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悬架系统

合集下载

浅析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

浅析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

浅析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底盘主动悬架系统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装备。

这种系统可以根据车辆当前的驾驶状态和路况来主动调节悬架硬度,提升行车舒适性和稳定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进行一个浅析。

一、主动悬架原理主动悬架是指车辆悬挂系统具备主动调节功能,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身运动状态,再根据实时数据调节悬架系统的工作参数,实现对车身姿态和路面适应性的主动调节。

主动悬架主要包括主动减振和主动悬架控制两部分。

主动减振通过控制减振器的阻尼力来调节车辆的悬挂硬度;主动悬架控制则通过控制空气悬挂元件或电磁阻尼器来实现对车辆悬挂的主动调节。

二、主动悬架控制方法1. 传统悬架控制传统的悬架系统主要通过设置不同的弹簧和减振器来实现对车辆悬挂系统的调节。

这种悬架系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依靠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路面情况来进行调节,无法实现主动的悬架控制。

因此在高速行驶和复杂路况下,传统悬架系统的性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则是通过悬架系统内置的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实时感知车辆的运动状态和路面情况,并根据这些数据来主动调节悬架系统的工作参数。

目前主动悬架系统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控制方法:(1)电子控制电子控制是主动悬架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悬挂系统内置的控制单元收集和处理来自传感器的数据,并根据预设的悬架调节算法来控制悬挂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电子控制技术的支持下,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根据车辆当前的行驶状态和路况主动调节悬架硬度,提升行车舒适性和稳定性。

(2)气动控制为了实现对悬架系统的精准控制,主动悬架系统还需要配备一套高效的控制算法。

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姿态控制是主动悬架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感知车辆的侧倾角和纵向加速度来调节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2)路面适应(3)悬挂硬度调节主动悬架系统在汽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成为了豪华车和高端车型的标配。

整车主动悬架系统天棚阻尼控制策略

整车主动悬架系统天棚阻尼控制策略

整车主动悬架系统天棚阻尼控制策略整车主动悬架系统是一种通过调节车辆悬架系统来改善车辆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的技术。

天棚阻尼控制策略是整车主动悬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调节天棚阻尼器的工作状态来达到优化车辆悬架系统参数的目的。

下文将对整车主动悬架系统天棚阻尼控制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整车主动悬架系统天棚阻尼控制策略的目标是提高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

行驶舒适性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给乘车人员带来的舒适感,稳定性是指车辆在各种工况下保持稳定的能力。

天棚阻尼器在整车主动悬架系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负责控制车辆的悬架系统的阻尼特性,从而通过调节车辆的垂直动态性能来改善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

在整车主动悬架系统天棚阻尼控制策略中,首先需要对车辆的动态特性进行建模和分析。

通过对车辆的动力学特性和悬架系统的特性进行建模,可以得到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阻尼需求以及天棚阻尼器的工作要求。

然后,基于车辆建模结果,可以进一步设计天棚阻尼器的控制算法。

天棚阻尼器的控制算法旨在根据车辆的动态需求调节阻尼器的工作状态,从而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天棚阻尼器控制算法有PID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和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等。

这些控制算法可以根据车辆的动态特性进行调整,以得到最佳的阻尼调节效果。

最后,在整车主动悬架系统中,还需要采用适当的传感器来获取车辆的动态信息,如车辆的加速度、车身倾斜角等,以及天棚阻尼器的状态信息。

这些传感器可以通过信号处理和滤波技术对车辆的动态特性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分析,为天棚阻尼控制策略提供必要的输入。

总之,整车主动悬架系统天棚阻尼控制策略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它通过调节车辆的悬架系统参数来改善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

在整车主动悬架系统中,需要建立车辆的动态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并采用适当的传感器来获取车辆的动态信息。

通过有效的天棚阻尼控制策略,可以优化整车主动悬架系统的性能,提高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简析课件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简析课件

执行器
电动机或液压泵
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调整悬挂系统的刚度和高度。
减震器
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调整减震效果。
工作原理简述
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辆的状态和 驾驶员的意图,将信号传递给 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根据特定的算法计算 出最佳的悬挂系统状态,并将 指令传递给执行器。
执行器根据指令调整悬挂系统 的刚度和高度,以实现最佳的 乘坐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汽车制造商开始推出搭载主动悬架的原型车,并在市场上引 起了广泛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主动悬架的技术水平不断 提高,并逐渐成为高端汽车的标准配置。
02
主动悬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 理
传感器
01
02
03
车辆高度传感器
监测车辆相对于路面的高 度,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单 元。
制动力分配
合理的制动力分配能够提高车辆 的操控性和稳定性。
制动盘尺寸
制动盘尺寸过大可能导致制动响应 延迟,过小则可能影响制动效果。
制动摩擦材料
不同的制动摩擦材料具有不同的性 能特点,如摩擦系数、耐热性等。
动力系统对主动悬架性能的影响
发动机布局
不同的发动机布局对车辆重心和 重量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操
06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的发展趋 势与展望
技术发展方向
1 2
智能化
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底盘 部件的智能化控制,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
电动化
采用电动动力系统,实现底盘部件的电动控制, 降低排放和噪音,提高Hale Waihona Puke 源利用效率。3轻量化
采用轻量化材料和设计,减少底盘部件的重量, 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能。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简析课件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简析课件

02
03
04
提高乘坐舒适性
主动悬架能够有效地过滤路面不 平带来的振动,使乘坐更加舒适 。
主动悬架的缺点
01
成本较高
主动悬架需要使用更多的传感 器、执行机构和控制单元,导 致成本较高。
02
能耗较大
主动悬架需要持续供电以维持 工作状态,相对于被动悬架能 耗较大。
03
复杂度较高
主动悬架的结构和控制算法相 对复杂,维护和调试难度较大 。
它与传统的被动悬挂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调节范围和适应性,能够更好地应对 复杂路况和行驶环境。
主动悬架的分类
根据调节方式的不同,主动悬架可以分为被动与半主动式、 主动式和混合式三种类型。
被动与半主动式主动悬架主要通过改变悬挂系统中的阻尼系 数来实现调节,而主动式和混合式主动悬架则具备独立的作 动器和控制单元,能够实现更加精准和灵活的调节。
主动悬架的控制算法
算法类型
用于处理传感器数据、计算控制指令 的算法,例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
算法优化
针对不同路况和驾驶需求,对控制算 法进行优化,以提高主动悬架系统的 适应性和性能。
主动悬架的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类型
用于执行控制指令的机构,例如电磁阀、伺服电机等。
执行机构可靠性
高可靠性的执行机构能够确保主动悬架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通过调整制动系统的响应特性,主动悬架可以优化车辆的制动性能和稳定性。
在紧急制动情况下,集成主动悬架的制动系统能够提供更加迅速和准确的制动效果 。
03
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
主动悬架的传感器
传感器类型
用于监测车辆姿态、路面状况和 行驶状态的各种传感器,例如加 速度计、陀螺仪、激光雷达等。

主动悬架系统

主动悬架系统

主动悬架系统主动悬架是用一个有自身能源的力发生器来代替被动悬架中的弹簧和减振器。

根据作动器响应带宽的不同,主动悬架又分为宽带主动悬架和有限带宽主动悬架,也被叫做全主动悬架和慢主动悬架。

全主动悬架系统所采用的作动器具有较宽的响应频带,以便对车轮的高频共振也加以控制。

作动器多采用电液或液气伺服系统,控制带宽一般应至少覆盖0〜15Hz,有的作动器响应带宽甚至高达100Hz。

结构示意图见上图。

从减少能量消耗的角度考虑,也可保留一个与作动器并联的传统弹簧,以用来支持车身静载。

主动悬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要求作动器所产生的力能够很好地跟踪任何力控制信号。

因此,它为控制律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设计空间,即如何确定控制律以使系统能够让车辆达到最佳的总体性能。

近二十年来,有大量关于主动悬架的研究论文及专题回顾文献发表。

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悬架能够在不同路面情况及行驶条件下显著地提高车辆性能。

主动悬架的研制工作起始于八十年代。

Lotus 制造了第一辆装有主动悬架的样车。

其系统的响应可达30Hz,它可使乘坐舒适性和转弯及制动时的车身姿态控制提高约35%还有一些主动悬架实施的例子,如Lotus Turbo Esprit 、Damlar Benz的试验样机系统、BMW和Ford等。

然而,由于这些主动悬架系统具有的高成本、高能耗、增加的重量及复杂程度,使主动悬架仅限于样车及一些赛车等有限的应用上。

结构上,有限带宽主动悬架通常由作动器与一个普通弹簧串联后,再与一个被动阻尼器并联构成,见上图。

这种系统在低频时(一般小于5 或6 赫兹)采用主动控制,而高于这个频率时,控制阀不再响应,系统特性相当于传统的被动悬架,而被动悬架在高频时的效果也比较好。

由于有限带宽主动悬架作动器仅需在一窄带频率范围内工作,所以它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及复杂程度,比全主动悬架便宜得多。

尽管如此,它的主动控制仍然覆盖了主要的车身振动,包括纵向、俯仰、侧倾以及转向控制等要求的频率范围,改善了车身共振频率附近的行驶性能,提高了对车身姿态的控制,性能可达到与全主动系统很接近的程度。

《2024年基于智能控制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智能控制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范文

《基于智能控制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主动悬架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汽车安全与舒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乘坐舒适性以及操控性能。

本文将重点研究基于智能控制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旨在为汽车悬架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汽车主动悬架系统概述汽车主动悬架系统是一种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悬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路面状况和车辆运动状态,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对悬架进行实时调整,以实现最佳的行驶性能。

与传统的被动悬架系统相比,主动悬架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智能控制在汽车主动悬架系统中的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在汽车主动悬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对车辆运动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调整。

常见的智能控制策略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等。

这些控制策略可以根据不同的道路条件和驾驶需求,对悬架系统进行实时调整,以实现最佳的行驶性能。

四、基于智能控制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一)控制策略设计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

该策略通过建立模糊控制器,实现对车辆运动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调整。

模糊控制器采用输入输出映射的方法,将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行模糊化处理,然后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决策,最后输出控制信号对悬架系统进行调整。

(二)仿真分析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采用仿真分析的方法。

通过建立车辆动力学模型和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测试。

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乘坐舒适性以及操控性能。

五、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实用性,本文进行了实验验证。

通过在实车上进行实验测试,对比传统被动悬架系统和所提出的主动悬架控制策略在不同道路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智能控制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在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乘坐舒适性以及操控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建模及动力特性仿真分析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建模及动力特性仿真分析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建模及动力特性仿真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汽车主动悬架系统进行机械建模。

主动悬架系统主要由减震器、弹簧、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

减震器负责吸收车辆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提供较好的悬挂效果;弹簧则起到支撑车身和调整悬挂硬度的作用;控制器负责监测车辆的运动状态,并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调整悬挂硬度;执行器负责根据控制信号改变减震器的工作状态。

这些组成部分可以用方程和图表表示,以便进行后续仿真分析。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动力特性仿真分析。

在仿真分析中,我们可以改变各个部件的参数,如弹簧硬度、减震器阻尼、控制器的响应时间等,以观察这些参数对悬挂系统的影响。

通过仿真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参数下悬挂系统的动力特性,如车辆的悬挂位移、车身加速度、车轮载荷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来验证主动悬架系统对车辆行驶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的改善效果。

比较不同参数下的悬挂系统对车辆悬挂位移和车身加速度的变化,可以评估不同参数下的系统性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参数下车轮载荷的变化来了解悬挂系统对车辆操控性的改善效果。

通过这些仿真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最佳的悬挂系统参数,以优化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

总之,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建模和动力特性仿真分析是对该系统性能评估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系统进行机械建模和动力仿真分析,可以得到系统的动力特性,并评估系统的改善效果。

这些分析结果将为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以满足驾驶者的驾驶需求和提高汽车悬挂系统的性能。

主动悬架技术的分析

主动悬架技术的分析

主动悬架技术的分析主动悬架技术(Active Suspension System)是一种通过控制车辆悬挂系统来适应路面状况和车辆动态特性的先进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感知路面情况,对悬挂系统进行实时调节,从而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本文将对主动悬架技术的原理、优势、应用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首先,主动悬架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辆运动状态和路面情况,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实时计算出最佳悬挂特性,并通过液压、电动或者电磁力等方式对悬挂系统进行调节。

这种实时调节能够使车辆的悬挂系统更好地适应路面情况,保持车身平衡,减少车身摇晃和侧倾,提高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相比于传统悬挂系统,主动悬架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它能够大幅度提升乘坐舒适性。

传统悬挂系统在通过减震器提供悬挂刚度时,需要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而主动悬架技术通过实时调节悬挂特性,可以根据路面状况和车速自动调整刚度,使乘坐更加平稳舒适。

其次,主动悬架技术能够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根据车速、转向角度、加速度等参数来实时调节悬挂刚度和阻尼,从而减少车身的侧倾和悬挂系统的回弹,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尤其在高速行驶和急转弯等情况下,能够更好地保持车辆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主动悬架技术还具有适应性强和可调节性好的特点。

悬挂系统可以根据路面状况的变化实时调整刚度和阻尼,因此可以适应各种路况和行车状态。

而且,主动悬架系统通常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悬挂模式,驾驶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式,如舒适模式、运动模式等,从而调节悬挂特性,以适应不同的行车场景。

主动悬架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一些高端汽车中得到应用,如宝马、奔驰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预计主动悬架技术将逐渐普及到中低端汽车中。

尤其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情况下,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能将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虑因素,从而推动了主动悬架技术的市场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悬架系统主动悬架是用一个有自身能源的力发生器来代替被动悬架中的弹簧和减振器。

根据作动器响应带宽的不同,主动悬架又分为宽带主动悬架和有限带宽主动悬架,也被叫做全主动悬架和慢主动悬架。

全主动悬架系统所采用的作动器具有较宽的响应频带,以便对车轮的高频共振也加以控制。

作动器多采用电液或液气伺服系统,控制带宽一般应至少覆盖0~15Hz,有的作动器响应带宽甚至高达100Hz。

结构示意图见上图。

从减少能量消耗的角度考虑,也可保留一个与作动器并联的传统弹簧,以用来支持车身静载。

主动悬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要求作动器所产生的力能够很好地跟踪任何力控制信号。

因此,它为控制律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设计空间,即如何确定控制律以使系统能够让车辆达到最佳的总体性能。

近二十年来,有大量关于主动悬架的研究论文及专题回顾文献发表。

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悬架能够在不同路面情况及行驶条件下显著地提高车辆性能。

主动悬架的研制工作起始于八十年代。

Lotus 制造了第一辆装有主动悬架的样车。

其系统的响应可达30Hz,它可使乘坐舒适性和转弯及制动时的车身姿态控制提高约35%。

还有一些主动悬架实施的例子,如Lotus Turbo Esprit、Damlar Benz的试验样机系统、BMW 和Ford等。

然而,由于这些主动悬架系统具有的高成本、高能耗、增加的重量及复杂程度,使主动悬架仅限于样车及一些赛车等有限的应用上。

结构上,有限带宽主动悬架通常由作动器与一个普通弹簧串联后,再与一个被动阻尼器并联构成,见上图。

这种系统在低频时(一般小于5或6赫兹)采用主动控制,而高于这个频率时,控制阀不再响应,系统特性相当于传统的被动悬架,而被动悬架在高频时的效果也比较好。

由于有限带宽主动悬架作动器仅需在一窄带频率范围内工作,所以它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及复杂程度,比全主动悬架便宜得多。

尽管如此,它的主动控制仍然覆盖了主要的车身振动,包括纵向、俯仰、侧倾以及转向控制等要求的频率范围,改善了车身共振频率附近的行驶性能,提高了对车身姿态的控制,性能可达到与全主动系统很接近的程度。

就实用性及商业竞争力而言,有限带宽主动悬架的应用前景较好。

专家普遍认为采用气液控制慢主动系统在商用领域最有发展前途,但若想在今后几年内有重大的发展,还得要求在电液阀技术方面有大的突破来降低成本。

已有一些装有该类悬架的车辆投入市场,如Nissan Infiniti Q45和Toyato Celica等。

两个有限带宽主动悬架系统实施方案见下图。

实际中限制了主动悬架在商用领域发展的因素,按其重要程度可排列为:造价;能量消耗;增加的重量;安全性和可靠性。

另外,一些功能稍差但造价低得多的可控子系统将继续得到工业界的关注。

这些子系统有连续可变阻尼器、侧倾控制和车高控制系统。

其实,如果这三个子系统能够被运用并且结合得比较好的话,它们能够共同完成一个有限频带宽度系统所能提供的大部分功能,但造价和能量消耗却可能低很多。

4WD和AWD近年来,SUV、皮卡、小型面包车以及旅行车都在不断的研究适于湿滑路面行驶的传动系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这些措施包括四轮驱动、全轮驱动以及牵引控制系统,这些林林种种的措施又有些什么不同呢?4WD(四轮驱动)通过低比率的传动装置来帮助汽车克服在泥泞和雪地上的打滑,就如同在越野(off-road)、多岩石地形以及起伏的小山丘上驾驶一般。

这些汽车必须在停下或者低速行驶的时候进行低比率传动的换档,并且换档是通过一根排挡杆或者按钮来进行的。

而 AWD 已经变得和 4WD 几乎一样了,唯一的区别就在于 AWD 比 4WD 少了低比率的传动装置,不过 AWD 仍然提供在湿滑路面、恶劣天气以及轻微越野路面的牵引能力。

但实际情况是,对一辆车的越野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车辆的离地高度而非 AWD 能力。

所有的 AWD 系统是全时四轮驱动的,这也就意味着你不用进行 2 轮驱动或者全轮驱动模式的转换。

牵引控制系统对于 4WD 和 AWD 来说是一个折中的选择,他的价格较另外二者都便宜,通常都用在两轮驱动的汽车上,目的是保证驱动轮可以获得最大的牵引力。

如果系统检测到其中的一个驱动轮发生打滑,它会自动地对那个车轮施加一些制动力,甚至减小引擎的动力。

这样车子会立刻停止滑动接着以更大的动力输送给驱动轮。

在多数情况下,它可以给汽车提供足够的牵引力,但如果是两个驱动轮都打滑,那牵引控制系统也无能为力了。

哪套系统适合你取决于你的车子在何种路路况下行驶以及你能够花费多少钱。

在雨地和轻微的雪地上行驶,牵引控制系统和 AWD 都能很好的工作,AWD 对于大多数雪地等级公路、森林、沙漠或者泥泞道路都能应付自如,当然这不包括乱石嶙峋、很深的沙地以及陡峭的斜坡。

如果对人迹罕至的路面感兴趣或者喜欢挑战严峻的道路,那最好还是选择 AWD。

4WD 和 AWD 的种类不同的系统有很多的赞成和反对意见,而事实上人们很容易混淆了他们的区别,而厂商往往给他们的系统一个特别的叫法,这样做是为了突出他们的车子具备某种特别的能力。

其实,所有的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永久四轮驱动或全轮驱动:具备这套全时系统的SUV、皮卡、小型面包车以及旅行车,他们不断的调整提供给四轮的动力输出。

为了获得最大的牵引力,中央差速器通常是锁死的,然后平均的分配动力给四个轮子,在某些系统中这是自动的,而在其他的系统中必须通过驾驶员手动的锁死。

在大多数系统都是采用可变中央差速器,他可以把动力分配给最需要的驱动轮上。

宝马的X5和奔驰的M系列都采用四轮牵引控制系统,他们都可以取得类似的效果:减小车轮的空转以及把最大的牵引力提供给车轮。

自动四轮驱动或全轮驱动:大部分的SUV都采用这种模式,采用这套系统的车子通常都运行在两轮驱动的模式下(或者前轮或者后轮,这取决于车型),而四轮驱动或全轮驱动模式则由系统自行判断。

变成全轮驱动后,系统自动的分配牵引力给四个车轮,并且根据前后车轴的需要改变前后牵引力的比例,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通过侦测到打滑的车轮做出判断的。

而更加高级的车型是通过安装了软件的行车电脑来进行四轮驱动的转换的,并且是在车轮开始打滑就立刻动作。

自动四轮驱动或全轮驱动系统较永久四轮驱动或全轮驱动的优势在于它不必使整个动力传动系统不停的处于工作状态。

可选择四轮驱动系统:在少数SUV中采用,这种类型的系统允许驾驶员在几种模式中选择,包括以上介绍的两种模式、两轮驱动模式以及分时四轮驱动模式。

分时四轮驱动:一般在SUV和皮卡中采用,这种类型需要驾驶员手动选择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模式,转换通过一根操纵杆或者按钮来进行。

目前这种系统都允许你在驾驶中进行模式转换。

不过四轮驱动模式不适合在干路上使用,否则会有翻车的危险。

后轮随动转向雪铁龙车采用的四轮独立悬挂及后轮随动转向技术两项领先世界的专利技术,除能够有效衰减路面不平产生的震动,保证优秀的驾驶稳定性能外,也使车辆在转弯时能够根据当前车速决定车辆的过度转向或不足转向,这也是大家普遍觉得雪铁龙产品在转弯时抓地性好、不易侧倾或甩尾的主要原因。

现代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

作为汽车关键部件之一的转向系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基本已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生产的局面。

有资料显示,国外有很多国家的转向器厂,都已发展成大规模生产的专业厂,年产超过百万台,垄断了转向器的生产,并且销售点遍布了全世界。

1 现代汽车转向装置的设计趋势1.1 适应汽车高速行驶的需要从操纵轻便性、稳定性及安全行驶的角度,汽车制造广泛使用更先进的工艺方法,使用变速比转向器、高刚性转向器。

“变速比和高刚性”是目前世界上生产的转向器结构的方向。

1.2 充分考虑安全性、轻便性随着汽车车速的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在许多汽车上已普遍增设能量吸收装置,如防碰撞安全转向柱、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并逐步推广。

从人类工程学的角度考虑操纵的轻便性,已逐步采用可调整的转向管柱和动力转向系统。

1.3 低成本、低油耗、大批量专业化生产÷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石油危机造成经济衰退,汽车生产愈来愈重视经济性,因此,要设计低成本、低油耗的汽车和低成本、合理化生产线,尽量实现大批量专业化生产。

对零部件生产,特别是转向器的生产,更表现突出。

1.4 汽车转向器装置的电脑化汽车的转向器装置,必定是以电脑化为唯一的发展途径。

2 现代汽车转向装置的发展趋势2.1 现代汽车转向装置的使用动态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向装置的结构也有很大变化。

汽车转向器的结构很多,从目前使用的普遍程度来看,主要的转向器类型有4种:有蜗杆肖式(WP型)、蜗杆滚轮式(WR型)、循环球式(BS型)、齿条齿轮式(RP型)。

这四种转向器型式,已经被广泛使用在汽车上。

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汽车循环球式转向器占45%左右,齿条齿轮式转向器占40%左右,蜗杆滚轮式转向器占10%左右,其它型式的转向器占5%。

循环球式转向器一直在稳步发展。

在西欧小客车中,齿条齿轮式转向器有很大的发展。

日本汽车转向器的特点是循环球式转向器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日本装备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各类型汽车,采用不同类型转向器,在公共汽车中使用的循环球式转向器,已由60年代的62.5%,发展到现今的100%了(蜗杆滚轮式转向器在公共汽车上已经被淘汰)。

大、小型货车大都采用循环球式转向器,但齿条齿轮式转向器也有所发展。

微型货车用循环球式转向器占65%,齿条齿轮式占 35%。

综合上述对有关转向器品种的使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循环球式转向器和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已成为当今世界汽车上主要的两种转向器;而蜗轮#0;蜗杆式转向器和蜗杆肖式转向器,正在逐步被淘汰或保留较小的地位。

.在小客车上发展转向器的观点各异,美国和日本重点发展循环球式转向器,比率都已达到或超过90%;西欧则重点发展齿轮齿条式转向器,比率超过50%,法国已高达95%。

.由于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种种优点,在小型车上的应用(包括小客车、小型货车或客货两用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大型车辆则以循环球式转向器为主要结构。

2.2 循环球式转向器特点.循环球式转向器的特点是:效率高,操纵轻便,有一条平滑的操纵力特性曲线。

.布置方便。

特别适合大、中型车辆和动力转向系统配合使用;易于传递驾驶员操纵信号;逆效率高、回位好,与液压助力装置的动作配合得好。

.可以实现变速比的特性,满足了操纵轻便性的要求。

中间位置转向力小、且经常使用,要求转向灵敏,因此希望中间位置附近速比小,以提高灵敏性。

大角度转向位置转向阻力大,但使用次数少,因此希望大角度位置速比大一些,以减小转向力。

由于循环球式转向器可实现变速比,应用正日益广泛。

.通过大量钢球的滚动接触来传递转向力,具有较大的强度和较好的耐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