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理区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地理区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区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区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区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相对位置。

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因素,如经度、纬度、陆地、海洋、气候等,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区位对经济发展的几个方面影响。

首先,地理区位对贸易和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比如,一个位于海岸线上的国家,容易发展航运业和港口经济,成为物流中心。

另外,地理区位还决定了内陆和沿海交通的便利程度。

比如,欧洲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国家间的交通非常方便,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同时,地理区位还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和资源开发。

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种植,也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的分布。

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国家可以发展热带水果种植和旅游业。

而地理区位也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一些地理条件艰苦的地区可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开发和运输的难度也会增加。

其次,地理区位还对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地理区位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等。

这些能源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地理区位也会影响环境的现状和保护。

比如,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更容易面临海洋污染和海平面上升的风险。

另外,地理区位在旅游业和文化交流方面也有影响。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决定了它的旅游潜力。

一些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遗址等,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比如,巴厘岛因为优美的海滩和文化景观成为旅游热点,推动了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

此外,地理区位还会影响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距离近的国家更容易开展人员交流、学术合作和文化交流活动。

总结起来,地理区位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贸易与交通、农业与资源开发、能源与环境、旅游与文化交流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区位的因素。

尽管某些地理条件可能带来挑战,但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其潜力,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地理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研究

地理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研究

地理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研究一、引言地理区位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地理学、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

本文旨在探讨地理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二、地理区位优势的概念及分类地理区位优势是指一个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资源和市场接触的有利条件。

它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和人为地理区位优势两种。

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如沿海地区可以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经济开发。

而人为地理区位优势则是指人类活动对地理位置进行的改变和利用,如交通网络、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地理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贸易与市场地理区位优势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活动。

处于中心位置的地区往往具有更广泛的贸易伙伴和更大的市场。

例如,欧洲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纽带,促进了欧洲经济的繁荣。

2. 交通与物流地理区位优势也决定了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物流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受益于地理位置的优势。

例如,沿海港口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海上贸易,而内陆城市可能需要依靠铁路和公路网络来链接不同地区。

3. 资源开发地理区位优势还直接决定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部分地区的自然资源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这些地区可以通过资源的开发和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其位置优势使其成为全球能源交易的核心地带。

四、地理区位优势的发展策略研究1. 区域合作地理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区域间的合作。

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建立贸易协议、合作项目等形式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更紧密的经济联系。

2. 基础设施投资发展地理区位优势需要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网络、港口和能源供应体系等。

资本投资和公共政策的支持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

3. 创新与科技地理区位优势并不能保证长期的经济竞争力。

投资于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必需品。

地理因素对经济区位选择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经济区位选择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经济区位选择的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理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条件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还决定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本文将探讨地理因素对经济区位选择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首先,地理位置是经济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所处的区域对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和物流成本是有明显影响的。

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区域往往能够更加便捷地与其他地区进行货物交换和运输,降低物流成本,带动经济发展。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港口城市,由于其接近海洋,便于进行海上贸易和物流运输,往往能吸引大量的商业和制造业投资,形成经济繁荣。

其次,地形地貌是经济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地形地貌会对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土地可利用性产生影响。

在山地和丘陵地区,交通运输往往面临的挑战更大,土地可利用性也相对较低。

相比之下,平原区域的地势较为平坦,交通运输更加便利,土地可利用性较高。

例如,位于北方平原的中原地区,由于其平坦的地形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成为了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和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区域。

另外,气候和自然资源也会对经济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条件对于农业和能源领域特别重要。

丰富的水资源和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殖业的发展。

此外,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通常也会吸引大量投资和企业选择在此区域落户。

例如,地处石油资源丰富的海湾国家成为了全球石油产业的重要中心,同时也因此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遇。

最后,地理因素还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产生影响。

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存在差异。

例如,发达国家通常处于较为优越的地缘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

而一些落后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地理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存在。

综上所述,地理因素对经济区位选择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自然资源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一、引言经济地理学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而空间变化规律则是指这种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本文将从人类的视角出发,探讨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一些重要方面。

二、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1. 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的基本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不同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山区多为农业生产,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工业等。

2. 交通网络的作用:交通网络是连接各个地区的重要纽带,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交通便利的地区通常更容易吸引投资和人口流动,形成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

3. 区位优势的影响:区位优势是指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往往具有更好的资源条件和较低的运输成本,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口流动。

三、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的主要特点1. 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这种不平衡发展往往会导致资源的集聚和流动,加剧地区间的差距。

2. 中心-边缘模式: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边缘的分布模式。

中心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多的产业集聚,而边缘地区则相对较弱。

3. 空间集聚效应: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具有集聚的趋势。

同类产业往往会集中在某些地区,形成产业集群,这种集聚效应能够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1.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不同的自然条件会对经济活动的选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 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也是影响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政策导向、税收优惠等都能够影响企业和人口的流动。

3.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力。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经济活动区位是区位决策者在综合权衡成本、收入以及其它方面的满足基础上确定的某项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它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持,即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

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这里主要介绍产业集聚,包括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就任何经济活动,即使是相对专业化分工不太明显的农业种植业而言,也需要种子、肥料以及机械修理等厂商的支持与合作。

能够方便、低成本地得到上述厂商服务,有利于该农业种植业的布局与发展。

就制造业而言,就更比农业经济活动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持。

具体地说,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供货商地理位置相邻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且提供了紧密合作的最好条件,后者对以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来竞争的行业尤其如此。

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过程中,供货商地理位置相邻、语言和文化背景相同,有助于种种正式与非正式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共同设计和开发。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互补产品指的是消费之间有连带关系的相关产品。

如果一种产品消费需求上升会引起另一产品的消费需求的相应上升,这两种产品即为“互补产品”。

互补产品的地理集中可以相得益彰。

例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互为互补产品,二者地理上相邻就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相关行业的主要企业聚集一地,可以造就具有规模经济的生产,从而使得为其服务的专业学校、专用工具厂、专业服务机构等的生存发展成为可能,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社会学和管理学在对信息流通渠道的研究中发现,绝大部分对决策起重大作用的关键信息来自于偶然,而非决策机构常设渠道和官方渠道。

地理区位与城市竞争力

地理区位与城市竞争力

地理区位与城市竞争力地理区位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交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理区位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一、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性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一座城市交通便利,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流、货流和资金流。

而地理区位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便利程度。

比如,一个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往往交通网络发达,能够与外界迅速连接。

这样的城市可以更快地吸引到外来的人才和资本,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资源禀赋地理区位还决定了城市所拥有的资源禀赋。

各个地理位置的城市,其资源禀赋可能有所差异。

比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可以通过海洋资源进行经济开发,而位于内陆地区的城市则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资源禀赋对于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因此,不同地理区位的城市在资源利用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竞争力。

三、人口流动地理区位对城市的人口流动也有着重要影响。

位于边境地区的城市,常常具有吸引外来移民的优势。

这些移民会带来新的劳动力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的发展。

此外,一座位于优美自然环境中的城市,可能会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因此,地理区位对于城市人口流动的吸引力,会直接影响城市的竞争力。

四、区域合作地理区位还影响了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

比如,位于同一地区的城市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共赢,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通过共同开展经济活动、共享基础设施和资源,城市可以实现互利互惠的局面。

而地理位置较远的城市之间,由于交通成本和信息传递的限制,区域合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因此,地理区位对于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论地理区位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影响交通便利性、资源禀赋、人口流动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决定了城市的竞争优势。

因此,城市发展战略应该充分考虑地理区位的差异,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地理区位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地理区位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地理区位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地理区位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优势条件之一,对经济竞争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便利程度以及与邻国的经济关系等因素,进而影响了该地区的资源获取、产业布局和贸易往来等方面。

首先,地理区位对资源获取和能源运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受限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地理位置的优劣会对资源获取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沙特阿拉伯地处中东油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成为全球能源供应市场的重要角色。

而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新加坡和荷兰,则通过发展服务业,依赖国际贸易和金融来实现经济发展。

其次,地理区位影响着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

一方面,地理位置的优劣会影响某一地区的产业环境和投资机会。

以中国为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处交通便利、市场开放和人力资源丰富,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另一方面,地理因素也会影响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协作。

比如,欧洲的“蓝宝石走廊”项目将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陆上贸易通道,加强了两地的贸易往来和产业合作。

此外,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地理区位对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良好的交通网络可以方便人员流动和物资流转,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

地理位置的优劣往往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达水平息息相关。

例如,亚洲的新加坡凭借先进的港口设施和航空网络,成为了一个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相反,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因此,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对于吸引外商投资和提高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

最后,国与国之间的地理位置也构成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邻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和边界贸易通道的开放程度,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中欧班列的开通使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畅通无阻,进一步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

而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缺乏邻国市场和贸易伙伴,其经济发展可能受到限制。

地理区位因素 知识点总结

地理区位因素 知识点总结

地理区位因素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条件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于区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高山、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对于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平原易于农业开发和交通建设,而高山地区则可能限制这些发展。

2. 气候气象: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气候对于农业生产、旅游业、能源开发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寒带气候、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季风气候等不同的气候类型对于不同地域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3.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河流、湖泊、雨水和地下水等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对于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些地区因为水资源的丰富而能够发展农业和工业,而另一些地区水资源的匮乏则可能限制了这些发展。

4. 土壤土地:土壤和土地资源对于农业和城市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肥沃的土壤能够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和规划对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条件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可能会发展出繁华的城市和经济中心,而人口稀少的地区则可能会发展出农业和旅游业等行业。

2. 文化传统: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这些文化传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能够发展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因为文化传统的薄弱而发展相对滞后。

3.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对于一个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宗教信仰可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文化活动、社会风气和政治结构。

4.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地区可能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优越而能够吸引人才和投资,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滞后而发展相对缓慢。

三、地理位置1. 区位优势: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可能因为其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环境而能够发展出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不利而发展相对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地理区位条件的不利影响和解决方法
困境
1.全省层次上地理情况复杂使得城镇化困难;各区域发展不均衡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不仅位置特殊,而且自然条件复杂。

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逐步下降,从高到低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之间多有一个陡坡相连,高差约为6.66千米。

这一特殊的地质因素,使云南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相间,丘陵纵横,山地面积多达84%,高原占地10%,坝子(盆地、河谷)面积仅为6%。

全省129个县(市、区)中,除了五华、盘龙两城区外,山区比重都在70%以上,没有一个纯坝区县。

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5%以上的县市有102个,有18个县99%以上的土地全是山地。

全省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坝子共有1442个,而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仅有49个。

坝区既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当代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最佳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貌条件,不仅形成了狭小的坝区面积,而且带来了交通的不便和地区的分割,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聚集和城镇化的发展。

相信到过云南的同学都可以看到,梯田随着大山绵延,小村落散步山腰、山谷。

图:元阳梯田
云南省平地只有6%,大城市只能在滇中这些地方发展。

云南各州市经济发展不均衡。

从全省16各州(市)的发展情况看,各州(市)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悬殊较大,除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地区生产总值在900亿元以上,其他12个州(市)的GDP总量都在700亿元以下,其中GDP总量最高的昆明市是最低的怒江州的40.2倍;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69个县(市、区)GDP总量在100—50亿元之间,而且比较分散,其中GDP总量最大的县是最小县的137.30倍
(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局)
云南省16个州市的发展水平地域分异比较明显。

省会城市昆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它州市,是其相邻曲靖和玉溪也处于较高水平,这主要是自身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受昆明发展带动影
响。

处于边境的红河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红河州发展较为迅速,在省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的影响下,红河州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迅速提升。

而处于滇中和滇西北的楚雄和大理是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较为悠久的地区,但是新型工业化水平比较低,与德宏州几乎处于同一水平,这主要是该地区是云南省传统农业区,农业发达,但是工业化水平发展水平不高所致。

滇东北、滇西南、滇西北、滇东南边境地区是工业化发展水平最低的区域,这些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新型工业化发展处于极低发展水平。

2.国家层次上远离开放前沿、国内市场中心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近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是年,中国贸易额约为5100亿美元。

此后的十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不仅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

它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表格中的数据看,云南的对外贸易总体上不断增长,201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了200亿美元。

但分析可知,近10年来在对外贸易程度上,云南对于全国,是更加落后了!我们计算了一个比例,就是用进出口贸易总额除以GDP得出,因为每年汇率对于全国和云南省的影响相同,所以这个比例,就是对外依存度的一个好的参考了。

云南与全国相比,对外贸易水平太低,且增长缓慢。

(或者用数据:2001年云南省进出口总额约20亿美元,占全省GDP7.7%,而全国占38.5%。

2010年云南省进出口总额133.8亿美元,占全省gdp12.5%,但全国已占到50.3%。

从低31个百分点扩大到低了38个百分点)
全国云南
GDP进出口总额GDP进出口总额年份亿元亿美元比例亿元亿美元比例
2001 109655 5097 4.65% 2077 20 0.96% 2002 120332 6208 5.16% 2232 22 1.00% 2003 135822 8510 6.27% 2459 27 1.09% 2004 159878 11546 7.22% 2959 38 1.27% 2005 184937 14219 7.69% 3472 47 1.36% 2006 216314 17604 8.14% 4002 62 1.56% 2007 265810 21766 8.19% 4722 88 1.86% 2008 314045 25633 8.16% 5700 96 1.68% 2009 340903 22075 6.48% 6168 80 1.30% 2010 401513 29740 7.41% 7220 134 1.85% 2011 472882 36419 7.70% 8751 161 1.83% 2012 10310 210 2.04%
国家统计局云南省统计局计算
(其中比例=进出口总额(亿美元)/GDP(亿元))
加入世贸后,对外贸易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增长活力,尤其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

以香港和上海为轴心,距离它们越近的地区经济资源集聚越快,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经济发展就越快。

云南至今没有出现外向型经济的产业聚集。

云南的出口加工制造业,这些年不仅没有发展反而有逐渐衰减的趋势,于是,云南的对外贸易以致于区域经济竞争力与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图6.2007-2012年云南省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如图,云南进出口贸易波动,2009年甚至是负增长。

另外,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国内地三大高经济密度区,是最大的国内市场,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分别是这三大高经济密度区的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具有很强的经济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

而云南远离这三大高经济密度区中心城市,无论从公路、铁路还是航空距离来看,昆明距离这三大市场中心城市都在1 000公里之外。

除空间距离外,国内省市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分割,加大了不同省市间的经济距离。

这在云南高物流成本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漫长的交通线、不发达的物流体系,使得云南资源、商品、服务在区域问流动成本远高于其他地区。

2010年云南省物流总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0.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1个百分点,全省商品的物流成本已占到商品总成本的25%~35%,商贸物流过程在工业企业中所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经营流程的80%。

解决困境及发展方法
1.城镇上山,农民进城
目前,云南已全面开展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各地编制上报试点项目实施方案164个,涉及用地总规模167.84万亩,多渠道筹措资金,已到位资金104.4亿元,投入资金59.6亿元,实现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和保护农民利益的良性互动和持续发展。

大理市、麒麟区、红塔区、宜良县等一批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已探索出城镇上山的10种类型。

2.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各州市发挥特色产业,协同发展
从下面这些官方新闻,可见发展滇中城市群的决心。

“滇中产业新区将在昆明安宁、玉溪易门、楚雄州禄丰和楚雄市约10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出1000平方公里作为发展载体,将采取大规划,大发展,大招商的理念建设。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

到2020年,力争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20%以上。

(新区内免收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零收费”政策。

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在新区设立具有法人资格地区总部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和奖励。

对新区内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工资、薪金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从缴纳年度起,前5年全额奖励给个人,后5年减半奖励给个人。

对进入新区工作的所有外来人员包括家属子女,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对入驻新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从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中给予500—1000万元的补助。

……)
各州市产业调整,协同发展。

如下面两张图对比,近年丽江、香格里拉被化为一个整体,突出发展旅游业。

(这里的两张图在PPT中)
3.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大通道
云南省内接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外邻缅甸、老挝、越南等国,边境线长四千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近五分之一,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具有沟通太平洋、印度洋,连接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独特优势。

“桥头堡战略”有望把云南从一个内陆省区转变为一个开放前沿。

截至2010年,云南交通基础建设投入已超过2500亿元。

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建设全面推进。

公路方面,云南已经形成“七入省四出境”的交通网络,中越、中老泰、中缅和中印4条国际大通道境内段全部实现高等级化;铁路方面,“四入省一出境”的格局已经形成,“八入省四出境”的铁路网络已经纳入国家规划;
从越南老街省到云南省境内的河口口岸
航空方面,云南民用机场已经开通12个,全省民航年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4位。

其中昆明新机场,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继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的第四大国家门户枢纽机场。

(图)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2010年7月27日,云南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