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春节
过年 简介

过年简介
过年,也被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庆祝,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庆祝活动。
在过年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贺新春的活动,如贴年红、守岁、压岁钱、团年饭、拜年等,这些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寓意着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等传统文化内涵。
此外,过年期间还有各种传统食品,如饺子、汤圆、年糕等,寓意着团圆、和谐和幸福。
过年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全世界华人和部分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庆祝的节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总的来说,过年是中国人民最为重视和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
过年期间,人们回家团圆,尤其是那些在外工作或求学的人,都会在这个时间回家和家人团聚,一起欢度新春,这也是过年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春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节日

春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节日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它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欢庆新年的节日,更是一个凝聚了千百年传统文化精髓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活动表达对新年的祝福,传承并弘扬着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
一、春节的起源与历史据史书记载,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
那时人们相信新年是一个吉祥富饶的开始,因此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了家庭团聚、互相祝福和庆祝的民俗节日。
二、春节的传统习俗1. 守岁: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守岁。
守岁的习俗代表了对新年的尊重和期盼,同时也寓意着希望家庭幸福平安、事业顺利。
2.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据说可以驱除邪气、迎接吉祥的到来。
3. 贴年画、对联: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年画,以及在门框上贴对联,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和祝福。
4. 送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放红包,象征着祝福和压岁钱的传递。
5. 舞龙舞狮:龙和狮子在中国文化中都是象征着吉祥和祥瑞的形象,因此人们会举行舞龙舞狮表演,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春节的美食文化春节期间,中国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比如,1.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顿饭。
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进丰盛的美食,象征着家庭团圆和幸福美满。
2. 饺子:在北方地区,吃饺子是春节的传统习俗。
因其形状与元宝相似,寓意着财富的增长和吉祥如意。
3. 年糕:年糕在南方地区比较有名,象征着“年年高升”。
人们相信吃了年糕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进步、学业有提高。
四、春节的传统活动除了传统习俗和美食文化,春节期间还有许多传统活动。
比如,1. 赏灯: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赏花灯、彩灯,热闹的灯展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关注。
2. 舞狮:舞狮表演是春节期间的一大特色,人们会邀请舞狮团队到家中或街头表演,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3. 庙会:在春节期间,各地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有赏花灯、人艺展览、民间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庆贺丰收、辞旧迎新的节日,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家庭团聚、祭祖祭神、传统习俗、艺术表演等方面,探讨春节的文化内涵。
一、家庭团聚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团聚时刻。
人们常常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一个长假。
新年的前夜,全家人会一起吃团年饭,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团聚。
亲人之间的问候、祝福、传递浓度的情感,使得春节成为一年中最温暖的日子。
二、祭祖祭神在春节期间,祭祖祭神是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并在家里摆放神龛和祖先牌位。
祭祖祭神的目的是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并祈求他们的保佑。
此外,人们还会燃放鞭炮、放焰火,以驱除恶神和病魔,迎来繁荣与好运。
三、传统习俗春节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至今。
其中,贴春联、贴窗花、挂红灯笼是非常常见的习俗。
贴春联是用红纸写上吉祥的词语,寓意着新年的美好愿景。
贴窗花则是将剪彩纸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花朵,装点窗户,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而红灯笼则代表着团圆和幸运。
四、艺术表演春节期间,各种艺术表演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舞龙舞狮、京剧、杂技表演等各种形式的表演,都为春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舞龙舞狮象征着辟邪驱凶,人们围观并鼓掌助威,为新年祈福。
京剧和杂技表演则衍生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戏曲和技艺,通过舞台艺术的展示,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综上所述,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文化内涵无疑是丰富而深远的。
家庭团聚、祭祖祭神、传统习俗和艺术表演等方面,都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春节不仅是庆贺新年的盛大节日,更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春节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下去。
春节的传统文化

春节的传统文化中国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深厚内涵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不仅仅是人们欢庆新年的时刻,更是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春节的传统文化。
一、年夜饭:家庭团聚的象征春节的第一天晚上,家族成员会齐聚一堂,共享传统的年夜饭。
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饭局之一,它代表着全家人的团聚和祝福。
饭桌上摆满了各种丰盛的菜肴,代表着丰收和吉祥。
比如鱼,因为它的发音与“余”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年糕则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步步高升。
年夜饭让人们共庆佳节,传递着亲情和友情。
二、春联:春节的标志春联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上的特殊标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对联和横批组成,通常写在对联上,悬挂在门上。
对联通常由七个字或者五个字组成,用“对仗”或者“对偶”的方式表达出对节日的祝福和期望;横批则在对联上方,用几个字来概括对联的意境。
春联的内容可以是吉祥祝福,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期望,以及祈求平安健康的话语。
悬挂春联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希望能够有一个吉祥的开始。
三、舞龙舞狮:祈福和驱邪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重要的民间表演活动,也是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形式。
人们身着龙、狮子的服装,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形象,通过舞蹈来祈福和驱除邪气。
龙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物,象征着权威和气势;而狮子则被视为吉祥之兽,能够驱邪避恶。
舞龙舞狮的表演形式独特,富有节奏感和戏剧性,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四、放鞭炮:驱除晦气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驱除晦气的方式之一。
春节期间,人们燃放鞭炮以驱赶妖魔鬼怪和霉运,为新的一年带来吉祥和好运。
鞭炮的声音震耳欲聋,旨在让邪恶的力量无法接近。
鞭炮也是表达喜庆和庆祝的方式,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热闹的气氛。
五、赏花灯:喜庆的象征赏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制作和欣赏各种形式的花灯,如红灯笼、彩灯船、灯笼串等。
春节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春节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春节,又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农民朋友们一年劳累之后的欢聚时刻。
春节的由来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新年的热切期盼和祝福。
本文将从春节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阐述春节的由来及其深远意义。
一、春节的起源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夏朝。
相传,传说中的黄帝舜轮番辞世后,他的后代接续统治,便称为帝尧。
帝尧认为岁首的第一个月应该是冬至后的第二个月,即农历的正月。
因此,农民朋友们从此以后将农历正月定为农历新年,而这一天也就成了春节的第一天。
二、传统习俗1.除夕夜:所谓除夕夜,就是农历新年的前一天夜晚。
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年夜饭,并欢聚一堂。
大年初一,人们还会穿上节日盛装,互相拜访亲友,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2.贴对联:除夕之夜,人们会在门上贴上一幅对联,以求祈福。
对联上的文字常常与祝福、吉祥有关。
3.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据说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恶的神灵,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祝福。
4.舞龙舞狮: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祥瑞和力量的象征意义,舞龙舞狮是将这种象征进行了一种寓意化的展示。
三、文化内涵1.团聚和家庭价值观:春节是中国人民非常看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意味着家人之间的团聚。
人们可以放下工作和繁忙的生活,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度新年的喜悦时光。
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价值观的重视。
2.祝福和希望:春节是向新一年表达祝福和希望的时刻。
人们会拜访亲友,给予他们祝福和吉祥的话语。
这些祝福和希望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期待,同时也传递着中国人民对于友情和亲情的承诺。
3.传统文化传承: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通过庆祝春节,人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从贴对联到放鞭炮,再到舞龙舞狮,这些传统习俗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它们成为了保持民族特色和凝聚力的象征。
在当代社会,春节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代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
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春节既是辞旧迎新的节日,也是回归家庭、弘扬传统的时刻。
无论是春节前的准备,还是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辞旧迎新,祈福祭祀春节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充满了干净整洁的氛围。
这是为了辞旧迎新,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人们也会祭祖神,拜祭神明,祈求来年的平安吉祥。
这体现了尊重祖先、传承先辈智慧的重要价值观念。
二、家庭团聚,亲情共享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繁忙的都市生活让人们在大部分时间内无法与家人在一起,而春节则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人们会回到家乡,与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共度团圆的时光。
家庭成员会一起包饺子、腊肉等传统美食,共同享受丰盛的年夜饭。
这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家庭的重要性。
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舞龙舞狮、放鞭炮、观灯会等。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是中国的吉祥象征,舞龙舞狮的活动能够带来好运和祝福。
而放鞭炮则象征着驱逐邪恶和消灾避祸的意义。
观灯会则以灯笼为主题,营造出璀璨夺目的景色。
这些活动既是娱乐休闲的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体验,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传统民俗的传承春节是中国传统民俗得到最好传承的时候。
比如,贴窗花和春联,寓意吉祥如意、美好祝福。
小孩们则会得到压岁钱,体现长辈对子孙后代的祝福和期望。
此外,还有踩高跷、猜灯谜等传统游戏,让人们在欢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结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其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充满了传统的味道和价值观念。
辞旧迎新、祈福祭祀,彰显了对祖先的尊重和传承价值;家庭团聚、亲情共享,表达了对家庭的重视和珍视;庆祝活动和传统民俗的传承,则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春节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凝聚。
春节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舞龙舞狮
在春节期间,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 表演舞龙舞狮的队伍,这是为了驱 邪避祟,迎接好运,象征着祥瑞和 好运的到来。
拜年习俗
01
拜年
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 祝福互相,表达对彼此的关心
和尊重。
02
压岁钱
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 祝愿晚辈们平安、健康、长寿
春节的意义与价值
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象征着岁末年初和新的一年的开 始,寓意着辞旧迎新、祈福辟邪、团 圆和谐等。
春节的价值
春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 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文化符号,它代表 着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和 家国情怀。
02
春节的起源与发展
春节的起源
01
糖果文化与春节的关系
糖果文化
春节期间,人们会食用各种糖果,包括巧克力、糖果、蜜饯等,以示生活甜蜜。
春节与糖果的关系
春节期间,吃糖果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甜蜜、幸福。同时,糖果也是拜年时不可或缺的 礼物之一。
05
春节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展 示
传统年画与剪纸艺术
总结词
充满吉祥寓意,色彩鲜明,富有创意。
02
03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年兽传说
朝代更迭与名称变化
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具有数千 年的历史。
传说春节起源于年兽被击败的节日,人们 为了庆祝丰收和平安,逐渐形成了春节。
随着历史的发展,春节经历了不同的朝代 和名称变化,直至成为今天的春节。
春节的发展与演变
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扬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继承和发扬了丰富的传统习俗 ,如贴春联、放鞭炮、舞狮舞龙等。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

春节的文化传统资料春节的文化传统资料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1春节由来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2名称变革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 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 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 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 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 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 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 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 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 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 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 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 竟乖乖伏地不动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 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 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 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 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 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 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来源>
春节古称“正旦”、“岁 首”、“过年”等。1911年12月 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 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 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 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 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 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 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 “过年”。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春节
属于我们的春节
一、春节的简介 二、春节的来源 三、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 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 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 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 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 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 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 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 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 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 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 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 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 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 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 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 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 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 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 德。
恭喜发财
5、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 上、门楣上贴上大大 小小的“福”字。春节 贴“福”字,是我国民 间由来已久的 风俗。“福”字指福气、 福运, 寄托了人们对幸福 生活 的向往,对美好 未来的祝愿。为了 更充 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 祝愿, 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 来贴,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 还有 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 寿 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 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 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 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 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平安、丰收。临近春节或者是春节时,人们见面 都会说上一句:新年好!
4、鞭 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 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 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 “鞭炮”。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 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 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 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 大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 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 《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 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 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3、春 联
春联,是来源于桃符 的。“桃符”,周代悬挂在 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 板上书“神荼”、“郁垒” 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 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 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 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 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 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 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 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 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年”兽闯进村,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 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 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 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 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 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春节的传统习俗>
1、吃饺子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 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 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 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 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
2、门 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 风俗。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 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 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 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 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 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