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俗常识

合集下载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传统风俗文化,代代相传,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一、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传统的居住建筑,也是蒙古族人民的象征。

蒙古包是由木框架和毡子构成的,外形呈圆锥形。

内蒙古的草原上到处可见蒙古包,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更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享受到温暖和舒适,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二、马术表演内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术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内涵。

每年的七月,内蒙古都会举办盛大的马术表演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马术表演,如赛马、马球等。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内蒙古人民的马术技巧,也体现了他们对马的热爱和崇尚。

三、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采用宽松的设计,适合驰骋草原。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女性则穿着宽松的袍子和裙子。

蒙古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四、蒙古族的舞蹈蒙古族的舞蹈是内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舞蹈通常以骑马和放风筝为主题,舞姿优美、独特。

蒙古族的舞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五、奶茶内蒙古的奶茶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奶茶的制作方法独特,首先将茶叶煮沸,然后加入牛奶和盐,最后搅拌均匀即可。

奶茶不仅具有浓郁的香味,还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被当地人民视为珍贵的礼物。

六、民间音乐内蒙古的民间音乐丰富多样,以马头琴和蒙古大鼓为代表。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它发出悠扬的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宁静和祥和。

蒙古大鼓则是内蒙古的传统乐器,它的声音雄壮激昂,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豪迈和热情。

七、草原婚礼内蒙古的草原婚礼是当地人民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新娘和新郎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在草原上举行婚礼。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素材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素材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素材作文素材《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

这种袍子,宽大袖长。

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

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

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

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

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2)饮食: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

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

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

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

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

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

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

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

内蒙古民俗风情[资料]

内蒙古民俗风情[资料]

内蒙古民俗风情蒙古族风俗民情都兰县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宗加镇、香加乡、巴隆乡、察苏镇等乡镇。

(一)服饰蒙古族民族服装多用羊皮制成,夏季服装为夹袍,夹袍以棉布做成,也有以绸缎、平绒制作的,如果遇到节日或喜事、文体活动等,人们就要穿上礼服,礼服系用羊羔皮缝制的长袍,以平绒或绸缎为面,以水獭皮或毛氆氇镶边,男袍与藏族长袍基本相似。

蒙古族女袍为对襟长袍,呈长方形,比较窄小,妇女节日礼服为对襟开长袍,外边套齐肩无袖长褂。

(二)饮食蒙古族主要饮食有手抓肉,即将牛、羊肉切成适当的小块,放入锅内加水和食盐烹煮,有的也配以佐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

风干肉是把肉切成细条,撒上盐沫,风干保存,以备春季或外出食用。

灌肠有肉肠、血肠、面肠,肉肠灌人剁碎的羊心、肝、肺和肋部软肉,血肠灌人牛羊鲜血,面肠灌入面粉加动物油脂,煮熟后食用。

酥油,蒙古语称"桃思",系用鲜奶加一定数量酸奶作酵母打制而成的。

吃炒面或喝茶时,加入酥油,味香且富有营养。

奶酪也叫奶豆腐,是将取过酥油的奶水煮熟,使水分和奶酪分开,然后再倒入粗布袋内挤去水分,晾干后食用。

炒面系将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碾碎的熟青稞粉,吃时加茶水、酥油、奶酪,用手拌匀即可,如加入碎糖,更香甜可口。

奶酒系用马奶或羊奶酿制而成的,另外蒙古族群众也喜欢饮用白酒。

茶是蒙古族群众生活必需的饮料,都兰蒙古族多饮茯茶,茶有奶茶、清茶、酥油茶之分,茶水中加入某种成分即为某种茶。

水饼是将面饼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匀的食品。

全羊系蒙古族餐中之尊,在喜庆节日里,将羊的四肢和头部连成整羊状,置于大盘或木板上,全羊呈爬伏状,先供于佛像前,然后年长者过目,把羊头置于佛像前的桌子上,连同全胴体一块煮熟,端上桌子,大家共同进餐。

"德吉",即将盛有酒的瓶口或碗边上置一小块酥油,敬酒时,客人需用无名指蘸酥油弹三次,然后沾一下额头再行饮酒。

(三)居住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生活、休息的场所,包为圆形穹顶,冬暖夏凉便于拆迁,适宜游牧生活,其结构为支架、天窗、包顶木杆、立柱、门和毡片。

蒙古族民俗

蒙古族民俗

1.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每年夏、秋季节举行。

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

成群结队地汇集于大会的广场。

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

在这篇石刻中说: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剌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

他的一个侄儿在距离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两臂平伸的长度,每度约五尺左右)远的地方射中了目标。

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提到过射箭比赛。

后来,凡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都要进行赛马。

在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及其他民间史诗,对赛马都有描写。

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

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

当时的“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瑕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慕’,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

”14世纪末记载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献中说:擀毡子,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读祝颂词。

祝颂词有“那达慕”祝颂词、射箭祝颂词等多种。

如土尔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领词中说:“你擎起万钧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犹如满月,啪地撒放扣环。

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飞翔的大雁。

啊!祝福你啊,生铜熟铁般的大力士”。

从上述记载以及其他民间故事史诗对“那达慕”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游牧民族特点: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他们居住在蒙古包(圆顶毡房)中,追随牛羊迁徙,过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这种游牧的生活方式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骑射文化:蒙古族以勇猛善战而著称,骑术和射击技能一直是蒙古族的传统技能和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青年男子常常从小就开始学习骑马和射箭,并且会举行盛大的骑射比赛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勇敢。

3. 艺术文化:蒙古族拥有独特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包括马头琴和蒙古响声,它们采用特殊的音律和唱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祝福。

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多以骑马、放牛等农牧民生活为主题,舞姿矫健而富有力量感。

蒙古族的绘画艺术以草原风光和民族英雄为主题,用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4. 民族节日:蒙古族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那达慕大会等。

其中,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是蒙古族人民向大自然祈求丰收和祈福的盛大庆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
爱和敬畏,以及对生活的乐观和豪放。

这些特色不仅是蒙古族自身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节日

蒙古族的节日

蒙古族的节日1、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

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

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

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2、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

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

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

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3、病忌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4、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

各地习俗大同小异。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

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

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

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

5、懒拖门槛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

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

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

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6、懒摸头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

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

7、懒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

千万不能打狗、骂狗,在蒙古族中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

8、作客不敬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

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

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

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白节”一年之中最小的节日,相等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

所含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吻合。

除夕那天,家家都必须喝手把肉,也必须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必须向长辈恭“辞岁酒”。

蒙古族的传统风俗

蒙古族的传统风俗

蒙古族的传统风俗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

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

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

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一、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

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

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

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

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

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

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

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二、岁时风俗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

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

蒙古族有哪些风俗

蒙古族有哪些风俗

蒙古族有哪些风俗
常言道:“入乡随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民族之间的习俗更是花样百出。

下面,为你带来“蒙古族有哪些风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

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2、驾车在草原上游览或到牧民家访问做客,行驶中路遇畜群要早鸣笛,以使畜群早些避开。

如果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和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

到牧民家时要看看蒙古包附近是否栓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

3、进蒙古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或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

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但不可坐在门槛上。

4、在牧民家或在旅游点,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要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5、对迎面上来狂吠的牧羊犬可大声喝斥,但不要用东西去打.因为见生人来,狗上前狂吠是其天性,是告知主人有生人来到。

这时主人会出来喊住狗,请宾客进包。

6、如需解手要到蒙古包南方较远的地方,不要在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

7、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不做空手之客。

离开主人家时要道再见并致谢意。

8、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

(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

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

(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

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

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课后反思:这是我上的第一节课,对整个课堂的环节和时间把握的不好,逻辑不是很清晰,语言不够简练,问题的设置没有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回顾这堂课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还有不少地方有待改进:
1、课堂评价。

其实在这堂课当中,学生的精彩发言应该是很多的,可我就是想不起来用什么合适的词语去表扬他们,以激发他们的更高的学习热情。

2、教育机智。

这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所必备的,这也正是我所缺的,在这一堂课的40分钟里,可以这么说我最紧张的就是学生的回答,如果他们的回答跟我的预设相差很远我该怎么去应对,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这一堂课下来我发现自己一直是对着教科书在讲。

3、教师自身的反问。

通过反问促使学生把知识从知其然转化为知其所以然,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这是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努力的一方面。

4、重视总结性语言的作用。

课堂上我追求让学生自己来表达,所以说法有多种。

课后,我想其实学生对这种推理过程的表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在总结时,如果教师自己来做一个小结,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5、多媒体的准备不充足。

课前如果针对这节课的内容再准备一些视频文件穿插进我的课堂,用生动的视听效果去感染学生,而不是枯燥的讲解,将会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教学带入一个一个的高潮,会让学生在有效的40分钟接受更多的知识。

最后,再说几句心里话,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走上讲台,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我努力了,我付出了,我就不后悔。

只有在每上一堂课前付出了很多,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才会得到了更多,在准备的过程当中,我思考了很多,在上课的过程当中,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锻炼。

我将脚踏实地,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