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线索
2024中考冲刺现代史线索

知识链接线索1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政治建设成就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确立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
(2)组织形式:政治协商会议。
①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②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时间:1954年9月。
(2)标志: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法律依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4)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影响: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确立: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地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意义: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4.“一国两制”(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3)关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中国近现代史线索

1
背景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导火线——巴黎和会 中国外交的失败。过程前期——北京学生示威游行; 后期——上海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口号“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 “取消二十一条” 等。结果初步胜利。意义
第二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5、4—— 1949、4) 概念:无产阶级领导的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1919、5、4——1927、7)
中国近代史 时间:1840——1949、4 也叫:民主革命时期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第二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
(2)十年内战: 星星之火(南昌起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长征,
(1927、8——1937、7)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1919、5、4—— 1949、4)
戊戌变法
、6—1898 、 9) (1898 1898、 1898、 (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马》 ,康有为公车上书 内容(四点)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探索史
辛亥革命
(1911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 A、建立革命政党——同盟会 B、 提出革命纲领并阐发为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辛亥革命:开始武昌起义; 高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难忘九一八 西安事变 1936、12、12
2
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1937、7、7 日本的侵略 南京大屠杀——1937、12 、731 部队、三光政策 (三) 做法:工农红军改变为新四军、八路军
抗日战争 时期 1937.7.71945. 8. 15
中国的反抗
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后)
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发动侵华战争 过程黄海海战 结果或影响中国战败, 签《马》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40—1901)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⑵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⑴五四运动与大革命时期(1919年—1927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一大,二大) 国共合作(三大,国一大)大革命(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国民党政权的性质三大起义八七会议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土地革命路线失败与挫折(三次“左”倾错误)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胜利⑶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1945年)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中共的敌后战场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纪念日,完胜标志)⑷全国解放战争(1945年—1949年)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内战爆发十二月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新中国建立二.中国现代史(1949年—今)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1956年)建国初期的任务七届三中全会三大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今)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年—196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反右扩大化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庐山会议与反右倾斗争国民经济的调整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革发动一月风暴二月逆流刘少奇冤案林彪集团的覆灭天安门广场事件“四人帮”集团的覆灭文革的性质与教训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
现代史线索梳理

主题(专题)复习五:中国现代史线索梳理【学习目标】能梳理中国现代史的基本史实。
总述: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至今天。
从本质上说,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充分反映建国六十多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国防)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的历史发展全过程。
因此,中国现代史的线索梳理主要是归纳四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史实。
【方法点拨】怎样找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史实。
政治:政权建立、会议、政治制度、国家统一、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文献。
经济:农业、工业、商业、经济体制。
外交: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军事:兵种、军事行动。
科技:武器、空间技术、高新技术成果。
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文化:文学(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艺术(戏剧、绘画、电影)。
中国现代史知识结构一、基本内容1、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社会性质: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分期:(1)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二、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1、起止标志: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主要矛盾: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和两条道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3、主要任务: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现在)1、开始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2、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主要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济:交通、部分科技。
国防(军事):部分科技。
中国现代史基本线索

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敌对紧张,中国援越抗美;1964中法建交。
1956中共八大是成功的探索;1958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经济困难;1962经济恢复发展。
196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文艺短暂繁荣,但很快百花凋零。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56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1957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讲话,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949第一次全教会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56政府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生活改善但总体水平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陈设很少;实行票证计划供应;服装以灰蓝色调为主。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建立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民航发展有限。《人民日报》《红旗》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影响大;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电影主题,1959优秀影片35部同时展出;1958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电视业发展缓慢。
1978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成为新理论的宣言书;1982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中共十三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1992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2001江泽民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新中国成立后民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贫穷落后,改革开放后民生根本改观;生活变化深刻反映社会的变化发展;交通、通讯、传媒的发展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线索

只有 社会 主义 才能 发展 中国
中国现代史
认识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 曲折漫长的过程, 认识2、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 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信念。
中国现代史
1、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 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历史。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 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中 国 现 代 史
过渡时期(1949-1956)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 化基础。)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徘徊时期(1976-197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1978-今)
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4- 主 主 义 革 命 时 期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1937)
十年内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年抗战) 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
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1937-1945) 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侵华史探索史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24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侵华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401842185618601894189519001901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北京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民族危机开始民族危机全面加深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戊戌变法1898年义和团运动18981900辛亥革命1911年新文化运动1915年五四运动1919年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国经济领域近代化开始起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开端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年——现在)

中国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年——现在)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性质:(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分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底—1966年夏)(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现在)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1、开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结束: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4、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5、重大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2)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3)土地改革(1950—1952年)(4)“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底)(5)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6)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现在)1、开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性质:社会主义社会3、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底—1966年夏)1、开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结束: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3、重大事件:(1)中共八大(1956年)(2)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1958年)(3)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 58年)(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成就及模范人物。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现在)1、开始: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二大形成)3、方针: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主要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65年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85年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5年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年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 门 回 归
1999
1992
中 国 邓 特 小 色 平 社 理 会 论 主 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转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 经济: 改革开放 对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城: 内容 对外: 经济特区等开放格局 科学: 杂交水稻、“八六三” 文教: 科教兴国 教育: 义务教育、高等教育 统一: 一国两制: 港澳回归 民主: 完善人大、政协、基层民主 民主法制: 1982宪法 法制: 以宪法为核心法律体系 对外关系: 和平与发展 :加入APEC和WTO
西 土 藏 地 解 改 放 革
1951
抗 美 援 朝
1952 1953 和
三 大 改 造
1954
一 五 计 划
1955 万 1956 1957
一届政协 巩固 新中国成立 过 政治 1954年宪法 恢 政权 西藏和平解放 渡 成就 期 经济 一五计划 复 期 稳定 稳定物价 建 建设 三大改造 (49—53) 经济 土地改革 设 (53—5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 抗美援朝 国际环境: 成就 万隆会议(求)
重 返 联 合 国
尼 克 松 访 华
中 美 建 交
1979
恢 复 高 考
1977
十小 一岗 届包 三产 中到 全户 1978 会
改革开放新时期特点
深 圳 特 区
1980
82 宪 法
1982
城 市 改 革
1984
八 六 三
1986
加入 APEC
1991
市 场 经 济
邓 香小 港平 回理 归论
1997
五 原 则
54 宪 法
隆 会 议
人 大民 跃公 进社 化
1956
东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特点
三 年 饥 荒
1961 1964
经 济 调 整 原 子 弹
1966
方 红 卫 文 星 革
1970 1971 1972 1976
中 共 八 大
1958 1959
(56—76)
探 索 建 设 期
中共八大 政治 文化大革命 大跃进 经济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防: 两弹一星(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 重返联合国 外交 中美关系改善(尼克松访华、建交)
中国现代史线索梳理
走向社会主义
过渡时期
1949 1956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
196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6 1978 今天
文革时期
新 中 国 成 立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建 立
文 革 开 始
文十 革一 结届 束三 中 全 会
政 协 和 新 中 国பைடு நூலகம்
1949 1950
过渡时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