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宗教信仰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一、引言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草原之一,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草原牧歌、马背上的奔驰、蒙古包中的烤羊肉等充满了诗意和神奇。
而随着时代发展,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也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充满了魅力和吸引力。
二、深度探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1.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达斡尔族的套马节、鄂温克族的独木舟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合,也是各族群众交流、娱乐和放松的重要方式。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还体现在一些日常生活中。
蒙古族的“白嘎”、达斡尔族的“冷林盖”等传统服饰,以及传统的马术技艺、牧歌传唱等,都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2. 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蒙古族信仰的藏传佛教、萨满教等宗教文化与汉族的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融合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
这种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婚嫁、丧葬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宗教与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
3. 美食与饮食习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美食与饮食习惯也是其民族风俗的一大亮点。
当地的烤羊肉、奶酪、奶茶等特色美食不仅口味独特,而且融合了草原牧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成为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三、总结与回顾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是一种蕴含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独特风貌。
从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到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再到美食与饮食习惯,这些都是构成呼伦贝尔大草原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来说,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民族风俗,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也能够增进我对呼伦贝尔大草原这片土地的认识与理解。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我来说,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I)——蒙古族的形成、语言文字、教育及宗教信仰

( 1 . 甘肃 肃北县 委统 战部 , 甘肃 肃北
7 3 6 3 0 0 ;2 . 甘肃 农业 大学 草业 学 院/ 草业生 态系统 教育 部重点
实验 室/ 甘肃 省草 业工程 实验 室/ 中一 美草 地畜牧 业可 持续发 展研 究 中心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摘要 : 通过 查 阅蒙古族 文献资料 , 多数 学者认 为 蒙古族 源 自: 东胡一 鲜卑 ( 乌桓) 一 室 韦( 鞑靼) 一 蒙 古 。1 2 0 6年春 , 蒙古部 首领 铁木 真经过 多次征 战 终于 完成 了蒙古地 区诸 部 的统 一 大业 , 建立 了“ 伊克 ・
作者 简介 : 克那 木格 ( 1 9 6 7 一 ) , 男, 蒙古族 , 甘 肃肃北 人 , 从
事统战行政管理工作。
8 0
GRAS S L AND AND TURF( 2 0 1 3 )
Vo I . 3 3 NO . 2
蒙 古 族 草 原 游 牧 文 化 (I )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蒙 古族 的形成 、 语 言文 字 、 教 育及 宗教 信 仰
克 那 木格 , 汪 玺 , 张德 罡 , 师 尚礼
际道德教 育。
关键 词 : 蒙古 族 ; 族源; 语言; 文字; 信仰 ; 教 育
中图分 类号 : G 0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5 5 0 0 ( 2 0 1 3 ) 0 2 — 0 0 8 0 — 0 5
林地 带 , 还 有塔 塔 儿 ( 鞑 靼) 、 翁 吉刺 、 蔑儿乞、 斡亦刺、
克烈 、 汪古 诸 部 等 。1 3世 纪 初 , 蒙 古 部 首 领 铁 木 真 经 过 多次 征 战 终 于 完 成 了 蒙 古 地 区 诸 部 的 统 一 大 业 。 1 2 0 6 年春, 铁 木真 召集贵族 及 诸诺 颜 ( 官员) 在 鄂嫩 河 源举 行“ 忽里勒 台 ” ( 议会) , 建 九脚 白旄纛 , 即 大汗 位 , 号“ 成吉 思汗” , 建 立 了“ 伊克 ・ 蒙高 勒 ・ 兀鲁 思 ” _ 3 】 , 即 大蒙古 国 。从此 , 蒙古 高原及 其相 邻地 区群雄 林立 、 互 相 争伐 的局 面得 以结 束 , 近 百个 大 小 不一 各 有 名 号 的 诸 部都统 一在 大蒙 古 国的旌 纛 之 下 , 按 照统 一 的法律 和军事行 政机 构组 合 起来 。这样 , “ 蒙古” 也 由一个 部 落 的称谓 变成 蒙古 高原 各 部落 的总 称 , 形 成 了统 一 的 蒙古 民族共 同体 。
浅析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与效果

浅析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与效果【摘要】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与效果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蒙古族文化与宗教关系入手,探讨了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元素,并分析了宗教意识在电影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观众的影响。
我们发现,电影作为宗教传播的方式,在传递宗教意识的同时也起到了文化传承和美学享受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了宗教意识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深入挖掘这一领域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电影的审视,我们也更加了解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电影、宗教意识、宗教元素、文化关系、表现、影响、传播、重要性、未来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其宗教文化在蒙古族的生活、艺术和传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蒙古族信仰的宗教主要包括藏传佛教、萨满教等。
这些宗教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蒙古族题材电影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这些电影中,宗教元素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蒙古族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特殊文化。
通过分析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与效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文化中宗教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可以探讨电影作为传播宗教文化的方式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研究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与效果,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对蒙古族文化和信仰的了解,还能启发我们对电影艺术及文化传播的思考。
通过分析电影作为宗教传播的方式,可以探讨电影在传递宗教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潜力与局限,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跨文化研究和电影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蒙古族文化与宗教关系蒙古族文化与宗教关系紧密相连,宗教在蒙古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蒙古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和蒙古族传统的萨满教,这两种宗教共同构成了蒙古族的宗教体系。
试论蒙古族宗教信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试论蒙古族宗教信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荷叶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18)6
【摘要】如今的蒙古族丢了一些珍贵的传统内核,现代文明的后遗症困扰着我们,最突出的问题是蒙古族人们的凝聚力有所减弱,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内心力不强而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这现实中,蒙古族宗教信仰却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出了光芒.
【总页数】2页(P148-149)
【作者】荷叶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1
【相关文献】
1.试论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的宗教信仰
2.蒙古族宗教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3.试论孝廉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4.试论蒙古族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及其影响
5.试论党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发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赤峰元代宗教遗存看蒙古弘吉刺部的宗教信仰

从赤峰元代宗教遗存看蒙古弘吉刺部的宗教信仰作者:康建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康建国(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赤峰在元代大部分为弘吉刺部的封地,弘吉剌部作为元朝后族,其宗教信仰必然受到元朝皇族的影响。
因此赤峰地区的元代宗教遗存,反映了元朝蒙古民族宗教信仰的实际。
同时,对弘吉刺部元代宗教信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赤峰地区宗教信仰的历史和变迁。
关键词:元代;蒙古;弘吉刺;宗教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6-0007-03赤峰地区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在距今8000年前,就已经孕育了发达的文明。
到了公元10世纪,契丹民族在北方草原崛起,赤峰地区作为其龙兴之地,又一次迎来了其文化发展的高潮。
进入13世纪之后,赤峰地区作为蒙古后族弘吉刺部的封地,政治地位日显,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达。
时至今日,仍然能够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中窥得当年繁盛的景象。
在这些物质文化遗存之中,占据重要比重的便是宗教遗存。
其中除一部分是辽金时期修建的佛寺,元代沿用之外,大部分都是元朝时期由蒙古弘吉刺部统治者主持修建的,而这些宗教文化的遗存恰恰成为蒙元时期弘吉刺部独具特色的宗教信仰现实例证,展示了其文化多元的属性。
一、弘吉刺部落户漠南弘吉刺部最初生活在苦烈儿温都儿(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酷烈叶儿山)、斤(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根河)、迭烈木儿(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得尔布尔河)、也里古纳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河流域)之地。
弘吉剌部同成吉思汗所在的乞颜部落都是较早生活在漠北草原的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时期弘吉剌部加入了以乞颜部为主体的部落联盟。
正是诸多像弘吉刺一样的部落的加入,才使得成吉思汗的部落联盟不断扩大,成为漠北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在成吉思汗时期建立了震惊世界的蒙古帝国。
而弘吉刺部在加入成吉思汗领导的部落联盟后,自始至终同成吉思汗家族部保持着联姻关系,这种关系从蒙古帝国建立前到元朝灭亡,始终未曾中断。
论蒙古族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习俗

论蒙古族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习俗作者:程龙,赛音德力根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9期程龙,赛音德力根(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4010)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贡献卓著的民族。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的蒙古族约有5981840人。
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带有有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中国草原地区大部分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印记,同时具有着“马背上的民族”以及“草原骄子”的美名。
蒙古族在多年以来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蒙古族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更准确地把握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有一个更清楚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从蒙古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来介绍。
关键词:蒙古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习俗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21-02作者简介:程龙(1988-),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赛音德力根(1963-),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博士,现任河套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提名任河套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文化。
一、蒙古族生活习俗(一)饮食习惯蒙古民族以肉与奶食为主,由牧转农以后,奶肉少了,逐渐以杂粮蔬菜为主要食品,但又与汉民不尽相同,早点一般以奶茶冲泡炒米,无奶时,以清茶代替奶茶,由牛奶或羊奶加砖茶、食盐煮熬而成。
炒米是用糜子经旺火烧熟,脱皮而成,酥脆可口。
冬天,多用自制奶皮佐食。
还自制馒头、馓子当作点心佐茶食。
午、晚餐则以五谷杂粮为主,有白面、莜面、荞面、谷米等,做法与汉族不同,常用奶水和面,煮面条加干酪粉,炖肉煮面,全羊汤面等。
当代蒙古族宗教信仰及其现实意义

当代 蒙古族宗教信仰及 其现 实意义
吴 宁
4 3 0 0 7 4 ) ( 中南 民族 大 学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 ,湖北 武 汉
摘 要 : 近年来。 中 国经济发 展 势 头迅猛 , 不仅 推 动 了社 会 体制 与 利 益格 局 的 变动 、 调整 , 也 对人 们 生 活 方式 与思 想观念 产 生深 刻影响 。宗教 信仰 作 为一 个 民族精神 生活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在新 时代 下也 日渐呈 现 出多元化 特点 。本 文对 蒙 古族信 仰进行 了研 究。 关键 词 : 蒙 古族 ; 宗教 信仰 ; 和谐 社会
( 四) 蒙 古 人 的 原 始 宗教 — — 萨 满教
萨满教是古代亚洲草原游牧民族普遍信仰 的 种原始宗教 , 其思想核心是天父地母 、 万物有灵 , 因满洲通古斯语族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 。 蒙 古 萨满 教 的最 高神 明是 长生 天 , 具 有 主宰世 间万物 的神秘力量 。随着历史发展 , 长生天的概念也经历 了由过去的单纯 自然屙 陛,逐步演化为兼具 自然 、 宗 教、 哲学与政治为一体 的复合型概念 , 对推 动蒙 古族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 , 近年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影响东扩 , 萨满教在蒙古地 区的影 响力 呈衰 落态 蒙 古 族 人 民 的精 神 生 活 中 占据 着 特 殊 的地位 ,古代 蒙古 人认 为 鬼魂 是人 格化 的精灵 , 人
死后身躯不复存在但灵魂是长存的 , 因此蒙古人对 于祖先鬼魂的敬畏无以复加 , 他们甚至使用木或毡 制作偶像悬挂于帐壁之上 , 顶礼膜拜。 此外 , 蒙古人 会将 有影 响 的人死 后 的灵魂 称 之 为 “ 翁贡” , 并 把翁 贡分为善翁贡和恶翁贡 : 善翁贡可 以充 当部落 的保 护神 ; 恶翁贡会依 照其生前的习性作祟于人 , 引起 疾病。 蒙古族始终认为祖先死后仍会在暗中监视并 参 与部 落 的行 为 , 所 以提供 贡 品 , 祈 求其 保佑 。
元朝的宗教信仰与多元文化

元朝的宗教信仰与多元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宗教信仰与多元文化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元朝宗教信仰的发展、元朝多元文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元朝宗教信仰的发展十分丰富多样。
元朝时期,蒙古人带来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蒙古族的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自然崇拜宗教,它崇拜天地自然以及各种动物和自然现象。
而藏传佛教是蒙古帝国的国教,元朝从成吉思汗开始就大力推行佛教,使得佛教在整个朝代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此外,元代还容纳了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使得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最为丰富多元的时期之一。
其次,元朝的多元文化表现在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
在艺术方面,元朝继承了宋代的绘画传统,发展出了元代绘画的特色,如"末世画"和"笔精墨妙"的写意画风。
元朝的建筑也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汉、蒙、藏等建筑风格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元代建筑风貌。
在文学方面,元朝文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元曲》、《元诗》等,这些作品既受到了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又与蒙古族和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展现了元代文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此外,元朝还积极推行各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元朝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之一。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的过程中,不仅将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带到中国,还吸收了中国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在元朝时期,蒙古帝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如元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等,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元朝的宗教信仰与多元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影响。
元朝成为了一个宗教信仰丰富多样、文化多元共融的时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朝所创造的宗教和文化的多元性,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在历史上曾信奉过多种宗教,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以及与周边民族接触的不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在发生着变化。
萨满教是蒙古族的传统宗教,它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
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原始人认知水平的局限,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十分敬畏,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思想,日月、星辰、风暴、雨雪、山石林木、河流湖泊、凶禽猛兽都曾是人们膜拜的对象。
在这一点上,蒙古族早期萨满教与其他地区的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并无根本差异。
进入文明时代后,原始宗教也随着社会的需要,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表现在宗教信仰更大程度地折射着社会的现状,例如神祗系统中出现了分工,如猎神、财神、战神、火神等等。
宗教的人为化成分越来越浓厚,与人间的贫富、等级制度相对应,神界也有了高低尊卑的差异,天神腾格里神逐渐上升为主神,最后成为至上神。
人们认为世间可见和不可见的万物都是由腾格里神缔造的,他还在冥冥中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帝王都是由天神指定的,他们是“天子”。
在有文献可考的时代,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已进入了人为宗教时期,社会上有职业的萨满教神职人员孛额(男性)、依都干(女性);有了固定的宗教节日和活动,如祭天、祭火、祭神纛、祭祖等等。
“蒙克腾格里”长生天概念的产生,标志着蒙古族萨满教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13世纪初期,萨满教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吉思汗在政治斗争中也充分利用了它的影响。
在蒙古族统一前,由于各部族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一些文化发展较为进步的部族,较早地放弃了萨满教信仰,选择了其他宗教。
如克烈部在11世纪初期开始信奉基督教的异端教派聂斯托利教(蒙古人称之为“也里可温”教)。
到了13世纪初,我们知道蒙古族中的乃蛮部、汪古部等也在信仰该教。
这些部族的基督教信仰借助婚姻等关系,在蒙元时期曾对蒙古族统治集团产生过影响。
一直到20世纪,聂斯托利教的一些礼仪仍然积淀在鄂尔多斯的一些蒙古族民众的文化或习俗中。
在蒙元时期,随着蒙古族对外交往的广泛,各种宗教开始向蒙古社会渗透,像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等都不同程度地对蒙古族民众产生过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
根据史书的记载,蒙元时期最早和藏传佛教发生联系的是窝阔台汗的第三子阔端。
1247年,西藏高僧萨迦·班智达和两位侄子八思巴、恰那多吉在凉州与阔端会晤,揭开了蒙藏关系乃至中国历史的新的一页。
此后,由于忽必烈汗的政治需求,藏传佛教在元朝成为国教。
元代信仰佛教的蒙古人主要集中在统治集团内部,而民众仍然信奉萨满教;而在中亚、西亚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征服者的蒙古族逐渐被伊斯兰文化所吸引,绝大部分人最终成为穆斯林教徒。
今天的阿拉善、鄂尔多斯地区仍有少量的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
对后世蒙古族宗教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在16世纪后期。
1577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与西藏格鲁派高僧索南加措在青海会晤,确定了双方的供施关系,并决定以法律的形式将佛教确立为蒙古族唯一合法的宗教,同时将萨满教确定为非法宗教。
在蒙古各部统治者的倡导下,佛教格鲁派在半个世纪的短暂时间里,迅速传遍了蒙古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全民族的信仰。
佛教的传人,在客观上极大地丰富了蒙古族文化的体系。
佛教的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学,包括《甘珠尔》、《丹珠尔》在内的大量佛教经典被译成蒙古文,蒙古族中也产生了一大批用蒙藏文进行创作的大德高僧,寺庙一度成为蒙古社会的文化中心。
佛教促使蒙古族文化从内容到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其影响是深远的。
但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它对蒙古民族历史观、价值观的不利影响也是极大的。
尤其是在清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羁縻和弱化蒙古族,制定和推行了很多政策,其中“兴黄教,安抚众蒙古”成为国策。
在清政府的推波助澜下,佛教在蒙古地区呈畸形、泛滥发展之势,据清中叶的统计,当时内蒙古地区的喇嘛约占男性总人口的40%到50%,个别地区达到了60%左右。
清嘉庆年间,内蒙古地区佛寺有1800多座。
清末,内蒙古有寺庙1600余座,平均每个旗有佛寺20余座,个别旗达到了50到60座。
佛教在历史上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繁衍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进入近现代之后,蒙古族社会内部否定佛教、排斥佛教的思想日渐加强,信仰佛教的社会文化氛围日渐淡化。
目前在蒙古族民众当中佛教信徒所占比例较小,佛教文化的一些成分主要是以民俗、艺术、医学、文学等形式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