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表温度与海表气温位相关系

合集下载

海水温差随纬度变化的特征 -回复

海水温差随纬度变化的特征 -回复

海水温差随纬度变化的特征-回复海水温差随纬度变化的特征是指海洋表面温度与纬度之间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和生物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将分析海水温差随纬度变化的特征,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首先,随着纬度的增加,海水温差逐渐减小。

在赤道附近,海水温度较高,通常在26-30摄氏度之间。

这是因为赤道附近受到太阳辐射的直接照射,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升高。

然而,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逐渐减弱,海水表面温度也相应降低。

其次,副热带地区的海水温差较小。

副热带是靠近赤道的地区,其特点是温暖而湿润。

由于这些地区受到了赤道附近的热带气候的影响,海水温度变化较小。

此外,大部分的副热带地区属于洋流的收敛区域,海水循环比较稳定,温度变化也较小。

然而,在高纬度地区,海水温差又开始增加。

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夏季阳光直射的时间相对较短,海水得不到充分的加热。

相比之下,冬季的阳光辐射更少,导致海水冷却更快。

因此,高纬度地区的海水温度变化较为明显。

此外,海洋地形也会影响海水温差的分布。

例如,海洋中的暖流和寒流会影响海水温度的分布。

暖流会将温暖的海水带到较高纬度的地区,从而缓解了海洋表面温度的降低。

而寒流则将寒冷的海水带到较低纬度的地区,导致海水温度的降低。

最后,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海水温差的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海水温度逐渐升高。

这会导致海水温差减小的趋势被打破,特别是在赤道和副热带地区。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改变海洋循环系统,从而影响海水温度的分布。

综上所述,海水温差随纬度变化的特征主要是海水温度与纬度之间的关系。

随着纬度的增加,海水温差逐渐减小,副热带地区的温差较小,而高纬度地区的温差较大。

海洋地形和气候变化也对海水温差的分布产生影响。

对于了解海洋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一、介绍1.1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重要性1.2对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研究意义1.3文章的主要内容安排二、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2.1太阳辐射2.2水深2.3海流2.4水文环境三、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3.1理论基础3.2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3.3赤道和副热带海域的特征3.4极地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四、影响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因素4.1温室效应4.2海洋环流变化4.3人类活动五、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的趋势5.1过去的变化趋势5.2目前的变化趋势5.3未来的变化趋势六、结论6.1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6.2影响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因素6.3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的趋势6.4展望未来海洋环境发展趋势【正文】一、介绍1.1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重要性海洋表层海水温度是指海水垂直方向上约分布在0~50米范围内的温度。

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太阳辐射、海流、水深等。

海水温度对海洋生物、海气相互作用、气候、海洋环境保护和利用等均有重要作用。

1.2对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研究意义研究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全面了解海洋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指导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1.3文章的主要内容安排本文将首先介绍影响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因素,然后分析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接着探讨影响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因素,最后分析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的趋势,以期全面了解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二、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2.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影响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阳辐射直接暖化水面,使海水表层温度升高。

在赤道地区太阳辐射最强,海水表层温度也最高。

而在极地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海水表层温度较低。

大连海事大学气象学教案:海温、海浪、海流和海冰汇总

大连海事大学气象学教案:海温、海浪、海流和海冰汇总
2. 密度流:由于海水中的密度不均匀而产生的海流,又称梯度流。如 非洲的红海,蒸发大,盐度高密度大,产生由红海流向印度洋的海流。
3. 补偿流:由于海水的连续性,一处海水流失,它处海水将流来补充, 形成补偿流。
4. 潮流:由于天体引潮力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水平运动。 实际上由单一原因产生的海流极少,往往是几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南半球等温线分布比北半球规则,大致与纬圈平行, 而北半球的等温线分布比较复杂。
4. 北半球的表层水温较高,而南半球的较低。主要是北 半球的海陆分布阻碍了北冰洋的冷水大量流入。
5. 夏季水温高于冬季,而冬季水温分布的经向梯度比夏 季大得多。
世界大洋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
中国近海水温分布
年平均水温: 渤海为11℃ ;黄海为14-19℃ ;东海 为20-24℃ ;南海北部25-27℃ ;南部为28℃。
2. 合成波高:H = √HW2 + HS2 3. 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将观测到的波高按大小排列
起来,取最高的一部分波的波高计算平均值,称为部 分大波的平均波高。一般计算H1/100,H1/10,H1/3,它们 的意义是,若观测1000个波,则分别代表其中最高的 10,100,333个波的平均波高(有效波高)。
4.大洋两岸的海流在强度上 不对称,大洋西边界的海 流比东边界的海流窄而强。 如墨西哥湾流和黑潮均为 强海流。
Distribution of Current in the world Ocean
海流一般变化缓慢,比较稳定, 因此传真海流图的时间间隔比 天气图要长的多。常见的有旬 和月两种海流图,其中又有海 流实况图和海流预报图之分。
但有主次,近海以潮流为主,外海多风海流和梯度流。
风海流
海流的成因主要是盛行风带、地转偏向力、 和海陆地形分布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4章第2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共57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4章第2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共57张PPT)

大洋西岸:洪涝加剧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3、与厄尔尼诺的关联性: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2021/8/12
2021/8/12
2021/8/12
二、厄尔尼诺概述
1、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源出于西班 牙文“El Nino”,原意是 “圣婴”,也可译作“上 帝之子”,因南美沿岸秘 鲁一带经常在年末,接近 圣诞节时发生这种海温剧 升现象,所以才称为圣婴。 发生厄尔尼诺时,由于海 水温度上升,冷水涌升减 弱,鱼类因为得不到浮游 生物作食物而死亡。所以 厄尔尼诺现象最早引起南 美沿岸居民的注意。
南方涛动指数(SOI),气象学上用南太平洋大溪地与达尔文两地的气压差 来衡量,反映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活跃程度.
具体关系是:南方涛动指数出现持续性的负值,该年有厄尔尼诺现象。相 反地,如果南方涛动指数出现持续性的正值,该年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也就 是拉尼娜现象。
2021/8/12
2013年5月南方涛动指数达到8.4临界值,6月该指数再 度飙升至13.9。根据气象标准,南方涛动指数持续高 于8说明拉尼娜现象形成;若持续低于-8,则厄尔尼诺 现象形成。目前已经连续两个月超过8,若后市该指 标持续如此,则确定拉尼娜现象。根据历史规律上看, 从拉尼娜迹象初现到棕榈油单产提高一般存在3-4个月 的时滞,因此,未来数月棕榈果将出现大幅增产。
概念:
厄尔尼诺现象
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偏 东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 吹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 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 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高40厘 米,年平均海温西部约为29℃。 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 太平洋暖和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 太平洋西侧的海水温度下降,东 侧的海水温度上升,海表面温度 持续异常增暖。

高中地理“海水的温度”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海水的温度”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海水的温度”知识点总结海水的温度是海水一个重要的物理变量,影响到水中生物、水体自净等。

1.海水的热量平衡规律海水的冷热程度称为海水的温度。

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能量当中50%的热量被海水蒸发消耗掉,40%被反射到太空,5%被近海面大气吸收,只有5%的热量才增加海水表层的温度。

支出的热量主要是海水的蒸发耗热。

每年海洋获得的热量大致等于支出的热量。

整个海洋的年平均水温几乎没有变化;但在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的热量收支是不平衡的,因此海洋的水温分布与变化不同。

2.表层水温的地理分布规律世界上大洋的平均温度为17.4℃,其中大西洋为16.9℃,太平洋为17℃,印度洋为19.1℃。

大洋表层温度分布有如下特点:(1)大洋表层温度从高纬度海域向低纬度海域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水温从0℃增加到28℃左右,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北半球由于受洋流及海底地貌的影响,等温线多与纬线斜交,南半球大西洋西部等温线密集,东部比较稀疏。

(2)寒暖流交界处等温线特别密集,海水温度变化特别大。

(3)南北半球大洋表层水温不以赤道对称分布。

北半球水温比南半球水温偏高,最高水温在10°N左右,与热赤道位置基本一致。

由于三大大陆包围印度洋,并受暖流影响,因此印度洋为四大洋中水温最高的海域。

3.水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水水温不均匀递减,海水在600~1000米内变化显著,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没有变化。

4.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规律(1)水温的日变化。

影响水温的日变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季节、天气状况、潮汐和地理位置等。

一天中海水的最高温度在14~16时。

(2)水温的年变化。

影响水温年变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洋流、海陆位置等。

一年中海水的最高温度在8月份。

5.南半球海水温度有哪些变化规律?通过北半球表层海水温度与陆地温度的比较怎样判断季节?通过海水表层温度的变化如何判断洋流的性质?如下图海水表层气温升高发散思维图。

北极地区最低温度曲线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北极地区最低温度曲线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北极地区最低温度曲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带之一,其气候特点与其他地区迥然不同。

长期以来,人们对北极地区的气温进行了广泛的观测和研究,通过记录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北极地区的温度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概述和解释北极地区最低温度曲线,深入探讨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应对未来变化的思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引言、北极地区最低温度曲线的说明、北极地区最低温度曲线的解释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本文的目标并介绍文章结构;随后,将详细说明北极地区最低温度曲线及其背后的相关内容;紧接着,我们将对温度曲线进行解释,并探讨其与其他气候指标之间的关系;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北极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受到该曲线变化的意义和影响,并提出预测和应对未来北极气候变化的思考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北极地区最低温度曲线进行概述说明与解释,深入了解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面临的挑战。

此外,我们还将分析可能影响北极地区最低温度变化的因素,并探讨该曲线与其他气候指标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极地区的气候现象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为预测和应对未来北极气候变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2. 北极地区最低温度曲线的说明2.1 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其气候特点主要包括长期低温、严寒的冬季和短暂凉爽的夏季。

由于位于地球北极附近,日照时间短暂,导致北极地区气温持续低迷。

2.2 极寒天气现象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北极地区经常出现强风、暴雪和极端低温等极寒天气现象。

这些天气现象不仅对人类活动造成困扰,还对北极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长期低温会导致海冰覆盖范围增加,影响海洋生物种群分布和迁徙。

此外,在极端低温条件下,植物和动物必须适应并抵御严寒环境带来的挑战。

2.3 收集和记录北极地区最低温度数据的方法与过程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北极地区最低温度数据,科学家们采用了各种方法和技术。

航海学-气象笔记详解

航海学-气象笔记详解
曲线弯曲,曲率大,曲率半径小;曲线平直,曲率小,曲率半径大。
4.摩擦力R→
摩擦层R=﹣K·V→
自由大气
直线运动:地转风圆周运动:梯度风
与(﹣∆р/Δп)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
与ѕіпφ地转偏向力成反比
与ρ成反比
白贝罗风压定律
1.低压(气旋)G→=A→+C→
水平气压梯度无极限值,低压往往风速很大。
2.高压(反气旋)A=G+C
干绝热过程:干绝热直减率γd=1℃/100m
湿绝热过程:湿绝热直减率γm=0.5℃/100m或0.6/100m
干空气未饱和空气饱和空气含水滴饱和空气
上升:干先干后湿湿湿
下降:干干干湿
干绝热线:直线
状态曲线层结曲线(环境曲线):实际大气
湿绝热线:下陡上缓曲线
与干绝热线平行
气温垂直递减率γ
干空气:γ<γd稳定γ=γd中性γ>γd不稳定
2.地面温度日较差大,海陆风明显;
纬度越高,海陆风越小;夏季>冬季;下垫面:海<陆
3.海风>陆风:海风入陆50~100km,陆风入海<10km
海风厚度可达1km,陆风<500m
山谷风
2.三圈环流
条件:地表均匀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动力原因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低压带
行星风带
夏季冬季
陆地:低压高压北半球:断块状
海洋:高压低压南半球:条带状
1月: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冬强夏弱
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美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夏强冬弱
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海洋、南极高压
水平气压梯度有极限值。
A C G
高压中心附近——等压线稀疏

全球海水温度的水平变化规律

全球海水温度的水平变化规律

全球海水温度的水平变化规律
全球海水温度的规律是指海洋的温度随季节、地缘区域和海洋深度的不同而变化。

它是影响海洋活动的重要因素,也可能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海水温度的变化主要是由季节性的因素和地理条件来决定的。

在夏季时,太阳辐射强度较强,很多暖水朝陆地流动,引起了海陆温差增大,海水温度也会随之升高;而在寒冷的冬季,太阳辐射强度会变弱,使海水温度下降,甚至抵达冰点。

此外,冬季气温冷、日照时间短,因此有一系列热量转移机制,热量由子午面向极地转移,海水温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地理位置也会影响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赤道附近的海洋温度较高,因此那里的海水温度也往往较高。

而极地地区的海水温度则会比赤道低许多摄氏度,即使在夏季时也比赤道低,因为赤道地区没有高温季节。

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大,海水温度也会有明显的变化。

一般来说,海洋的表层温度比较高,但是深海的温度较低,温度差异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有些海洋深度较大的深海地区甚至可以达到0℃,在这种地区,海水的温度差异也会变小。

此外,海水温度的规律还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可能会引发海水温度上升,进而对洄游动物造成影响、使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Ma r i n e T e c h n o l o g y , C o l l e g e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 , Qi n g d a o 2 6 6 1 0 0 , C h i n a )
方 差分 析法 ,分析海表温度和海表气 温的年际变化 特征 。将 3 1 年 数据按照 E 1 N i n o / L a Ni n a事件分为 a ,b ,e 3组 ,利 用超
前, 滞后相关性分析法 ,将 中低纬度海域海表温度异常 ( S S T A )与海表气 温异常 ( s A T A ) 做超前/ 滞后相关分 析 , 得 到每个
b e t we e n S S T A a n d S AT A a r e o b t a i n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S A T A l e a d s a r e ma i n l y c o n s p i c u o u s a t t h e mi d d l e l a t i t u d e
均 呈现 双峰型分布 ,S A T A超前峰值 出现在 1 0 d左右 ,S A T A滞后 峰值 出现一 7 d左右 。E 1 N i n o / L a Ni n a事件 的出现,对 海气 超前/ 滞后相关关系具有一定影 响。 关键词 :海表温度 ;海表气温 ;超前, 滞后相关 中图分 类号 :P 7 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1 — 6 9 3 2 ( 2 0 1 5 ) 0 4 — 0 4 0 7 — 0 8
da i l y SS TA a nd S ATA da t a s e r i e s f o r t he mi dd l e a nd l o w l a t i t u de s ea a r e a ,t h e l e a d / l a g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o f e a c h g r i d p o i n t
d a i l y r e a n a l y s i s d a t a s e t f o r t h e p e i r o d f r o m 1 J a n u a r y 1 9 8 2 t o 3 1 De c e mb e r 2 0 1 2 .B a s e d o n t h e o c c u re n c e o f E 1 Ni n o / L a
Pha s e r e l a t i பைடு நூலகம் n be t we e n s e a s ur f a c e t e m pe r a t ur e a n d s e a s ur f a c e a i r t e m pe r a t ur e
ⅥU J i n— q un. CH EN Ge
海表温度 与海表气温位 相关 系
吴进 群 , 陈戈
( 中国海洋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 6 6 1 0 0 )

要 :采用 1 9 8 2 — 2 0 1 2年 NO A A最优插值海表温度 ( 第 二版 )数据资料和 N C E P / NC AR再分析海表气温 数据资料 ,利 用均
Ni n a e v e n t s , t h e d a t a o f 3 1 y e a r s a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g r o u p s :a ,b a n d e . B y a p p l y i n g l e a d / l a g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n
第 3 4卷 第 4期 2 0 1 5年 8月
Do i : 1 0 . 1 1 8 4 0 / j . i s s n . 1 0 0 1 - 6 3 9 2 . 2 0 1 5 . 0 4 . 0 0 7




V0 1 .3 4. No.4 Au g.2 01 5
M ARI NE S CI ENCE BULLETI N
A bs t r a c t: Th e s pa t i a l di s t r i bu t i o n a n d i n t e r a n nu a l v a r i a t i o n o f s e a s ur f a c e t e mpe r a t u r e a n d s e a s u r f a e e a i r t e mpe r a t ur e
w i t h t h e me a n s q u a r e d e v i a t i o n a r e a n a l y z e d b y u s i n g t h e NOAA O I S S T V2 h i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d a t a s e t a n d t h e NCE P / NCAR
格点 S S T A与 S A T A之 间相关性 最显著的时 间,从 而确定 S S T A与 S A T A之间 的超前/ 滞后相关关 系。研究结果表 明 :中纬度
海 域以 S A T A超前 S S T A为 主,s A . r A 滞后 S S T A主要分布在 2 0 。 S 一 2 0 。 N的热带海 域。S A T A与 S S T A超前/ 滞后天 数统计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