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禁忌
民间丧葬习俗禁忌,不能不知的丧葬禁

民间丧葬习俗禁忌,不能不知的丧葬禁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丧葬丧事礼仪禁忌,好多人都避讳这个话题,但每个人都面要面对这个事,每个人都要接触这个事,特别是上岁数的人父母辈年岁已高。
世人谁能躲的过这条路?不能不知的:丧葬礼仪禁忌丧葬禁忌1,忌,在外死的人直接回家如,要停在大门外面,棺木搬运要脚前头后的搬运,意示反常。
2,忌,晚饭后至夜里12点前死的人,己吃完一天三顿饭,没给后代留顿饭,示为不吉利,死者儿女每年过年时要在村里要5家饭,而且连要三年,后代就不会穷了。
3,忌,病人临终时不能在他原来睡的床上断气,要在正厅搭一临时床板或者废床,将既要咽气的人抬上此床上4,忌,孝子给亡者穿寿衣,忌孤寡之人给亡者穿寿衣,亡者穿寿衣为单数忌穿双数,忌穿九件。
5,忌,入殓时与死者属相相克者避开,入殓时所有人都不能哭,眼泪且不能滴入棺内。
6,忌,穿绸子,说绸子。
不能穿缎子,说缎子7,忌,出殡抬棺者,忌说重沉,那边说那边重8,忌,停灵期间禁忌,猫、狗进灵堂接近亡者9,忌,挖掘墓坑前要孝子先动破土,为开穴10,忌,老人迷流之际就要为其穿上寿衣,亲人勿必全到床前,送终11,忌,断气后,长子叫魂(招魂),12,忌,设灵堂,点燃长明灯,烧纸钱,点上一支香13,忌。
有人吊丧,孝子们须长跪长哭不起,己示孝心14,忌。
吊丧其间孝子孝女们垢面素食,禁止梳洗打扮15,忌。
送葬路上禁交头接儿,禁互相喊对方名子16,忌。
村中邻居有死人的,禁止唱歌歌舞17,忌。
死者口中须含寖口钱,左手抓钱右手拿馒头直类的18,亡者入殓棺内头不能接触到前挡木板,后脚不能只接后挡板,要有衣物类隔开19,孝子守三年,就是孝子孝衣三年才可不穿20,老人迷流之际既穿上寿衣21,病人断气亲人应全部到场,送终22,老人咽气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23,去世当日设灵堂,点香油灯,点素焟,点香,烧买路钱24,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25,吊丧期间,亲人垢面素食,以示悲恸26,出丧期间禁喊名字27,抬棺者不能说沉或者重28,孝子全身披麻戴孝,扛着招魂幡,摔老盆29,孝子由其妻兄或妻弟架扶,引领灵柩30,棺木下葬时孝子应在墓穴外跪哭,不能眼看着棺木下坑31,墓穴应整理平,棺木前低对长子不利,后低对幼子不利32,棺木下好,由族长带孝子定向口33,定好棺木,由长子手捧土撒于棺上磕头,亲人依次,后埋土34,在堂屋出棺时,应用雨伞庶棺,用锯比划锯断门坎35,入殓前棺入要装裱,放垫背钱,垫背钱依七星型式摆放36,亡者由长子抱头,后依次抓孝带(几个儿女亡者身下就儿条白布条)把死者放入棺中,各人抽出孝带系在自己腰间37,入棺后用两端悬有铜钱的红钱对准鼻尖牵于棺中“分经”,会后盖棺38,盖棺后用秤砣在棺顶猛击三下,“棺材头顶三声响,方知自己是亡灵39,下扣,棺木两厢各有两个木扣,由木匠下扣,孝子们应喊亲人躲扣40,停灵吊丧,有亲友来吊祭完毕,亡人直系儿孙应谢祭,41,亡者出殡三天后圆坟42,出殡埋完坟,不能把坟头包好43,埋完坟招魂幡应打歪,要向没亲戚的一个方向打44,埋完坟送葬者回到家前不能说话45,出殡结束孝子要一个人回到坟地去烧回头纸46,上祭,分五扣礼,十二扣礼,二十四扣礼,三十六扣礼,七十二扣大礼47,出殡时路上应有人负责撒纸钱,放鞭炮48,亡者不过三年,孝子家不准贴春联49,亡者过一七后,孝子们要去舅父家谢孝50,老人亡去,应在家门口男左女右立魂纸幡,亡者年龄多大纸幡就做几层51,报丧,由邻居帮忙去,亲戚家报丧,回来后必须在亡者家吃饭52,出殡前,所有送葬人必须吃饭,空腹不上坟。
丧事丧事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

丧事-丧事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丧葬本是禁忌及忌讳较多的仪式,在民间关于丧葬的一些禁忌分别都有哪些呢?民间丧葬六大忌讳事项又是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民间丧葬六大忌讳事项1、忌出葬时,抬棺者说「重」字:在出殡时,抬棺者应保持肃静,禁讳说到「重」这个字。
若不小心脱口而出,可能会生出变故,如棺柩更重而更加抬不动,或是于行进间,抬捍断裂导致棺木掉落地上。
2、忌带孝者观看建庙、婚嫁,或接触产妇及婴儿:因一般人认为带孝者身上带有不祥之气,所以凡是与神事及喜庆有关的场合,如建庙、安灶,或是婚礼、喜宴,都应避免参加。
否则在带孝者的凶气感染之下,将导致建庙不灵,或新婚夫妻感情不睦。
丧事而若带孝者接触到产妇或婴儿,将致使产妇难产,以及婴儿夭折等不幸的事发生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冲克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克」的道理,如果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么不论亡者的亲朋或好友,凡是午年出生的人,都不能参加送葬仪式。
此外,孕妇、婴儿,也禁忌送葬,恐怕沾染到不祥之气。
3、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肖相冲克:在丧礼上,通常会贴有一张告示牌,说明有那些生肖是与死者的生肖相冲克,必须回避。
有的还会在灵堂里放一盆水,给来参加丧礼的来宾洗涤,以除不祥之气。
4、忌入殓时啼哭,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在举行入殓仪式时,亡者的亲友应当保持冷静。
此时忌讳有人啼哭,否则会使亡者不忍离去,其魂魄将无法升天,而滞留丧宅。
若因啼哭而不小心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将使得亡者留恋人间,不得转世超生。
5、忌七月时出葬:七月被一般民间视为鬼月,此时阴间的鬼门大开,许多鬼魂被流放到阴间来。
若于七月出葬,可能会招引更多的鬼魂出现,鬼煞大作,对丧家更为不利。
6、忌守丧期间剪发、剃胡须:根据民间的习俗,在家有丧事期间,其亲人不能剪发及剃胡须。
丧事一般人认为这是为了表示极度哀伤悲痛,以致于无法顾及修饰边幅。
而其另外的用意,则是为了避邪,以不修边幅的模样,使自己跟平常看起来不一样,让亡灵鬼魂认不出来,以免受到侵扰。
死亡禁忌

浅谈汉语中“死亡”委婉语内容提要: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委婉语能够深刻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古人习惯用十分隐晦的词句替代“死亡”,现代人则用较通俗的委婉语表达对于死者的尊敬,而在网络流行语中“死亡”替代语更为直白甚至变异成戏谑的词语用来表达特殊情感。
关键词:死委婉语由来词义分工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即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
委婉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合编)中描述委婉语为“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
”委婉语的存在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和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替代。
就“死”这个字在汉语中而言,书面语用“去世”代替“死亡”,口语中用“走了”代替“死亡”等。
对于“死亡”的禁忌与委婉,可谓是最丰富与繁琐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都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抑或是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涌现出一些与“死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替代词语,用来转换表达死亡的含义。
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纵观古今汉语的演变,可以看到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名目繁多,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本文将结合本人的主观感受及最基础的结构分类,探寻人们对于”死亡”理解的发展与变迁。
一、“死亡”委婉语的由来我们都知道,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死亡禁忌的委婉语,根据《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记载的从古至今表达的“死亡”禁忌的委婉语观点来看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两个特点,1数量繁多,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有400多钟。
2分类细,对地位、职业、死因、长幼等不同的人的死亡说法不同。
这些委婉语与汉民族的哲学、封建等级观念、宗教、丧葬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可不知的丧葬八大禁忌

不可不知的丧葬八大禁忌不可不知的丧葬八大禁忌随着丧葬仪式的传承,也就形成了严格的丧葬文化,各地习俗虽有不同,但丧葬仪式中的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禁忌,下面店铺详细介绍不可不知的丧葬八大禁忌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丧葬的八大禁忌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
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二、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
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
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
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三、入殓时候的忌讳逝者入殓的时候有很多忌讳。
1、入殓的时候忌讳泪洒尸身在入殓的时候,亲人们要暂时忍住悲伤,控制住眼泪,以免泪洒尸身。
2、入殓前后忌讳猫、狗接近尸体,认为会引起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3、棺材忌讳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为佳,禁用柳木。
因为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恐会绝后。
四、报丧的禁忌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白布、白纸,让人们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
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
父母去世,确定了葬礼的日期后,孝子要去亲戚家报丧。
报丧时讲究孝子未进屋,先跪在室外行礼,向亲戚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礼的时间。
五、葬礼日期、墓地的选择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一下子走远的,死亡会涉及很多事项,所以古人尤其重视葬礼日期的选择,以免引发系列的不幸。
中国民间禁忌——丧葬禁忌

中国民间禁忌——丧葬禁忌中国民间禁忌——丧葬禁忌古人强调“死事如事生”,对丧事是非常重视的。
另外,死毕竟是人所不愿意的,是可怕的事,不吉利的事,避之唯恐不及。
所以,关于丧葬的禁忌就自然产生了。
《礼记·曲礼》说:“临丧不笑”、“望柩不歌”、“适墓不登垄”。
邻居有丧事时,舂米时不能口里发出用力的声音,村子里有丧事时,不能在村内巷子里唱歌。
还有“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葬不由径,送葬不避凃潦,临丧则必有哀色”等,都是古代丧葬的禁忌。
这些禁忌是出于对死者的哀思和对亲属的同情,并无别的含义。
死者的装殓也有各种禁忌,比如口里不能空着,古代有含玉的习惯,叫做“琀”,后代有含饭团的习俗,现代多为口含钱币。
有的地方忌给死者穿黑色寿衣,说会变成驴;有的忌穿皮革衣服,认为那样会变成兽。
死者入棺,脚忌悬空,要踏在棺板;头忌顶着棺板,要隔以衣物。
入殓时,亲属哀哭的眼泪忌讳滴在亡者遗体上。
出殡忌双日,有的地方还忌讳正午出殡。
送葬忌讳回头看,忌讳从原路回来。
参加葬礼和送葬的人忌穿黑白两种颜色以外的衣服。
行人忌讳碰上出殡的队伍。
但也有一种思想认为出门路遇出殡是有吉庆的预兆的,因为棺材与“官、财”谐音。
反而遇到嫁娶则不吉。
亲属服丧的时间,古代有严格的礼制,时间长短依亲属关系而定,儿子为父亲一般要服丧三年,古代“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也把老师当做父亲看,所以孔子的学生为孔子也服丧三年。
孝子孝女服丧期间的禁忌也很多:比如忌吃荤,忌嫁娶,忌庆典,忌到热闹的地方,忌远行,忌重大工程,忌行房事等等。
这些禁忌遵守的时间当然各地不一样,甚至因人而异。
丧事 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

丧事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丧葬本是禁忌及忌讳较多的仪式,在民间关于丧葬的一些禁忌分别都有哪些呢?民间丧葬六大忌讳事项又是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民间丧葬六大忌讳事项1、忌出葬时,抬棺者说「重」字:在出殡时,抬棺者应保持肃静,禁讳说到「重」这个字。
若不小心脱口而出,可能会生出变故,如棺柩更重而更加抬不动,或是于行进间,抬捍断裂导致棺木掉落地上。
2、忌带孝者观看建庙、婚嫁,或接触产妇及婴儿:因一般人认为带孝者身上带有不祥之气,所以凡是与神事及喜庆有关的场合,如建庙、安灶,或是婚礼、喜宴,都应避免参加。
否则在带孝者的凶气感染之下,将导致建庙不灵,或新婚夫妻感情不睦。
丧事而若带孝者接触到产妇或婴儿,将致使产妇难产,以及婴儿夭折等不幸的事发生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冲克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克」的道理,如果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么不论亡者的亲朋或好友,凡是午年出生的人,都不能参加送葬仪式。
此外,孕妇、婴儿,也禁忌送葬,恐怕沾染到不祥之气。
3、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肖相冲克:在丧礼上,通常会贴有一张告示牌,说明有那些生肖是与死者的生肖相冲克,必须回避。
有的还会在灵堂里放一盆水,给来参加丧礼的来宾洗涤,以除不祥之气。
4、忌入殓时啼哭,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在举行入殓仪式时,亡者的亲友应当保持冷静。
此时忌讳有人啼哭,否则会使亡者不忍离去,其魂魄将无法升天,而滞留丧宅。
若因啼哭而不小心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将使得亡者留恋人间,不得转世超生。
5、忌七月时出葬:七月被一般民间视为鬼月,此时阴间的鬼门大开,许多鬼魂被流放到阴间来。
若于七月出葬,可能会招引更多的鬼魂出现,鬼煞大作,对丧家更为不利。
6、忌守丧期间剪发、剃胡须:根据民间的习俗,在家有丧事期间,其亲人不能剪发及剃胡须。
丧事一般人认为这是为了表示极度哀伤悲痛,以致于无法顾及修饰边幅。
而其另外的用意,则是为了避邪,以不修边幅的模样,使自己跟平常看起来不一样,让亡灵鬼魂认不出来,以免受到侵扰。
丧葬禁忌避讳

丧葬禁忌避讳华人的丧葬活动中,为了达到祭祀的效果和目的,人们设计了许多禁忌规约。
这些禁忌规约,都是不能违反的,否则就会触怒神灵,也是对逝世者不敬。
以下是一些较常见的丧葬禁忌:1、忌双日出殡是古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
以为双日出殡有死两人的意味,因而出殡时必择单日,忌于双日举行。
2、灵前忌猫是古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
死者于出殡前,停尸守灵,忌猫接近,认为猫触及或跳越尸体,死者会骤然直立,祸害家人。
3、忌理发是古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
家中如有人去世,男人在一个月内不得理发、刮脸,一般是在长辈亡故时,由晚辈恪守,以为头发受之父母,先亲去世,留发以示哀痛、孝行与思念。
另有地区认为是旨在改变自己形貌,使亡灵不能辨认,以避免灾祸。
此外,尚有认为婴儿出生后百日始能理发,否则会有夭折之祸。
4、忌泪洒尸身古时流行于安徽及其他地区的禁忌习俗。
家中如有人死亡,为死者穿衣服时忌悲泣,以免泪洒尸身。
否则,认为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
因而成为禁忌。
亦有忌猫经过死者尸体之说,否则会有相同后果生。
5、忌日禁乐是古代时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
即亲丧(亲亡)之日,忌举吉事,如饮酒作乐等,俗称为“忌日”,或称“忌食”。
《礼记-檀弓上》云:“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此乃礼仪与人伦之常,历代相沿成俗,今日仍然流行。
6、忌正午出殡是流行于黎族地区的禁忌习俗。
黎人家中如有人去世,多于上午死下午葬,或下午死次日葬,在家停尸时间甚短,但忌于正午时分出殡。
认为违忌时会招致凶灾。
7、忌棺从门出是古时满族地区流行的禁忌习俗。
认为门是供人出入之所,忌死人通行,否则以为不吉,因有从窗户出棺的习俗。
8、忌火葬是古时藏族地区流行的禁忌习俗。
藏族大活佛,大喇嘛或部落头人去世时用火葬。
亦有不分男女或尊卑普遍均用火葬的。
但是,在田禾生长的季节里则禁忌火葬,如犯忌时,认为会收成无获,人畜遭灾。
民间丧葬习俗禁忌52条,农村人不能不知的丧葬禁忌

民间丧葬习俗禁忌52条,农村人不能不知的丧葬禁忌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丧葬丧事礼仪禁忌,好多人都避讳这个话题,但每个人都面要面对这个事,每个人都要接触这个事,特别是上岁数的人父母辈年岁已高。
世人谁能躲的过这条路?不能不知的:丧葬礼仪禁忌丧葬禁忌1,忌,在外死的人直接回家如,要停在大门外面,棺木搬运要脚前头后的搬运,意示反常。
2,忌,晚饭后至夜里12点前死的人,己吃完一天三顿饭,没给后代留顿饭,示为不吉利,死者儿女每年过年时要在村里要5家饭,而且连要三年,后代就不会穷了。
3,忌,病人临终时不能在他原来睡的床上断气,要在正厅搭一临时床板或者废床,将既要咽气的人抬上此床上。
4,忌,孝子给亡者穿寿衣,忌孤寡之人给亡者穿寿衣,亡者穿寿衣为单数忌穿双数,忌穿九件。
5,忌,入殓时与死者属相相克者避开,入殓时所有人都不能哭,眼泪且不能滴入棺内。
6,忌,穿绸子,说绸子。
不能穿缎子,说缎子。
7,忌,出殡抬棺者,忌说重沉,那边说那边重。
8,忌,停灵期间禁忌,猫、狗进灵堂接近亡者。
9,忌,挖掘墓坑前要孝子先动破土,为开穴。
10,忌,老人迷流之际就要为其穿上寿衣,亲人勿必全到床前,送终。
11,忌,断气后,长子叫魂(招魂)。
12,忌,设灵堂,点燃长明灯,烧纸钱,点上一支香。
13,忌。
有人吊丧,孝子们须长跪长哭不起,己示孝心。
14,忌。
吊丧其间孝子孝女们垢面素食,禁止梳洗打扮。
15,忌。
送葬路上禁交头接儿,禁互相喊对方名子。
16,忌。
村中邻居有死人的,禁止唱歌歌舞。
17,忌。
死者口中须含寖口钱,左手抓钱右手拿馒头直类的。
18,亡者入殓棺内头不能接触到前挡木板,后脚不能只接后挡板,要有衣物类隔开。
19,孝子守三年,就是孝子孝衣三年才可不穿。
20,老人迷流之际既穿上寿衣。
21,病人断气亲人应全部到场,送终。
22,老人咽气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
23,去世当日设灵堂,点香油灯,点素焟,点香,烧买路钱。
24,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语中“死亡”委婉语
内容提要: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委婉语能够深刻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古人习惯用十分隐晦的词句替代“死亡”,现代人则用较通俗的委婉语表达对于死者的尊敬,而在网
络流行语中“死亡”替代
语更为直白甚至变异成戏谑的词语用来表达特殊情感。
关键词:死委婉语由来词义分工
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即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
委婉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合编)中描述委婉语为“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
”委婉语的存在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和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替代。
就“死”这个字在汉语中而言,书面语用“去世”代替“死亡”,口语中用“走了”代替“死亡”等。
对于“死亡”的禁忌与委婉,可谓是最丰富与繁琐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都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抑或是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涌现出一些与“死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替代词语,用来转换表达死亡的含义。
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纵观古今汉语的演变,可以看到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名目繁多,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本文将结合本人的主观感受及最基础的结构分类,探寻人们对于”死亡”理解的发展与变迁。
一、“死亡”委婉语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死亡禁忌的委婉语,根据《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记载的从古至今表达的“死亡”禁忌的委婉语观点来看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两个特点,1数量繁多,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有400多钟。
2分类细,对地位、职业、死因、长幼等不同的人的死亡说法不同。
这些委婉语与汉民族的哲学、封建等级观念、宗教、丧葬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哲学的影响。
在中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但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谈生,更加关注现世,回避说死。
“好死不如赖活着”“言生不言死”就是这种文化的积淀,于是死亡就成了最恐惧、最忌讳、最不愿谈论的话题。
涉及死亡的话题。
涉及死亡话题时,人们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对人对己大量使用委婉语。
2.封建等级观念对语言的影响。
中国人历来重视社会等级身份。
早在周代,就把人分为“十等”,在现代的中国人的思想中还保留了人分三六九等的观念。
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反映在死亡禁忌上,人生前所处的社会等级不同,死后所用的死亡委婉语也不同,依人生前地位的尊卑而分等级。
3.宗教对死亡委婉语的影响
在搜集有关“死亡”的委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跟宗教有关的词汇来代替死亡。
例如:逝世、辞世、归西、圆寂等等。
宗教对于汉民族的生死观产生巨大影响,东汉时期道家形成,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道教则进一步追求生命不死、肉体成仙,称人死为“仙逝”或“仙游”。
道教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世人是可以脱胎换骨,超凡成仙的,没有必要等到死后才来超度灵魂,因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大都与成仙有关。
道教认为人死犹蝉之脱壳,称“蝉蜕”或“蜕化”;或如鸟生双翼飞升,称“羽化”;或传说得道成仙便乘白鹤而去,于是,称“骑鹤”或“化鹤”。
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人们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愿望,以及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去超越死亡,寻找生命寄托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心态。
除了土生土长的宗教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之为“涅槃”,意为进入一种永恒寂灭的精神状态,而其根本宗旨,则是为人指点迷津,灭绝苦源。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流传、渗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今天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就是源自佛教词语。
但是,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语却大都未能跨出佛门,如:圆寂、坐化、登莲界等。
因此,上述佛教所用的“死亡”委婉语至今只用于指僧尼之死。
佛教以业报轮回来解释人的生死,实际上同以灵魂肉体来解释人的生死一样,最终赋予了人以超越死亡达到不朽的性质。
来源于佛教词语融入到汉民族的词汇中,与死亡有关的有,“归寂、归西、归真、圆寂、坐化、涅槃”。
二、等级制度中的死亡词汇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于等级观念不仅体现在称谓上,对于“死亡”的不同表达也能深深的感受到,等级的存在,对于“死亡”的表达有“崩”“W”“卒”“死”“没”。
具体说来,古代帝王或王后死亡叫做“崩”。
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云:“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礼记.曲礼下》中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W,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阶级地位较高的人死可以称作“升天”,而普通百姓死后便被称作“入土”。
光《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记载的描述皇帝死后的死亡称谓就有28个,它们是:暴崩、崩驾、崩逝、崩殂、宾空、宾天、大违、大行、大忧、登假、驾崩、宫车宴驾、弃朝、弃群臣、弃天下、千秋、千秋万古、千秋万岁、千秋万世、山陵崩、上宾、上仙、升遐、升驭、晚驾、晏驾、宴归、铸鼎。
体现出了对权利拥有者的尊敬与仰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阶级的人,死亡有不同说法,地位越高,用来描述死亡的替代语就越隐晦委婉,体现出一种尊重,反之社会地位越卑贱,就只用一个死字。
三、不同词语色彩的死亡词汇
对于死亡的含义,不仅仅停留在悲伤的色彩上,中国古代有一个词,让很多外国人不能理解,就是“红白喜事”。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来讲,结婚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这个毋庸置疑,而把丧事也归到喜事中,显得不那么合乎情理。
其实,在红白喜事这个词语中的白事指的是年龄大的人,生理正常的死亡,被称作为寿终正寝。
对于死者或家人都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而悲剧色彩的死亡词汇,多用于年龄较小或者青年时的不幸死亡,被称为夭折、短命。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色彩背景,会用到不同色彩的死亡的词汇。
四、不同身份中的死亡词汇
还有不同的死者身份:“千秋万岁”用于帝王;而“命归黄泉”“撒手人寰”则用于平民百姓。
“香消玉殒”“葬玉埋香”等用于美女;“英勇就义”“为国捐躯”用于英雄;“英年早逝”用于文人。
汉语中“死亡”的不同说法,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之死。
五、就死亡方式而言的替代词
不同的死亡方式也会牵扯出很多不同的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
“行将就木”“弥留之际”是即将死亡;而“百年之后”“千秋之后”则是死亡之后。
不同的死亡方式有:“寿终正寝”是正常死亡;而“山高水低”“三长两短”却是意外死亡。
“一病不起”是病死;而“马革裹尸”是战死;“葬身鱼腹”是溺死;而“自寻短见”是自杀而亡。
六、丧葬等习俗对于“死亡”委婉语的影响
汉民族长期实行土葬制,与这一丧葬习俗有关的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归土、归山、进土、就木、埋玉、入地、入土、填沟壑、行将就木、宿草、掩泉。
”等。
总结:在汉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繁多的死亡委婉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了。
但从历史角度看,历史上对死亡的避讳对现代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对现代社会中以不同形式和内容反映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世界、对自身的再认识,有关死亡的新的委婉语将会不断出现。
参考文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王力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汉语死亡禁忌的来源及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