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宗教信仰禁忌

祭火 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 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 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 赫”(火神母)更加崇敬。
祭火分年祭、 月祭。年祭在 阴历腊月二十 三举行,届时, 在长者的主持 下将黄油、白 酒、牛羊肉等 祭品投入火堆 里,感谢火神 爷的庇佑,祈 祷来年人畜两 旺、五谷丰登、 吉祥如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宗教音乐
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 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 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 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 响。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 点节奏而舞。萨满歌舞将音 乐、舞蹈、诗歌、魔术、杂 技等民间艺术形式熔于一炉, 包括迎神歌舞、娱神歌舞、 精灵舞蹈(亦称图腾舞蹈) 三个主要部分。
其结构为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急板)—慢 板。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 主,舞蹈成分较少。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 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最后,主祭 巫师歌唱《送神曲》,萨满歌舞即进入尾声。
5、忌蹬门槛 到牧 民家作客,出入蒙古 包时,绝不许踩蹬门 槛。农区、半牧区 的蒙古人也有此禁 忌。在古代,如果有 人误踏蒙古可汗宫 帐的门槛,即被处死。 这种禁忌习俗,一直 延续到现在。
6、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 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 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 的健康发育不利。 7、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 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 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 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在蒙古 族中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
祭“腾格里” 蒙古语音译,意 为“天”。蒙古族 萨满教观念之一。 指上层世界,即天 上;又指主宰一切 自然现象的“先 主”;还包含“命 运”的意思。祭 “腾格里”是蒙古 族重要祭典之一。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民族风俗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民族风俗内蒙古呼伦贝尔是中国著名的多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风俗。
这里生活着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各自保留并传承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
蒙古族是呼伦贝尔最大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民族风俗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氛围。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风靡一时的蒙古袍,它以宽松舒适、色彩鲜艳为特点。
男性蒙古族人通常穿着白色或蓝色的长袍,女性则穿着五颜六色的袍子,头戴花环,身披斑斓的披肩。
在节日和重要场合,蒙古族人还会佩戴精美的银饰,显得格外华丽。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他们在传统节日、婚礼和葬礼等重要场合都会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那达慕大会、呼伦贝尔草原文化节等,这些节日都是蒙古族人展示自己民族风俗的重要时刻。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季举行,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民族群众。
在那达慕大会上,人们会展示骑马、射箭、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同时还有蒙古族歌舞表演和民俗展示,热闹非凡。
除了蒙古族,呼伦贝尔还有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风俗也各具特色。
鄂温克族是以猎渔为生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以皮袍为主,头戴毛皮帽,身上还佩戴着丰富的饰品。
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有猎民节,当地人会穿着传统服饰,举行狩猎活动,展示他们的狩猎技巧和生活方式。
达斡尔族是以渔猎为主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也以皮袍为主,但与鄂温克族的服饰有所不同。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有捞鱼节,人们会进行捞鱼活动,同时还有歌舞表演,展示他们的传统文化。
呼伦贝尔的民族风俗丰富多样,反映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喜欢歌舞和马上运动,他们的民族风俗是这片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游客来到呼伦贝尔,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到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浓厚的多民族文化氛围。
少数民族推优自我介绍

少数民族推优自我介绍
【蒙古族】
我们蒙古族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族人善畜牧、骑射,住的是蒙古包。
汉文帝时,王昭君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促进胡汉民族团结,自古被引为佳话。
历史上,我们蒙古族还曾出现过军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数学家、天文学家明安图等代表性的人物。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为藏传佛教喇嘛教。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其后忽必烈建立元朝。
1947年,蒙古族聚居区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而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发展民族经济、文化,聚居地区工农业迅速发展,草原牧区面貌大为改观,实现定居放牧。
蒙古族以回鹘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文已有700多年历史。
每年夏秋之际的那达慕大会便是我们最盛大的节日。
【彝族】
我是彝族,与隋唐时的乌蛮民族有渊源关系。
彝族原有象形表意的老彝文,在1975年确定了800多个规范彝字,主要在在凉山州推广使用。
我们彝族文化绚丽多彩,在许多彝文抄本、碑刻、铸铜、医学著作,天文历法、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
彝族过去流行多神崇拜,祭奉祖先,并受道教、佛教影响。
族内男人服饰为裹布帕包头,右前方扎英雄结,族内妇女则头复绣花瓦式方帕。
外出时男女常穿黑色“擦尔瓦”(似斗篷)。
每年夏历六月廿四日的火把节是我们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简单介绍蒙古族特点

蒙古族特点一、概述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最大的游牧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同时还分布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
蒙古族的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下面将从外貌特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外貌特征蒙古族的外貌特征与东北亚民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平均身高较为高大,一般肤色偏黄,眼睛通常为深色,双眼皮较为普遍,鼻梁较高且挺直,面部轮廓清晰。
此外,蒙古人的头发一般为黑色,眉毛浓密、弯曲。
三、语言文字蒙古族使用蒙古语,这是一种属于蒙古-鄂温克语系的语言。
蒙古语是一种富有韵律美和表现力的语言,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
蒙古族的文字主要使用蒙古文,它是一种垂直书写的文字。
除了蒙古文,蒙古族在接触汉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开始使用汉字。
四、宗教信仰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这是由古代的游牧民族传播至今的。
蒙古族的信仰包含了丰富的神话和传说,他们崇拜自然和祖先,在生活中对自然界保持敬畏之心。
传统的牧民生活中,蒙古族人会进行一些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健康和平安。
五、传统文化5.1. 美食蒙古族有着独特的风味美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烤全羊。
蒙古族人将整只羊放在火上烤制,烤得外焦里嫩,味道鲜美。
此外,蒙古族还有烤肉、奶制品等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
5.2. 舞蹈音乐蒙古族的舞蹈和音乐艺术也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舞蹈优美而富有力量感,常常以表现骑马、射箭等军事活动为主题。
蒙古族的音乐以马头琴为代表,这是一种弓弦乐器,给人一种独特而激昂的感觉。
5.3.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人传统的居住建筑,也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
蒙古包是由木材和毛毡搭建而成,结构简单而坚固,适应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需求。
蒙古包内部布置舒适,有着特殊的空气循环系统,方便蒙古族人在不同地点停留。
六、结语蒙古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他们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并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蒙古族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分析

关 键 词 独 特 地域特征 ; 文 化 生 活 风 俗 ; 独 特 宗 教 信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蒙古族 作 为 中 国 的少 数 民 族 大 部 分分布 于 我 国 的内 蒙古 自 治 区 其 余 部 分主 要分 布 于 我 国 的 吉林 省 辽 宁省 黑 龙 江省 以 及 青 海 新疆 甘 肃等地 目前 为 止 全世 界 的人 口 大 约 1 0 0 多万 人 而我 国 的蒙古 人 口 大约 为 5 9 8 万 人 在我 国 的少 数 民 族 人 口 总 数中排 名 第六 他 们 自称 蒙古 其 宗 教信仰 以 及 文 化 习 俗 也 是具 有 研究 的 历史 意义 的 一 我国蒙古族 的 生 活 习 惯 及 风俗 ( 一 ) 蒙古 族 的饮食 习 惯 作 为一 个 传 统 的少 数 民 族 其 民 族 的传 统 文 化基本 没 有 改 变 但 由 于 受 各 种 环境 ( 如 社 会环 境 以 及地理 环 境 ) 的影 响 和 各 种生 活 方式 的变 化 而 变化 在 很 多方 面 上 都发 生 了 改 变 在 一 个 民 族 中 食 物 的需求 是 必 不可 少 的 在我 国 蒙古 族 日常 生 活 中主 要是 以 奶 类 及 肉类 的食 物 为 主 而后 来 由 于 畜牧 业 转 向农 业 肉类 和 奶 类 的生 产 日趋 减 少 就 形 成 了 主 要 以 蔬 菜 和 杂 粮 为 生 活 需求 品 但 是这 种 转变 并不 与 汉 族 的生 活方式相 同 在 汉族 的 日常生 活 中早 中午餐 基 本是 以 大米 面 食 以 及 各种 蔬 菜 为主 而 在 蒙古 族 中 早 中晚 三 餐 基 本上 主 要 是 奶类 和 肉类 ( 蒙古 人 称 以 肉类 作 为 材料 的食 品为 红 食 而 已 奶 类作 为 材料 的食 品为 白食 ) 其中奶 类主 要有 羊 奶 和 牛 奶 主 要 是 用 来 加 人砖茶 以 及 食 盐来熬 制 和 加 工成 奶茶 而 肉类主 要 包括 羊 肉 牛 肉 以 及耗 牛 肉 也 是蒙古族 人 民 最喜 爱 的食 物 比较 有 代表 的是 蒙古 的手扒 羊 肉和 烤全羊 也 是 经常 用 来 在 特殊节 日 中款 待来 自远方 的亲朋 好 友 体 现 了 蒙古 族 人 民 的热情 好客 而 在 蒙古 族加 工制 作 的 风 干牛 肉也 深受 内地 人 民 的喜 爱 由于 原 材 料 的成 本 偏 高 加 工过 程 复杂 价 格 也 相 对 比 较高 蒙古 族 也食 用 杂 粮 类 食 品 荞 面 白面 以及 谷 米 等 也 经常 出 现 在 蒙古人 晚 餐 的饭 桌 上 酒 类 作为 一种 饮 品 也 是蒙古 族人 最 为 喜爱 的 其中主 要 包 括 白 酒 奶酒 以 及 黄酒 蒙古 人 一般都 是 自己 酿 酒 而 酿 酒 工 艺 也 与 传 统 的 良 出 来 的酒 颜 色 酿酒 工 艺 有 所 不 同 主 要 是用 黍 秘 密 和 白面 发酵 酉 微黄 味 香 甘 甜 老 少 皆宜 并具有 软 化 血管 舒 筋 活 血 的功 效 对 身体 的健康很 有 帮助 ( 二 ) 蒙古 族 的居 住 环境 及 习 惯 蒙古 族 在 游 牧 时期 主 要 是住 蒙古 包 其 原 因 是 由于 在 游 牧 期 间 的流 动性 比较 大 对游牧 的生 活 方 式很 不 方便 而后 来 随 着生 活 方式 的改 变 越 来 越 多 的 蒙古 人 习 惯 了 定 居 的生 活 就 由蒙古 包 变 成 了 平 房 平 方 在 蒙古语 中读 作 板 升 而 每天 要 畜 牧 的 牛 和 羊 都 会圈 养在 后 院 的库 伦 中 ( 三 ) 蒙古 族 的节 日 在蒙古 一年 中所 过 的节 日主 要 有春 节 正月 十 五 二月 二 和 一些 传 统 节 日如 清 明 节 中秋 节 端午 节 腊 八 节 其 实 和 汉 族 的传 统节 日都 大 同 小异 而 不 同 的是 蒙古 族 平 时会 有 像 庙 会 和 家 祭 以 及 那达 慕 和 祭 敖包 这 种 在汉 族传统 节 日 中没 有 的节 日 鲜 明 的 体现 出 了 蒙古 族是 一 个具有 独 特 的生 活 文 化 习 俗 和 宗 教信 仰 的 民 族 ( 四 ) 蒙古 族 的礼节 一个 人 的 遇 到 问 题 时 的表 现 会 体 现 一 个 人 的修 养 以 及 内涵 而 作 为 蒙古人 对礼貌 的修 养 是 十 分 注 重 的 经常 会在 一 些 电 视 节 目上 看 到 有些 朋 友 去 蒙 古旅 游 或 者 想 了 解 蒙古的 文化 时蒙古 人 民 会 给来 自远方 的朋 友 无论 你 是 陌 生 人还 是 老友 都 会为 他 献上 象 征 着敬 意及 祝贺 的 哈达 并会 精 心 准备 最好 的食物来 招 待 如 蒙古 人 最喜 欢最 具有 蒙古 草 原 独 特 风 味 的手 扒 羊 肉 以 及 精 心 熬 制 的奶 茶 在与 客人 推 杯 换盏 时 蒙古人 更 是会 主 动敬酒 体 现 了 蒙古大 汉 粗狂耿 直 的性格 以 及 对 远 道 而 来 的客 人 最 真诚 的欢 迎 有 时候 还 会用 一 些 蒙古族 的传 统 民 谣 进 行 劝酒 前来 的客人 如 果 一 饮 而 尽 也 能 向蒙古人 民 表 达 出 对他 们 的欢 迎 表示 真 诚 的谢意 蒙古 人 民
蒙古族民族文化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独特,注重实用性和美观 性。
毛毡制品
蒙古族地区盛产羊毛,毛毡制品如毛毡帽、毛毡鞋垫等具有保暖 和耐用的特点。
05
体育竞技与娱乐活动
蒙古族搏克比赛规则介绍
• 参赛选手:搏克比赛通常由两名身强力壮的蒙古族男子参加,他们被称为“搏克手”。 • 比赛场地:搏克比赛在一个圆形场地内进行,场地通常铺有沙土或草地。 • 比赛规则:比赛开始时,两位搏克手互相抓住对方的肩膀或腰部,通过摔跤技巧将对方摔倒在地。每场比赛通
短调两种。
03
蒙古族有很多传统的节日。
04
05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
02
民俗风情与节庆活动
成吉思汗祭典
祭祀仪式
祭祀舞蹈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蒙古族人民会 在成吉思汗陵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 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和怀念。
在祭祀仪式上,蒙古族人民会表演具有 民族特色的舞蹈,如安代舞、筷子舞等 ,以表达对成吉思汗的敬仰之情。
蒙古族起源与发展
16到17世纪起蒙古开始受到藏 传佛教影响,17世纪末时外蒙 古大部分地区归入喀尔喀蒙古。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 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宪 政府。
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 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Mongolia)。
表演形式
安代舞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是单人舞、双人舞或集体舞。在表演
过程中,舞者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情来展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营造出欢
乐祥和的氛围。
04
民间工艺与美术传承
巴林左旗皮影戏制作工艺
皮影选材与制作
选用优质牛皮或羊皮,经 过浸泡、刮薄、晾晒等工 序,雕刻成各种人物、动 物形象。
蒙古帝国的宗教文化

蒙古帝国的宗教文化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它在13世纪至14世纪期间统一了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古帝国的宗教文化是其统治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为了更好地了解蒙古帝国的宗教文化,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蒙古帝国的宗教多元性、蒙古族的民间信仰以及蒙古帝国的宗教政策。
一、蒙古帝国的宗教多元性蒙古帝国统治的地区涵盖了不同宗教的信仰者,这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宗教多元性。
多元的宗教信仰使得蒙古人在征服其他国家和民族后并没有试图强制推行自己的宗教,相反,他们对各种宗教保持着宽容和尊重。
蒙古帝国崛起之前,蒙古人信仰的是萨满教,这是一种原始的自然信仰,主要祭祀自然神灵和祖先。
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伴随而来的是对不同宗教的接触和融合。
在征服中亚和伊朗地区后,蒙古人接触到了伊斯兰教,成为了一部分蒙古人的信仰。
而在征服中国后,蒙古人还接触到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这些宗教也逐渐在蒙古帝国的统治地区传播开来。
二、蒙古族的民间信仰除了蒙古帝国的官方宗教,蒙古族还有一些民间信仰,这些信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是图腾崇拜。
蒙古族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图腾,而图腾代表着个人的命运和祖先的灵魂。
蒙古人将图腾视为保护神,并通过祭祀来祈求图腾的庇佑和祝福。
蒙古族还有一些与自然相关的信仰,比如对山、对河流的崇拜。
在蒙古地区,自然资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依靠,因此蒙古人将大自然视为神圣的存在,并对之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
他们会通过举行丰收祭等仪式来感谢自然的恩赐。
三、蒙古帝国的宗教政策蒙古帝国是一个相对宽容的帝国,特别是在宗教政策方面。
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并没有试图强迫其统治地区的居民改变宗教信仰,而是采取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
蒙古帝国扶持的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在统治地区得到了发展,同时,其他宗教也在蒙古帝国的领土上自由传播。
蒙古帝国的开放宗教政策有利于促进各个宗教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蒙古族文化概述

蒙古族文化概述蒙古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的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的历史、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蒙古族文化是在长期的民族交流和多学科的融合中形成和发展的,其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我们国家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
1. 历史文化蒙古族文化起源于古老的蒙古部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历史资料记载,蒙古族是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的。
蒙古族历史上曾经建立了多个帝国,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朝和清朝。
在这两个朝代中,蒙古族的文化达到了极盛的阶段,蒙古族的语言、文化、宗教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蒙古族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融汇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精华。
2. 生活习俗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以牧民生活为主。
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喜欢自由、好斗,尊重英雄和勇士,热爱音乐、歌舞等艺术活动。
蒙古族人以马骑准、弓箭取胜,因此马匹乃是蒙古族人民生命力的象征,他们生活中与马密不可分。
蒙古人有着进取、刚毅的特点,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而且富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3. 文学艺术蒙古族的文学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吟诵”,这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朗诵形式。
蒙古族还有自己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
蒙古族的音乐、舞蹈和民间戏剧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蒙古族的“马头琴”是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此外,蒙古族的织锦、雕刻、石刻等艺术形式也各具特色。
4. 宗教信仰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通过佛教学习和实践,蒙古族人民在生活中追求精神享受和人生意义,他们尊重和崇拜高僧和喇嘛,他们也通过佛教实践来祈求世界和平和稳定。
蒙古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掘和保护蒙古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中国和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宗教浅谈:[摘要]:本文通过对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习俗;多样性;青海蒙古族;新时期The Research of Faith and Culture and Consuetude of Hehuang,Moggol Nationality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ustom, language and life ofMongolian inQinghai, the result is that because of absorbing the Tibetan religion spirit, it becoms different from the grassland culture—Tibet Ha2teau.Key words: Mongolian; faith; costom and culture; multiplicity; peculiarityy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前,蒙古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萨满教。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
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蒙古族历史上有过多种宗教并存。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
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
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
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
可是,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
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举行了入教仪式。
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
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
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祭祀祭“腾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天”。
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
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
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
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
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更加崇敬。
祭火分年祭、月祭。
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届时,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敖包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
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里面请放神像,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
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
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
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
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
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
萨满歌舞将音乐、舞蹈、诗歌、魔术、杂技等民间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包括迎神歌舞、娱神歌舞、精灵舞蹈(亦称图腾舞蹈)三个主要部分。
其结构为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急板)―慢板。
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
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最后,主祭巫师歌唱《送神曲》,萨满歌舞即进入尾声。
由于文化传统、民族融合、宗教政策导向以及宗教自身的原因,蒙古族自元朝时期开始,其宗教信仰就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以传统萨满教为基本信仰,辅之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诸多类型。
17世纪以后,尽管藏传佛教盛极一时,但基督教、伊斯兰教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变革及宗教自身的转变,蒙古族宗教信仰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科技化、现代化对包括民族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然而,社会现代化对宗教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
传统宗教可以借助更多现代手段、也可以通过更多途径来进行自身的变革,包括宗教观念、宗教活动方式等,即如何在不失却本性的基础上去适应世俗社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这是宗教在现代化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巨变时期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
蒙古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表现在五大宗教及各种民间宗教在其社会生活中都呈现恢复发展之态势,且信仰多元的表现形式繁多。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主要指信仰形式的多元化,即信仰的宗教类型呈现多元化。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信仰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一个民族在同一时期有多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更是不多见的。
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历史性、民族性的群众思想信仰问题,与每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紧密相关。
萨满教作为蒙古族最早文化的象征,融合了蒙古族早期各种信仰,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
青海蒙古族尽管并不单纯信奉萨满教,但是这些信仰已经根植于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灵魂深处,构成其民族心态结构的最基本的文化要素,同时这些信仰外化为蒙古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其行为根据。
蒙古族的萨满教信奉者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之说。
萨满自言能交往于人和神之间,代人祈祷,求福求寿。
又能引神附体,捉鬼驱邪,消灾解厄。
因此,人们生了病要请萨满;甚至牧民的牲畜得了流行病,猎人打不到野兽,也都要请萨满。
青海蒙古族的萨满法师随着藏传佛教的信仰在其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弱化甚至被喇嘛所取代,但是萨满信仰还存在于其生活之中,主要由以下各种仪式表现出来。
今天青海蒙古族仍然保留着对天神的崇拜,并且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意义。
比如禁忌中,不准用手或尖状物指天,不准咒天、讪天等,以为大不恭。
青海蒙古族和其他地区的牧民一样十分崇拜火,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非常崇敬,每年进行年祭、月祭的祭火祭祀,在夏秋的奠奶、奠酒祭中,或者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中也要召请火神,以示隆重。
敖包祭祀是蒙古族自然神崇拜的遗存。
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敖包祭祀,河湟地区在祭敖包之前,要屠宰大批的牛羊马敬神,后来接受佛教影响,就请喇嘛念经,用煨桑来代替屠宰。
现在的祭敖包,已经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宗教内容,成为这里蒙古人的一种类似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五大宗教及各种民间宗教都呈现恢复发展之态势。
在当今的蒙古族中,不仅是藏传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宗教都有各自相当的信众。
多元信仰首先是与蒙古族的文化传统有关的,同时也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们的精神形成的冲击密不可分。
在蒙古族的多元宗教信仰中,基督教发展最快。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率下降,下岗职工增多,许多人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而纷纷信教。
另一方面则在于宗教本身,由于基督教教义教理的灵活性、传播渠道和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的缘故,使基督教近年来宗教场所的建立和信徒的增长高于其他宗教。
据调查,除正规的教堂外,还有一些家庭活动点。
有意味的是,有些曾经信佛的佛教徒改信基督教,也开始研读《圣经》了。
同时,蒙古族的信仰多元化也表现在其形式繁多。
比如个体信仰的虔敬程度表现不一,有些信徒信仰虔诚,宗教活动经常化,而有些信徒则有点“临时抱佛脚”的意思。
与之相应的是信众信仰的目的也日趋复杂化等等。
世俗化使宗教的神秘性正在弱化,彼世与此世的距离似乎不再那么遥远。
同时,世俗化也提高了宗教适应社会的灵活性。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世俗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宗教世俗化也成为上世纪世界宗教发展的主流倾向之一。
一方面,宗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逐渐变成了个人的爱好和选择;另一方面,传统宗教以适应世俗社会的方式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世俗化”与“宗教热”这两个似乎矛盾的现象在现代宗教生活中共存。
学者们对宗教世俗化的界定也不尽相同。
其中一种较为众多人接受的界定是:宗教日益关心此岸的人类事务,而不再专门以服务和向往于彼岸的神和天堂为宗旨。
有的学者甚至通俗地将宗教世俗化理解为“人间化”、“民间化”,认为现代宗教已经逐步适应了以人为本的现实社会。
“在宗教的世俗化过程中,对神明的信仰逐渐淡化,而对人类自身的信仰日益升值提高,个人的价值和地位日益上升。
参考文献:[1]杨仁晋.风俗和宗教[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2]朱普选.青海蒙古族盟旗制度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3]王辅仁.蒙藏民族关系史略[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4]马建春.浅析族群关系中的文化认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5]清世宗实录:卷20[M ].[6]西宁府新志:卷2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