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完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完整版)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2017年6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主持制定和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该规范的颁布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改善肝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7年至今,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国内外新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目前肝癌临床研究的实际,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下简称规范)。
本规范参照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进行分级(附录1)。
2筛查和诊断2.1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可以从肝脏自发发生,当发病早期,病人的治疗率比较高,而晚期治疗效果却比较差,因此,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是极为重要的。
为此,我们提出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旨在介绍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原因、早期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以便更好地把握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并及早期干预。
一、原发性肝癌发病原因原发性肝癌多发于成人男性,原因尚不确定,但可能与肝炎、细菌性肝炎、肝硬化等有关。
其中肝炎是一种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乙型肝炎慢性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发生有关,肝炎慢性患者比正常人易患原发性肝癌,而重度肝硬化患者和肝脏移植患者也有较高的发病风险。
另外,一些食用令人不安的食物也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受烹饪污染的食物、烟熏食物、高热量食物等。
同时,一些环境毒物也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如亚硝酸盐、镉、二恶英等。
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症状原发性肝癌早期发病可能不会有太明显的症状,常见症状有右上腹部不适、腹胀、乏力、体重下降等,还可能出现咳嗽、肝脏肿大,少数患者会出现肝性腹水等症状。
因此,原发性肝癌有可能在早期发病时无任何症状,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潜在的风险因素,如有乙型肝炎史、肝硬化史、高危性因素接触史等,应及时进行肝癌筛查。
三、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原发性肝癌诊断会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肝癌标志物检测。
(1)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诊断出肝癌,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凝血四项等的检测。
(2)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可诊断出肝癌的大小、形态、位置、转移情况等。
(3)肝癌标志物检测可以检测CA19-9、CEA等肝细胞癌和肝癌标志物,以诊断肝癌,并用来监测疗效。
四、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案原发性肝癌根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肝功能及患者自身情况等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放疗治疗、化疗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方法。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9页】

(8)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局部治疗肝癌的一种方法,氯 化锶可用于靶向治疗肝癌骨转移病灶。
肝癌的治疗-系统治疗
(1)对于没有禁忌证的晚期肝癌病人,应鼓励病人积 极参加临床实验。
(2)姑息一线、二线系统治疗的适应证主要为:①合 并有血管侵犯或肝外转移的CNLC IIIa、IIIb期肝癌病 人;②虽为局部病变,但不适合手术切除和TACE的 CNLC IIb期肝癌病人;③合并门静脉主干或下腔静脉 瘤栓者;④多次TACE后肝血管阻塞和(或)TACE治疗 后进展的病人。
肝癌的外科治疗-肝移植术
(1)肝移植是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 肝功能失代偿、不适合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的早期肝癌 病人。
(2)推荐UCSF标准作为中国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 (3)肝癌肝移植术后早期撤除/无激素方案、减少肝移
植后早期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用量、采用mTOR抑制剂的 免疫抑制方案(如雷帕霉素、依维莫司)等可能有助于 减少肿瘤复发,提高生存率。 (4)肝癌肝移植术后一旦肿瘤复发转移,病情进展迅 速,在多学科诊疗基础上的综合治疗,可延长病人生存 时间。
肝癌的治疗-局部消融治疗
(1)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CNLC Ia期及部分Ib期肝癌 (即单个肿瘤、直径≤5cm;或2~3个肿瘤、最大直径 ≤3cm);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 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级或B级者,可获得根治性 的治疗效果。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直径3~7cm的单发 肿瘤或多发肿瘤,可联合TACE。不推荐消融根治性治 疗的病人,给予术后索拉非尼辅助治疗。
肝癌的治疗-局部消融治疗
(2)对于能够手术切除的早期肝癌病人,RFA的无瘤 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类似或稍低于手术切除,但并发症发 生率、住院时间低于手术切除。对于单个直径≤2cm肝 癌,RFA的疗效类似或优于手术切除,特别是位于中央 型的肝癌。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早期肝癌病人,RFA可 获得根治性的疗效,应推荐其作为一线治疗。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诊断标准】我国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中国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二分册原发性肝癌》(1991年)制定的诊断标准为:1.病理诊断(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2)肝外组织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2.临床诊断(1)如无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免疫电泳法阳性或放射免疫法≥400µg/L,持续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
(2)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和转移性肝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①AFP≥200,﹤400µg/L;②典型的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③无黄疸而ALP 或GGT明显升高;④远处有明显的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⑤明确的乙型肝炎标记阳性的肝硬变。
3.临床分期Ⅰ期无明确肝癌症状和体征者;Ⅱ期超过Ⅰ期标准而无Ⅲ期证据者;Ⅲ期有明显恶病质、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者。
【治疗原则】对肝癌特别是小肝癌进行早期治疗是改善肝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对不能切除的大肝癌进行多模式的综合治疗和二期切除、对复发癌进行再手术等积极治疗可提高肝癌的生存率。
1.手术切除手术治疗仍为能实际延长肝癌生存期的首选治疗方法,其适应证为:(1)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黄疸、腹水、下肢水肿或远处转移者。
(2)肝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
(3)不伴有严重的心、肺、肾功能障碍,能耐受肝脏手术。
(4)病变局限于半肝以内,未侵及肝门及下腔静脉。
手术方式包括:局部切除、肝段切除、肝叶切除、半肝切除、左三叶和右三叶切除术等,采取何种术式应根据肿瘤大小、生长部位、肝硬化程度以及病人的全身状况决定。
2.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的外科治疗(1)肝动脉结扎加插管化疗(HAL+HAD):不能切除的大肝癌可插入一导管至肝固有动脉或肝左、右动脉,通常可合并结扎相应的肝动脉分支,术中或术后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及栓塞物,使肿瘤坏死、缩小,争取获得二期手术切除。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完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完整版)一、概述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
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
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
(二)临床表现1.症状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
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
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发展迅速, 共约3-6个月, 其主要表现:(1)肝区疼痛。
(2)食欲减退。
(3)消瘦,乏力。
(4)发热。
(5)肝外转移灶症状。
(6)晚期患者常出现黄疸、出血倾向(牙龈、鼻出血及皮下淤斑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以及肝肾功能衰竭等。
(7)伴癌综合征, 即肝癌组织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产生的多种影响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紊乱的症候群。
2.体征在肝癌早期, 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相关阳性体征。
中晚期肝癌,常见黄疸、肝脏肿大(质地硬,表面不平,伴有或不伴结节, 血管杂音)和腹腔积液等。
如果原有肝炎、肝硬化的背景,可以发现肝掌、蜘蛛痣、红痣、腹壁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等。
3.浸润和转移(1)肝内转移:肝癌最初多为肝内播散转移,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成瘤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32页】

HCC诊断中注意事项和说明
对于血清AFP≥400μg/L,B超未发现肝脏占位者,应注意排除妊娠、 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胃肠道肝样腺癌等;如果能够 排除,必须及时进行多排CT和/或动态对比增强MRI扫描。
如果AFP升高,但未达到诊断水平,排除上述可能引起AFP增高的情 况外,需追踪AFP的变化,将B超检查间隔缩短至1-2个月。 CT 和/或MRI DSA检查 肝穿刺活检。
术后仅用葡萄糖提供热能合理吗?
25
手术后仅以葡萄糖提供热能的缺点:1.肝糖原积 累;2.肝脂肪侵润,肝功能受损;3.增加二氧化 碳的产生,对原有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可致呼吸衰 竭;4.可能引起脱水和非酮性高渗性昏迷。
因此在营养液中,适量使用葡萄糖,增加脂肪乳 及氨基酸(多用支链氨基酸,少用芳香族氨基 酸),可减少单纯用葡萄糖的不良反应。
9
(四)诊断标准
病理学诊断标准:金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在所有的实体瘤中,唯有HCC可采用
临床诊断标准,国内、外都认可。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 即慢性肝病背景,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血清AFP水平。
10
我国HCC诊断标准专家共识,要求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中 的(1)+(2)a两项或者(1)+(2)b+(3)三项时, 可以确立HCC的临床诊断:
2. 肝功能检查及评估; 3. 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DNA定量阳性,口服拉米夫定; 4. 除上述检查外还需结合病情进行有关检查,肝硬化患者应注意有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详细检查凝血功能及 血小板计数.肝内占位性病变应作定性和定位检查,如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B超、MR、CT等,了解病变大小、数目、位置,尤应注 意其与肝内血管的关系,有无门静脉癌栓等现象。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版)

PART 0 2 筛查和诊断
二、筛查和诊断
肝癌的影像 学检查
肝癌的病理 学诊断
01
02
03
04
05
高危人群的 监测筛查
肝癌的血清学 分子标记物
肝癌的临床诊断 标准及路线图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早期 发现
早期 诊断
早期 治疗
3. 磁共振成像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在MRI或 CT增强扫描动脉期 (主要在动脉晚期),肝 癌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偶 可呈均匀明显强化,尤其 是 ≤ 5.0cm 的 肝 癌 , 门 脉 期 和/或实质平衡期扫描肿瘤 强化明显减弱或降低,这 种“快进快出”的增强方 式是肝癌诊断的特点
3. 磁共振成像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肝癌MRI和CT诊断,尚需结 合其它征象(如假包膜 等),尤其是MRI其它序列 上相关征象进行综合判断, 方能提高肝癌诊断准确性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二)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超声检查 01
0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02
05 核医学影像检查
磁共振成像 03
06 肝穿刺活检
1. 超声检查
— Ultrasonography, US —
腹部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灵活 直观、无创便携等特点,是临床 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为了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行为,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特制定本诊疗规范。
一、诊断(一)临床表现原发性肝癌的症状通常不明显,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肝区疼痛、腹胀、乏力、消瘦、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二)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并初步判断其性质。
对于直径小于 1 厘米的病灶,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可能有限。
2、 CT 检查CT 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和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对于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增强 CT 检查有助于鉴别肝癌与其他肝脏疾病。
3、 MRI 检查MRI 检查对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于小肝癌的诊断具有优势。
4、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肝脏肿瘤的血供情况,对于手术治疗的评估有一定帮助,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三)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包括胆红素、白蛋白、转氨酶等指标。
2、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AFP)是肝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非 100%。
部分肝癌患者 AFP 可能正常,而其他一些良性肝病患者AFP 也可能升高。
此外,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等指标也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四)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肝癌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
二、分期原发性肝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分期系统包括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TNM 分期等。
BCLC 分期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数目、有无血管侵犯、肝功能状态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分期,分为 0 期、A 期、B 期、C 期和 D 期。
TNM 分期则根据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转移情况(N)和远处转移情况(M)进行分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及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及therapy、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
肝细胞癌占到85-90%,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1 筛查1.1 辅检①超声检查:略;②CT:常规使用CT平扫+增强,检出及诊断小肝癌能力总体略逊于MRI。
更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评价,特别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碘油沉积观察有优势。
③MRI: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系临床肝癌检出、诊断、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
(“快进快出”是肝癌CT/MRI扫描的诊断特点。
)④DSA:侵入性创伤性操作,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或急性肝癌破裂出血治疗等。
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优势在于:1、对肿瘤分期,可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2、再分期:可准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后或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3、疗效评价:更敏感、准确;4、指导放疗生物靶区的勾画、穿刺活检部位;5、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⑥肝穿刺活检:1、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穿刺活检。
2、缺乏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肝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意义重要。
1.2 肝癌的血清学分子标记物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重要的方法。
诊断标准:AFP≥400ug/L,排除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及怀孕等。
约30%肝癌病人AFP水平正常,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其他:α-L-岩皂苷酶、异常凝血酶原等。
1.3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免疫组化检查:常用的肝细胞性标志物有:Hep Par-1、GPC-3、CD10、Arg-1及GS等;常用的胆管细胞标志物有:CK7、CK19、MUC-1等。
余略。
2 诊断2.1 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至少每隔6个月行一次超声检查及AFP检测,发现:①肝内直径≤2cm结节,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CT、超声造影及普美显动态增强MRI四项检查中,至少两项显示有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或延迟期强化下降的“快进快出”典型特征,则可作出肝癌的临床诊断;②肝内直径>2cm的结节,上述四种影像学检查中只要有一项典型的肝癌特征,即可诊断为肝癌。
2.2 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者有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随访发现:①肝内直径≤2cm结节,若上述四种影像学检查中无或只有一项检查有典型的肝癌特征,可进行肝穿刺活检,或每2-3个月密切的影像学随访以确立诊断;②肝内直径>2cm结节,上述四种影像学检查无典型的肝癌特征,则需肝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2.3 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如AFP升高,尤其持续升高,应行上述四种影像学检查以确立肝癌的诊断。
→如未发现肝内结节,在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胚胎源性肿瘤以上消化道癌的前提下,应密切随访AFP水平及每隔2-3个月一次的影像学复查。
3 分期3.1 performance status,PS分级体力状况0 1 2 3 4 5 正常活动;症状轻,生活自理,可从事轻体力活动;能耐受肿瘤的症状,生活自理,白天卧床不超过50%;肿瘤症状严重,白天卧床>50%,可起床站立,部分生活自理;病重,卧床不起;死亡。
3.2 Child-Pugh status临床项目1分2分3分肝性脑病腹水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无无<3435<41-2轻度34-5128-354-63-4中重度>51<28>6 A:5-6分;B:7-9分;C:≥10分4 Therapy4.1 手术外科手术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肝癌患者多合并有肝硬化,确诊时多已达中晚期,获得手术机会的仅20-30%。
4.1.1 术前肝功能储备之评估基于PS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以Child-Pugh评分、吲哚氰绿(ICG)清除实验或瞬时弹性成像测定肝脏硬度以评估肝功能储备情况。
一般认为:①Child-Pugh A级、ICG15<20-30%是实施手术的必要条件;②余肝体积占标准肝体积的40%(肝硬化病人),或30%以上(无肝硬化患者)也是实施手术切除的必要条件。
4.1.2 肝癌切除的适应症①肝脏功能储备好的Ia期、Ib期、IIa期肝癌是手术切除的首选适应症。
直径≤3cm 肝癌,切除较之射频消融,其远期疗效更好。
②部分IIb期、IIIa期肝癌患者,谨慎术前评估后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疗效。
肿瘤数目≤3枚的多发肝癌患者可能从手术获益;肿瘤数目>3枚,即使已手术切除,多数情况下其疗效并不优于TACE等非手术治疗。
③对于其他IIb期、IIIa期肝癌患者,如下情况也可考虑手术切除:肿瘤数目>3枚,但局限于同一段或同侧半肝脏,或可同时行术中射频消融处理切除范围外的病灶;合并门静脉主干或分支癌栓者,若肿瘤局限于半肝,预期术中癌栓可完整切除或取净,可考虑手术切除并经门静脉祛栓,术后结合TACE、门静脉化疗或其他全身治疗;如合并胆管癌栓且伴梗阻性黄疸,肝内病灶亦可切除的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者,切除肿瘤的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或术后外放射治疗;周围脏器受侵犯,可一并切除者。
4.1.3 根治性切除标准①术中:略;②术后:术后2个月行超声、CT、MRI(必须上述两项)检查未发现肿瘤病灶;术前AFP升高,术后2个月AFP定量测定,其水平在正常范围(极个别患者降至正常的时间超过2个月。
)4.1.4 术前辅助手段切除范围较大导致余肝体积过少或顾忌余肝之功能,是阻碍根治性切除的主要原因。
方法:①术前TACE使部分患者的肿瘤缩小后再切除;②经门静脉栓塞(PVE)或门静脉结扎(PVL)主瘤所在半肝,使余肝代偿性增大后再切除。
因其需要4-6周时间等待对侧肝体积增大,为减少等待期间肿瘤进展的风险,可考虑与TACE联合;③联合肝脏分隔与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适用于预期残余肝脏体积占标准体积不足30-40%的患者。
经过I期肝脏分隔或离断和患侧梦境买分支结扎后,健侧剩余肝脏体积(FLR)一般在1-2周后增生30-70%以上,FLR 占标准肝脏体积至少30%以上,可接受安全的II期切除。
余介绍略。
禁忌症:存在不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灶;(何谓不可切除?)严重的门脉高压证;全身麻醉风险高及一般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大手术的患者;I期手术后FLR中有肉眼可见肝癌结节。
此术高并发症、高死亡率。
4.1.5 术前治疗对于不可切除肝癌:肝动脉结扎插管、TACE、外放射等可致肿瘤降期而获得手术机会,降期后切除的肝癌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长期生存效果;对于可切除肝癌,术前TACE并不能改善患者生存。
4.1.6 术后治疗(转移复发的防治)肝癌术后5年肿瘤复发、转移率高达40-70%,与术前可能存在微小播散灶或多中心发生相关。
故需密切随访。
①高危复发者,TACE可能有一定疗效;②伴有门静脉癌栓的患者,术后经门静脉置管化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可延长患者生存;③干扰素α减少复发延长生存仍存在巨大争议,仅推荐用于合并慢性乙肝背景的肝癌术后患者。
4.2 肝移植(略)4.3 局部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冷冻治疗、高功率超声聚焦消融(HIFU)、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等,常用超声引导。
路径:经皮、腹腔镜或开腹。
肝包膜下的肝癌,特别是突出肝包膜外的肝癌,经皮穿刺风险较大,或影像学引导困难的肝癌,考虑开腹或经腹腔镜消融。
4.3.1 适应症:①单个肿瘤直径≤5cm;②肿瘤结节不超过3个、最大肿瘤直径≤3cm;③无血管、胆管及邻近器官侵犯及远处转移;④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B级的肝癌患者,可获得根治性的效果。
⑤不能手术的直径3-7cm的单发肿瘤或多发肿瘤,可联合TACE。
4.3.2 要求:①肿瘤距肝门部肝总管、左右肝管的距离至少为5mm;②不推荐对>5cm 的病灶单纯施行消融治疗。
③多个病灶或更大的肿瘤,根据患者肝功能情况,采取前TACE+消融联合治疗为宜。
④消融范围力求包括5mm的癌旁组织,以获得安全边缘。
复杂情况下建议适当扩大消融范围。
4.3.3 直径≤5cm的肝癌:首选手术切除。
对于2-3个癌灶位于不同区域,或位居肝脏深部或中央型≤5cm的肝癌,局部消融可达到手术之效果,获得微创下根治性消融。
4.3.4 消融术后评估&随访局部疗效评估之规范:术后1个月复查肝脏动态增强CT或MRI,或超声造影。
消融效果分为:①完全消融:动态增强CT或MRI扫描,肿瘤所在区域低密度,动脉期未见强化。
→每隔2-3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彩超MRI或CT。
②不完全消融:肿瘤病灶内局部动脉期强化;可再次消融治疗;2次消融后仍有肿瘤残留,视为消融治疗失败,应放弃消融,改用其他方法。
4.4 TACE肝癌非手术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经4-5次TACE治疗后肿瘤仍继续进展,考虑换用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4.4.1 适应症①IIb期、IIIa期、IIIb期的部分病人,肝功能Child-Pugh A/B级,ECOG(ZPS评分,约同PS)评分0-2;②可手术切除,由于其他原因(高龄、严重肝硬化)不能/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Ib、IIa期病人;③多发结节型肝癌;④门静脉主干未完全阻塞,或虽完全阻塞但肝动脉与门静脉间代偿性侧支血管形成;⑤肝肿瘤破裂出血或肝动脉-门静脉分流造成门静脉高压出血;⑥控制局部疼痛、出血及栓堵动静脉瘘;⑦肝癌切除术后,DSA造影早期发现残癌或复发灶,同时予介入治疗。
4.4.2 禁忌症①肝功能严重障碍(Child-Pugh C级),包括黄疸、肝性脑病、难治性腹水或肝肾综合征;②凝血功能严重减退,且无法纠正;③门静脉主干被癌栓完全栓塞,侧支血管形成少;④合并活动性肝炎或严重感染且不能同时治疗者;⑤肿瘤远处广泛转移,估计生存时间<3mon;⑥恶液质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者;⑦肿瘤占全肝比例≥70%癌灶(肝功能基本正常,可考虑采用少量碘油乳剂分次栓塞);⑧外周血白细胞/PLT显著减少,WBC <3.0*109/L(非绝对禁忌,如脾功能亢进患者与化疗性白细胞减少有所不同),血小板<50*109/L;⑨肾功能障碍,肌酐清除率<30ml/min或肌酐>2mg/dl。
4.4.3 操作分类①肝动脉灌注化疗;②肝动脉栓塞:单纯栓塞肝肿瘤的供血动脉;③肝动脉化疗栓塞:化疗药物与栓塞剂混合,经肿瘤的供血动脉支注入。
TACE治疗最常用的栓塞剂为碘油乳剂、标准化明胶海绵颗粒、药物洗脱微球。
操作时,先灌注一部分化疗药物(关注时间应>20min),后将另一部分化疗药物与碘油混合成乳剂进行栓塞(碘油用量5-20ml,不超过3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