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简答习题

古代汉语简答习题
古代汉语简答习题

古代汉语简答习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一)

1.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2.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3.为什么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4.什么是工具书?什么是字典?什么是辞典?

5.《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6.《尔雅》是怎样一部书?“尔雅”的意思是什么?

7.什么是类书?什么是索引?

8.“十三经”是指哪十三部著作?

9.“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10.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之亚常卍受严隣

巡希幽胡怡攻书民

煎者茁贰郊望平术

1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句中“乃”是判断词,相当于“是”。

12.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晁错《论贵粟疏》)中,“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不种地。

1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势”为主语即“势力”或“力量”的意思。

14.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列传》)中,“客”,即“把他当作客人”的意思。

15.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观前之死亡不知戒”(柳宗元《蝜蝂传》)中,“死亡”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前人死亡”的意思。

1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左传·成公二年》)中,“饮”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即“喝”的意思。

1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交”为动词,指“交往”。

18.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中,“缚”为动词,“用绳子缚”的意思。

19.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中,“献”是动词用作状语为“恭敬献上”之意。

20.用划线法分析下列句子成分。

(1)夫市之无虎也明矣。(《韩非子·内储说上》)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后汉书·张衡传》)

21.说明句中的数量表示法。

今地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楚策》)

22.说明句中的数量表示法。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宗懔《荆楚岁时记》)

23.说明句中的数量表示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24.用划线法分析句子成分。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25.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A.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襄公十五年》)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这里两句中的“诸”都是兼词,等于“之于”。

2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1)“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2)“东西南北,莫可奔走。”(《盐铁论·非鞅》)

两句中“莫的词性不一样,(1)句中是否定副词,(2)句中是无定代词。

2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诸将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史记·赵世家》)句中的“良”是人名。

28.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书。”(《史记·贾生列传》)中“颇”是程度副词,可解为“略微”。

29.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A.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B.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D.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E.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F.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G.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H.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顼》)

I.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J.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K.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L.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M.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N.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30.“启乃淫佚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句中“于”的用法及特点是什么?

古代汉语简答题(一)答案

01.一是为了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批判的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一是为了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准确地讲

解中学文言文的能力。

02.“古代汉语”是指以先秦语言为基础的、经汉魏作家加工、由唐代古文家定型的古代书面语——文言文。

03.略

04.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搜集材料,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供解疑释难时查考使用的一种图书。字典是解释单字的形、音、义及用法的工具书。辞典是解释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的工具书。

05.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解说字义,分析字形,辩识字音的字典。(答出“我国第一部字典”得1分,三项功能每项1/3分)

06.是我国第一部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的意思是:“尔,近也;雅,正也。”要使方言土语近于“官话”,解释文字要近于雅正。(答对一问得1分)

07.类书是辑录古籍片断资料或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以供寻检、征引、校勘或辑佚古典文献的工具书。(只答前半边内容,少“工具书”前的定语内容的扣1分)索引又名引得,也有称之为通检的。它是将书中内容或文集篇目或报刊资料按一定方法编排,以供检索文献的工具书。

08.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09.“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行窳”的“行”读xíng。

10.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11.改为:(1)“乃”是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各占1分)

12.地名词作状语,不地著,即不在一定的地方定居。(改正活用类型、纠正词义各占1分)

13.势为名词作状语,表依据,为按照情势的意思。(改正活用类型、纠正词义各

占1分)

14.客为名词作状语,即把他当作客人一样。(改正活用类型、纠正词义解释各占1分)

15.死亡,动词作名词用,指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改正词类活作类型得

1分,改正释义得1分)

16.饮动词作名词用,指喝的水。(纠正词类活用、纠正释义各占1分)

17.交,动词用作名词,指朋友。(纠正词类活用、改正释义各得1分)

18.缚,动词用作名词,指缚手的绳子。(纠正词类话用、释义各占1分)

19.献,动词用作名词,进献的东西。(纠正词类活用、释义各占1分)

20.(略)

21.千、百前面的一通常不用。(同标准答案才得分)

22.一百五即一百零五,零数不用零补位。(指出零数不用零补位才得分)

23.万言其多,表示虚数。“二山”数词后不用量词。“里”、“仞”是表示长度的量词(一仞汉制七尺,周制八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万、二山各占0.5分,里、仞各占1分)

24.(略)

25.“等于”一句改为:(1)句中的“诸”等于“之于”;(2)句中的“诸”等于“之乎”。(同标准答案一致才得分)

26.“两句”之后改为:两句中“莫”的词性一样,都是无定代词。(同标准答案才得分)

27.改为:句中“良”是程度副词,可解为确实。(各占1分)

28.略微改为很或非常。(同标准答案才得分)

29.A.霸,名词用作动词,称霸。

B.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D.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E.制,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礼制。

F.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G.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H.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I.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J.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K.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L.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M.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N.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30.“于”,介词,

表处所;“于”的宾语“野”前置,“野于”即在野外。(于的用法,宾语前置各占1分)古代汉语简答题(二)

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句中的“于是”是连词。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句中“以”的用法及特点是什么?

3.“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说明句中三个“与”的词性和在用法上的特点。

4.用划线法分析句子成分。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韩非子·和氏》)

5.“子布、袁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说明句中“与”的词性和用法。

6.“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说明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

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杜牧《阿房宫赋》)译为:让六国诸侯各自爱惜那些人民,就完全可以抵抗秦国。

8.“美则美矣,抑臣又有惧也”(《国语·晋语》),说明句中“则”和“抑”的词性和意义。

9.“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史记·李将军列传》),说明句中“虽”和“然”的词性和意义。

10.“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说明句中两个“之”的词性和作用。

11.“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说明句中“之”和“所”的词性和作用。

12.“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说明句中“矣”和“也”的作用。

13.“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说明句中“哉”和“焉”的词性和作用。

14.“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滕文公上》),说明句中“且”和“与”的词性和作用。

15.(1)“桓公视管仲云:‘乐夫,仲父’”(《管子·霸形》)。(2)“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国语·楚语》)。说明句中“夫”的词性和作用。

1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句中的“矣”,表示疑问;“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韩非子·五蠹》)句中的“矣”表示感叹。

1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

也”表示感叹;“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句中的“也”表示确认的语气。

18.汉字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如何?

19.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20.举例说明字与词的关系。

21.用下列字例说明字音与字义的关系:茎、胫、颈、泾、径、经

22.按传统的说法,“六书”的名称与次序是什么?

23.在原字上加注声旁而构成一个新的形声字。问:原字在新形声字中的作用是什么?新形声字当中可能有几个表音偏旁?

24.把下列会意字分成二类。

比珏即寇炎寒

25.什么是“形旁(形符、意符)”,它一般起什么作用?

26.什么是“声旁”?它在现代汉字中是否都能准确表音?

27.字的本义等不等于词的本义,为什么?

28.什么是“亦声字”?指出下列形声字中的“亦声字”。

骑驷骖骗骈驴骂骄驽骆妈嫁始

好婢婪姥媒奸妒娥姐娣娟姚

29.选出下列字中的省声字。

度废寨字寞骞家褰

删姗珊恬晚夜翼纣纠

30.选出下列字中的省形字。

房屋屈老考瓠履屐

古代汉语简答题(二)答案

1.“于是”是词组,“于”是介词,表时间,“是”是指示代词。

2.“以”,介词,表时间;“以”的宾词“秋”前置。(两点各占0.1分)

3.三个“与”都是介词。第一个“与”后省略宾语“之”,指鸟兽,“斯人之徒”和“谁”是“与”的前置宾语。(答出省略宾词得1分,前置宾语各占0.5分)4.(略)

5.前一个“与”是连词,表示并列;后一个“与”是介词,介绍对象。(两个“与”各占1分,其中词性和作用各占0.5分)

6.第一个“则”表示假设,是“如果,假设”的意思;第二、第三个“则”表示承接,相当于“就”。(答对第一个“则”得1分,后两个“则”共1分。)7.“让”改为“假使”或“如果”;“那些”改为“他们的”、“自己的”。(两个要点各1分)

8.“则”,连词,表让步,虽然。“抑”,连词,表转折,可是。(“则”、“抑”各占1分,词性和作用各占0.5分)

9.“虽”,让步连词,“虽然”的意思;“然”转折连词,“但是”的意思。(两个要点各1分)

10.第一个“之”是助词,表修饰限制,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第二个“之”是代词,指长安君,作“使”的宾语。(两个“之”各

占1分,其中词性和作用各占0.5分)

11.“之”,结构助词,连接定语“臣”和中心语“所好者”,“所”结构助词与“者”构成“所……者”结构,作判断句的主语。(“之”、“所”各占1分,其中词性和作用各占其0.5分)

12.“矣”,表已然,“也”表肯定。(各占1分)

13.“哉”,语气词,表感叹;“焉”兼词,相当“于此”,作补语。(各占1分,其中词性和作用各占0.5分)

14.“且”,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并且”,“一面……一面……”;“与”,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各占1分,其中词性和作用各占0.5分)

15.“夫”语气词,表感叹。(答出词性或作用各得1分)

16.“矣”表示将然。第二个“矣”表示假设的必然。(两个“矣”各1分,与标准答案不符者不得分)

17.两个“也”都表示祈使。

18.字形是汉字本身的构成形式,汉字字形体现字义而不标志字音。

19.表音文字是用少量(一般为几十个)的字母表示该语言的音节或音位,每个字母有固定的读音而不表意。而汉字是表意的。汉字表意性表现为:

(1)古汉字因形示意。汉字在小篆以前的古汉字阶段形象性很强,它们用直接的或曲折的方式表现词的内涵如:日月休莫刃。

(2)今汉字以形别义。隶书以后的今汉字阶段符号性加强,但是字形起区别词义的作用。如:文蚊汶纹,字形不同,意义也不同。

(3)汉字本身没有表音成分,形音字的声符虽有表音功能,但仍是表意符号。如“土”、“木”在“吐”、“沐”中是声符,在“堆”、“杭”中是意符。

20.字与词的关系有下列几种情况:一个汉字写一个词,例如:人、走、大;一个字标记复合词中的一个语素,例如:怡然、布衣;一个汉字只记录单纯词的一个音节,不是词,也不是语素,例如:关关、参差、罗汉;另外,还有一字写多词的情况,如“之”,有时是动词,有时是代词,有时是助词。

21.这组字例说明,词的音和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坙”读jìng,指经线,引申之有细长的意思;音与义的结合纯属偶然。但是一定的音、义既已发生关系,而且经过长期交际,约定俗成则某音与某义便产生了稳固的关系,在同源的条件下,音同而义通。如从“坙”声的字都有“细长”义,“茎”是花草细长的主干;“胫”是人或禽兽细长的小腿;“颈”是头与身体相连的细长的部位;“泾”是河流的主干,有细长的特点;“径”是狭长的小道。

22.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写对一项得0.5分,次序错乱扣0.5分)

23.原字在新形声字中既表意,又表音,新形声字中有两个表音偏旁。(答原字只表意扣1分,答只有一个表音偏旁扣1分)

24.同体会意字:比珏炎;异体会意字:即寇寒(写错一字扣0.5分)

25.表示意义的偏旁叫形旁,它一般表示字的意义的范畴。

26.表示形声字字音的偏旁叫声旁,它在现代汉字里并非都能准确表音。

27.不等于。因为:(1)在文字体系形成之前,许多词早已存在,造字时只能依据

当时的词义而不能也无须依据词的本义。

(2)在文字体系形成之后出现的词,也不是立刻造新字去表示它,而往往是先借其它字代替,然后再造专字,造字时的意义已与最初的意义有了差距。

28.某个偏旁在字当中既表意又表音,《说文》称之为亦声字。(只要把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驷骖骈骄(一个0.5分)嫁婢姥媾奸娣(一个1/3分)

29.度寨骞褰(一个0.5分)姗珊夜毫(一个0.5分)

30.屈考屐(一个0.5分)

古代汉语简答题(三)

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碧”是从王、从石、从白。“休”是从人、木声。

2.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刖”是从刀,月声。“到”是从刀,至声。“期”是从月,其声。“胳”是从月,各声。

3.“釜”、“桌”应怎样分析其字形结构?

4.找出下列字中的象形字。

手掌指又鱼虾水山

岩鹿犬狗豕猪女男足脚

5.从下列象形字中找出合体象形字。

肉胃肩月禾果衣衰眉目贝瓜爪大天元兀吕身自州川向

6.下列字中选出纯象征符号一类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字基础上娈化而来的指事字。

上下朱一二三刃旦寸亦

7.下列字分成象形字和指事字两类。

本米木片只口曰牙牛牟

8.列出下列字中的会意字。

森沐从依牧放益相泪

涕看碧唱鸣间问兄说

9.下列字分成会意字和形声字两类。

春莫取叔寇敲拿擎明晚

10.按声符、形符的位置特点,分析下列形声字:

胡汞哀闽荆疆寐星珊志

11.为什么说许慎用“令”、“长”作为假借字的典型字例是不正确的?

12.简述“四体二用”说,并举例说明之。

13.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哪两次重大变化?

14.古文字和今文

字的本质特点各是什么?

15.为什么说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很发达的文字?

16.简述甲骨文的特点。

17.金文同甲骨文相比有何异同?

18.为什么说小篆是汉字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

19.什么是古今字?

20.什么是异体字?

21.给下列古字填上相应的今字。

然——()莫——()要——()

见——()责——()县——()

22.给下列今字填上相应的古字。

()——位()——座()——娶

()——桌()——椅()——影

23.给下列今字填上相应的古字。

()——擒()——懈()——锲()——熟

24.什么是字的本义?

25.什么是“六书”原则的部首?

26.什么是偏旁?

2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1)纯表意字字形所表示的意义往往比字的本义宽泛。

(2)《说文》分析字形时用过“转注”这个术语。

28.举例说明今字与古字之间有哪些联系?

29.异体字在形体上主要有哪些差别?

30.古今字可以分为两类。

(1)词义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2)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据此把下列各组古今字分为A、B两类。

益溢孰熟然燃受授直值弟悌

章彰莫暮卒猝奉捧景影曾增

古代汉语简答题(三)答案

1.“从白”改为“白声”。“从人,木声”应改为“从人,从木”。

2.“从刀,至声”应改为“从至,刀声”,胳应改为“从肉,各声”。

3.釜,从金,父声;桌从木,从卓,亦声。(每字占1分)

4.手又鱼水山鹿犬豕女足

5.胃肩果衰眉瓜天元兀身自州向

6.纯象征符号的:上下一二三;在象形字基础上变化而来的:朱刃旦寸亦。

7.象形字:米木目口牙牛;指事字:本只曰牟

8.森从牧益相泪看鸣间兄

9.会意字。莫取寇拿明;形声字。春叔敲擎晚。

10.胡:左形右声;汞:上形下声;哀:内形外声;

闽:内形外声;荆:形在左上;

疆:形在左下;寐:声在右下;星:省形在上;

珊:省声在右;志:会意兼形声。

11.因为从命令之“令”到县令之“令”,从年长之“长”到官长之“长”,是词义的引申,不是字的假借。

12.清人戴震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字例从

略。

13.一次是由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共两点,每点1分)

14.古文字是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今文字是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

15.甲骨文中的形声字约占20%,假借法被广泛地应用,部分文字已发生讹变,广泛记录了商代社会多方面的情况。这说明甲骨文是一种很发达的文字。

16.甲骨文的特点:(1)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特点;

(2)异体字繁多;

(3)偏旁不固定;

(4)款式自由灵活。

17.金文同甲骨文相比,形体结构基本一样,偏旁位置不固定,形声字稍有发展,讹变也有所增加。但甲骨文线条纤细,笔势方折,而金文线条圆润浑实,中间杂有肥笔。到了西周晚期金文的象形性不断减弱,符号化进一步加强,肥笔变成了线条,笔势匀圆整齐,具备了小篆的雏形。

18.(1)定型化,偏旁及其位置基本固定。

(2)统一化,把字的多种形式统一为一种。

(3)线条化,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加强。

19.造一个新字来分担原字的部分意义,原字与新字就构成一对古今字。

20.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用法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互相代替的一组字叫异体字。

21.燃暮腰现债悬(填对一个得0.4分)

22.立坐取卓倚景(填对一个得0.4分)

23.禽解契孰(一空0.5分)

24.字的本义就是它所记之词在造该字时的意义。

25.《说文解字》把含有相同表意偏旁的字归为一类,其中共有的表意偏旁就是部首。

26.合体字的构成成分就是偏旁,偏旁必须是可以独立的字。

27.(1)“宽泛”改为“狭窄”。

(2)“用过”改为“没有用过”(各占1分)

28.(1)意义相关。

(2)语音相同或相近。

(3)字形上一般有联系,即一般在古字上加注形旁而构成今字。例字从略。

29.(1)会意与形声的不同。

(2)同为会意而偏旁不同。

(3)同为形声而形旁不同。

(4)同为形声而声旁不同。

(5)同为形声而形旁、声旁不同。

(6)偏旁相同而结构位置不同。

(7)笔画稍有不同。

30.A:益溢受授弟悌火伙章彰奉捧景影

B:孰熟然燃直值莫暮卒猝曾增

古代汉语简答题(四)

1.写出下列字的异体。

裤渺蚓乃贻歌鷄

2.汉字简化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句中“砺”的意思是“锋利”;“劝学”的“劝”是“劝说”的意思。

4

.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方式可分为哪三种?

5.什么是单纯合成词?可分为哪两类?

6.什么是迭音词?迭音词古人称什么?

7.什么是联绵词?联绵词又称什么?

8.联绵词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

9.联绵词按两个音节的声韵关系可分为哪几类?

10.什么是偏义合成词?

1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句中的“其实”、“知道”各是两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复音词?并释义。

12.“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智力”、“前进”各是两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复音词?并释义。

13.“(廉颇)宣言曰:‘吾见相如,必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汉书·董仲舒传》),句中的“宣言”、“文章”各是一个复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并释义。

14.什么是词的本义?

15.什么是词的引伸义?举例说明。

16.分析字形推断词的本义,主要根据古文字还是今文字?六书中的哪几种字均可作为推断词的本义的根据?

17.字的假借义与引申义主要不同点在哪里?

18.什么是词义的扩大?什么是词义的缩小?什么是词义的转移?举例说明。

19.“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国语·楚语下》),“不愤不启”(《论语·述而》),“怒而触不周之。”(《淮南子·天文训》),三句中的“愠”、“愤”、“怒”有何不同?

20.“入不言兮出不辞”(屈原《九歌·少司命》),“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后本纪》),句中“辞”和“谢”的不同在哪里?

21.“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左传·襄公十八年》),“使千人没水求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句中的“沉”与“没”的差别何在?

2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此二句中的“负”、“戴”、“荷”的区别在哪里?

23.“厚聚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墨子·辞过》),“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荀子·王霸》),句中的“财”和“货”有何不同?

2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戒而不傲”(《尚书·尧典》),句中“骄”与“傲”

的区别是什么?

25.“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句中的“饥”与“饿”有何不同?

26.“虑世事之变”(《商君书·更法》),“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逍遥游》),“变”与“化”的差异何在?

27.“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秦使使者告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报”与“告”的异同是什么?

28.“无功不赏”(《荀子·王制》),“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家也”(《荀子·大略》),两句中的“赏”和“赐”有什么不同?

29.“则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荀子·强国》),句中的“吏”与“官”的不同是什么?

30.“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说明句中“人”与“民”的不同。

古代汉语简答题(四)答案

1.绔淼螾廼诒謌雞

2.(1)减去原字的一部分。

(2)用符号代替原字的一部分。

(3)草书楷化。

(4)用笔画简单的偏旁代替原偏旁。

(5)另造新字。

(6)采用笔画简单的古今字的古字。

(7)采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

(8)采用笔画简单的字代替音、义皆异的几个字。

3.“锋利”改为“磨刀石”。改“劝说”为“勉励”。(改对得分,改错或不改不得分)

4.(1)加同义或近义的实语素。

(2)加一虚语素。

(3)用完全不同形式的双音词代替。(三种方式各占2/3分)

5.单纯合成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可分为迭音词(或“重言词”)联绵词两类。

(每词占1分)

6.迭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构成的单纯词,古人称“重言”或“重言形况字”。

7.联绵词是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的单纯词。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或“连语”。(每问占1分)

8.(1)两个字不能拆开解释;

(2)同一个词有多种写法。(两个特点各占1分)

9.(1)双声

(2)迭韵

(3)双声兼迭韵(或既双声又迭韵)

(4)非双声迭韵(或既非双声又非迭韵)

10.由两个相反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11.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果实;两个单音词,懂得道理(或知道道理)(各占1分)

12.两个单音词,智谋力量。两个单音词,向前进献。(各占1分)两个单音词,黄词以北,黄河以南,两个单音词,指出,给……看。(各占1分)

13.两个单音词,散布言论。两个单音

词,错综华美的花纹。(各占1分)

14.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即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义。(两个要点各占1分)

15.指由本义发展或派生出来的词义。(定义和例证各占1分)

16.古文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错一点扣0.5分)

17.词的引申义与本义在词义上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的假借义与本义在词义上与本义毫无关联。(主要不同点各占1分)

18.词义的扩大,是指概念外延的扩大,本义包含在引申义中。(概念和例证各占1分)词义的缩小是指概念外延的缩小,引申义包含在本义之中。(概念和例证各占1分)词义的转移是指概念内涵的改变,本义与引申义互不从属,互不包容。(概念和例证各占1分)

19.“愠”是不满或恼怒,“愤”是表示郁积于心,“怒”则是火气极盛。(能说出三者程度不同得分,否则不得分)

20.二者在推辞、告辞义上一样,但口气不同,“辞”较直接,“谢”较委婉。(说出二者语气差异才得分)

21.“沉”着重于物体由于自身重量逐渐落入水底,“没”是没入水中,不露于上,是否沉入水底是不管的。(准确指出上面区别才得分)

22.“负”是用背驮东西,“戴”是用头顶东西,“荷”是用肩膀扛东西,三者携带重物的部位和方法不同。(说出三者行为方式之异才得分)

23.先秦时“财”的内涵很小,主要是指人的衣食所需,“货”则指商贾倒卖的东西。(能指出上面内涵差异才得分)

24.“骄”是自满,是一种心理状态,“傲”是傲慢,没礼貌,是一种行为表现。(能指出以上差异才得分)

25.“饥”含义轻,是吃不饱的意思;“饿”含义重,是饿死或快饿死的意思。(指出其程度上的差异方得分)

26.“变”是一般的变化,多为数量、位置、方式、体貌、形式的改变,“化”则是深一步的变化,是涉及事物本质的变化。(能说出二者量变与质变的差异才得分)27.告诉。(差异点占1分,相同点占1分)

28.“赏”指国家或有关部门根据规定给有功人员以财物、爵位等,“赐”则带有私人性,是个人之间的赠予,不是对功劳的酬谢。(答出公私之别才得分)29.“官”一般指行政机构或职务,本义是办公的地方,“吏”指做官的人。(准确答出其区别得分,欠准确者扣1分,不能答出要点不得分)

30.“人”指统治阶级,“民”指奴隶或被统治者。(答出二者地位不同者才得分)古代汉语简答题(五)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与之琴,操南音”

(《左传·成公九年》),句中的“声”与“音”有何不同?

2.“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孟子·梁惠王》),两句中的“告”和“诉”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3.“父母使舜完廪”(《孟子·万章上》),“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同上),三句中的“完”、“全”与“备”,有哪些不同?

4.“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史记·滑稽列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句中的“好”与“美”在形容人的漂亮上有何不同?

5.“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句中的“转”与“徙”有何区别?

6.“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策·赵策》),“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试说明两句中“媪”与“妇”的区别。

7.“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始生的枝芽),足搔而绝,手可擢拔”(枚乘《谏吴王书》),句中的“擢”和“拔”有何不同?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动词“往”和“之”的不同在哪里?

9.“忠而见疑,信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大惑者终身不解”(《庄子·天地》)“疑”和“惑”有何不同?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句中的“观”与“览”有何异同?

11.“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荀子·劝学》),句中的“召”与“招”有何异同?

12.什么叫破读?

13.“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句中“乘”字读什么音?为何义?它另有何音何义?

1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荀子·天论》),句中“恶”的读音和意义各是什么?它另外有何音何义?

15.“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李陵《答苏武书》),句中“冠”的意义和读音是什么?它另外有何音何义?

16.“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此句的“饮”读音和意义各是什么?它另外有何音何义?

17.利用工具书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哪些是同源词,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A)组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2)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卫风·伐檀》)

(3)麋何食兮

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屈原《九歌·湘夫人》)(4)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枚乘《七发》)

(5)若华夕曜,岩泽气通。(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B)组

(1)同我妇子,馌彼南亩。(《诗经·豳风·七月》)

(2)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诗经·大雅·生民》)

(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屈原《离骚》)

(4)骚人之文,自兹而作。(萧统《文选序》)

(5)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8.什么叫音韵学?什么叫古音学?什么叫今音学?什么叫等韵学?

19.汉语的音节与汉字的关系是怎样的?

20.什么叫声母?传统音韵学的声母有哪些另外的称谓?

21.什么叫“五音”?什么叫“七音”?

22.什么是清音?什么是浊音?

23.什么叫韵书?什么叫韵母?

24.什么是韵?韵和韵母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25.举例说明什么叫双声,什么叫叠韵?

26.中国古代的注音法(记音法)有哪几种?

27.汉语音节的构成情况是怎样的?

28.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特点是怎样的?

29.传统音韵学的声母和现代汉语的声母有何异同?

30.举例说明什么是字母。

古代汉语简答题(五)答案

1.在上古,“声”指一般的响声,而“音”则多指音乐。(准确答出其区别者才得分)

2.“告”一般指把事情说给别人听,“诉”是控告别人或诉说自己遭受的苦楚。(能答出二者的差异才得分)

3.在全的意义上,“完”重在物的完整性,不残不破;“全”重在物的全部性无一遗漏;“备”重在物的齐全性无一不有。(能答出上述侧重点的不同才得分)4.“好”一般只用于女子,“美”则男女均可用。(说出应用对象不同,得分)

5.“转”指辗转,状漂泊;“徙”指迁移,述流离。(答出此行为上的不同得分)6.二者都表示老年妇女,但“媪”为敬称,“妇”为一般称呼。(能辨出二者感情色彩之异才得分)

7.“擢”是拔的动作,而“拔”是强调结果,是拔出来。(说出此区别才得分)8.“之”可以带直接宾语,而“往”不能带宾语。(说出其语法功能不同者才得分)9.“疑”是由于情况不清心中拿不定主意,而“惑”则侧重于主观思维上出了毛病而是非不分,陷于迷乱。(能指出二者对事物得不出正确判断的原因不同,才得分)10.二者都有观看之义,不同的是“观”是带着好奇心,怀着欣赏的心情看,“览”只侧重于概

括的看。(指出二者情态不同者得分,只说出相同者得1分)11.二者有招致的意思,不过“召”是以言相招,是由于言语不谨招祸;“招”是以行相招,是由于行为失检招辱。(相同点答出得0.5分,再答出相异点得1.5分)12.所谓破读,是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以表示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转变。(改变读音和区别词义两个要点各占1分。)

13.sha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作“乘”。另外又读ch?ng,义为登上。(两问各占1分)

14.wù,厌恶。另外读Wū,义为怎么;?,义为凶恶。(读音与意义各占1分)15.位居第一,guàn。另外读guān,义为帽子。(意义和读音各占1分)

16.yìn,使……饮。另外读yǐn,义为喝。(读音与意义各占1分)

17.(A)组

岸,《广韵》:“岸,水涯高者。”《尔雅·释丘》:“重厓,岸。”《小尔雅·广诂》:“岸,高也。”《诗经·大雅·皇矣》:“诞先登于岸。”

干,《易·渐卦》:“鸿渐于干。”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又引陆注:“水畔称干。”又引翟注:“干,涯也。”《史记·春申君传》:“而不知干队之败。”《索隐》:“干,水边也。”

圻,《说文解字》:“垠,地垠也,一曰岸也。圻,垠或从斤。”《广雅·释丘》:“垠,厓也。”《广韵》:“圻,圻堮,又岸也。”《玉篇》:“圻,圻堮也。”

岩,《说文解字》:“岩,岸也。”《书·说命·序》:“得诸传岩。”疏:“岩是山崖之名。”《广雅·释诂四》:“岩,高也。”

裔,《说文解字》:“裔,衣裾也。”徐锴系传:“裾,衣边也。”后泛指边缘。《淮南子·原道》:“故虽游于江浔海裔。”高诱注:“裔,边也。”

从意义上来看,“岸、干、裔、圻、岩”都有“边”义。从读音方面看,这几个字也有音近关系。据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声母方面,“岸、圻、岩”都是牙音疑母字,双声;“干”是牙音见母字,“裔”是喉音喻母字。见疑旁纽,喉牙音有邻纽关系。

从古韵方面看,“岸、干”元部叠韵,“岩”属谈部,“圻”属文部,“裔”属月部。元文旁转,元谈通转,元月对转。“岸、干、裔、圻、岩”音近义通,是一组同源词。

(B)组

子,《广韵》:“子,子息。”《诗经·大雅·生民》:“居然生子。”

字,《说文解字》:“字,乳也。”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广雅·释诂》:“字,生也。”《山海经·中山经》:“若山有木,服之不字。”注:“字,生也。”

滋,《说文解字》:“滋,益也

。”《左传·襄公八年》:“事滋未成。”注:“滋,益也。”《文选·东京赋》:“鸟兽阜滋。”薛注:“滋,益也。”

兹,《说文解字》:“兹,草木多益。”《尔雅·释诂》:“兹,此也。”《左传·昭公元年》:“兹心不爽。”注:“兹,此也。”《论语·子罕》:“文不在兹乎!”

皇侃疏:“兹,此也。”

耔,《广韵》:“耔,拥苗本也。”义为以土培苗根。《诗经·小雅·甫田》:“或耘或耔。”

从语音上看,这几个字古音相近。据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声母方面,“子、滋、兹、耔”都是精母字,双声;“字”是从母字,精从旁纽。古韵方面,这五个字都属之部,叠韵。

从意义看,“子、字、滋、兹、耔”都有“滋生、繁衍”等意思,意义相通(据《说文解字》,“兹”是“滋”的古字)。所以,这五个词是一组同源词。

按:“兹”的代词“此”义是假借,意义与“滋生”无关。材料中的“兹”用的是代词义,与其他几个词没有同源词关系。

18.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古音学是以《诗经》、《楚辞》用韵和谐声字为主要材料,来研究上古(周秦两汉)汉语

语音系统的学问。今音学是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重点对象,来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学问。等韵学是制成若干图表,着重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阐述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的学问。

19.汉语的音节与汉字的关系是一致的,即汉语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的读音。(符合标准答案精神得2分,否则不得分或酌减。)

20.声母指一个音节的开头部分。在传统音韵学中,声母简称“声”,又称“纽”,还可以合起来叫“声纽”。(错一点酌扣0.5分)

21.五音是指唇音、齿音、牙音、舌音、喉音。五音加上从舌音、齿音中分出来的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七音。(写出五音得1分,写出另两音得1分)

22.清音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声母。(与标准答案相同得2分)浊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声母。(与标准答案相同得2分)

23.韵书是按照韵或韵部编排汉字的工具书,其主要作用是指导文人作诗用韵,有的也兼释字义,带有字典的性质。(定义和作用各占1分)韵母是一个音节除了声母以外的读音部分,它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有时韵母可以没有韵头或韵尾。(第一句和以后部分各占1分。)

24.韵是从韵母的角度对汉字读音的一种分类,即只要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是同韵,韵头如何是不计较的。(韵腹、

韵尾、声调三者缺一项则只可得1分)不是。韵的构成:韵腹+韵尾+声调;韵母的构成:韵头+韵腹+韵尾。

25.双声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叠韵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

26.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每法占0.5分)

27.汉字的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由一个音素构成,如:“鹅?”;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构成,如:“爱ài”由两个音素构成,“情qíng”由四个音素构成。每个音节都必须有一定的声调。

28.(1)一个汉字的读音(一个音节)都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2)韵腹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不可少的部分;(3)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音节)非有不可的成分。

29.传统音韵学的声母和现代汉语的声母,都是指一个音节的开头部分,这是二者相同的。但二者又有区别,即现代汉语只承认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是声母,而没有辅音开头的音节就算没有声母;而传统音韵学则认为,即使没有辅音开头的音节也有个声母叫零声母。

30.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汉字同声母的字是很多的,从中找出一个字作代表,这个代表字就叫字母。如声母为“b”的汉字是很多的,古人找“帮”字作代表,那么“帮”就是一个字母,称为“帮母”。

古代汉语简答题(六)

1.请按顺序写出守温三十字母。

2.什么是韵部?什么是韵目?

3.什么是洪音、细音?

4.根据中古分韵的标准,汉字“巴把霸家贾嫁夸垮跨”可以分成几个韵(可借用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回答)?为什么?

5.什么叫舒声?什么叫促声?

6.汉字“巴把霸家贾嫁夸垮跨”可以归为几个韵母?(可借用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回答)?为什么?

7.举例说明什么叫反切法,它的原则是什么?

8.按反切的一般原则用普通话拼读,为什么有的反切读不准?

9.用汉语拼音字母写出下列反切拼音式。

(1)窨,於禁切;(2)符,防无切(3)变,彼眷切。

10.用汉语拼音字母写出下列反切的拼音式。

(1)逋,博孤切;(2)暮,莫故切;(3)刊,苦塞切。

11.《广韵》三十六字母的唇音与传统三十六字母的唇音有何区别?

12.什么叫平水韵?

13.从中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到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14.韵书中的“上平声”、“下平声”指的是阴平和阳平吗,为什么?

15.为什么普通话中声母是m、n、l、r的音节没有阴平字(“妈”、“拉”属例外字)?

16.如何利用普通话读音分清中古的平声字、仄声字?

17.在研究上古韵部方面,“同谐声者必同部”的理论是什么意思?

18.“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诗经·邶风·谷风》)句中的“匍匐”一词,在古书的引用中有的作“扶服”,有的作“蒲服”,这种现象应如何解释?

19.“澄”以“登”为声符,“都”以“者”为声符,可是“澄”与“登”,“都”与“者”的声母却都不一样,为什么?

20.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声母在唇音方面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21.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声母在舌音方面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22.古音通假有哪几种类型?

23.古音通假的原则是什么?

24.何谓“古无轻唇音”?

25.以“非”为声符的字有“辈”、“排”等,可是,“非”是轻唇音“非”母,“辈”和“排”分别是重唇音“帮”母和“滂”母,这是为什么?

26.何谓“古无舌上音”?

27.默写王力上古三十韵部。

28.简述自顾炎武至王力对上古韵部的划分。

29.什么叫古音通假?

30.举例说明什么叫同音通假?

古代汉语简答题(六)答案

1.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来疑;

精清从;审穿禅照;心邪晓;匣喻影。

2.韵部是同韵字的称谓,古书中把所有同韵的字汇聚到一起,便成为一个韵部。韵目就是韵的标目,古代无标音符号,就从同韵的若干个字中选出一个来作代表,这个代表字就叫韵目。

3.洪音、细音是根据呼读时音量大小而对韵母进行的分类:凡是开口呼(没有韵头而且韵腹又不是i、u、y)和合口呼(以u为韵腹的)这两类韵母,呼读时口型的共

鸣腔大,声音洪亮,故称洪音;凡是齐齿呼(以i为韵头或韵腹的)和撮口呼(以u为韵头或韵腹的)的韵母,呼读时口型的共鸣腔小,声音较细,故称细音。

4.可以归为三个韵,即“巴、家、夸”为一韵;“把、贾、垮”为一韵;“霸、稼、跨”为一韵。因为韵是不计韵头而讲究声调的。

5.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调类,其中平声、上声、去声三种调类所属的音节没有塞音韵尾,音长较长,听感舒缓,故统称为舒声;入声所属的音节有塞音韵尾,音长较短,听感急迫,故称促音。

6.可以归为三个韵母,即“巴、把、霸”为一个韵母(a);“家、贾、嫁”为一个韵母(ia);“夸、垮、跨”为一个韵母(ua)。因为韵母是讲究韵头而不计声调的。

7.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其原则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同反切下字的韵母

和声调相拼,就得出了被反切字的读音。

8.反切是古代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其原则是用反切上字的声母同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拼,就得出被反切字的读音了。但由于语音的变化,从古到今,声母、韵母、声调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用普通话解读,有的反切就读不准了。

9.(1)窨,於禁切:y(u)+(j)in->yìn

(2)符,防无切:f(ang)+(w)ǘ->fǘ

(3)变,彼眷切:b(i)+(j)uàn->biàn

10.(1)逋,博孤切:b(o)+(g)ū->bū

(2)暮,莫故切:m(o)+(g)ù->mù

(3)刊,苦寒切:k(u)+(h)án->kān

11.《广韵》时代轻重唇不分,只有重唇音“帮、旁、并、明”四个声母,而传统三十六个字母已从重唇音当中分化出了“非、敷、奉、微”四个轻唇音。

12.《广韵》分206韵,过于琐细,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口语。从唐时开始,诗人们作诗时就有相邻韵同用的规定。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索性把同用的韵合起来,分成107韵。其后又有人对其作进一步合并,成106韵,这106韵就是平水韵,又叫诗韵。

13.变化规律有三条:(1)平分阴阳;(2)浊上归去;(3)入派三声。(例从略)14.不是。“上平”和“下平”是《广韵》、《平水韵》因平声字多而对平声字的分卷,“上平”等于“平声上卷”,“下平”等于“平声下卷”;而阴平、阳平是四声的两种调类。

15.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的语音演变中,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分化条件是:浊声母的平声字读阳平,清声母的平声字读阴平。普通话的声母m、n、l、r是浊声母,它们的平声字都读作阳平,所以没有读阴平的字。

16.普通话读阴平、阳平的字是中古的平声字和一部分入声字。只要记住读阴平、阳平的入声字,把它们划入仄声,则其余的读阴平、阳平的字就是古今平声字;普通话读上声、去声的字,加上读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是中古的仄声字。

17.同谐声者必同部,就是凡谐声字必与所谐之声同声、同韵。所以看一个字的声旁,就可以知道这个字的声母和韵部。(句号前后各得1分)

18.古无轻唇音,即在上古,“葡”、“扶”、“蒲”都读重唇音,所以可通用(“古无轻唇音”一句及其解释各得1分)

19.因为古无舌上音。在古代,“澄”的声母应同“登”的声母一样,同为舌头

音;同样,“者”的声母与“都”的声母一样,都读舌头音。(“古无舌上音”及其后解释各得1分)

20.古无轻唇音。

21.古无舌上音。

22.古音通假分为同音通

假和近音通假两类,其中近音通假又可分为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若答为同音通假、双音通假、叠韵通假也对)(每类得1分)

23.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每项1分)

24.传统三十六字母中唇音分两类,即重唇音“帮、旁、并、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而在上古则轻、重唇音不分,一律读作重唇音。

25.声母有轻唇、重唇之分,是中古以后的事情。在上古并无轻唇音,一律读作重唇音。“非”在中古虽是轻唇音,但在上古,它的声母也和“辈”、“排”一样,同读重唇音。

26.三十六字母中,舌音分舌头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彻、澄、娘”两类。而钱大昕认为,中古的舌上音在上古与舌头音为一类声母,即都读舌头音。

27.之职蒸,幽觉冬,霄药,侯屋本,鱼锋阳,支锡耕,脂质真,微物文,歌月元,缉侵,叶谈。

28.顾炎武把古韵分为十部,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分为十七部,戴震分为二十五部,孔广森分为十八部,王念孙、江有浩分为廿一部,朱骏声分为十八部,章炳麟分为廿三部,黄侃分为廿八部,王力分为廿九、三十部。

29.古音通假是指古代书面语言中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一种特殊现象。本来应该使用的字叫本字,临时借用的音近或音同的字叫通假字。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句中的“惠”就是临时借用的通假字,本字应该是“慧”。

30.通假字和本字的声、韵、调完全相同叫同音通假。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就是同音通假。

古代汉语简答题(七)

1.举例说明什么叫双声通假?什么叫叠韵通假?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有什么条件?

2.举例说明通假字字与古今字的区别。简述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3.什么叫律诗?什么叫绝句?什么叫排律?

4.什么叫“粘”?什么叫“对”?

5.什么叫“三平调”?

6.什么叫犯孤平?

7.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如果第六字由“仄”变“平”那么就是拗句,问如何救法?

8.在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三字由“平”变“仄”为拗句,问如何救法?

9.在七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如果第六字由“平”变“仄”为拗句,问如何救法?

10.简述近体诗的主要特点。

11.解释下列名词。

古代汉语试题6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0) 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不谷 B 惠 C 令 D 陛下 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 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 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然煮烹烧 B 遵道建造 C 鄙阶阵都 D 物特牢牺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 A 贾逵 B 郑玄C许慎D 马融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 A 动词“停止”B同“矣”,语气词。C 副词“已经”D 而已、罢了 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迹、跡 B 知、智 C 详、佯 D 沽、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D 小国寡民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空格上)(1ⅹ10) 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构成古今字。 8、《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选自(),原书本无题目,这一题目是选者后来加的。 9、尽管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汉字的(),而不是源。 10、“離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的“離”与()构成通假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4、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宋人有酤酒者。 6、泾以渭浊,湜湜其止。 7、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8、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0、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四、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种类型(1×10) 自:北:眉:上:莫:吠:雲:三:其:霜: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

古代汉语试卷1

古代汉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现在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的时代是()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新石器时代 2. 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又、及、取、行 B.犬、下、益、伐 C.口、甘、莫、菽 D.目、耳、嵩、嶺 3.下列各组形声字中声符都相同的一组是()A. 濉J、銅、鐵 B. 馮、凋、凌、冰 C.祖、福、祁、視 D. 條、倏、脩、修 4.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亦、寸、甘、下 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 D.未、又、曰、目 6.“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 A.先禮后兵 B.窮兵黷武 C.短兵相接 D.兵不厭詐7.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 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8.在“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句中,“股”的词义发展为今义,它的词义范围的变化属于()A.扩大了B.缩小了C.转移了D.没有变9.《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其中“狐狸”属于() A.联绵词B.单纯词C.合成词D.词组10.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A.無乃爾是過與?B.先生不知何許人也。C.是社稷之臣也。D.客果有能也。11.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 A.作主语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 C.作状语D.作定语 12.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C.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D.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 13.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許子奚爲不自織?B.沛公安在? C.且焉置土石?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14.下列句子中,“所”字专门表示被动的一句是()A.所殺大臣,多吕后力。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C.諾,恣君之所使之。D.大月氏王已爲胡所殺。 15、下列复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并列 B.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王——递进C.由也兼人,故退之——条件 D.虽悔之,亦无及己——选择 16、下列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B.郑人军.其郊必不诫。 C.左右欲刃.相如。 D.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17、下列各句中的“直”字用的是本意的一项是()A.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B.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C.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D.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18、古书中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童音进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 A.异体字B.通假字C.古今字D.同源字 19、下列各项中的“而”字属于并列关系的是()A.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B.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C.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D.任重而道远。 20、下列各项中的“则”字属于条件关系的是 A.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B.治则治矣,未可以战也。 C.年十岁,则诵古文。 D.入者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纷缊B.愤懑C.匍匐D.薛荔E.囫囵2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正确的是()A.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憐:可憐] B.子爲父死亡所恨。[恨:遗憾] C.下流多謗議。[謗:从旁公开批评某人的短处] 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丈夫:女子的配偶] E.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憤:愤怒]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第一人称代词的有() A、朕.在位七十載, B、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C、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D、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E、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2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属于使动用法的有() A、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C、(云)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D、吾是以务全.之也。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大学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答案 练习四 一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古代汉语试题

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10%): 1豕;象形:象猪形 2字;会意:从从子 3荆;形声:从刑声 4刃;指事:刀上加一点指示此处是刃口 5牧;会意:从攴从牛 6闽;形声:从虫门声 7车;象形:象车形 8豫;形声:从象予声 9本;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根部 10集;会意:从雥(省)从木 1、行:象形:象道路形 2、颍:形声:从水顷声 3、逐:会意:从辵从豕 4、豫:形声:从象予声 5、寸:指事: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寸关节 6、集:会意:从雥(省)从木 7、益:会意:从水从皿 8、本: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为根部 9、好:会意:从女从子 10、鱼:象形:象鱼之形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并写出其今字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2、公赐之食,食舍肉。舍捨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共供 4、闲于兵甲,习于战攻。闲娴 5、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悬 6、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反返 古代汉语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A信武果 B 取尖安 C从休亡 D 朝高回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 A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B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C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D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肖 B服 C 期 D朔 4、下面全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 阙掘咏詠 B沽酤预豫 C賸剩笋筍 D陈阵泪淚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A引申义 B 本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的是()A恭敬 B动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的是()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8、《方言》的作者是()A王念孙 B许慎 C 段玉裁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A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B遂置姜氏於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A生庄公及共叔段。 B公赐之食。C姜氏何厌之有? 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和()。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和()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字,“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由”通()。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 7、采取()或()两种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11)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

古代汉语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库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2、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c。 A《辞源》 B《辞海》 C《词诠》 D《经传释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下列关于“园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是双声联绵词 B是叠韵联绵词 C是偏义复词 D是单纯词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 A 君子引.而不发。 B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C五色.令人目盲。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6、下列字中完全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b。 A 校信原 B戒及炎 C友武叔 D上过本 9、下列句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是 c 。 A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B豕人立而啼。 C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D其一犬坐于前。

10、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d。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12、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是b。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太祖累书呼。 C天下云集而响应。 D秦稍蚕食魏。 15、下列判断句不属于活用的是 c。 A 君者,舟也。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 仲弓父,贱人也。 D曹公,豺虎也。 二、填空题 1、古白话是指唐宋以来在东北话基础上形成的。 6、辟避、诒贻、凭凭、孰熟、错措、谕喻、赴讣、县悬、游游、 修修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辟避、孰熟、错措、赴讣、县悬; 属于异体字关系的是诒贻、憑凭、谕喻。 7、“孟尝君顾谓冯谖”中“顾”使用的是它的本义义。 三、名词解释 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1分),上字取声母,下 字取韵母和声调(1)。 3、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1 分)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1)。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 选择题: 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2.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亦、寸、甘、下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D.未、又、曰、目 3.“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A.先禮后兵B.窮兵黷武C.短兵相接D.兵不厭詐 4.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 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 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 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5.下列各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的一句是() A.寡人之於國也,盡心为耳矣 B.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 C.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D.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 6.下列句子,含有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 A.脩道而不貳,则天下能禍。C.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C.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D.沛公旦欲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7.以下韵书中,作为近体诗押韵所遵循的诗韵、由南宋人根据唐诗用韵情况归并而成的一部是() A.《切韵》B.《廣韵》C.《平水韵》D.《中原音韵》 8.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之,以賜公。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9.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許子奚爲不自織?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10.下列句子“責”用本义的一句是 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 責畢收,以何市而反?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假借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无”与“勿”是古今字。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的本义是__手拾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劝勉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 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 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 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才干)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走向,接近) 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遭受)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大) 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 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 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后,在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内容;表原因(加举例) 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 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 作动词;戴上礼帽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产生 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剑:名词作状 语;表示工具,用剑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 分,共10分) 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判断句,“此 “作主语;”“谁”作谓语。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表被 动,“于”引出主动者。 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 用“实”复指否定句中。 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 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 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 的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 1、太后盛气而揖之。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3、宣子未出山而复。 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 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2、介词,用在 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 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 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 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 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 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 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 “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 ‘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 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 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 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 王。”王,市。去,地。 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的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 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 他的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 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 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 是古代建的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 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 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 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 字。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 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 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 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 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 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的一组是(B) B 取尖安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C 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 )A肖 4、下面全为异体字(异体字,一个字的正体之 外的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的一组是(C ) C賸剩笋筍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B ) B 本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 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 新的词类,上到经书传书,下到现当代作品,联 绵词都很活跃。而中学生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 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 宽对联绵词的再认识。)的是(D )A恭敬 B动 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词组,又称短句、 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的片段。在 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 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的一个群 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的语法中,它作为 一个单个的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的角度上 看,词组要比字句的等级更低。的是(A )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8、《方言》的作者是(D )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D )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B ) B公赐之食。 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 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 540 )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 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 申)。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 (形符)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假 借字)和(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 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古今)字,“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中“由”通(犹)。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 “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朕)。 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 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亟请于武公,公 弗许。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 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5、凿户牖以为室。 6、 于予與何诛?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8、 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9、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10、夏,楚子使屈完 如师。 (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的语法现象。(2×5) 1、宋何罪之有?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 池。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5、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 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 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 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 最重要的变革?(11) 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 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 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 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 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 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 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 (二)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 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 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 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 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 “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答案: 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 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 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 去。答错1个扣1分。 (二)1、“何罪”作动词“有”的宾语,依靠“之” 前置。(2分) 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的宾语, 前置。(2分)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的宾 语,前置。(2分)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1)练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什么叫宾语前置论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宾语在谓语后面,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句式。但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2分) . 主要有四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疑问代词可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前置. 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奚冠,即“冠奚”,戴什么帽子的意思)。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 如《左传·宣公元年》:“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无尔虞,即“无虞尔”,不欺骗你;无我诈,即“无诈我”,别欺诈我;现在的“尔虞我诈”就是这种用法。) -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是”、“之”、“焉”等。 如《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如《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此道题20分,概念2分,下面四点中每点的理论部分3分,每个例子分,若只举例不分析给1分) 2、什么是隶变论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并举例分析说明。 隶变是指隶书对汉字形体的改变.汉字的隶变使汉字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2分)。最重要的标志是: 1、改曲为直(2分):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撇、捺、挑、钩的笔画,极大地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体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2分)。例子(2分) 如: “大”小篆中“横”还是一条象人双臂连在一起的弯曲的弧线,到隶书中变成平直的横.(2分) (只列出例子不分析扣1分,下同)

古代汉语试题以及答案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 ___ 一、选择题(共20分) (以下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里) 1、1、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 ) A、條倍脩休 B、特牧福祈 C、盆簋益孟 D、颖颍顿颈 2、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 D ) A 说——悦 B 矜——鳏 C 歌——謌 D 昏——婚 3、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 ) A 遁——遯 B 脩——修 C 辟——避 D 罢——疲 4、4、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C ) A A 姜氏何厌之有? B B 敢问何谓也? C C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D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5、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D) A A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 B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 C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 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A ) A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 B 从左右,皆肘之。 C C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 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7、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 B) A A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B B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D 盍各言尔志? 8、8、下列句子,“于”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B ) A A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 B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C C 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古代汉语试题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 ) 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C ) A会意 B形声 C假借 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D ) A莫、休、甘、武 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 )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 ) 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D)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8、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D )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D )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_文字学_的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张相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特殊语辞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_ (“裁”无“衣”)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字形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手拾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勉励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 2、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成熟)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安抚)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外交使节)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选择题1、下列字具有相同义符的一组是(A)A、條脩倏修B、福视神祈C、脾胡肺胃 D、颖颍顿颈2、下列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D)A信——伸B遁——遯C说——悦D距——拒3、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C)A矜——鳏B歌——謌C辟——避D昏——婚4、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B)A姜氏何厌之有?B敢问何谓也?C夫执舆者为谁?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D)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B上帝临女,无贰尔心。C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6、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C)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B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盍各言尔志?7、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句是(B)A象有齿以焚其身。 B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C 空自苦无人之境,信义安所见乎。D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8、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B)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是非君子之言也。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9、下列句中,“于”引进比较对象的一句是(D)A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B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C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C)A惠等哭,舆归营。B文人相轻,自古而然。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二、填空题(共20分)1、《说文解字》的编排方式是按照部首,全书共分540个部首。2、《经传释词》的作者是王引之。3、近人张相所编,汇集唐宋元明清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并加以解释的一部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4、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解,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其中“东”和“红”两字在语音上具有叠韵的关系。4、根据“四书”分析,“綱”字的构造类型是形声,本义是鱼网上的总绳。5、根据“四书”分析,“亦”字的构造类型是指事,本义是腋窝。6、《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中的“象形”的解释是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7、从造字结构分析“之”字的本义,可以知道在“姜氏欲之,焉辟害”句中,“之”用的是它的假借义;至于在“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句中,“之”字用的是它的本义。8、在《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句中,“之”的词性是代词,其语法功能是复指前置宾语无贿无令名。9、在“文以五月五日生”句中,“以”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凭借某种原因。10、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句中,“与”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或意义是介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11、在“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句中,“其”的词性是代词。三、释词题(共3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20分)1、收族陵家,为世大戮。戮:羞耻2、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3、载玄载黄,我朱孔阳。阳:鲜明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贿:财物5、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肃:敏捷6、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焚:毁灭7、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物故:死亡,“物”通“殇”,死8、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绝:穿过9、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则:效法10、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贳:赦免,宽大(二)说明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无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共10分)(1)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莫: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2)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结合构成的习惯格式表示用来……的方式、手段(3)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乎:表示处所(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5)吾孰与徐公美?孰与:疑问代词“孰”和介词“与”组合,表示比较,“哪一个更”。四、古文标点题(共10分)给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新式标点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