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一览表
中国一年有多少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中国一年有多少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现在孩子的生活越来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洋文化正渗透着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外国的节日及其节日文化,相反,本该是自家的文化瑰宝--传统的中国节日却被孩子们乃至大人们冷落了。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一年共有11个,分别是:春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乞巧(七夕)、中秋、重阳、腊日(腊八节)、小年、除夕【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中国节日大全

中国节日大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因此拥有着许多独特而丰富多彩的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的重要节日,带您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世界。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是根据农历来确定日期的,通常在每年的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准备年货,贴春联,挂灯笼,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家人团聚,共同享用丰盛的年夜饭,然后守岁迎新。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拜年、放鞭炮、赏花灯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这一天,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扫墓、献花、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清明节还是踏青、赏花、踏春的好时节,人们会外出郊游,感受春天的气息。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这些活动都寓意着祈求平安、祛病驱邪。
中秋节,又称为月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嫦娥奔月的故事而设立的。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赠送月饼等,人们会在这一天团聚共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个重要节日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如重阳节、元宵节、寒食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您能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欢迎您来中国亲身体验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一年到尾的节日表

一年到尾的节日表
以下是一份基于2024年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列表,但请注意实际节日时间可能会因农历和公历转换的关系而稍有变动。
1. 元旦节:2024年1月1日
2. 腊八节(农历):2024年1月18日(星期四)
3. 小年夜/除夕(农历腊月三十):2024年2月9日(星期五)
4. 春节:2024年2月10日至2月17日放假调休,共8天。
5. 元宵节:2024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
6.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2024年3月11日
7.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2024年4月11日
8. 寒食节:2024年4月3日
- 清明节:2024年4月4日至4月6日放假调休,共3天。
9. 劳动节:2024年5月1日至5月5日放假调休,共5天。
10. 端午节:2024年6月10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11. 七夕节:2024年8月10日
12. 中元节:2024年8月18日
13. 中秋节:2024年9月17日
14.重阳节:2024年10月11日
15.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2024年11月
15.国庆节
以上为简要列举,不包含所有可能的地方性节日或国际性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
此外,一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可能依据当年农历换算后有所调整。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说明:“传统节日”是指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习俗的中国节日,不要与“洋节”(如圣诞节)和历史较短的纪念性节日(如青年节)相混淆。
公文写作公文写作是指根据公务活动的客观现实和需求,运用科学的逻辑思路和写作手法完成公文的撰写。
没有一篇公文不是为了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公文的写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效用,对写作者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公文的现实效用成为公文和其他常见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
部分文学作品虽然能够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没有一纸公文的影响力来得快,带来的波动大。
写作一篇合格的公文对于撰写人员的综合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公文写作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脑力劳动.撰写人员往往需要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工作经验以及熟练的写作技巧。
公文写作的语言特征公文的语言是非常讲究的。
一篇公文如果没有规范的语言作为载体,那么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公文写作经验总结出的五个要点。
1.真实准确真实准确的用语是公文写作的底线,是一个公文撰写者必备的职业技能,也是公文写作中最重要的一点。
写进公文中的材料必须是能够真实展现实际工作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不能有任何的虚构和编造。
因此在撰写公文的时候应该做到内容不真实的不写,材料没有落实的不写,没了解清楚的不写。
2.严谨庄重在处理公务的时候,应该保持公正的立场和严肃的态度,这一点在公文中也应该得到很好的体现。
怎样才能让公文的表达显得严谨和庄重呢?少用口语,不用方言,多用陈述性的语言,少用描绘性的语言。
在行文的过程中,要保持逻辑性,前后内容不能相互矛盾,全文要做到严谨周密。
3.简单明了公文的内容应简明扼要,让人能够直截了当地明白其中传达的意思,要做到言之有物,简而不空。
因此在写作公文前就要了解公文的核心思想和目的,整理出公文的重点,做到成竹在胸。
4.平实易懂公文中的语言只有平实易懂,才能有效地在各级机关中传播。
如果在公文中使用华丽或者带有修饰性的语言,则需要格外注意使用场合和公文的内容。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

05
重阳节
章节副标题
起源与历史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秋祭和祭祀大火星的仪式。 九九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多重的文化意义。
习俗与活动
鸡蛋:清明节煮鸡蛋 吃,寓意把疾病和灾 难“煮”走。
馓子:清明节期间的 传统小吃,用面粉炸 制而成,香脆可口。
文化意义
纪念祖先: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传承文化: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活动传承和弘 扬中华文化。
促进家庭团结:清明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祭祀祖先、扫墓等活动增强了家 庭凝聚力和亲情。
XXX
中国传统节庆 与习俗一览表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春 节 02 清 明 节 03 端 午 节 04 中 秋 节 05 重 阳 节
01
春节
章节副标题
起源与历史
春节起源于上 古时代的岁首 祈年祭祀,是 中华民族最隆 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的起源蕴 含着丰厚的历 史文化内涵, 承载着人们对 新一年的祈愿
弘扬孝道:清明节强调孝道和尊老爱幼的美德,通过祭祀活动弘扬中华传统 美德。
03
端午节
章节副标题
起源与历史
起源:端午节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历史:端午节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 神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
文化意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驱邪避疫、祈 求安康的寓意
中国古代节令

中国古代节令
中国古代的节令有以下几个: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在古代,春节是庆祝农历正月初一的节日,人们会进行祭神、祭祖、祭神泽等仪式,以及舞狮、舞龙、放爆竹等传统活动。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一般在农历清明前后举行。
古代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清理墓地,并进行祭祀、献花等仪式。
同时,还有踏青、放风筝等民间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之际举行。
古代人们会挂艾叶、喝雄黄酒,以及吃粽子等传统习俗,同时还有划龙舟、赛龙舟等民间活动。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
古代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同时还有拜月、舞狮、焰火等庆祝活动。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之际举行。
古代人们会登高、观景、采菊,以及祭拜高人等传统活动。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节令,这些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赏菊
冬至节
至交节。
吃饺子、狗肉、羊肉、羊肉汤
腊八节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五谷杂粮熬成)、祭祀众神(祈求谷丰登)
灶节
腊月二十三
祭灶(祈求家庭平安幸福)
除夕
腊月三十
贴春联(年画门神)、贴福字、明灯守岁、祭祖、年夜饭、压岁钱、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
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初一、燃放爆竹、除旧迎新、担银水、上坟烧香、拜年
初二:迎婿日
初五、迎财神
初六:送穷鬼
初七:吃及第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闹元宵(象征合家团圆)、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等。
龙抬头
农历月初二
祈雨、土地公公""、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剃龙头
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
踏青、扫墓祭祖。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艾蒿菖蒲(祛毒消灾)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穿针乞巧(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求赐美满姻缘)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
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少数地方有,如今被冷落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吃月饼、赏月、祭月(祈盼团圆)
中国一年传统节日表

中国一年传统节日表如下:
节日日期
节日名称
节日简介
农历正月初一
家人通常会团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烟花、舞龙舞狮、贴春联等,以此辞旧迎新,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阳历四月四日
腊八节
用以祭祀祖先,喝腊八粥,祈求来年吉祥如意。
农历腊月三十
除夕
家人会团聚,吃团圆饭,守岁,共度一年的最后时刻。
清明节
清明是用来祭祀先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感激。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人们会举行龙舟赛、吃粽子,并伴有挂香包、喝雄黄酒的习俗,以纪念诗人屈原。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寓意团圆和美满。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人们会登高遥祭、赏菊花、佩插茱萸,以示健康长寿。
农历腊月初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
八月 十五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 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 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 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 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 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 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 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 治。此后,中秋吃月果和 熟食, 赏月, 吃月饼
唐白居易《八月 十五日夜湓亭望 月》:“昔年八 月十五夜,曲江 池畔杏园边。今 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 是,东南见月几 回圆。昨风一吹 无人会,今夜清 光似往年。”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 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 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 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 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 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 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节日知多少”一览表
传统 节日 名称 时间 (农 历) 节日来历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 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 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 “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 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 来。“除”意思是“交替”; “夕”意思是“夜晚”。故除 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 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 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 ”的意思。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 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 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 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 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 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 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 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 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 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 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 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 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 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 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 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 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 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 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 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 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 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 称“元夜”、“元夕”或“元 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 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 民间又称“灯节”。
重阳节
九月 初九
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 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 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 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 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 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 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 、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 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 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 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 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 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 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 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 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 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 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腊八节
腊月 初八
喝腊八 粥,祭 祖敬 神,胭 脂腊八 蒜
清·夏仁虎 《腊八》:“腊 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 佛,进奉熬成第 二锅。”
人们在腊八弄些杂粮杂豆熬粥 吃,其主要意义是以此告诫后 代,凡事不可奢糜,不然连粥也 喝不上。“珍惜粮食,厉行节 约,这跟现代人低碳环保的理念 不谋而合,应该把这个理念更好 地融合进去”。
七巧节
七月 初七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 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 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 妇女比 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 赛针线 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 活 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 就算很“巧”了。
五代·后唐的杨 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 何,须邀织女弄 金梭。年年乞与 人间巧,不道人 间巧已多。”
(宋)欧阳 修《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 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 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 春衫袖。”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 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 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 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 。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 收。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 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这种解 释多少有点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 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 新的文化意义。
韩翃《寒食》: 不 生 火 “春城无处不飞 、 吃 寒 花,寒食东风御 食 、 扫 柳斜。日暮汉宫 墓 传蜡烛,轻烟散 入五侯家。”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 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 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 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 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 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 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 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 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 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 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 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感恩和思 念,是对自己血缘的寻根,是对 自己家族关系的定位。表达感 恩,祈求保佑,感谢祖先,感谢 自然,祈求丰年,消灾求富,以 实现内心的和谐。清明的文化内 涵中有一种人类普遍情结在里 头,这种情结就是感恩和思念之 情。
春节
正月 初一
贴 春 联 、 放 爆 竹 、 敲 锣 鼓 、 吃 饺 子 、拜年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 除,春风送暖入屠 苏;千门万户曈曈 日,总把新桃换旧 符。”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 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 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
元宵节
正月 十五
吃 元 宵 、 踩 高 跷 、 挂 花 灯 、 猜灯谜
做茱萸 袋、吃 重阳糕 、饮菊 花酒、 举行庙 会、登 高
唐代诗人王 维《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一 诗:“独在异乡 为异客,每逢佳 节倍思亲。遥知 兄弟登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 ”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有着尊老传统 的群体,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 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 劬劳”的诗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更是脍炙人口。而 现阶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 “未富先老”的社会压力,赋予 了文化色彩浓郁的重阳节更多更 沉重的现实意义。而当今社会看 到的是一种敬老、爱老、孝老的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寒食
三月 初七
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 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 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 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 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 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 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 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 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 悼念。 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 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 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 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 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 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 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 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 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 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 吃掉酒食回家。
文秀《端午》 诗:“节分端午 自谁言?万古传 闻为屈原。堪笑 楚江空渺渺,不 能洗得直臣冤。 ”
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则有多种说 法。罗列起来,主要有如下几 种:一是纪念屈原。二是纪念越 王勾践。三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 胥。四是纪念孝女曹娥。五是纪 念介之推。六是源于祭图腾龙。 七是端午源于恶日的忌讳。 八是端午节由夏至演变而来。 1、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 婚爱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 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 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 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 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 观。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 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 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 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清明节
三月 初八
烧纸上 坟,踏 青,开 展体育 活动
唐代诗人杜牧的 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 纷,路上行人欲 断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
端午节
五月 初五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 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 吃粽子 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赛龙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 舟 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 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 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 子、炸糕的来源。
节日活 动形式
有关古诗句
文化价值社会意义
(唐)范成大《卖
腊月 除夕节 三十 晚
守 岁 、 痴呆词》:“除夕 放 烟 花 更阑人不睡,厌禳 、 吃 团 钝滞迫新岁;小儿 呼叫走长街,云有 圆饭
痴呆召人卖。”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 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 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 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 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 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 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 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 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