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2 精品
微污染原水处理BPAC-UF组合工艺

微污染原水处理BPAC-UF组合工艺近年来,我国水源水受到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有机物的污染,导致水源水部分水质指标不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水厂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净化,出厂水水质难以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目前对于微污染原水的处理方法,按其净化工艺可分为强化常规工艺、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具体则涉及到吸附、氧化、生物处理以及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由于其出水水质好且稳定、占地面积小、能耗较低等优点被公认为新一代水处理技术,用于净水处理的前景广阔。
2006年,李圭白提出“以超滤为核心的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我国的超滤膜水厂投产数也在大幅增加。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经过超滤膜处理后去除率并不高。
此外,膜污染从膜分离技术诞生以来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超滤膜常和其它工艺联用成为组合工艺,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挥各自效能来净化水质。
活性炭比表面积较大,其自身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去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
此外,活性炭表面生成的微生物膜可以利用微生物自身新陈代谢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NH+4-N)浓度。
因此,出现了生物粉末活性炭与超滤共同组成的“生物粉末活性炭-超滤”(BPAC-UF)工艺,BPAC-UF工艺在实际运用中主要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
一体式工艺,即粉末活性炭直接投加到膜池内形成膜生物反应器,也被称为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powderedactivatedcarbon-membranebioreactor,PAC-MBR)工艺。
分体式工艺,即进水先通过粉末活性炭池进行接触吸附,炭池出水再进入超滤膜池,可被称为BPAC-UF组合工艺。
近年来,BPAC-UF工艺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宣雍琪等研究发现BPACUF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地去除微污染原水中的嗅味物质,李臻等通过对比“生物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biologicalpowderedactivatedcarbonmembranebioreactor,BPAC-MBR)工艺和BPAC-UF工艺发现,由于水力停留时间较长,BPAC-UF工艺中粉末活性炭表面的生物降解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抗冲击性能更好。
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

论文专辑 � ��� 中国环境管理 (2) 改善沉淀水流状态, 提高沉淀效率; (3) 提高絮凝 颗粒的有效浓度,促进絮凝体整体网状结构的快 速形成� 强化混凝沉淀能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但对 原水中的氨氮� 亚硝酸盐氮和小分子有机物去除 效果欠佳 � 2. 1 . 2 强化过滤 强化过滤的主要方法有: (1 ) 替换滤料或采用 多层滤料; (2) 采用改性滤料; (3) 在沉淀水进入滤池
摘要: 现有的微污染水源常规水处理工艺已难以满足饮用水水质要求, 为了达到饮用水水 质标准, 需要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 对原水进行预处理或深度处理 �本文对微污染水源常 规处理的各种工艺方法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 关键词: 微污染; 饮用水; 强化; 预处理; 深度处理
微污染水源水是指饮用水水源主要受有机物 Ⅲ类水体的规定标准,主要为氨氮� 高锰酸钾指 数 �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的水体� 目前我国多数饮用水水源水质为微污 染水,直接影响了饮用者的身体健康 � 微污染水源水的特征以及对人体的危害
L 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 � 根据研究表明,耗氧 (1) 改变混凝剂种类和混凝剂投加量; (2 ) 采用具有 量与水的嗅 � � 味 � 消毒副产物浓度, A 致突 絮凝作用的新型混凝剂; (3 ) 调整 H 值; (4) 投加氧 变率及胃癌� 肝癌发病率有一定关系 � 1.3 氨氮 氨氮含量高使氯消毒剂投量大大提高,并且 化剂; (5) 完善混合絮凝设施� 强化沉淀分离技术主要有: (1) 采用新型高效 高分子絮凝剂,强化和增加絮凝体的净化特征与水中有机物反 以 NCI 3 形式存在的嗅味 � 此外 ,氨氮较高还会 导致供 水管道中亚硝化 细菌增生 ,提高水 体中 NO 2-浓度� 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则具有 " 三 致 "作用�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要求氨氮含量
微污染水源水净化技术

微污染水源水净化技术微污染水体净化技术综述1地表水资源污染现状及其危害国内外统计表明,地表水体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有机污染,尤其是城市污染的地表水体,这与20世纪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水体中的有机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外界排放到水体中的有机物;另一种是水体中生长的生物群产生的有机物和水体沉积物释放的有机物。
水源水中的有机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有机物,包括腐殖质、微生物分泌物、溶解的植物组织和动物粪便;另一种是合成有机物,包括杀虫剂、商业用化合物和一些工业废物。
大多数合成有机物都是有害有机物,包括三种有机化合物。
中国水资源污染的总体特征是北方比南方严重,地表水比地下水严重,城市和郊区比远郊严重。
水源水的污染不仅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而且对传统的水净化工艺和水质造成的各种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它还增加了水生产成本,影响工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2常规水处理工艺及其局限性常规水处理工艺主要去除对象是水源水中悬浮物、胶体杂质和细菌,但随着工业迅速发展,水中有害物质逐年增多。
同时,随着水质分析技术逐渐改进,水源水和饮用水中能够测得的微量污染物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常规净化工艺的局限性,其不但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效率低,而且氯化过程本身还导致水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的有机卤化物形成,因此常规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已不能与现有的水源和水质标准相适应,必须开发新的水处理技术。
3微污染水体预处理技术所谓预处理,通常是指在常规处理工艺之前,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一级去除,从而使后续常规处理工艺发挥更好的作用。
预处理不仅可以减轻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负担,充分发挥水处理工艺的整体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改善饮用水水质,提高饮用水的健康和安全性。
目前,预处理技术主要有储层储存法、气提法、吸附预处理技术、化学氧化预处理技术和生物预处理技术。
3.1水库蓄水水库存储可使水中部分悬浮物沉淀而降低水源水浊度,一些有机物也可通过生物降解等综合作用而被去除。
微污染水源的饮用水处理

可编辑ppt
8
第二节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少地区 水资源短缺,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严 重,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1985 年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85)已不能满足保障人民群众 健康的需要。为此,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 管理委员会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订,联合 发布新的强制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GB5749-2006)
• 根据水源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要求,针对微污染水 源水的现状,主要可行的处理对策有:
• (1)强化传统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如强化混 凝、强化沉淀、强化过滤等;
• (2)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前增加预处理工艺;
• (3)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后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 (4)超声波降解技术
• (5)寻求新型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等;
可编辑ppt
33
新工艺>>预处理工艺
• 生物处理对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 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物的降解 • 微生物胞外酶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
作用 • 生物吸附絮凝作用
可编辑ppt
34
新工艺>>预处理工艺
吸附法
化学氧化法 生物法
吹吹脱脱法法
简介
吹脱法指直接向水中曝气以去除水源水中大部分挥发性物质,其中有 挥发性有机物质、 NH3 和H2S 等还原剂。通过曝气水中溶解氧含 量增加, 可氧化分解水中部分有机物, 还使得水中胶体脱稳, 有助于 水厂的后续处理。
可编辑ppt
2
微污染水的概念
水中的主要微污染物
有机物
《水处理工程技术(II)》课程标准

《水处理工程技术(II)》课程标准本课程是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给水处理工艺设计能力、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能力、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能力。
本课程以水力学、水质检验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乡镇供水工程课程为前导课程。
三、设计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立足于学校建设一流高职教育的目标,遵循“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且反映学科特点”的原则,树立跨学科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入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绿色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以深化学分制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学分制下弹性学习制度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尊重学生选择权,培养学生自我负责意识;积极探索分类招生、分流、分段、分模块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整体优化原则;深化学分制原则;体现学生主体原则;加强实践教学原则;符合时代要求原则。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实验;强调课堂体系的针对性,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
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注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
四、课程培养目标通过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水处理工艺设计能力,掌握水处理构筑设计能力。
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
L专业能力:(1)了解污水处理的基本知识;(2)掌握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的知识;(3)掌握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的知识;(4)掌握污水处理水厂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方法。
2.方法能力:(1)具有污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计算能力。
微污染水源藻类水处理工艺流程

微污染水源藻类水处理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全球性的问题,水源的微污染更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探讨

2 结 论
微污染水源水给传统的饮用水处理带来 了严重的挑战 的处理工艺 , 保证 饮 目前 , 在微 污染水源水 处理过程 中 , 使 用 的预处 理技术 主要 在实际工作 中,
有 吸附预处理技术 、化学氧化 预处理技术 和生物 氧化预处理技 用水 的安 全 性 。 术。 在这其 中, 对 于吸附预处理技术来说 , 其主要是利用吸附剂所 参 考 文 献 1 1 陈莉, 范跃华 . 微污染源 水的处理技术发展 与探讨 [ J ] . 重庆 环境 具备 的吸附特性来去 除微 污染水源水中的少量有机污染物 , 在这 『
个过程 中, 使 用 比较多 的吸附剂是活性 炭 、 沸石 、 粘土及硅 藻土 。 科学, 2 0 0 2 , 2 4 ( 6 ) : 6 7 — 7 0 . 而 目前该技术存 在的主要问题是吸附剂难 以回收利用 , 这使得该 『 2 1 5 E * 1 ] 平, 薛春 阳, 郭迎庆 , 等. T i O 2 / P P填料光催化氧化预处理微
的 理论 参考 。
1微污 染水 源水 处 理技术 分 析
大分 子 , 难 降解 的有机物 得到降解 , 还可 以使得活性 炭更好 的发 挥其 吸附 I 生能 。 另外活性炭 中大量 生长 的微生物可以使得 活性炭
的处理效果进 一步得到提高 , 同时也通过分解活性炭 中得有机物 1 . 1微 污 染 水 源 水 传 统 工 艺 强 化处 理技 术 使得 活性炭 的寿命 得到延长。对于生物活性炭技术 来说 , 其主要 对 于原有 的饮用水 处理工艺 进行 改进 和强化是 目前 微污染 是通 过活性炭 的吸附作用 和活性炭上 的微生物 的生 物氧化作用 水源水处理 中经常使用 的手段 , 并且经改进和强化处理后 的微污 来实现微污染水源水有机物的去 除。与单独使用活性炭对 微污染 染水源水的水质较好 , 可以满足 国家饮用水标准 。 目前在微污染 水源水进行处 理相 比 ,生物活性炭技术具有处理出水副产物少 、 水源水处理 中常用 的强化和改进 传统工艺有 强化混凝技 术和强 运行 费用低 、 对有机物具有较好去 除效果 的优点 。但是 同时存在 化过滤技术 。 生物 活性炭价 格较 高 、 长期使用可能使水 的微生物指标难 以达 到 对于强化 混凝技术来 说 , 其 主要是加 大混凝剂 、 助凝 剂等药 相关水质标 准的缺点。对于膜过滤深度处理技术来 说 , 目前使用 剂的投量 ,使药剂的投量处于过量 的状态 ,并将 p H调节到最佳 较多 的膜过滤技术主要有微滤 、 超滤 、 纳滤和反渗透四种技术 。 膜 p H, 从而使得传统混凝技术的去除效 果得 到增加 。但是该技术 目 过滤技术对 于细菌 、 色度 、 嗅味 、 消毒副产物 均具有较好 的去除效 前还存在着对一些特定 的污染物 和亲水有机 物去除效果不佳 , 且 果 , 且其具 有 占地较少 , 处理不 产生副产 物 , 出水水 质稳定 、 易 于 生产的副产物难 以确定 。而对 于强化过 滤技 术来 说 , 其 主要是通 自动控制等优点 , 在微污染水 源水处理 中具有非 常广 阔的发展前 过设计新 型滤池 , 更换更加有 效 的滤料来 对滤池进 行改进 , 使得 景 , 但是其基建 和运行费用相对较 高。对 于光催化氧化深度处 理 原有难 以通过滤池进 行处理 的溶解性污染物得到去除。而对 于设 技术来 说 , 具有氧化性强 , 作用范围广 , 氧化 产物可以完全 矿化 的 计新型和更换滤料两个方 面来说 , 目前学术界研究较多 的是对滤 优点 。 料进行 改进 , 并 且 已经取得 了一定 的成果 , 但是在滤 料的适用性 和过滤效果方面还是存 在着一些 问题 。 1 . 2微 污 染 水 源 水 预 处 理 技 术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近年来,我国饮用水源水质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主要是有机污染,并由此引发水源藻类污染和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风险。
现有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已不能有效保证水厂对出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
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和探索,微污染水源水饮用水处理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
01相对于污水而言,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一般都很低,对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起主导作用的微生物绝大多数属于好氧贫养型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强、吸附速度快、吸附容量也较大,具有生命周期长、繁殖缓慢的特征。
生物膜法因微生物附着在载体填料上,相对而言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适合于生命周期长的微生物生存和繁殖,因而绝大多数生物预处理都采用生物膜的形式。
目前采用生物膜法的生物预处理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生物塔滤、生物转盘等以及从这些技术发展而来的一些方法,其中以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曝气生物滤池研究及应用最为深入和广泛。
生物预处理是在常规工艺之前对水中氨氮和有机物预去除或转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冬季效果不稳定成为制约其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曝气生物滤池及由两者发展而来的工艺目前成为水源水预处理的主导工艺,光催化氧化预处理及其他一些方法主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实际应用鲜有报道。
但是总体来说生物预处理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运行效果受水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微量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没有效果,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物及微生物本身的物质特性及对人体健康还可能存在一定影响。
02微污染水源水深度处理是在常规处理工艺之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将现行工艺不能有效去除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DBPs前驱物、微量化学物质、异嗅异味物质以及某些病原微生物如隐孢子虫等进行强化去除,以提高和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微污染水深度处理技术包括活性炭吸附技术、生物活性炭技术、膜过滤技术、臭氧氧化技术、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以及各种高级氧化的联用技术,其中以膜过滤技术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我国与其他国家水质标准的比较
台湾标准 日本标准 美国标准 WHO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 新标准中的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 增至106项,增加了71项。
➢ 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 ➢ 饮用水消毒剂指标由1项增至4项; ➢ 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 ➢ 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 ➢ 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 ➢ 放射性指标仍为2项。
增加了 ✓三种消毒剂 ✓接触时间 ✓出厂水消毒剂的限值
3地面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类与特性
3.1重点控制污染物
➢ 挥发性卤代烃
➢ 苯胺类
➢ 苯系物
➢ 多环芳烃类
➢ 氯代苯类
➢ 酞、酸、酯类
➢ 酚类
➢ 农药
➢ 多氯联苯
➢ 丙烯腈
➢ 硝基苯
➢ 亚硝胺类
重点控制污染物的特点
➢ 有毒性 ➢ 长效性,影响不可逆 ➢ 有机氯占主体 ➢ 在水中含量低
亲
和烷基二羧酸
碱性 氨基酸、嘌呤、嘧啶、低分子量的烷基胺
水 中性 多糖、低分子量的烷基醇、醛、酮
2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
2.1国际上饮用水水质标准发展趋势
➢ 第一阶段:重视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化学物质 和生物因素及一些感官指标
➢ 有毒物质 ➢ 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卤乙酸 ➢ 微生物污染:贾第虫、隐孢子虫
我国饮用水标准发展历史
➢ 1955.05,《自来水水质暂行标准》(修正稿) ➢ 1956.12,《饮用水水质标准》(草案)
15项+0项消毒副产物
➢ 1957.04,《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选择及水质评价 暂行规则》
➢ 1959.08,《饮用水卫生规程》
17项+0项消毒副产物
➢ 1976.12,《饮用水卫生标准》(试行)(TJ20-76)
地以及保护区;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
地二级保护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
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
水域。
地表水主要水质指标标准限值
项目
Ⅰ类
Ⅱ类
Ⅲ类
BOD5(mg/L)
3
3
4
总氮(mg/L) 0.2
0.5
1.0
总磷(mg/L) 0.02
物态颗粒、油的乳浊液
• 有毒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三氯甲烷、石油类
污染物
水中天然有机物分类
酸性 腐殖酸、富里酸、中等和高分子量的烷基羧酸和
憎
烷基二羧酸、芳香族酸、酚类、丹宁
碱性 蛋白质、苯胺类、高分子量的烷基胺
水 中性 烃类、醛类、高分子量的甲基酮类、酯类、呋喃、
吡咯
酸性 羟基酸、糖类、磺酸基类、低分子量的烷基羧酸
3.2嗅和味
➢ 水源异嗅
自然发生:水藻引起,放线菌 人为发生:污水排入
➢ 管网水箱异嗅
二次污染:细菌、藻类
4 有机物分子量与净水工艺
4.1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特性
➢ 分子量大于1000 形成色度 水质好的湖水 分子量小于1000有机物占主体
➢ 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
Biodegradatable (Deliquescent) Organic
机物 ➢ 4 其自净能力差,污染状况存在时间长 ➢ 5相对于地表水污染扩散速度慢
1.3河流污染特征
➢ 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 ➢ 断面上分布不均匀 ➢ 河流自净能力强 ➢ 污染影响大
1.4库湖污染特征
➢ 稀释能力差 ➢ 积累和转化污染物质的能力强 ➢ 易出现富营养化 ➢ 易出现底质污染
❖富营养化的危害
❖ 绿藻门 空球藻属
❖ 硅藻门 针杆藻属
具有藻毒素的藻类
❖蓝藻门
铜锈微囊藻 不定腔球藻 水华鱼腥藻 水华束丝藻
➢ 藻毒素的类型
赤潮藻毒素
✓ 麻痹性贝毒 ✓ 短裸甲藻毒素 ✓ 溶血性毒素 ✓ 细胞性毒素 ✓ 氨毒
水华藻毒素
✓肝毒素 ✓神经毒素 ✓脂多糖内毒素
❖底泥的危害
➢ 耗氧 ➢ 再悬浮 ➢ 向水体中释放N和P
0.1
0.2
1.水源水污染特征
微污染水源
指微量和痕量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 被污染的水。
可溶性有机物 氮 藻类 铁、锰等重金属
1.水源水污染特征
1.1污染源
➢ 城市工业废水 ➢ 城市生活污水 ➢ 垃圾渗滤液 ➢ 大气降水 ➢ 农业面源
1.水源水污染特征
1.2 地下水污染特征
➢ 1一般不易污染 ➢ 2污染速度慢 ➢ 3污染物质多以无机有毒物质为主,少见有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
1.水源水污染特征 常规水源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 3020-93
一级水源水:水质良好 二级水源水:水质受轻度污染 水质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水源水,不宜作为
生活饮用水的水源。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
➢ 水质变浑 ➢ 溶解氧减少 ➢ 藻毒素 ➢ 增加色度、臭味 ➢ 产生致突前体物 ➢ 增加制水成本 ➢ 破坏水生生态
水源地常见的藻类
❖ 硅藻门 直链藻 舟形藻 小环藻 星杆藻
❖ 绿藻门 小球藻 水绵 胶群藻
❖ 蓝藻门 颤藻 项圈藻 蓝束藻
水体中有恶臭的藻类
❖ 蓝藻门 束丝藻属 鱼腥藻属 腔球藻属
Carbon 主要是小分子量(<1000)的有机物 ➢ NBDOC ➢ BDOC/DOC
❖ 常规处理的目标
• 溶解性大分子有机物:腐殖质、蛋白质、 多糖类物质
• 被大分子有机物包裹的颗粒 • 生物态颗粒有机物和油的乳浊液
❖ 活性炭吸附的物质
溶解度小、亲水性差、极性弱的有机物: 除草剂、杀虫剂、农药、合成洗涤剂、合成燃料、人 工合成有机物
23项+0项消毒副产物
饮用水标准
➢ 1986.10,《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85) 35项+1项消毒副产物
➢ 2001.09,《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
96项+13项消毒副产物
➢ 2005.6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
2005
➢ 2007.7《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
1.4水源中的污染物
➢ 胶体
• 细菌 • 藻类 • 无机颗粒(粘土、氧化铝等) • 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碳氢化合物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机物
• 传统有机物:水生生物及其分泌物、腐殖质
• 耗氧有机物: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
物
• 藻类有机物:藻类分泌物及其藻类尸体分解物
• 非溶解性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包裹的颗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