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合集下载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最新版)目录一、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 2021 简介二、专项的目标和任务三、专项的实施和进展四、专项的意义和影响正文一、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 2021 简介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 2021 是我国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中医药现代化水平而设立的一项重点专项。

该专项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科研等领域的发展,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二、专项的目标和任务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 2021 的目标是: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提升中医药现代化水平,为全民健康服务。

专项的任务包括:1.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能力。

2.加强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中医药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的应用。

3.促进中医药产业升级,提高中医药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4.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提升中医药在全球的影响力。

三、专项的实施和进展自 2021 年以来,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已在全国各地展开实施。

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共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目前,专项已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对中医药经典理论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2.临床实践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突破了一系列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如中医药制剂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

4.产业升级方面,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了中医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国际化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全球的传播和应用。

四、专项的意义和影响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 2021 的实施,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1.提高了中医药现代化水平,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

2.促进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了贡献。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是指中国政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计划。

该计划旨在提升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研发能力,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促进中医药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应用。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然而,由于中医药体系与现代医学体系存在差异,而且缺乏科学性和体系化,其研发和应用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的出台,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医药的科学发展和传承。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的主要目标包括: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提升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推动中医药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打造中医药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提升中医药研究和应用水平;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对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人才的支持,提高中医药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其次,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研究和开发的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同时,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和科研团队。

此外,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还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推动中医药研究和应用在国际上的交流和推广。

中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对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增强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与此同时,中药现代化重点专项也需要充分重视保护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保持中医药的独特性和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化和过度西化。

总之,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是中国政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中医药的研发和应用能力,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促进中医药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应用,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将为中医药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
一、中医药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学科,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的医疗经验和临床数据。

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服务质量。

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法与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建立科学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

在专项中,重点研究中医药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医药的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

三、中医药现代化临床应用和评价: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水平。

专项将重点研究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建立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和评价体系,推动中医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四、中医药国际化和国际合作:中医药的国际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专项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制定和认证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外,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还会关注中药质量控制、中医药产业化和中医药的基础研究等方面。

该专项的实施将集中优势力量,组织相关科研机构和专家开展深入的研究,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将围绕信息化、研究方法、临床应用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这将对提
高中医药的疗效和服务质量,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李燕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赵一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
3
周永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张毅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5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6
柴可群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7
王之虹
长春中医药大学
8
姚乃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
9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超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
裴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3
周文华
宁波大学
4
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
5
王瑞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
6
吕立江
浙江中医药大学
7
常小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
1
1.5.1中医古籍整理与专题文献研究
薛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2
徐春波
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
3
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
4
宝龙
内蒙古民族大学
5
孟宪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6
李风森
新疆医科大学
7
刘凤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4.4.1家庭或个人用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韩鸿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鲁明羽
大连海事大学
3
刘传永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4
吴人照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5
周晓华
北京大学
6
李国正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XX10“中医药XX研究"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XX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XX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XX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XX的。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XX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XX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XX保障、中医药大健康XX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21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5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6亿园.1。

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

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

1。

1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研究内容:对100名以上名老中医(国医XX、XX评选公布的全国名中医、XX1~5批全国师承指导导师)临床诊疗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在统一规范术语、统一数据采集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循证医学以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对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现代难治病对不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100位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传承要点、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交每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研究报告;系统采集每位名老中医不少于500份的完整诊疗病例。

每份病历包括最少3个诊次以上诊疗记录以及疗效评估与离院随访的记录;每位名老中医XX系统研究报告一份,并提炼不少于一种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有效方药或特色诊疗技术,录制成可推X应用的XX资料;建立网络化的XX式的现代传承服务平台,并在覆盖XX中西部地区不少于1000家基层医疗机构和不少于1000名中医医务人员进行推X使用;完成10种以上疾病不同名老中医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一、申报范围本项目的申报范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药现代化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中医药的分类、特点、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2.中医药现代化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现代化技术,包括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中医诊断、治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3.中医药现代化质量控制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质量控制技术,包括中药材的鉴定、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4.中医药现代化应用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应用领域,包括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二、申报条件1.申请单位应为国家级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或企事业单位,并具备相关的研究能力和条件。

2.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具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和成果。

3.项目组应该有相应的研究人员,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

三、申报流程1.申请单位填写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名称、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

2.申请单位提交项目申报书及相关材料至指定的项目管理机构。

3.项目管理机构评审项目申报书,并根据评审结果确定项目的资助金额和期限。

4.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单位需按照项目管理机构的要求进行实施,并按时提交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报告。

四、申报要求1.项目申报书应具备完整的内容,包括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

2.项目申报书的语言应规范、明确,重点突出,清晰易懂。

3.项目申报书的研究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创新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施可行性。

4.项目申报书的申报单位应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和经费保障等。

五、经费安排1.项目经费由项目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一般情况下,项目的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研究设备、人员配备、实验材料、科研经费等。

3.项目经费的使用应按照项目管理机构的要求进行,需提供相关的经费使用情况和报销材料。

六、项目管理1.项目管理机构会定期组织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按进度、质量和效益对已经获得资助的项目进行评估和考核。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是我国重要的科研领域之一,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需要申请各类项目资助。

为帮助科研人员正确申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定向项目,以下是一份申报指南,详细介绍了相关信息和要求。

一、项目背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根据国家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定向项目旨在加强中医药现代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二、项目要求1.本项目资助面向全国中医药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申请者需具备相关的中医药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2.申请者需要对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方向有深入了解和研究成果,并能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案和解决方案。

3.本项目资助的时间周期为三年,申请者需要在项目周期内完成研究任务并形成研究报告。

4.本项目资助的经费范围为设备购置、研究经费、人员支持等,详情可参考项目申报指南。

三、申报流程1.申请者需提前了解相关信息,包括本项目资助的重点领域、申请要求、申报材料等。

可通过相关部门、网站等渠道获取。

2.申请者需要在规定的申报截止日期之前提交申请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请书、研究方案、研究计划、团队构成等。

3.项目评审委员会将对收到的申请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决定资助名单。

4.被资助的申请者需签订合同,并按合同要求履行研究任务,并定期上报研究进展和成果。

四、注意事项1.申请者需提供真实、准确的申报材料,并按要求提交申请,不得弄虚作假。

2.申报材料需符合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包括字数、章节等。

未按要求提交的申请材料将不予受理。

3.申请者需密切关注项目的公布和申报截止日期,及时准备申报材料,以免错过申报机会。

4.申请者需针对本项目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目标,提出本人的研究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以上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指引征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指引征

附件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9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3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从2019年-2021年。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 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1.1 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与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与评价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收集15种以上临床基础好、确有疗效的民间实用诊疗技术,对其名称、源流、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进行系统研究;选择其中3-5种技术,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15种以上民间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收集与整理,按照名称、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情况等要素,形成研究报告,提供操作方法视频资料;完成其中至少3种特色诊疗技术、每项至少300例以上的临床评价,形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报告;编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方法与评价指南》。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 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1.2.1 重大疾病中医病因病机创新研究研究内容:选择中医药治疗确有疗效的重大疾病,以临床疗效为依据,通过审证求因、以方证因等方法,凝炼对病因病机的新认识,并以此为指导,对重大疾病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完善,并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其科学性、实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欣
贵州师范大学
2
肖永庆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3
邱智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
4
贾晓斌
中国药科大学
5
高文远
天津大学
6
蔡少青
北京大学
7
崔秀明
昆明理工大学
1
4.3.1临床精准用药及其方法学研究
方建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2
柳越冬
辽宁中医药大学
3
刘泰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
张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燕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赵一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
3
周永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张毅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5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6
柴可群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7
王之虹
长春中医药大学
8
姚乃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
9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1
2.6.1辨证论治个体诊疗能力提升的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
周丰丰
吉林大学
2
徐峻
中山大学
3
杨杰
北京中腾佰脉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4
陈凯先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5
高昭昇
广州市卫生信息中心
6
张晓哲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7
温成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
1
3.1.1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研究
张寿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陶祖莱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2
呼永河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3
盖国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4
李盛华
甘肃省中医院
5
刘松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6
余曙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
7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
1
6.1.1少数民族药资源信息化(或数据库)构建、品种整理及特色民族药材种植技术研究
王京昆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
4
吴红彦
甘肃中医药大学
5
陈超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6
王志斌
北京市药品检验所
7
孙冬梅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
1
果蔬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示范
屈红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2
周益军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3
李建设
宁夏大学
4
王如福
山西农业大学
5
纪淑娟
沈阳农业大学
6
冯夏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7
1
2.2.1慢性肾脏病等三类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优选及临床评价研究
阮诗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
孙万森
西安交通大学
3
南征
长春中医药大学
4
王佩娟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5
商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6
黄宏兴
广州中医药大学
7
吴弢
复旦大学
8
赵晓山
南方医科大学
9
匡建军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1
2.3.1有潜在临床优势的慢性肠胃病等中医新治法、新方药、新技术的临床探索性研究
5
张德元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6
丁建东
复旦大学
7
常宇
北京工业大学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9年度首轮评审专家名单
序号
分组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植物源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
陈声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2
张峰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3
王颜红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4
曹永长
中山大学
5
刘松琴
东南大学
6
2
郑洪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3
刘松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4
金红
湖南师范大学
5
李建生
河南中医药大学
6
任雷鸣
河北医科大学
7
陈裕明
中山大学
1
2.1.2 健康体检大数据云平台
3.1.1 老年人多病共患临床大数据综合管理共享平台建设
孙丰荣
山东大学
2
严壮志
上海大学
3
周凡
中山大学
4
张翔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5
杨庆军
重庆市中山医院
6
王靖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7
王开义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9年度首轮评审专家名单
序号
分组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重大外来入侵生物甄别及防控关键技术产品研究
曾静
北京海关技术中心
2
范文慧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3
李巧
西南林业大学
4
郭安源
华中科技大学
5
王渭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
马双成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3
李晓波
上海交通大学
4
向大雄
中南大学
5
王曙
四川大学
6
顾健
西南民族大学
7
裴月湖
沈阳药科大学
1
6.2.2少数民族医防治常见病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方药整理与示范研究
黄惠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
伊河山·伊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
3
任小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4
奥·乌力吉
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9年度首轮评审专家名单
序号
分组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1.1.1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方法与推广应用机制研究
杨忠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魏睦新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
王耀光
天津中医药大学
4
周彩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5
吴宽裕
福建中医药大学
6
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7
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7
林伟国
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4.2.1经典名方标准颗粒制备与标准研究
朱永宏
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樊敏伟
上海中药制药技术有限公司(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吴锦忠
福建中医药大学
4
李绍平
澳门大学
5
戈延茹
江苏大学
6
殷军
沈阳药科大学
7
陈道峰
复旦大学
1
4.2.2中药材净切关键技术与相关智能设备研究
1
食品安全监控技术示范
祁克宗
安徽农业大学
2
范美坤
西南交通大学
3
张严峻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李磊
南京医科大学
5
江天久
暨南大学
6
胡斌
兰州大学
7
杨信廷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1
食品腐败变质智能化监控技术示范
彭绍亮
湖南大学
2
耿志强
北京化工大学
3
洪学海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4
邓玉辉
暨南大学
5
梁光华
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序号
分组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1.2.1营养、运动对老年健康的影响和干预作用
邓运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体育运动大队科研所
2
马新东
清华大学
3
张立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
4
张玲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5
吴秀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6
王静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7
姚忠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10
赵晓平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1
蔡鸿彦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12
范惠珍
宜春市人民医院
13
房繄恭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14
范恒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15
田元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16
倪兆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17
董昌虎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8
杨志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1
1.2.2 心理调适对老年健康的影响和干预作用
巢健茜
东南大学
2
章军建
武汉大学
3
吕继辉
北京老年医院
4
谢敏豪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
5
徐莎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6
白小涓
中国医科大学
7
王振元
首都医科大学
1
1.3.1 老年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和中医体质辨识的临床前研究
刘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