“种”。

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互相隔离。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顶级群落climax community:指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通过顺行演替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

又称演替顶级。

4.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5.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6.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7.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指由于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水生动物死亡的现象。

8.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9.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指特定空间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10.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

1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1、适应(adaptation):是对周围陌生环境变得热悉的一种状态;是在新条件和新环境中的一种功能性改变;是自然选择产生的特征,对其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

2、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形态等方面,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转的。

19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指的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比较长,有些特征是不可逆的,是可遗传的。

3、适合度(fitmess):是生物个体产生能够存活的后代,并能够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一个指标。

4、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一个种群中存活能力强和繁殖最有效的个体适合度高,对未来世代的贡献大,比适合度低的个体产生的后代数量多。

适合度的差别如果含有遗传成分,则后代的遗传组成将会有所改变,最适合的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将越来越普遍,而最低适应的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将越来越少,这个过程是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5驯化或室内驯化(acclimation):有机体对环境条件变化而进行的生理性调节,尤其是对温度的升高和降低。

6气候驯化或季节驯化(aclimatization):季节性或长期的生理性调节,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在生命过程中面对自然气候因子的胁迫而产生的适应性心理反应。

7异速生长(allometry):有机体的生物学变量与其个体大小的依赖性关系。

Y=axb,Y为生物学变量,X为个体大小,a为常数,b为幂。

8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动物通过物理或生理方式,将体温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过程。

9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恒温动物在空腹、清醒、静止状态下热中性区内的最低代谢率。

10热中性区(thermoneutral zone or thermal neutral zone.TNZ):一个环境温度范围,在其内,内温动物用最小的代谢消耗以维持恒定的体温。

生态学名词解释汇总

生态学名词解释汇总

生态学名词解释汇总1.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领域。

生态学关注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种群(Population):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同一时间内共同生活的同种个体的总体。

3. 群落(Community):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种群的总体。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如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等)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功能单元。

5. 氮循环(Nitrogen cycle):指大气中的氮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包括氮的固定、氮的硝化、氮的还原和氮的硝化等过程。

6. 水循环(Water cycle):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液态、气态、固态)之间循环的过程。

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等过程。

7. 能量流动(Energy flow):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一个组分到另一个组分的传递过程。

能量最初来自太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然后在食物链中从一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传递。

8.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种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 共生(Symbiosis):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惠共生、寄生共生或共生共生等形式。

10. 拟态(Mimicry):指一种物种演化出与另一种物种相似的外貌或行为,以获得某种进化优势,如避免捕食或获得食物。

11.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生物种群对于环境的特定方式利用的总体。

生态位描述了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所占据的生活方式。

12. 天敌(Predator):指以其他物种(猎物)为食的动物。

天敌与猎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13. 食物链(Food chain):指描述食物关系中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转化的一种图示形式。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产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有时人们还分别使用组织生长效率(即前面所指的生长效率)和生态生长效率,则 生态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摄入能量
30、 . Food chain:食物链,是指由生物取食和被取食关系所联系在一起的链条。
31、 Food chain:食物链,是指由生物取食和被取食关系所联系在一起的链条。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生物环境
2、 生态位(niche),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3、 生境. habitat. 一个生物体或生物体组成的群落所栖居的地方,包括周围环境中一切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或条件
4、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t niche)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种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繁荣,这种潜在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
5、 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种暴露在竞争者和捕食者面前是很正常的事,因此,种被限制在更加狭窄的空间中,后者叫实际生态位
6、 Osmoregulation :渗透压调节作用,水生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中,其体表通常是可渗透的,它们与体外水环境的水分动态平衡是通过渗透压调节和体液(如血液)中盐分含量的扩散作用来维护的
7、 Homeotherms:恒温动物,热能代谢水平高、体温调节机能强,体温一般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8、 变温动物(poikilotherms)体温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相互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生态入侵是指外源生物引人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灭绝,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

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值速度,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广义捕食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

逻辑斯谛增长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也称S型增长。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2、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4、生态价:表示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5、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有机体在一个地区的出现和成功生存依赖于气候、地质和生物需求等复合条件所满足的程度,接近有机体耐受极限的任何一种因子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还是过剩都会影响有机体的生存。

7、限制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8、生物学零度: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下限温度。

9、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

内稳态具有内稳态的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

内稳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较小。

11、艾伦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12、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13、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

14、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15、年龄锥体:用从下到上的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做成的图。

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锥体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所占的百分比。

16、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编制的生命表。

17、内分布型: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又称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内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物种species:简称“种”。

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互相隔离。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顶级群落climax community:指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通过顺行演替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

又称演替顶级。

4.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5.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6.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7.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指由于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水生动物死亡的现象。

8.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9.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指特定空间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10.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

1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指基因频率在小群体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14.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16.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17.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又称生态价,是指每种生物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即最高、最低生态因子之间的范围。

18.贝格曼定律Bergman's rule: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

19.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control factor: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20.非密度制約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21.趋同适应Convergence adaptation:指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生物类群,长期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而表现出相似的外部特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

22.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不同或相异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22.演替succession: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依次取代的过程叫做演替。

按群落所在地的物理环境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3.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4.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它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25.基础生态位Basic ecological niche: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26.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

27.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主导因子)。

28.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光合速率就不再随光强的增高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29.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淨初級生产量(NP)。

30.营养级(trophic level):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31.协同进化Co evolution: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32.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Haeckel 1866提出)33.环境Environmental Science: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34.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生物体内决定生物时间节律的一种生物化学机制。

35.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36.生产量output:指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或某个种群所生产的有机体的总量。

37有效积温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植物与外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有效积温。

K=N(T— T0)38.生活型Life style: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39.生态型ecotype: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气候或其他环境条件下,而在形态上、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异性和分化性的个体群,是趋异适应的结果。

生态型是可遗传的变异。

40.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优势者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建群种,它决定着整个群落的基本性质。

41.生物放大Biological amplification: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级增大的现象。

42.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以前没有生产过植物的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叫做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原来有过植被覆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有土壤的发育,其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比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43.层片synusia:甘姆斯1918年提出,它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44.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45. 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46.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由于大气层的气体浓度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定义为温室效应。

47.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8.生态对策Ecological Strategy: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

49.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应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模拟生态系统特点而建成的生产工艺体系即生态工程。

50.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51.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是以生物的相对年龄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坐标,所画出的曲线,存活曲线直观地表达了同生群的存活过程。

52.基因流Gene flow:指由于配子、个体或整个群体的扩散、迁移等原因导致一个种群的基因进入到另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使接受这些基因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53.重要值Important value:是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54.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 diversity index:是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

用公式表示为: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55.冻害cold injury: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56. 冷害cool damage:喜温生物在0 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57.霜害:生物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58.生物地化循环:环境中的物质经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环境的过程,即全球循环。

59.系统生态学: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0.ESS:指种群的大部分成员所采取某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不及。

动物个体之间常常为各种资源(包括食物、栖息地、配偶等)竞争或合作,但竞争或合作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行为方式(即策略)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