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区别

合集下载

革兰氏阳性菌的生物学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的生物学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的生物学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是一类细菌的分类,因其细胞在革兰染色实验中可显现出青紫
色或蓝色而得名。

它们与革兰氏阴性菌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首先,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由多个层次组成,其中最外层是由碳水化
合物和脂蛋白构成的表层膜。

这一层不仅能保护菌体不受外界环境的致病因素侵袭,而且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对增殖和传输质量的影响。

另外,由于这种厚实的细胞壁,革兰氏阳性菌能够在特殊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了其生存能力。

其次,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内含有一定量的脂类物质和蛋白质。

这些物质对于
菌体生长和代谢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能量来源、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材料,以及抗原、酶、药物等的合成代谢物。

同时,这些物质也可以与宿主细胞发生双向信号传递,调节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细胞周期和分化等生理过程。

另外,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谢通路和生理生化特征也与其他分类的细菌有所不同。

例如,革兰氏阳性菌中普遍存在产酸菌种,它们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代谢,产生一些有机酸并调节菌体内环境的pH值,从而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此外,革兰氏阳性菌也具有一定的毒力和致病性。

它们通过多种途径侵入宿主
体内,如空气传播、食物、水源等,进行生长和繁殖,并产生一些有害的代谢产物和外毒素,导致宿主产生不同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总之,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多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包括细胞壁厚、含有丰
富的脂类物质和蛋白质、生理代谢路线独特等。

这些特性使得它们在环境适应、代谢途径、生存竞争、病原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殊的作用。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区别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区别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区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是细菌分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方法,根据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下面将详细介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区别。

1.细胞壁结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厚重的层状葡聚糖和肽聚糖组成。

这种细胞壁结构使得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现紫色或蓝色。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相对较薄,主要由肽聚糖和脂多糖组成。

这种细胞壁结构使得革兰氏阴性菌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2.染色效果–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现紫色或蓝色。

这是因为其细胞壁结构中的葡聚糖和肽聚糖与染料结合,使细菌细胞呈现出紫色或蓝色。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这是因为其细胞壁结构中的脂多糖会阻碍染料结合,使细菌细胞无法呈现出紫色或蓝色。

3.病原性–革兰氏阳性菌:许多革兰氏阳性菌是人类和动物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这些阳性菌在感染机体时,通过产生毒素、侵袭组织等方式引发疾病。

–革兰氏阴性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也是常见的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这些阴性菌可以引发食物中毒、尿路感染等疾病。

此外,阴性菌的脂多糖结构还能激活宿主免疫系统,诱导炎症反应。

4.耐药性–革兰氏阳性菌: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对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这可能是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较厚,能够阻碍抗生素进入菌体内部的原因。

–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相比,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更为普遍。

这是由于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相对较薄,抗生素易于通过细胞壁进入菌体内部的原因。

5.革兰氏染色方法诊断–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区别常常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进行快速诊断。

这一染色方法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细胞颜色的变化,从而判断细菌属于哪一类别。

革兰氏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是细菌分类中的重要概念,两者在细胞壁结构、染色效果、病原性、耐药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革兰氏染色实验总结[技巧]

革兰氏染色实验总结[技巧]

革兰氏染色实验总结[技巧]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 Christain 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稀释复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的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链霉素敏感。

可根据革兰氏染色法鉴别不同菌种并对症下药。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涂片固定。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病菌,如何将这些病菌加以鉴别、分类,并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这是很革兰氏阳性菌重要的问题。

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把细菌分为两大类:采用这种染色方法,是先用龙胆紫(亦称结晶紫)来染细菌,所有细菌都染成了紫色,然后再涂以革兰氏碘液,来加强染料与菌体的结合,再用95%的酒精来脱色20~30秒钟,有些细菌不被脱色,仍保留紫色,有些细菌被脱色变成无色,最后再用番红或沙黄复染1分钟,结果已被脱色的细菌被染成红色,未脱色的细菌仍然保持紫色,不再着色,这样,凡被染成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菌);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ˉ菌)。

实际意义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结构特点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约20~80nm。

肽聚糖含量丰富,有15~50层,每层厚度1nm,约占细胞干重的50~80%。

此外,尚有大量特殊组份磷壁酸(teichoic acid)。

磷壁酸是由核糖醇(ribitol)或甘油(glyocerol)残基经由磷酸二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

磷壁酸分壁磷壁酸(wall teichoic acid)和膜磷壁酸(membrane teichoic acid)两种,前者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连结,膜磷壁酸又称脂磷壁酸(l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ipteichoic acid)和细胞膜连结,另一端均游离于细胞壁外。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稀释复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链霉素敏感。

可根据革兰氏染色法鉴别不同菌种并对症下药。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

革兰氏染色原理: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区别课件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区别课件

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得比较把细菌采用龙胆紫染色,涂碘加强染色。

然后用酒精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会被脱色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会被脱色呈现红色、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革兰氏染色法得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得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

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得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得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

1、阳性得肽聚糖厚,阴性得肽聚糖薄,如下图:2、阳性菌有磷壁酸,阴性菌没有。

磷壁酸如下图:3.阳性菌无外膜,阴性菌有外膜,其图如下:1884年革兰氏染色法被发明,用于细菌得形态观察与分类,根据革兰氏染色反应得基本特征,细菌可以主要分为两大类:G阳性(G+)与G阴性(G-)。

前者经过染色后细菌细胞仍然保留初染结晶紫得蓝紫色,后者经过染色后细菌细胞则先脱去了初染结晶紫得颜色,带上了复杂蕃红或沙黄得红色。

本文将从细胞形态与结构,生理特性以及在生产生活中不同得运用这三个方面,来对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进行进一步比较。

一、细胞形态与结构细胞得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与原生质体两部分、原生质体位于细胞壁内,包括细胞膜(细胞质膜)、细胞质、核质与内含物、另外细胞还含有有些特殊结构,主要有荚膜、芽孢、鞭毛与菌毛等4种。

由于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在结构上得差别主要在于细胞壁,故本文就细胞壁与非细胞壁结构两部分来进行集中比较、1.细胞壁革兰氏染色得机理主要就是抓住了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在细胞壁得结构与组成上得不同,具体比较见下表:性多糖构成,细胞表面整体带负电得部分原因就就是因为磷酸壁带负电。

革兰氏阴阳性菌鉴别方法

革兰氏阴阳性菌鉴别方法

革兰氏染色基本原理: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溶液配制:1.结晶紫染色液:(1)甲液:结晶紫2g,95%乙醇20ml。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微生物学常用的染色方法,主要用于检测细菌的结构和特性。

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蒂安·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把细菌分成两种类型: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

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后呈紫色或深蓝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染色后则呈红色或粉色。

这两种细菌的差异在于其细胞结构和化学成分的不同。

革兰氏染色法是通过染色剂与细菌细胞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整个染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脱脂、染色、酒精洗和次染色。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每个步骤的具体原理。

步骤一:脱脂在这个步骤中,一些挥发性脱脂剂例如乙醚、丙酮等被用来去除细菌表面的脂肪酸和脂类物质。

这使得染色剂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进入细胞壁和胞质,从而更好地染色。

同时,这个步骤也可以使得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脂膜被去掉,暴露出细胞壁,便于下一步染色。

步骤二:染色此步骤是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染色剂是结晶紫,它是一种碱性染料,会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上的多聚糖染色。

染色剂被涂到细菌表面上,紫色染料会渗透进入细胞壁和细胞质,使得细胞全部变为紫色。

这个步骤中染色剂可以明显区分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因为革兰氏阴性菌在这里不会被染成紫色。

步骤三:酒精洗这个步骤叫做脱色,因为它涉及到去除紫色染料。

酒精被用来冲洗已经染过色的细菌,去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颗粒状物质(如唾液酸),以及脱掉染色剂丝状外露的部分,从而使得染色剂从细胞壁中漏出来。

此时,革兰氏阳性菌细胞的细胞壁关键成分――胞外十字连的多聚糖,比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成分――薄层的类脂和多糖要厚,它们锁住染色剂,使颜色不易溶解,成为定色基团,从而不受脱色的影响并保持紫色。

步骤四:次染色次染色是将革兰氏阴性菌染色为红色或粉色的步骤。

主要采用舒尔茨墨汁或法斯丹染料。

这些染色剂是酸性染料,只会沉淀附着在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上。

当染色剂沉积时,革兰氏阳性菌仍然保持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变成了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分类
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李式杆菌属、丹毒丝菌属、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分歧杆菌属、放线菌属、奴卡菌属、棒状杆菌属、红球菌属、丹毒杆菌、气肿疽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式杆菌、流感副流感杆菌、卡他杆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绿脓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G+ 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属)
G—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奈瑟菌属)
G+ 杆菌:白喉杆菌(棒状杆菌属)、结核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麻风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G—杆菌:大肠杆菌(埃希菌属)、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志贺痢疾杆菌、福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志贺菌属)、百日咳杆菌(包特菌属)、
肠炎杆菌(沙门菌属)、绿脓杆菌(假单胞菌属)、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附: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感染可选药物清单
一、革兰氏阳性细菌
1.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与抗菌药
青霉素类:青霉素G,青霉素V
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唑西林,邻氯西林,二氯西林,氟氯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等
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等
大环内酯类:一代:红霉素,柱晶白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地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链阳霉素类:奎奴普丁/达福普汀
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嗯唑烷酮类:利奈唑酮
其他:利福平,夫西地酸,杆菌肽
2.具有良好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的广谱抗生素与抗菌药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头孢菌素:第一、二、四代头孢菌素
碳青霉烯:亚胺培南,培尼培南,美洛培南
青霉烯:法罗培南
氨基糖苷: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阿贝卡星
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其他类抗生素:氯霉素,甲砜霉素,磷霉素
氟喹诺酮: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托氟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
磺胺类: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SMZ/TMP)
3.抗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
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嚓酰胺,对氨基水杨酸
4.抗革兰氏阳性厌氧菌的药物
抗生素:青霉素,大环内酯,克林霉素,多西环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
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
难辩梭菌:甲硝唑(口服),万古霉素(口服),杆菌肽(口服)
5.抗放线菌的药物
青霉素,大环内酯,克林霉素,多西环素
二、革兰氏阴性细菌
1.具有良好抗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的广谱抗生素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的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磺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
阿帕西林,天冬西林
头孢菌素类:第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米诺,头孢拉腙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阿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美洛培南,比阿培南
青霉烯类:呋罗培南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小诺霉素,西索米星,福提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阿贝卡星
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其他类抗生素:氯霉素,甲砜霉素,磷霉素
2.具有良好抗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的广谱抗菌药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
磺胺与甲氧苄啶类:SIZ,SMZ,SD,SMD,SASP,SMZ/TMP,溴莫普林
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呋喃西林
3.主要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与抗菌药
脂酰化环肽类:多粘菌素,多粘菌素
脒型与甲氧基型青霉素类:匹美西林,巴美西林,替莫西林
专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头孢菌素类:头孢磺啶
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卡芦莫南
4.抗革兰氏阴性厌氧菌的药物
抗生素类:多西环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正常的情况下,当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后大都面临两种命运,如果被机体识别为有用或无害物质,则这些物质将与人体和谐相处,最终将被吸收、利用或被自然排出。

如这些物质被识别为有害物质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则立即做出反应,将其驱除或消灭,这就是免疫应答发挥的保护作用。

免疫应答是人的防卫体系重要的功能之一,但是如果这种应答超出了正常范围,即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进行攻击时,这种情况称为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一种疾病,因为无端的攻击也会损害正常的身体组织,甚至免疫系统居然有时对机体本身的组织进行攻击和破坏,对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

总而言之,变态反应不是心理变态,而是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变态”了。

临床上根据Coombs和Gell于1963年提出的分型原则,将变态反应分为I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迟发型)。

过敏就是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代表,临床上将其大致分为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疾病。

前者是机体对致敏原
作出异常反应的全身综合征。

后者则是过敏累及某特定器官及组织,导致了某种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花粉病、某些皮炎等。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其他部位,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殊化学基团,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相应的抗体,一个天然抗原物质可有多种和多个决定簇。

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引起相同的免疫反应或过敏反应。

具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生素就会产生交叉过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