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纪行之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宗教信仰浅析
涅盘的民族—兴蒙蒙古族

涅槃的民族—兴蒙蒙古族作者:欲闻来源:《西部论丛》2009年第09期“我几时说得上,我又不在马背上悬个酒囊。
”这是云南省通海县诗人苏大客专门为居住在凤凰山下的蒙古族写的长篇叙事诗《涅的民族》的题记。
在诗前的说明里,他写到:这是一个马背驮来的民族,从游牧到征战,其后裔在西南一隅经历军垦、拓边、网渔、农耕等变迁,生存繁衍,洗涤煎熬、挣扎嬗变,时至今日,不仅仅是个奇迹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涅的民族,我们没有理由不进行关注,因为关注它就是关注苦难本身。
750多年的历史,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无论时间怎样流逝,沧海怎样变成了桑田,在云贵高原上的某一个角落,有一群在灵魂中经常仰望蓝天的人,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是蒙古族人。
涅槃的民族云南的世居民族,都是古代越人、濮人、氐羌的后裔,惟有一个例外,就是蒙古族。
吾家籍蒙古,世远年久矣。
“一只凤凰如何将自己复制成另一只凤凰,其过程必定单纯而复杂。
”诗人苏大客在《涅的民族》里说。
对于生活在兴蒙的蒙古族来说,这个复制的过程岂止是单纯而复杂。
旁观者无法体会这种凤凰涅的痛苦。
落籍云南的这一支蒙古族有着久远而独特的历史沉淀。
据《兴蒙乡乡志》记载,云南蒙古族是从元初开始进入云南地区的。
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忽必烈领兵征大理。
忽必烈大军分兵三路前进;兀良合台率西路军,忽必烈率中路军,也只烈率东路军,进攻云南。
三路军先后进入丽江地区,12月15日攻下大理城,结束大理国的统治。
这是历史上大量的蒙古族第一次进入云南。
随着蒙古族在云南统治政权的建立,蒙古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云南的就更多了。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王朝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征云南,元梁王把西拉瓦尔从昆明逃到晋宁自杀,宣告了元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
第二年,蓝玉遣宣德侯金朝兴率兵取临安路,镇守临安路门户曲陀关的旃檀元帅与元右丞海牙和兵在普舍(今玉溪)与明军激战,元军大败,驻守各地的蒙古军多数遇难,幸存者融入其他民族。
文化传承: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生生不息

■o _WBNHUACHUANCHBNG□•刺绣课-让民蔑团结的种子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如何有效地传承民族血脉、打造精神家园呢?此次玉溪之行中,不少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〇 “在校园里通过多种形式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以后无论走到天南地北,无论是读 书还是进入社会,他们都能MSf 地麵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
,’玉溪市通海县民宗局局长祁跃红说道。
玉溪,这块文化厚重的“滇中碧玉”,不但保有众多风情浓郁、内涵深刻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有着源远流 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滋润涵养。
在这里探讨如何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I J 具意义。
■兴蒙乡:民蔗融合的鲜活样本■提到云南历史,少不得要讲起“元跨革囊”的故事。
人们可以从大观楼孙髯翁的长联里遥想当年,也能在嵐 明市中心的忠爱坊下摸到一点依稀的痕迹。
但在玉溪 市通海县,却有一个延续至今的鲜活样本一兴蒙乡。
760余年的民族变迀与融合■民族风采-在《兴蒙蒙古族乡志》中是这样介绍的:兴蒙蒙□ WENHUACHUANCHENG 〇■推荐I FOCUS古族乡是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位于云南省通海 县杞麓湖西岸杞麓山脚,自元代以来世居于此。
根据史料记载,兴蒙乡的蒙古族是1253年忽必 烈率大军平定云南大理国后,驻守杞麓山的后卫蒙古 军的后裔。
他们先以杞麓湖为依托,在较短时间内学 会了划船掌舵,使用各种捕鱼工具,在杞麓湖以捕鱼 为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为定居在杞麓湖畔的渔民。
从此,兴蒙蒙古族聚居的三个村庄得名“三渔村”。
后来,随着杞麓湖水位的下降,兴蒙蒙古族群众边捕 鱼边在沼泽滩上垦田种植。
采取打木粧、编柳条、运 土垒埂、捞淤泥垫田的办法,把一片片稀泥烂滩开垦 成良田,成为了河西县(旧县名,今属通海县)的“粮 仓”之一。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与禁忌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与禁忌
1)宗教信仰
蒙古族在16世纪之前信奉原始萨满教,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喇嘛教于16世纪传⼊蒙古族,并在清政府和蒙古族上层⼈⼠的⽀持下,在整个蒙古族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现在喇嘛教在蒙古族⼈民的精神⽂化⽣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各种宗教仪式中仍有早期宗教信仰的痕迹和影响。
祭敖包是萨满教的遗俗。
由于⼈们对天、地和诸神的敬畏,所以将敖包作为诸神的象征⽽被祭祀。
敖包是由⼭⽯和树枝堆积起来的、⾼约⼗余⽶的“堆⼦”,也就是积⽯为台,状如圆锥的堆⼦。
红⽇初升之时是祭敖包的好时⾠,这时候,树枝上挂满了各⾊的纸旗,旗上写满了经⽂。
牧⼈们⾏跪拜礼,纷纷献上哈达、美酒和各种奶⾷,默默地祈愿,向诸神表达牧⼈的各种愿望,祈愿牧⼈们⼈畜两旺,平安幸福。
过去祭敖包是由萨满法师来主持,⽽现在是由喇嘛们主持,体现了喇嘛教对蒙古⽂化的适应。
举⾏传统的祭礼仪式后,⼈们还要进⾏各种⽂娱体育活动以⽰庆祝,如摔跤,赛马、射箭等。
青年男⼥借此机会登⼭玩耍,谈情说爱。
著名的民歌“敖包相会”,就是对这⼀盛会的⽣动写照。
(2)禁忌
蒙古族有许多的忌讳。
他们认为⽕是神圣的,所以不能把⼑插⼊⽕中,不能⽤⼑到锅⾥去取⾁,不能在⽕旁砍东西,不许⽤⽕盆烤脚,不许直接在⽕盆⾥点烟。
到主⼈家中做客,不许打、骂狗,也不许提着马鞭⼦进屋;进屋时不许踩踏门槛。
蒙古⼈以西⽅为上,蒙古⼈的房屋西侧和西⼭墙都是摆设佛龛和供奉祖先的地⽅,所以晚辈和外来的客⼈是不能坐西炕的,也不能⾯向西伸出脚。
这些禁忌深受早期萨满宗教的影响。
血脉——云南海通县的蒙古人

血脉——云南海通县的蒙古人蒙古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驰骋于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
但走进云南有5300多蒙古人聚居的通海县兴蒙乡,看到的却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
这里群山环抱,杞麓湖碧波涟漪,湖畔阡陌纵横,稻花飘香,青松翠竹掩映着村落;这里的人民捕鱼、耕作,俨然南方的世居民族。
没有奔驰的骏马,也没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是什么原因使这支蒙古人远离了他们的故乡,来到山高水远的云南呢?公元1253年,一支由忽必烈汗率领的10万蒙古大军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跃马挥戈,横跨20多个纬度,乘革囊渡过金沙江,浩浩荡荡进入了山高水险的云南高原。
多民族的云南从此打破了唐宋以来南诏、大理割据一方的局面,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行省。
1381年,即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后的第13年,30万明军进军云南,结束了元朝在云南128年的统治。
驻守云南的大部分元军将士被迫落籍云南。
他们希望回到北方,无奈山高水险,明军大军压境,阻断了北归的道路,他们被迫滞留在全省各地。
其间不断发生迁移,结果越分越散,大多数逐渐融合到其它民族中去了。
只有当年元朝统治云南的军事重镇——曲陀关都元帅府南去30里的通海蒙古人一直聚群而居,并保存了蒙古人的特征。
700年过去了,在云南这块土地上又经历了多少次改朝换代的沧桑沉浮,这支曾经震撼世界的草原民族的后裔,在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南方民族文化体系中生存了下来。
通海县兴蒙乡的蒙古人历史上一直称自己是元朝镇守曲陀关的旃檀元帅的后人。
人们一代代传述着各种有关祖先的传说,其中有“仙人桥”、“金香炉”、“马刨井”等,说曲陀关下有眼井名叫马刨井:当年忽必烈带领大军来到这里,人困马乏,忽必烈的战马扬起双蹄刨出了一眼井。
从此,这眼井水清冽甘甜,长流不息。
老人们讲起忽必烈、阿喇帖木耳、旃檀以及元朝遗迹来更是津津乐道。
至于碑中所述其蒙古籍在当地比比皆是,立于清嘉庆十一年的《敕授宣慰司总管始祖公讳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墓志记载:“吾家籍原蒙古,随大元入中国。
蒙古族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分析

关 键 词 独 特 地域特征 ; 文 化 生 活 风 俗 ; 独 特 宗 教 信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蒙古族 作 为 中 国 的少 数 民 族 大 部 分分布 于 我 国 的内 蒙古 自 治 区 其 余 部 分主 要分 布 于 我 国 的 吉林 省 辽 宁省 黑 龙 江省 以 及 青 海 新疆 甘 肃等地 目前 为 止 全世 界 的人 口 大 约 1 0 0 多万 人 而我 国 的蒙古 人 口 大约 为 5 9 8 万 人 在我 国 的少 数 民 族 人 口 总 数中排 名 第六 他 们 自称 蒙古 其 宗 教信仰 以 及 文 化 习 俗 也 是具 有 研究 的 历史 意义 的 一 我国蒙古族 的 生 活 习 惯 及 风俗 ( 一 ) 蒙古 族 的饮食 习 惯 作 为一 个 传 统 的少 数 民 族 其 民 族 的传 统 文 化基本 没 有 改 变 但 由 于 受 各 种 环境 ( 如 社 会环 境 以 及地理 环 境 ) 的影 响 和 各 种生 活 方式 的变 化 而 变化 在 很 多方 面 上 都发 生 了 改 变 在 一 个 民 族 中 食 物 的需求 是 必 不可 少 的 在我 国 蒙古 族 日常 生 活 中主 要是 以 奶 类 及 肉类 的食 物 为 主 而后 来 由 于 畜牧 业 转 向农 业 肉类 和 奶 类 的生 产 日趋 减 少 就 形 成 了 主 要 以 蔬 菜 和 杂 粮 为 生 活 需求 品 但 是这 种 转变 并不 与 汉 族 的生 活方式相 同 在 汉族 的 日常生 活 中早 中午餐 基 本是 以 大米 面 食 以 及 各种 蔬 菜 为主 而 在 蒙古 族 中 早 中晚 三 餐 基 本上 主 要 是 奶类 和 肉类 ( 蒙古 人 称 以 肉类 作 为 材料 的食 品为 红 食 而 已 奶 类作 为 材料 的食 品为 白食 ) 其中奶 类主 要有 羊 奶 和 牛 奶 主 要 是 用 来 加 人砖茶 以 及 食 盐来熬 制 和 加 工成 奶茶 而 肉类主 要 包括 羊 肉 牛 肉 以 及耗 牛 肉 也 是蒙古族 人 民 最喜 爱 的食 物 比较 有 代表 的是 蒙古 的手扒 羊 肉和 烤全羊 也 是 经常 用 来 在 特殊节 日 中款 待来 自远方 的亲朋 好 友 体 现 了 蒙古 族 人 民 的热情 好客 而 在 蒙古 族加 工制 作 的 风 干牛 肉也 深受 内地 人 民 的喜 爱 由于 原 材 料 的成 本 偏 高 加 工过 程 复杂 价 格 也 相 对 比 较高 蒙古 族 也食 用 杂 粮 类 食 品 荞 面 白面 以及 谷 米 等 也 经常 出 现 在 蒙古人 晚 餐 的饭 桌 上 酒 类 作为 一种 饮 品 也 是蒙古 族人 最 为 喜爱 的 其中主 要 包 括 白 酒 奶酒 以 及 黄酒 蒙古 人 一般都 是 自己 酿 酒 而 酿 酒 工 艺 也 与 传 统 的 良 出 来 的酒 颜 色 酿酒 工 艺 有 所 不 同 主 要 是用 黍 秘 密 和 白面 发酵 酉 微黄 味 香 甘 甜 老 少 皆宜 并具有 软 化 血管 舒 筋 活 血 的功 效 对 身体 的健康很 有 帮助 ( 二 ) 蒙古 族 的居 住 环境 及 习 惯 蒙古 族 在 游 牧 时期 主 要 是住 蒙古 包 其 原 因 是 由于 在 游 牧 期 间 的流 动性 比较 大 对游牧 的生 活 方 式很 不 方便 而后 来 随 着生 活 方式 的改 变 越 来 越 多 的 蒙古 人 习 惯 了 定 居 的生 活 就 由蒙古 包 变 成 了 平 房 平 方 在 蒙古语 中读 作 板 升 而 每天 要 畜 牧 的 牛 和 羊 都 会圈 养在 后 院 的库 伦 中 ( 三 ) 蒙古 族 的节 日 在蒙古 一年 中所 过 的节 日主 要 有春 节 正月 十 五 二月 二 和 一些 传 统 节 日如 清 明 节 中秋 节 端午 节 腊 八 节 其 实 和 汉 族 的传 统节 日都 大 同 小异 而 不 同 的是 蒙古 族 平 时会 有 像 庙 会 和 家 祭 以 及 那达 慕 和 祭 敖包 这 种 在汉 族传统 节 日 中没 有 的节 日 鲜 明 的 体现 出 了 蒙古 族是 一 个具有 独 特 的生 活 文 化 习 俗 和 宗 教信 仰 的 民 族 ( 四 ) 蒙古 族 的礼节 一个 人 的 遇 到 问 题 时 的表 现 会 体 现 一 个 人 的修 养 以 及 内涵 而 作 为 蒙古人 对礼貌 的修 养 是 十 分 注 重 的 经常 会在 一 些 电 视 节 目上 看 到 有些 朋 友 去 蒙 古旅 游 或 者 想 了 解 蒙古的 文化 时蒙古 人 民 会 给来 自远方 的朋 友 无论 你 是 陌 生 人还 是 老友 都 会为 他 献上 象 征 着敬 意及 祝贺 的 哈达 并会 精 心 准备 最好 的食物来 招 待 如 蒙古 人 最喜 欢最 具有 蒙古 草 原 独 特 风 味 的手 扒 羊 肉 以 及 精 心 熬 制 的奶 茶 在与 客人 推 杯 换盏 时 蒙古人 更 是会 主 动敬酒 体 现 了 蒙古大 汉 粗狂耿 直 的性格 以 及 对 远 道 而 来 的客 人 最 真诚 的欢 迎 有 时候 还 会用 一 些 蒙古族 的传 统 民 谣 进 行 劝酒 前来 的客人 如 果 一 饮 而 尽 也 能 向蒙古人 民 表 达 出 对他 们 的欢 迎 表示 真 诚 的谢意 蒙古 人 民
通海兴蒙乡蒙古族民间教育形式

通海兴蒙乡蒙古族民间教育形式作者:张淑凤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6期【摘要】兴蒙乡是700多年前因战事从北方蒙古高原迁徙至该地的蒙古族将士的后裔所组成的蒙古族聚居村落,他们历经七个多世纪的他乡生活后依然坚定于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兴蒙乡的民间教育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保护、改造、传承的作用。
本文通过厘定兴蒙乡民间教育类型的形式,论述兴蒙乡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内容及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关键词】云南蒙古族;民族认同;民间教育形式【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一、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聚居村概况及生产生活方式变迁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势北高南低,分为盆地、中山、河谷三大地形单元,下辖河西、九街、四街、杨广、兴蒙、纳古六个乡镇的平坝村及秀山镇。
兴蒙乡于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时由河西镇划出建立,全乡紧联杞麓湖和凤山。
据史料记载,兴蒙蒙古族居住的村庄原被其他民族称为“上渔村”“中渔村”和“下渔村”,1381年,元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后,“上渔村”有部分汉族人迁入,又由于元末明初时在此设立过“碌溪古渡”,所以更名为“碌溪村”,现属河西镇解家营村委会管辖;“中渔村”和“下渔村”在元至正年间更名为“中村”和“下村”,且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期间,居住在下村的部分村民为便于下湖捕鱼、围湖造田,便由下村往东迁,居住在一个靠山的凹地里,由于形似交椅而名为“交椅湾村”;明代以后,驻守云南各地的蒙古族幸存者大量迁入下村,使得农户激增,所以将下村以西的地方拓展为“北阁村”,意为北方蒙古族的一个“阁”,后由于蒙古族喜爱白色而更名为“白阁村”;明嘉靖二年,下村和白阁村有17户村民迁往小海塘边围湖造田,因此当时被称作“十七户村”,清代又有大部分蒙古族村民迁入,后更名为“桃(逃)家咀村”,意为逃荒避难的蒙古族村落。
所以,现在的兴蒙乡由白阁、中村、下村、桃家嘴、交椅湾5个村落构成。
据史书记载,1234年,蒙古灭金后,灭南宋成为蒙古贵族的下一个目标,他们以“幹腹之举”进行南北围攻,首先征服“西南诸藩”,然后在“诸藩”中汲取精锐部队,最后自西南出动一支军队,与从北方南下的蒙古军队形成对南宋的夹击。
兴蒙乡蒙古族音乐文化史料研究综述

兴蒙乡蒙古族音乐文化史料研究综述摘要:兴蒙蒙古族乡是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乡,兴蒙乡的蒙古族在诸多方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特征,继承了具有蒙古族特点的语言、服饰和民歌等。
在社会的变迁中,逐渐与周围民族的文化进行了交融,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服饰和音乐文化,引得学术界关注。
本文从兴蒙乡蒙古族和兴蒙乡蒙古族音乐两个方面对兴蒙乡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作学术性的总结,为后续研究兴蒙乡蒙古族音乐做铺垫。
关键词:兴蒙蒙古族蒙古族音乐研究综述前言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大军平定大理国,蒙古族开创了进入云南的历史。
在元朝治理云南的过程中,大量的蒙古族先后进入云南。
元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后,大批屯驻云南的蒙古官兵被迫落籍云南,成为云南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玉溪市兴蒙蒙古族乡是云南省蒙古族主要的聚居地,也是云南迄今唯一的蒙古族乡。
全乡由白阁中村、下村和桃家嘴村3个行政村组成。
兴蒙乡的蒙古族在诸多方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特征,继承了具有蒙古族特点的语言、服饰和民歌等。
在社会的变迁中,逐渐与周围民族的文化进行了交融,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服饰和音乐文化,所以,兴蒙蒙古族也成为了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兴蒙蒙古族音乐文化史料研究的专题甚少,但关于兴蒙乡蒙古族的研究已趋向成熟,本文的研究现状主要从兴蒙蒙古族研究、兴蒙蒙古族音乐究两方面展开,对兴蒙乡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史料进行综述。
(一)兴蒙蒙古族研究云南蒙古族研究的历史可上溯至20纪世30年代,民国时期云南学者夏光南所著《元代云南史地丛考》有关章节对元时期进入云南的蒙古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之后学界关注兴蒙蒙古族的学者也越来越多,相继出版了一批专著及论文使云南蒙古族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与兴蒙蒙古族相关的专著,杜玉亭、陈吕范的《云南蒙古族简史》是第一本以通海兴蒙蒙古族为主的研究云南蒙古族的专著,该书为今后研究云南蒙古族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世雯于2000年写的《蒙古族文化史》也是研究云南蒙古族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云南蒙古族的民族认同——以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野纪行之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宗教信仰浅析
【关键词】兴蒙乡;蒙古族;宗教信仰
兴蒙乡是700多年前因战事从北方蒙古高原迁徙至通海县河西镇的蒙古族将士的后裔所组成的蒙古族聚居村落,他们历经七个多世纪的他乡生活后依然坚定于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
兴蒙乡蒙古族的历史不单是这一族群的历史,更是众多有相似经历的民族演变史的缩影。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准备了2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调查对象的民族成分均为居住于兴蒙乡的蒙古族,笔者认为这200份问卷能在性别、年龄与宗教信仰方面呈现直观数据,所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表1 宗教信仰统计
表2 性别与宗教信仰
图1 年龄与宗教信仰
据表一和表二可知,在200位调查对象中,男性有66位,女性134位。
有44位被调查者明确填写宗教信仰为佛教,占调查总数的22%;156位被调查对象不能明确说出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没有宗教信仰,占调查总数的78%。
在明确宗教信仰为佛教的信众里有16位是男性,28位是女性,在被调查的性别比中,男性村民占被调查男性总数的24.2%,女性村民占被调查女性总数的20.8%,余下的78%
并非全无宗教信仰,而是不确定信仰什么。
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表示,家中会安放“天地国亲师”神位、祖先牌位、本家司命灶君神位和
成吉思汗像。
据图一可知,11至69岁均有信佛教的村民,共44人。
在44位信佛教的村民中,15至23岁的信众有23位,占信佛教总人数的52.2%;另外,13岁的信众有2位,37至38岁的信众有4位,其余年龄段均为1人信佛教。
笔者对11岁至23岁的信教村民进行访谈后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经常跟随家中长辈参加在兴蒙乡周围村落寺庙中举行的法会,但是真正明白法会内涵的人较少,多数孩子表示参加法会只是“好玩”;2位年轻妇女说自己信仰佛教,是因为孩子生病时曾到庙里上过香拜过佛;更多的人则认为自己参加过庙里的法会和其他活动,所以确定自己信佛教。
可见44位信教群众并非真正明确自己信仰什么,而是以一定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信仰,比如是否参加过法会。
除去调查问卷,笔者也对村民进行随即走访,据村民介绍,兴蒙乡内的每个村子都有寺庙,但诚心拜祭的人不多,以下仅对几座较具规模的寺庙进行介绍与信仰分析。
下村和交椅湾之间有“三教寺”,据说三教寺原为都元帅阿喇贴木耳时期建的孔庙,是为当时元帝国提倡儒学而建,后因元帝国覆灭而被明军毁坏,当地村民于明朝期间在原址又重建了以“儒释道”为一体的三教寺,寺内有玉皇阁、观音阁和元开国皇帝成吉思汗像。
平时到寺里祭拜的人不多,所以只有初一、十五才对公众开放,平时作为下村和交椅湾村的老年协会的活动中心使用。
走访了到寺里“跳乐”的老人,大部分老人说到寺里没有拜神的习惯,只把它当作一个活动场地来使用,而
且家里的小辈也不信这个,倒是周围汉族村里的老人做法会时会来邀请参加,那时就会去“热闹”下。
“三圣宫”,据介绍三圣宫又叫“关圣殿”和“北阁寺”,清同治年间在殿前设置过学馆,教学对象主要是幼童,后来于学馆原址办起私塾,民国以后又称为国立中心小学,向导杨馨便在三圣宫的幼儿园和小学上过学,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都已搬迁。
从前三圣宫里塑着关云长的塑像,1967年“破四旧”时被毁,后来1985年老年协会又发动群众重新修筑寺庙,在原关圣宫大殿内筑起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三位蒙古族先祖的泥像,并在东西厢房内陈列都元帅阿喇贴木耳和旃檀的事迹碑和蒙古族人民落籍云南的历史碑刻。
每年的祭祖节就在三圣宫内举行,届时村里男女老少都会参加,但平时仅作为历史遗迹被珍藏。
“观音寺”是中村的寺庙,清雍正初年建,寺内主要有观音塑像、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塑像和鲁班塑像。
村民说由于当时不敢让人知道他们是蒙古族,所以祖先在修庙时刻意把蒙古族三位祖先塑在观音塑像的右边,为的是不显眼。
兴蒙乡还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叫“鲁班节”,这个节只有中村的人才过,因为只有他们有鲁班师傅的塑像。
与其他寺庙相似,观音寺也曾被用作“学馆”。
“天子庙”是1291年在杞麓山顶修的一座圆顶小庙宇,庙里供奉着用香木雕刻的天子像、送子娘娘、土地公、土地婆,庙门外有一座弧形拱门,是给小孩过“百日关”用的。
笔者2010年1月到兴蒙乡调查时恰逢村民举行婚礼,婚礼其中一环节就是拜祭天子庙
中的送子娘娘,这一习俗是兴蒙乡信仰链条里承接得最好的一环,至今婚庆中的新人和过百日的婴儿家属都要拜祭天子庙,而且男女老少无一例外。
据村中老人讲,解放前村里的各个姓氏都有宗祠,那时他们定期在祠堂里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族中有大事发生也在祠堂里解决。
据村民赵清丽回忆,小时候见过长辈在祠堂里公审族内不孝敬父母的儿媳妇,而且那儿媳妇是从外村嫁进来的汉族人,她说蒙古族的妇女从小就帮家里做活,出力吃苦从来不输给男人,那家人的儿媳妇嫁进来后好吃懒做,所以族里的长辈才会公审她。
解放后,宗祠形式的家族联系方式表面看来被割断,但笔者认为,破除宗祠只是表面的家庭间的割裂,其实质的被血亲关系联接的内部亲疏程度却未被分裂。
笔者进行宗教信仰调查期间,观察到村民对家族祖先存有敬畏之心,且大部分人信仰鬼神之说,很多村民表示“拜菩萨不如拜老祖宗”,各家各户供奉成吉思汗的圣像,谁家要是请客吃饭或杀猪过节,一定会在全家吃饭前给祖宗“献饭”,寓意为祖宗不吃晚辈就不能吃,所以笔者认为兴蒙乡村民更趋向于信仰祖先和鬼神。
[科] 【参考文献】
[1]杜玉亭,陈吕范.云南蒙古族简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
[2]通海县兴蒙大队.凤凰集[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82.
[3]云南省通海县史志工作委员会.通海县志[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4]兴蒙蒙古族乡志编纂组.兴蒙蒙古族乡志[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