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针灸秘法“过眼热”详解(西北针王郑魁山)

针灸秘法“过眼热”详解(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是传统针刺手法,是“烧山火”针刺手法的一种。
它选取风池穴作为手法施术的部位,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下热感传导至眼区,称为“过眼热”。
掌握此针刺手法,临床治疗五官疾患,常获良效!因为针刺穴位的原因,穴位下有呼吸中枢延髓,很多人针刺的时候都心惊胆战,很多医生都刺不到位或把握不住针刺的方向和深度导致效果不佳,所以在这里笔者不建议初学者用“烧山火”法来得到热感,如果用“烧山火”法的话幅度应减轻,或者用捻转补法分天地人三层来达到针感。
风池操作:患者取正坐位,取风池穴,选用1寸毫针,双手配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进针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刺),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患者自觉出现酸、麻、胀、重感),医者体会到针下紧热,像针尖被吸住了或者像被捏住的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形容,需要自己体会,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使眼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守气后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攒竹、太阳、内关、光明、太冲透涌泉等。
“过眼热”针法是以在风池穴上操作“温通针法”产生热感并使其到达眼周而得名,是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传承的特色手法之一。
其操作要点在于押手与刺手的配合,重用押手以促使针感到达眼周,疏通眼周局部经络,益气明目,活血散瘀。
临床用于治疗近视、弱视、干眼症、巩膜炎等眼部疾患。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左手拇指或示指切按风池穴,75%乙醇棉球常规消毒后,右手持0.30 mm×25 mm或者0.30 mm×40 mm毫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方向,沿押手指上缘缓慢进针20 mm左右,当术者感到针下冲动,此时询问患者是否有酸胀感,并在患者针感强烈之时施行“温通针法”,即押手加重压力,刺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行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部位顶着针下得气处施行推努守气,使针下沉紧感保持,此时押手施以“关闭法”,即将押手放在针穴的下方,加重压力并向上连续不断地用力,促使针感传至眼周,并产生热感,守气(守气就是保持针感,让针感保持1~3 min,用基础手法也可以达到);留针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
痛症的中医治疗(二)

痛症的中医治疗(二)痛症的中医治疗(二)原创2016-04-04 刘丰毓天下中医(讲座节选)我们在治疗痛症时,要考虑怎么解决压力和张力的问题,膏药给身体一个压力,身体里的反应出现了一种张力,当两种力作用到一起的时候,里面的筋膜会重新布排。
筋膜是人体里最低级的组织。
在人体里面越高级的组织损伤了以后,越不容易痊愈,比如脑组织,稍微有点损伤,可能会引起半身不随。
但筋膜不是,筋膜是最低级的组织,最低级的组织损伤以后,它的那种自愈能力特别强,所以现在有一个新兴的学科——筋膜学说,遍布内外妇儿科。
我们可以把筋膜学说当成一种工具,我在天下中医微信群里讲过半年的《三焦论》(可直接点击??天下中医论坛微信讲座1期《论三焦之一》),在群里的都应该听过。
我在思考三焦的时候,我从腠理膜圆的角度来思考筋膜,筋膜在什么位置,我们怎么来调整筋膜。
因为在微信群里有很多限制,我只讲了用三焦理论在内科方面的治疗,在治疗痛症上我有所保留。
因为我不喜欢功利心很强的人,如果我讲扎这管那儿,怕群友把这当成绝招,我认为一种理念,更可贵的是你那种深入的思考,而不是把它变成一种绝招换钱,所以我在微信群讲课的时候对于一些技法有所保留。
刚才说了压力和张力对筋膜的作用,还有一个拉力,比如说乳腺增生,中药有很多办法,但都不彻底。
乳腺增生引起来的疼痛,用中药也能解决,但需要一点时间,可能你今天消了,明天又出来了。
乳腺是什么组织?乳腺也是筋膜组织。
乳腺出现增生后,我们治疗的靶点不应该放在增生上,而是去别的地方借筋膜。
听过这个词吗?就好比一个绳子,出现结了,你要直接解结不太容易,因为太紧了,你要从别的地方拉过一点绳子来,松一下,把结打开。
解乳腺增生这个结也是这样,离乳腺最近的筋膜就是后背,所以有一种办法就是刮痧,刮膀胱经、刺血,刮痧治疗乳腺增生痛症可以立竿见影。
这个理念就是借筋膜,解决的是拉力的问题。
这里出现一个结,我们在解决这个结的时候,直接去捅肯定不行,有一种疗法是直接捅,工具我都带了,一会儿让你们看看,绝对是可以直接捅开,也不疼,但是这绝对没有借筋膜来的巧妙,这是解决拉力的问题,刚才讲的膏药是解决张力的问题。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刺手法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刺手法导读:一位针灸名家说过“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一靠取穴二靠手法”。
因此,除了取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手法。
针刺,如果没有手法这一重要因素在里边,几乎每个人都会扎针了,可实际并非如此。
今日揭秘西北针王郑魁山老先生的八大家传针刺手法,一睹为快。
PS.如果您想跟郑魁山老师高徒、美国洛杉矶知名针灸师陆飚老师学习针灸手法,可添加微信邀请进入学习交流群,微信号:QHACU01。
郑魁山教授西北针王,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在其近70载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成就斐然。
他一直倡导并致力于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今实践证明,针灸治病,手法至关重要。
目前对针刺手法研究的报道很多,但究其大概,不外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3类。
笔者导师郑魁山,秉承先祖毓琳公家学渊源,在专擅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之后,又从古代繁琐复杂的针刺手法中,潜心揣摩,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8种常用针刺手法,它们具有简便易学、实用效速的特点。
现将郑氏8种家传针刺手法的说明、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01二龙戏珠法这种手法是综合关闭、提插、捻转、迎随等补泻手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或起针后,常有两条感应传导包围眼球,恰似耍龙灯时二龙戏珠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感觉传导眼区为目的,如针太阳穴,左手食指紧按脑穴,右手持针刺至一定深度,候其气至,右手持针使针尖和押手同时向上眼睑方向,连续推按、捻转,重(急)插轻(慢)提或轻插重提3~5次,捻按或捻提守气,使热感或凉感由上眼睑扩散传导眼球;再将针提至皮下,针尖向下眼睑方向,重复施行同样针法,使热胀感或凉麻感由下眼睑扩散传入眼球,上下两条感应包围眼球。
留针与否视病情而定。
该手法常用于针太阳、丝竹空、瞳子髎等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各种眼病。
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
02喜鹊登梅法这种手法是综合提插、捻转、推垫等手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的手法和针的动,似喜鹊站立在腊梅枝上歌舞时头尾上下摆动一般,故名。
“西北针王”郑魁山的39个家传针灸秘方

“西北针王”郑魁山的39个家传针灸秘方I导读:“西北针王”郑魁山根据几代人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疗效显著的针灸手法与配穴,供大家学习参考。
家传秘方作者/郑魁山家传秘方,是根据我家几代人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疗效显著的针灸手法与配穴,现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一、发散风寒方风池、大椎、风门、后溪。
手法:风池、大椎、风门用烧山火法,不留针;后溪用烧山火法,留针20~30分钟;使其产生热感发汗,以发散风寒,解表宣肺。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
发散风寒取风池,大椎风门与后溪。
四穴皆用烧山火,遍体发热汗淋漓。
二、透表肃肺方大椎、陶道、肺俞、合谷、列缺。
手法:大椎、陶道、肺俞用鼠爪刺法,出血;合谷、列缺用透天凉法,使其产生凉感出汗;以疏散风热,透表肃肺。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透表肃肺取肺俞,大椎陶道挑血出,合谷列缺齐双用,透天凉法高热除。
三、祛风活络方风池、地仓、人中、下关、四白、合谷。
手法:患病在3天以内者,针双风池,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前额,出汗,不留针;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针健侧地仓沿皮透颊车;下关、四白、合谷用温散法,使其有温热感,留针15~20分钟,以祛风散寒,疏经活络;患病4天以后者,取以上穴位,用同样手法,针患侧,留针5~10分钟,以通调气血,温润经筋。
主治:面瘫,口眼㖞斜。
祛风活络取风池,人中地仓下关施,四白合谷烧山火,纠正口㖞莫延迟。
四、祛风开窍方人中、承浆、百会、十宣。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承浆沿皮向下斜刺,百会向后沿皮斜刺,留针10~20分钟。
十宣点刺出血,以祛风开窍,苏脑醒神。
主治:中风昏迷,痰迷心窍,小儿惊风。
祛风开窍取人中,以泪为度人苏醒,承浆百会十宣刺,中风昏厥有奇功。
五、祛风化湿方梁丘、膝眼、阳陵泉、足三里。
手法:内膝眼向梁丘斜刺,外膝眼向血海斜刺,梁丘、阳陵泉、足三里用烧山火法,使膝关节和下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以祛风化湿,散寒止痛,通利关节。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郑魁山先生为中国著名针灸大家,临证以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温通针法”即是先生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针刺手法。
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郑魁山“过眼热”针法来自灵素馆 00:00 12:00一、过眼热针法以风池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眼区,称为“过眼热”针法。
用以治疗各种眼疾常获良效。
风池穴处针感较明显,但临床不掌握针刺要领,无针感传导,则影响疗效。
古人云“气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针感沿经络传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风池穴为少阳经与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针刺得当可使针感循少阳经、阳维脉、阳跷脉的走向而达眼、耳、额颞部,这也是风池穴可治疗五官疾病的原理。
操作方法患者正坐,自然体位,督脉风府旁斜方肌外侧,枕骨下凹陷中取穴。
选用1寸毫针,双手配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进针~寸,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使眼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守气后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攒竹、太阳、内关、光明、太冲透涌泉等。
二、穿胛热针法取天宗穴为主施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肩、臂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称为“穿胛热”针法。
治疗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
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肩胛冈下窝,古人有“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之说。
天宗穴用一般之刺法往往不易产生针感传导及温热感,采用温通针法则可使针感定向传导扩散并在肩关节局部产生温热感,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
1.治疗肩周炎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寸毫针直上斜刺1寸左右,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守气1~3分钟,使患者肩关节部感到温暖舒适,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嘱活动肩关节数次,再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温通针法,留针20分钟。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灸手法(干货收藏)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灸手法(干货收藏)文|闰土来源|青竹医社导读有人说,“针灸不传之秘在于手法”,在针灸临床中,如果辨证得当、取穴精准,再施以针刺手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郑魁山教授针灸家传四代,针刺手法颇有传承,今天,让我一起学习郑老家传的八大针灸手法吧~针灸治病,手法至关重要。
目前对针刺手法研究的报道很多,但究其大概,不外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三类。
郑氏家传手法,系郑魁山教授秉承先父毓琳公家学渊源,将传统烧山火、透天凉等补泻手法改进之后,又从古代繁琐复杂的针刺手法中,潜心揣摩,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简化创制出来的八种针刺操作手法,它们具有简便易学、实用效速的特点。
现将郑氏八种家传针刺手法的说明、操作方法及适应证介绍如下。
一、二龙戏珠法是从善用针者使“气至病所”发展而来的。
由于操作时使针感向上下传导,犹似两条游龙戏珠的形象,故命名二龙戏珠法。
操作方法:主要用于瞳子、丝竹空、太阳等穴。
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针,得气后,右手持针控制针尖和左侧押手同时向上眼睑方向推按、捻转,使针感传导到上眼睑和眼球。
然后,右手持针控制针尖和左侧押手同时再向下眼睑方向推按、捻转,使针感传导到下眼睑和眼球。
使两条针感包围眼球。
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
适应证:目赤肿痛、青盲、夜盲、结膜炎、角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病。
二、喜鹊登梅法是从“青龙摆尾”手法简化而来的。
由于操作时拇、食、中三指推垫针柄,使针体、针尖上下摆动,有似喜鹊在梅枝上登着上下颤动,故命名喜鹊登梅法。
操作方法:主要用于攒竹、鱼腰等穴。
左手食指点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针,得气后,右手拇、食二指持针柄,中指推垫针体,使针柄、针体、针尖上下摆动,针感连续不断地传导到眼内。
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
适应证:目赤肿痛、青盲、夜盲、近视、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眼病。
并可治疗头痛、面神经麻痹等。
郑魁山:针刺取得疗效的难点详细说明——押手揣穴操作(附临床验案)

郑魁山:针刺取得疗效的难点详细说明——押手揣穴操作(附
临床验案)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针刺补泻手法尤其是一些复式的补泻手法,离开左手揣穴绝难成功。
双手有机、灵活地配合应用,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也。
验案
青盲症(视神经炎)
1951年10月11日,随父亲在北京治一张某,男,35岁,中学教员,视物不清已半年。
患病前患者工作特别紧张,白天讲课,晚上看书,5月2日晚上突然两眼辨字不清,自忖或为疲劳所致,即卧床休息,但第二天症状如故,去同仁医院检查,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服药效果不显。
患者两眼不痛不痒,视力:右眼0.1,左眼0.08,舌苔薄白,脉细。
证系视物过劳,耗伤气血,气血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所养。
采用温通脉络、活血明目之法,针风池,用“过眼热”手法,左手拇指押在针穴下方,其他四指排开押在针穴左侧,右手持针沿左手拇指指甲
向对侧太阳斜刺,使热感传到眼底,不留针;内睛明、球后用压针缓进法,瞳子髎用小幅度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治疗到10月25日,针到10次时,视力明显好转,右眼0.5,左眼0.5。
治疗到11月10日,针达20次时,视力恢复到右0.8,左0.7。
改为每周针3次,治疗到12月8日,针达30次时,视力恢复到右1.2,左1.0,停诊观察到1952年1月25日,双眼视力保持在1.0以上。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针灸基本功及八大针刺手法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针灸基本功及八大针刺手法·基本功是硬本领,得天天练,不断地练,日积月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经过生疏到达熟练。
这不仅对初学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那些中医针灸学术有一定基础的同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很多,主要的是基本功一定要熟练。
就以读《灵枢经》、《针灸大成》来说吧,如果能做到不加思考,张口就来,动手就做,到临床应用时,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得心应手,熟能生巧。
否则,在读书时虽能背诵,到了应用时一有障碍,就想不起来或想不全面了。
这是因为读书不够认真,基本功不够熟练的缘故。
所以学习期间要天天练,工作期间也要抓紧业余时间不断地练,才能练好基本功。
针灸医生在病人面前,一切为了病人,认证靠诊断准,治疗靠方穴熟、手法精,病症无穷,方穴众多,基本功不扎实,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疗效。
比如在门诊或病房工作中写病历,一方面要注意四诊八纲、理法方穴术的一致性,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要有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念,又要注意病位与症状的关系,才能写出较完整的病历。
中医针灸学,初学入门比较容易,学精学深比较困难,不下苦功夫认真揣摩钻研,是达不到精益求精的。
中医针灸学术,一般的学会了四诊八纲、理法方穴,好像就已经掌握了中医针灸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这只是学会了似下象棋的跳马、出车、“将军”等初步的东西而已。
病证有千百种,方穴有千百个,手法也有几十种,各种病证都有它的本质与特征,应针对其本质与特征进行治疗,否则就会使辨证施治庸俗化,肤浅而不深入,能治疗一般的病,不能治疗特殊的病,能治疗小病、轻症,不能治疗大病、重症。
每种病证都有它的前、中、后的阶段性,还有性别、年龄、体质、气候等的复杂性,再加上阴阳、虚实的错综混淆,只凭一方几穴、一种手法,想要控制住病证的全过程,往往是不可能的。
有不少学习中医针灸的同道,停留在“对号入座”上,选定一病一方、几个穴位、某种手法,一直治疗下去,效果不佳,也不变换处方、穴位和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郑魁山先生为中国著名针灸大家,临证以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温通针法”即是先生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针刺手法。
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郑魁山“过眼热”针法来自灵素馆00:00 12:00
一、过眼热针法以风池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眼区,称为“过眼热”针法。
用以治疗各种眼疾常获良效。
风池穴处针感较明显,但临床不掌握针刺要领,无针感传导,则影响疗效。
古人云“气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针感沿经络传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风池穴为少阳经与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针刺得当可使针感循少阳经、阳维脉、阳跷脉的走向而达眼、耳、额颞部,这也是风池穴可治疗五官疾病的原理。
操作方法患者正坐,自然体位,督脉风府旁斜方肌外侧,枕骨下凹陷中取穴。
选用1寸毫针,双手配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进针0.5~0.8寸,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使眼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守气后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
穴:攒竹、太阳、内关、光明、太冲透涌泉等。
二、穿胛热针法取天宗穴为主施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肩、臂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称为“穿胛热”针法。
治疗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
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肩胛冈下窝,古人有“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之说。
天宗穴用一般之刺法往往不易产生针感传导及温热感,采用温通针法则可使针感定向传导扩散并在肩关节局部产生温热感,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
1.治疗肩周炎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直上斜刺1寸左右,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守气1~3分钟,使患者肩关节部感到温暖舒适,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嘱活动肩关节数次,再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温通针法,留针20分钟。
2.治疗上肢麻木操作方法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腋窝方向斜刺,得气后行温通针法,使针感经肩关节沿上肢直达手掌,循经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留针20分钟。
同时配合针刺患侧曲池、外关行温通针法,点刺十宣。
此法也可用于治疗上肢疼痛、震颤、拘挛等,疗效均好。
对中风后肢体偏瘫、痿软和风湿痹证等,病在上肢部,取风池、大椎、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等,病在
下肢部,取肾俞、关元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足临泣等,治疗时按顺序由上而下依次针刺,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肢体远端,起到活血通脉、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称之为“通经接气法”。
三、通督热针法此方法是郑氏针法主要传承弟子对温通针法临床应用的发挥。
以大椎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背腰部,称为“通督热”针法。
用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肩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及肩背腰部寒冷不适诸症常获良效。
大椎为督脉要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之所,既可调解督脉经气,又可调节六阳经经气。
因此,大椎穴施温通针法能达到祛邪除蒸、散寒通痹、振奋阳气、温阳通督、益气补虚的功效。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坐位,在大椎穴处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1.5寸毫针直下斜刺0.8~1寸,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脊柱下传至背腰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命门、外关、风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
四、周天热针法此方法是郑氏针法主要传承弟子对“温通针法”临床应用的发挥。
以气海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上腹、胸、头面、腰背、四肢部,称为“周天热”针法。
用以治疗脏腑病及各种疑难病症常获良效。
气海穴乃肓之原穴,为元气之海。
因此气海穴施温通针法能温阳益气,益肾强身。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在气海穴处左手拇指为押手,
右手持1.5~2.0寸毫针直刺进针1~1.2寸,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温热舒适感传导至上腹、胸、头面、腰背、四肢部,守气3~5分钟,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百会、内关、中脘、天枢、丰隆、复溜、太冲透涌泉等。
医学类职业资格证书全国通用官网可查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并交流此文不作为医
疗诊断依据请在医师指导下操作使用
本文由灵素馆整理发布
灵素馆一个学习中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