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我们将《 年 制义 务教 育 全 日制初 级 中学 美术 九
教学 大纲》 关教 学 目的 和教 学 内容 的条 文进 行 剖 有
析, 并结合 上节所叙 中学美育 的任 务 , 可将 中学美术
课 的审美教 育 内容作 如下概 括 : 1 形式 美感 的培 养。学 生 接 触 美术 , . 首先 接 触
美术 的审美形 式 , 即构 成美 术 作 品 的各 种 艺术 语 言
因素 , 如线条 、 色彩 、 质感 、 肌理 等 。学生们 通过对这
由此 , 们 认 为 , 美 教 育 就 是 培 养 人 对 自然 我 审
美 、 会美 和艺术美 的欣 赏能力 和审美观 点的教 育 。 社
些形式美 的感受 , 成 了对 自然 美 和艺 术 美 的整 体 构 知觉 。但这些 审美形式不 一定 一开 始就 能成为每个
点, 都说 明 了初 中美育 工 作 的 复杂 性 、 巨性 、 续 艰 持
性。
版本 的中学美 术课 本 。这 些 新 编教 材 的特 点 , 强 是 调 以艺 术观和 修养 , 以美术 常识 和欣 赏 为主导 , 把美 术语言 系统 的知识 技 能 训练 纳 入美 育 轨道 , 在 这 并 种审 美教育 的基础 上 , 突出了创 造思维 能力 的培 养 。
王 莉
荥 经县 严道 一 中, 四川省 荥 经县 650 2 20
新编 《 九年 制义 务 教育 全 日制初 级 中学 美 术 教 学大纲》 于 中学美 术 教 学 的 目的 , 对 明确 提 出 “ 教 在
学中要着重 培 养学 生 的 审美 能 力 , 增强 爱 国 主义 感
理想 和审 美情 趣 ; 冶人 们 的 性 情 、 化 人 们 的情 陶 净
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著 荚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 生说 过: 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 的 “
一
事, 有形 的东 ,i 想 像 使 它 变 形 ; 形 的 东 西 , 町 以用 f用 r 无 也
想 像使 它 有形 。 孩 子 们 充 满 幻 想 , 们 应 该 因 势利 导 , 他 们 ” 我 将
的 丰 富 的想 像力 转 化 为 审 美 创 造 力 。这 种 艺 术 的审 美 创 造 活 动, 以他们 逐 渐形 成 的想 像 力 为前 提 , 以 在美 术 课 中逐 渐 学 到 又
的各课题联系起来 , 组成一部主旋 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1 1都 市 家教 7
比例、 图 、 构 透视 、 削、 解 质感 、 肌理等造型手段 , 以及对客 观事
物 的观 察 分 析能 力 , 老 师 的指 导下 就 能 够 变 无形 的 想像 为可 在
视 的形 象 , 造 出具 有 一 定审 美 价值 的美 术作 品来 。 创
作 为视 觉 造 型 岂术 的 美 术 , 小 依 赖 形 式 而 存 在 。学 接 无 触 美 术 , 接 触美 术 的审 美 形 式 , 即构 成 美 术 作 的各 种 首先 亦 艺术 语 言 f素 , 线条 、 . 如 £ j 色彩 、 感 、 理等 。面对 自然 界 的各 种 质 肌 美好 事 物 , 总 是 首 先 接 触 如 : 势 的 高 大 雄 伟 、 水 的 弯 曲 也 l h 溪 流转 、 ’ 花 的艳 丽 妩 媚 等 。 生们 通 过 刈 些 形 式 荚 的 感 受 , F 这
的教 学来 共 同 承手 。 而音 乐 、 育 、 Ⅱ 体 美术 , 特别 是 美术 , 应该 有 自
者得到审美愉悦 , 起着积极的审荚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
浅谈中学美术教师与审美教育

浅谈中 职美 术教学的 现状与策略
并不是每个人都 能感受得到和理解 ,虽说 爱 美之心人 皆有之 ,但 美的素养,要 接受 相应的教 育和 熏陶,要 通过 学习、培养、
训 练 ,不 断 积 累和 升 华 对 美 的 体 验 才 能 逐
【 关键词 】 中职 美术;创新意识 ;培养
中职美术教学 应遵循正确 的教学 目的和 教学方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优化改革教 学体制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 巩固 专业 的基础 课程和其他课程 的相关联系 , 这是我国对中职 美术教师的基本要求。中职 美术教师应大胆改革教学方 法 ,勇于创新 ,根据学生兴 趣特点与认 知的规律 ,努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 , 有趣昧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 消除学生心中的学 习压力 , 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 负担 , 是一种享受 ,一种娱乐 。教 画不止于画 ,要对 自己的教 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在 美术教学 中根据中职学生实 曲 际情况 ,采用有效 的方法与 阳 措施 。 中职美术教学现状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美术 坡 类专业 的教育工作者 , 在培 术 养学生成为 以上人才的努力 中,与其它专业一样 , 碰到
主 要 包 括臆 _ 受 美、 欣 赏 美、。通过审美教育,培养 赣
学生正确 的审美观,使他 I 州 们具有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 里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
吕 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 摘
要 l美的事物蕴藏 于生活,但
针 规定必须遵循 的教育方 向,培 养创 新精神 和实践能 力是 素质教育的 重点。新修 订的 美 术教 学 大纲指 出:美术课对 于培 养创 新精神 和 实践 能力具有重要作 用。如何把握 好素质 教 育 的指 导 思 想 和 重 点 , 怎样 发 挥 美 术 教 学 培养创新精神 和 实践能 力的重要作 用,我们 必 须进 行 认 真 地 思考 与探 讨 。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意识是将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的视觉意识。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中学美术;审美教育;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30-01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未谙世事、天真纯朴,教学中有意识的审美导向,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引导他们多听、多想、多看、多做,促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能力的发展。
逐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使美术教学更充分地发挥其审美效能。
1.引导农村学生走进”作品欣赏教学课堂”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美术教育与国民素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术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作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美、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
但笔者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
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教学途径与方法6篇

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教学途径与方法6篇第1篇示例: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而美育教学作为美术教学的一部分,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下面将结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学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绘画创作,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和意义。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绘画素材和题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美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艺术修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艺术的理解、鉴赏和感悟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艺术史、名家作品和当代艺术展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各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从而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画展和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视野,加深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在美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美术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群体绘画、合作创作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对生活、社会和环境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美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在美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和创新思维等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教学、多样化任务设计和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教育教案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美术教育教案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美术教育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力的学科,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提高学生艺术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这一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美术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艺术史和文化,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美术创作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和鉴赏能力。
1、学习艺术史和文化学习艺术史和文化是学习美术的基础。
美术教师需要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思想。
通过学习艺术史和文化,学生能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鉴赏,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
2、观察、比较和理解艺术作品观察、比较和理解艺术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美术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将对作品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融入到审美体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美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提高学生自主鉴赏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表现力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和表达能力,将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1、提高学生艺术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美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笔、墨、纸、水等载体,实现个人艺术想法和表达方式。
同时,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主题,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现力。
2、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美术创作中,形象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形象思维能力指学生利用自己的视觉经验,将具体的感受抽象成形,从而在纸上或者其他载体上展现出来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教师除了提供根据实物、静物、人物等作品创作之外,还可以开展图形变换、图形组合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练习这些技能,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bcf1d3ce2f0066f53322cf.png)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美术知识和训练美术技能,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让学生走进一个最真实、最丰富的情感世界,沉浸在最美好的情感激荡之中,使各种潜能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审美教育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美术课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是进行美育的基本途径,而审美教育则是美术课的目的。
审美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法的传授,更多的是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培养美的情趣、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的过程。
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促进审美教育1.在美术课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训练人们的感觉器官,使人们有一双会看形式美的眼睛和会听音乐美的耳朵,使人们能善于发现美和感受美。
在美术课上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学习行为养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在美术课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美好的课堂氛围,本身就是对学生美好情感,美好心灵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到美育的实质和根本。
营造美好的课堂气氛,要做到两点:一是师生的配合与沟通。
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并适当运用幽默调节课堂气氛,才会有美好的课堂氛围,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是要轻松,只有在轻松的状态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如初二年级下学期的《我们爱和平》一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我先在主屏幕用热烈的背景色彩展示“我们爱和平”字样,背景音乐是天籁之声般的童声合唱《欢乐颂》。
优美的音乐,既渲染出美好的艺术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又调节了学生情绪,让学生感受和平的美好的同时,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而学生的感受将非常深刻。
当然课堂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只是形式美的基础,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是形式美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
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体现了大纲的精神, 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
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
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
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
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
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
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
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
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 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
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幵始步入青年时期。
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
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
辨别能力。
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1 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
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
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
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
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
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
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
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
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
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
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
和质感的造型因素。
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
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
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
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
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
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
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
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
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
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
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
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
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
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
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不限于绘画。
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
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
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
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内容的审美教育,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