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生活禁忌
蒙古族日常生活八忌

蒙古族日常生活八忌1.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和火神、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与神灵。
所以,进入蒙古包后,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炉或脚蹬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将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从锅中扎取肉食。
2.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
牧民视水为生命之源,非常注意节约用水,并养成了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的良好习惯。
3.病忌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者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相当于挂出了“闲人免进”的牌子,以示家有重患者,不待客。
4.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忌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个明显的标志。
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红布条,客人见此止步。
5.做客忌牧民虽好客,但做客忌讳亦多。
客人进蒙古包时,切忌挽着袖子,或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将鞭子放在门右,且要立放。
进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而受主人冷待。
6.忌蹬门槛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忌蹬踩门槛。
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与此类似的禁忌。
古代,如有人误踏蒙古大汗宫帐的门槛,无论是谁,必被立即处死。
此禁忌风俗沿袭至今。
7.忌摸头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抚摸小孩的头部,认为生人手不洁,摸了孩子头部,会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发育。
8.忌打狗到牧民家做客,切忌打骂主人家的狗,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极大的不尊重。
俗话说“打狗看主”,看在主人的面子上,千万不要打骂主人的狗。
骑马到牧民家做客,一定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来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被狗扑咬而发生宾主俱不愉快的事情。
(选自马志洋编《内蒙古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
各民族生活禁忌_

蒙古族的禁忌和见面礼

蒙古族的禁忌:骑马、骑驼或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以免惊动畜群;马鞭⼦要放在门外,以⽰对主⼈的尊敬;进蒙古包时从右边掀门帘,不能从左边掀门帘;给⼈递⼑,⼑尖不能对准对⽅,⽽应把⼑把递给对⽅;不⾷⾃死动物、驴⾁、狗⾁、⽩马⾁;众⼈吃⽺背⼦时,肩胛⾻⾁、胸椎⾻⾁不能独⾷,⽽要众⼈分⾷,否则视为失礼;不向⽕扔脏物、吐唾味,认为⽕星圣洁之灵;出⼊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等。
蒙古族见⾯礼:握⼿或向对⽅稍弯腰,抬起双⼿,⼿⼼向上。
问:“他,三拜努?Ta SanBainu?"答:“三,他三拜努。
San , Ta San Bainu”。
献哈达:这是最庄重的礼节。
对长辈,双⼿捧过头;对平辈,双⼿平举;对晚辈,将哈达搭在脖⼦上。
敬⿐烟壶:这是⼀种传统礼仪,长辈闻后归还;同辈互相闻过之后归还。
蒙古族的生活禁忌

蒙古族的生活禁忌蒙古族长期从事草原畜牧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民俗禁忌。
例如初春季接羊羔、春夏之际的剪羊毛和打马鬃、做耳记,以及制毡和割势等重要生产环节都有规模不一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和一套严格的礼仪禁忌。
蒙古族逐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水产生了崇敬之心,忌讳在河水里洗澡,不能在河水里洗脏东西、倒垃圾等,保护水资源成了蒙古族人的共识。
蒙古族人具有很深的自然崇拜观念,在狩猎前,人们聚集在一起,怀着敬畏的心举行着火净仪式和工具涂抹仪式。
熊熊燃烧的两堆篝火旁各矗立一支3米长的苏鲁锭(长矛),由长绳连结,绳端的哈达随风起舞,像是传达着神的旨意。
人们一一从篝火中间穿过,意味着得到了净化,得到了神的认可与祝福。
人们手握着弓箭、猎枪、布鲁、猎夹、套索,用鲜血或动物油脂涂抹,祈祷打猎成功,祝愿能满载而归。
这些工具一经涂抹仪式后,特别禁忌别人使用和触摸。
举行完仪式,人们开始出发狩猎,狗儿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马儿也呼呼得吹气催促着主人。
人们按照分工将整个山谷围住,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惊得野兽四处逃窜。
老猎人骑着马飞奔在山谷中,狗儿东奔西突地智斗着野猪,既挡住野猪的去路,又与它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这时老猎人忽然从马上一跃而下跨在野猪背上,抽出尖刀扑哧一声插入野猪脖颈。
野猪被制服了,人们欢呼庆祝英雄的收获。
狩猎场面惊心动魄,但人们始终恪守着传承了多年的规矩,那就是不能猎取有孕动物和哺乳中的动物,不能猎杀正在交精的野兽,不能猎杀候鸟,不能猎杀天鹅,不能猎杀成对飞翔的禽鸟,不能破坏鸟巢。
这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根植于蒙古族人的脑海中,他们感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同样也爱护着大自然的一切。
解放后,狩猎这种生产方式基本消失,更多的蒙古族人仍在农村牧区从事着农牧业生产。
畜牧业是古代蒙古族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草原游牧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它高度仰赖自然。
“投奔到好去处吧,到好处转世吧,再生变成人吧,你为我们尽力了。
”这是主人杀羊前的祈祷。
蒙古族有哪些习俗和禁忌

蒙古族有哪些习俗和禁忌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民族禁忌了,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蒙古族的习俗和禁忌。
蒙古族习俗蒙古族基本习俗一、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
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
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蒙古族基本习俗二、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蒙古族基本习俗三、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
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蒙古族基本习俗四、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
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
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
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
蒙古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族有什么风俗习惯蒙古族有什么风俗习惯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分布地域广阔,每个地方的习俗多彩多姿。
下面店铺推荐蒙古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礼仪风俗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
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
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
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
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
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
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
蒙古族八大禁忌是什么?

蒙古族八大禁忌是什么?
蒙古族的八大禁忌是指:
火忌、水忌、病忌、产忌、做客忌、蹬门槛忌、摸头忌和打狗忌。
以上是任何一本《旅游指南》都会提到的蒙古民俗,本身并不足为奇。
但是,这些禁忌只是书本内容,而不是现实的体现。
换言之,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具体到蒙古各地,情况也都有所不同。
同样是饮食禁忌,锡林郭勒的蒙古族,强调客人在接受主人递给的奶茶时,应该双手递接(这也算不上禁忌吧);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则禁用筷子敲碗,吃肉忌噎气,忌在白开水放盐,夫妻吃羊后腿肉时,必须分吃胯骨肉。
更不用提还有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阿拉善等其他地区的禁忌了。
如果把这些琐碎而又具体的禁忌都算上的话,又何止是八大禁忌能概括的呢?
因此,大家去内蒙古地区旅游的时候,只要对当地群众报以尊重的态度就行了。
例如,摸头忌是指生人不要摸蒙古小孩的头,但只要你尊重对方,就不会冒失地摸人家小孩的头,这所谓的禁忌也就变成了一句废话。
以上就是对蒙古族禁忌的说明。
中国各民族禁忌

中国各民族禁忌蒙古族蒙古族厌恶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
在饮食上,蒙古族忌食虾、蟹、鱼、海味等。
蒙古人忌讳别人(包括客人)骑着马在蒙古包门口下马和骑马闯进羊群,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
客人不经允许不可擅自进入包内,在蒙古包内不能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
不能从主人的衣帽、被褥、枕头上跨过,不能在包房内吐痰,出包房不能踩门槛。
藏族藏族人忌食鱼、虾、骡、马、驴、狗肉;一般还不吃海味。
他们不吃鸡、鸭、鹅等家禽。
因为按藏族传统,食用的是偶蹄动物,视其它动物为恶物,而鸡鸭鹅是五爪,是奇数,因而不食用。
藏族人视佛像、佛供、寺庙中的经书、钟鼓,一般人佩戴的佛珠为圣物,不可触模。
他们还忌讳在寺庙附近砍伐树木,高声唱歌,钓鱼、捕鱼。
在牧区,进室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
家门口生火、帖红布条、插树枝获门口木杆倒立,表示家里有人生病或妇女生育,忌讳他人进内。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
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
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苗族苗族人民忌讳其它民族称他们为“苗子”,而喜欢他们的自称“蒙”。
黔东南等一带的苗族在立春第一次春雷响后三天之内不能出工。
湘西苗族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忌讳挑粪。
苗族人不喜欢吃羊肉,忌讳吃狗肉,禁止杀狗、打狗。
在苗族吃糍粑,不能拍了灰再吃。
和苗族人嬉闹时,不能用绳子或布带捆他们。
苗族人在门口悬挂草帽或插青树叶,或者苗族人在举行婚丧祭祀等仪式时,客人不要进屋。
路上遇到新婚夫妇,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
黎族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
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的生活禁忌
蒙古族长期从事草原畜牧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民俗禁忌。
例如初春季接羊羔、春夏之际的剪羊毛和打马鬃、做耳记,以及制毡和割势等重要生产环节都有规模不一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和一套严格的礼仪禁忌。
蒙古族逐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水产生了崇敬之心,忌讳在河水里洗澡,不能在河水里洗脏东西、倒垃圾等,保护水资源成了蒙古族人的共识。
蒙古族人具有很深的自然崇拜观念,在狩猎前,人们聚集在一起,怀着敬畏的心举行着火净仪式和工具涂抹仪式。
熊熊燃烧的两堆篝火旁各矗立一支3米长的苏鲁锭(长矛),由长绳连结,绳端的哈达随风起舞,像是传达着神的旨意。
人们一一从篝火中间穿过,意味着得到了净化,得到了神的认可与祝福。
人们手握着弓箭、猎枪、布鲁、猎夹、套索,用鲜血或动物油脂涂抹,祈祷打猎成功,祝愿能满载而归。
这些工具一经涂抹仪式后,特别禁忌别人使用和触摸。
举行完仪式,人们开始出发狩猎,狗儿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马儿也呼呼得吹气催促着主人。
人们按照分工将整个山谷围住,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惊得野兽四处逃窜。
老猎人骑着马飞奔在山谷中,狗儿东奔西突地智斗着野猪,既挡住野猪的去路,又与它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这时老猎人忽然从马上一跃而下跨在野猪背上,抽出尖刀扑哧一声插入野猪脖颈。
野猪被制服了,人们欢呼庆祝英雄的收获。
狩猎场面惊心动魄,但人们始终恪守着传承了多年的规矩,那就是不能猎取有孕动物和哺乳中的动物,不能猎杀正在交精的野兽,不能猎杀候鸟,不能猎杀天鹅,不能猎杀成对飞翔的禽鸟,不能破坏鸟巢。
这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根植于蒙古族人的脑海中,他们感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同样也爱护着大自然的一切。
解放后,狩猎这种生产方式基本消失,更多的蒙古族人仍在农村牧区从事着农
牧业生产。
畜牧业是古代蒙古族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草原游牧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它高度仰赖自然。
“投奔到好去处吧,到好处转世吧,再生变成人吧,你为我们尽力了。
”这是主人杀羊前的祈祷。
宰杀牲畜不能在畜圈里进行,否则要玷污浩特,折损牲畜福气。
祈祷完毕,主人用刀划开羊的胸口,手伸入胸膛将羊的大动脉拧断,汩汩的鲜血冒了出来,很快羊便结束了痛苦。
蒙古族人宰杀牲畜禁忌抹脖子,禁忌使动物头部和肢体分离,不能说“流血”,而代之谓“流朱砂”。
并不是所有的牲畜都可以宰杀,在蒙古族人的牧场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有着耳记,老态龙钟却悠闲漫步的牲畜。
这些牲畜或者是为主人繁殖过牲畜的“有功之臣”,或者是供主人多年骑乘有了感情,或者是在战争、狩猎或比赛竞争中出过大力,这些牲畜即使丧失了繁殖能力,又不能骑乘,也不能宰杀或出售,要待其老死后葬于洁净高地,否则怕触怒天神,折损福气。
狼是草原上危害人畜的凶残野兽,蒙古语称狼为“超闹”,但避讳这样直呼,通常代之以“和林闹浩”(野狗)、“阿布该”(那玩意儿)等。
传说中,狼是天狗变化而来的。
蒙古大汗要准备一千只羊祭祀天狗,但没有那么多羊,就承诺不够的羊天狗可以自己去抓着吃。
在蒙古族人心中狼吃羊是天经地义的,因此蒙古族人禁忌射死狼,只是为保护牲畜而将狼赶走,能不杀就不杀。
如若猎杀了狼,为了防止狼报复,禁忌直接回家或回村。
在生活中,蒙古族还有其他很多禁忌: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冲接刀者,应反之;忌用碗在水缸、锅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磨台、井口、绳上跨过;忌以鞋、袜、裤为枕。
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佛阁;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走等等。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语言、行动、日期的选择,无不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大自然的感谢,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蒙古族人千古不变的选择。
对于蒙古族这些禁忌习俗,特古斯巴雅尔教授认为:“文化的核心是宗教,所有文化都是宗教发展而来的。
”蒙古族人从远古祖先那里继承了对自然的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各种禁忌也表现出蒙古族人期望得到大自然的恩赐,感谢大自然,并
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理念。
萨满教和黄教对蒙古族人影响深远,在生产生活中很多关于祭祀、节日礼仪等各方面的禁忌,都深深打着萨满教和黄教的烙印。
“蒙古族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在解放后很多都发生了改变,最重要的是形式可以变,但传统文化的精神不能变。
虽然蒙古族传统文化遭遇了断层,但将来在文化传承方面,繁琐的内容会有所简化,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保护意识的加强,会有部分民俗恢复过来。
”特古斯巴雅尔教授对蒙古族民俗保护和继承的前景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