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风民俗

合集下载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马背上的民族开头:传说在仕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

山顶终年积雪,云雾弥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的隐居的地方。

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

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

仙女们尽情的追逐戏耍,丝毫不觉。

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仙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

猎人向仙女求爱,仙女答应了。

不久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成为蒙古族家族的祖先。

蒙古族自称“蒙古”。

“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的传统民族白节、祭敖包、那达慕、鲁班节、燃灯节等。

在节日上都有各种不同的习俗。

例如:那达慕大会时,会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

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播放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人民喜爱的盛会。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白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亦“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

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烙饼。

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衣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

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

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

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

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

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

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

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

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

由主人先用小酒,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

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崇拜天地蒙古崇拜天地族对天地十分崇拜,喻天地为父母。

以为天是伟大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支配着世间的一切。

大地哺育万物,是万物生长之源。

因此,在一些重大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对天地很崇敬,如熬好*** ,首先向天地泼洒敬祭;喝酒时,用无名指蘸酒,朝天地弹洒后,才能自饮;吃咒发誓时,向天地表明心意等等。

内蒙古民俗风情[资料]

内蒙古民俗风情[资料]

内蒙古民俗风情蒙古族风俗民情都兰县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宗加镇、香加乡、巴隆乡、察苏镇等乡镇。

(一)服饰蒙古族民族服装多用羊皮制成,夏季服装为夹袍,夹袍以棉布做成,也有以绸缎、平绒制作的,如果遇到节日或喜事、文体活动等,人们就要穿上礼服,礼服系用羊羔皮缝制的长袍,以平绒或绸缎为面,以水獭皮或毛氆氇镶边,男袍与藏族长袍基本相似。

蒙古族女袍为对襟长袍,呈长方形,比较窄小,妇女节日礼服为对襟开长袍,外边套齐肩无袖长褂。

(二)饮食蒙古族主要饮食有手抓肉,即将牛、羊肉切成适当的小块,放入锅内加水和食盐烹煮,有的也配以佐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

风干肉是把肉切成细条,撒上盐沫,风干保存,以备春季或外出食用。

灌肠有肉肠、血肠、面肠,肉肠灌人剁碎的羊心、肝、肺和肋部软肉,血肠灌人牛羊鲜血,面肠灌入面粉加动物油脂,煮熟后食用。

酥油,蒙古语称"桃思",系用鲜奶加一定数量酸奶作酵母打制而成的。

吃炒面或喝茶时,加入酥油,味香且富有营养。

奶酪也叫奶豆腐,是将取过酥油的奶水煮熟,使水分和奶酪分开,然后再倒入粗布袋内挤去水分,晾干后食用。

炒面系将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碾碎的熟青稞粉,吃时加茶水、酥油、奶酪,用手拌匀即可,如加入碎糖,更香甜可口。

奶酒系用马奶或羊奶酿制而成的,另外蒙古族群众也喜欢饮用白酒。

茶是蒙古族群众生活必需的饮料,都兰蒙古族多饮茯茶,茶有奶茶、清茶、酥油茶之分,茶水中加入某种成分即为某种茶。

水饼是将面饼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匀的食品。

全羊系蒙古族餐中之尊,在喜庆节日里,将羊的四肢和头部连成整羊状,置于大盘或木板上,全羊呈爬伏状,先供于佛像前,然后年长者过目,把羊头置于佛像前的桌子上,连同全胴体一块煮熟,端上桌子,大家共同进餐。

"德吉",即将盛有酒的瓶口或碗边上置一小块酥油,敬酒时,客人需用无名指蘸酥油弹三次,然后沾一下额头再行饮酒。

(三)居住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生活、休息的场所,包为圆形穹顶,冬暖夏凉便于拆迁,适宜游牧生活,其结构为支架、天窗、包顶木杆、立柱、门和毡片。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其特点包括:
1. 游牧传统:蒙古族人民继承了古代东胡、鲜卑、室韦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形成了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

2. 草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主体,蒙古文化在历史上融合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型文化形态。

3. 语言和历史:蒙古族使用蒙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朝时期曾统一中国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4. 传统节日: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这是一项集体育比赛、民族文化展示和社交活动于一体的盛会。

5. 服饰和饮食: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蒙古袍为主,饮食方面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如手扒肉、酥油茶等。

6. 艺术和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充满活力,以马头琴演奏和长调歌曲为代表,体现了蒙古族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7. 家庭和社会习俗:蒙古族社会强调尊老爱幼,有着严格的祝寿习俗和葬礼习俗,以及对待客人的特定礼节。

8. 禁忌和忌讳: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和忌讳,如做客时的忌讳,以及对某些数字的特殊看法。

蒙古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内在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中
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元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内蒙古的一些风俗

内蒙古的一些风俗

内蒙古的一些风俗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

本文将介绍一些内蒙古的风俗文化。

一、马头琴马头琴是内蒙古蒙古族的传统乐器,被誉为“草原之王”。

马头琴是一种弦乐器,由马头、琴杆、琴筒和弦组成。

马头琴的音色悠扬、高亢、磅礴,能够表现出草原的雄浑和壮美,因此在内蒙古的许多节日和庆典上都会有马头琴的演奏。

二、摔跤摔跤是内蒙古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内蒙古蒙古族的传统民间运动。

摔跤比赛通常在草原上举行,比赛前,选手们会进行盛装游行,展示自己的风采。

摔跤比赛的规则简单,比赛时选手要用双手和双脚将对手摔倒在地,摔倒的人即为输方。

摔跤比赛不仅考验选手的力量和技巧,也是内蒙古人民的传统文化体现。

三、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的传统居住方式,也是内蒙古的标志性建筑。

蒙古包由木架子和毡子组成,外形呈圆锥形,内部空间宽敞,可容纳数十人居住。

蒙古包的搭建需要精湛的手艺,也需要大量的毛毡和木材,因此成本较高。

蒙古包不仅是内蒙古人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内蒙古最大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

那达慕大会通常在每年的七月或八月举行,为期三天。

那达慕大会包括马术比赛、摔跤比赛、射箭比赛、歌舞表演等多项活动。

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蒙古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内蒙古走向世界的窗口。

五、狼图腾狼图腾是内蒙古蒙古族的信仰和文化象征。

蒙古族人民认为狼是勇敢、智慧、忠诚和团结的象征,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图腾。

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狼图腾贯穿始终,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信仰。

六、奶茶奶茶是内蒙古人民的传统饮品,也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奶茶是由牛奶、茶叶和盐等原料制成的,口感浓郁、香甜可口,是内蒙古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奶茶也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

蒙古族风俗习惯图文简介

蒙古族风俗习惯图文简介

蒙古族民俗习惯图文简介1、主要崇奉:萨满教是蒙先人古老的原始宗教,宗教风俗有祭腾格里、祭火、祭敖包。

2、蒙古族民俗习惯:蒙古族喝酒民俗蒙古族传统礼仪,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问安等,自然此刻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

献哈达的礼仪和藏族同样。

蒙古族牧民十分热忱好客、讲究礼仪。

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老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轻轻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

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忱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3、娱乐和节日:赛马、摔交、射箭——男子三技、马头琴、蒙古象棋、年节、马奶节、那达慕。

4、饮食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蒙古族的饮食大概分三大类:肉食、奶食、粮食,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

每日三餐,两稀一干。

清晨正午一般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夜晚氽羊肉,下边条吃包子。

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平时生活最喜爱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5、衣饰金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衣饰的4 个主要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久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到穿着装修。

男袍多为蓝色和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和紫色。

6、居住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住蒙古包。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处,呈圆形尖顶。

往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宅的称号。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 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天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阵营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游牧民族特点: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他们居住在蒙古包(圆顶毡房)中,追随牛羊迁徙,过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这种游牧的生活方式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骑射文化:蒙古族以勇猛善战而著称,骑术和射击技能一直是蒙古族的传统技能和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青年男子常常从小就开始学习骑马和射箭,并且会举行盛大的骑射比赛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勇敢。

3. 艺术文化:蒙古族拥有独特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包括马头琴和蒙古响声,它们采用特殊的音律和唱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祝福。

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多以骑马、放牛等农牧民生活为主题,舞姿矫健而富有力量感。

蒙古族的绘画艺术以草原风光和民族英雄为主题,用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4. 民族节日:蒙古族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那达慕大会等。

其中,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是蒙古族人民向大自然祈求丰收和祈福的盛大庆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
爱和敬畏,以及对生活的乐观和豪放。

这些特色不仅是蒙古族自身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俗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俗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俗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草原之一,也是蒙古族人聚居地。

大草原的风俗独特多样,包括民俗风情、牧民生活、节庆活动等方面。

一、民俗风情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蒙古族人的聚居地,蒙古族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他们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装,男子们常戴着圆顶蒙古帽,女子们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

蒙古族人民以奶制品为主食,喜欢喝奶茶、吃奶酪,还有独特的烤羊肉和炖羊肉等美食。

二、牧民生活在大草原上,牧民是主要的职业。

他们以放牧为生,养殖着成群的牛羊。

牧民们居住在蒙古包里,这是一种圆顶的帐篷,用毡子覆盖,内部设有炉灶和床铺。

每天,牧民们早早起床,开始放牧牛羊,一直到傍晚才返回蒙古包。

他们的生活节奏很悠闲,与草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节庆活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娱乐"。

每年夏季,蒙古族人民都会举办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各地的牧民们会骑马、射箭、摔跤等,展示他们的勇敢和技艺。

此外,还有蒙古族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四、自然景观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

广袤的草原上,草地连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

每年夏季,大草原上的花海绚丽多彩,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大草原上还有蒙古包、马奶酒、草原音乐等独特的文化特色,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草原的独特魅力。

五、草原民歌舞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独特的民歌舞艺术而闻名。

蒙古族人民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对大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激。

他们以悠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展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

蒙古族的歌舞多以马、牛为主题,有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总结起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俗独特多样,包括民俗风情、牧民生活、节庆活动等方面。

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生活悠闲而又充满活力。

大草原上的自然景观壮丽美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大草原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是一片令人向往的美丽草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
简介 起源与人口 节日 服装 乐器 食物 民歌种类
舞蹈
语言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 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 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 新的民族共同体。1987-2000年,内蒙古牧 区人口保持着比较平缓的增长速度,没有大 的起伏变化。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内蒙 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为4226093人。
2.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 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 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 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 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 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 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 等。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 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 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 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 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 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 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蒙古语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 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 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 中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 与后元音或中元音均可出如今同一个词里。在形 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 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 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人称、数或 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 范畴。在结构学方面,句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 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被修 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
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 有春节、端午节、中 秋节、重阳节、中元 节、那达慕、祭鄂博、 成吉思汗纪念节等。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 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 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 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 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 歌。 初一,开始拜年,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 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 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
蒙古语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使用者是蒙 古族,主要地区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 治区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西伯利 亚联邦管区,蒙古国现在使用的蒙古语因在二十 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到前苏联的改写后已脱离原有 的的蒙古语体系,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联邦管区 与蒙古国现在使用的文字相同,中国的蒙古语由 于蒙古语的使用受到族群的限制和对语言结构要 求的严谨的原因,造成现在大部分年青一代蒙古 族人民也在渐渐不再使用母语蒙古语交流,因此, 蒙古语的传承受到严重影响,面临灭绝的危险。 属于阿尔泰语系黏着语。
•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 ,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 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 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剽悍 英武,刚劲有力之美。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 "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 "、"祝福""鼓舞"等。 • 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然后搬上舞台。以久负盛名的" 筷子舞"为例,它原先是鄂尔多斯的民间舞蹈,已有150多 年的历史。筷子舞自娱性很强,由坐式表演,逐步发展为 边蹲、边站、边走、边巧妙自如地打击自己身体,变化不 同画面的舞蹈形式,从而真切地抒发了牧民热爱生活,乐 观欢快的性格和感情。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 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 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 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 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 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 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 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 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 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 ,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 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 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 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 闭口音。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 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力基础所创作的。
蒙古族把肉食习惯地称为红 食(乌兰伊德),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 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 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 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 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 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 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 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 的是手扒羊肉。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 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 食”。红食有:整羊背子、手扒 羊肉、羊肉串、涮羊肉等等。这 些都是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 的名贵佳肴。同时也体现了蒙古 族人的热忱和豪放。 整羊背子,蒙古语称“秀斯” 或“乌查”,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宴 请尊贵客人时摆放的传统佳肴。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 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 子、首饰等。
蒙古筝
蒙古民族乐器有:马头琴、 雅托噶(蒙古筝)、蒙古四 弦琴、口琴(口弦)、蒙古 族大鼓 、四弦胡等等
口琴
马头琴
四弦琴
大鼓
蒙古族把奶食习惯地称为白 食(查干伊德)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 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 纯净的食品,即"白食";分为饮 用的:鲜奶、酸奶、奶酒。食用 的: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 奶酪丹(奶豆腐)等。白食美味 可口,营养特别丰富。 白食制做简单却有趣。在食 用时一般都有"德吉"的礼俗,也 就是把第一杯或碗食品首先让客 人品尝的礼节。蒙古族除食用最 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 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 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 制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