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社科文献检索(典章制度)(1)
第一章_文献检索基础知识(重点讲)

国际标准书号ISBN:
第一段:组号,是国家、地区、语言的代号,中国 的组号为“7”;
第二段:出版社号,由2~6位数字组成,是出版社的 代号。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社号为301; 第三段:书序号,由2~6位数字组成,表示某种图书 在某出版社的对应流水号; 第四段:校验码,由一位数字组成。
特点:
1 学科性 4 相对性 2 集中性和代表性 5 累积性 3 动态性 6 权威性和实用性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同行评审是国外高水平期刊对来稿评审普遍采取的 方式。
作者将文稿寄交编辑部,初审合格后,将论文稿 件送交有关专家(即同行)进行审阅。同一篇稿件同 时送给若干个专家审阅,一般3-4名。专家将稿件评语 反馈给编辑部或作者本人。
9)产品技术资料:
又称产品样本,指产品目录、产品样本和产品说 明书一类的厂商产品宣传和使用资料。
产品样本是为推销产品而印发的企业出版物,对定型产品 的性能、构造、用途、用法和操作规程等作具体说明,内容成 熟,数据可靠,有的有外观照片和结构图,可直接用于产品的 设计制造中参考。
10)技术档案:
指企业或机构在科研生产中形成的技术文件、 图纸、原始记录等。
43值和权值和12大于大于9命中命中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权值和权值和9等于等于9命中命中软软件件权值和权值和8小于小于9不命中不命中信息检索目标的确定选用合适的信息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确定检索方法常用追溯分段使用适当的检索语言描述文献内部特征的语言外部特征语言构造检索表达式上机检索整理检索结果并对检索效率进行评价查全率查准率54文献检索的步骤文献检索的步骤731确定检索目标确定检索目标要进行信息检索首先必须确定信息检索的目标即对信息用户的需求进行具体的分析这种分析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典章制度的文献

典章制度的文献【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典章制度的概念和重要性2.典章制度的起源和发展3.典章制度的主要内容4.典章制度对社会的影响5.典章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正文(篇1)一、典章制度的概念和重要性典章制度是指国家或组织制定的关于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礼仪制度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明确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典章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典章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典章制度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礼法制度,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典章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我国,典章制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先秦诸子百家,如儒家的礼制、法家的法制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典章制度的主要内容典章制度包括宪法、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礼仪制度等多个方面。
在我国,典章制度主要包括宪法、民法典、刑法等国家法律,以及各种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四、典章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典章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等方面。
通过制定和执行典章制度,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典章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在现代社会,典章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典章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权益、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录(篇2)1.典章制度的概念和意义2.典章制度的起源和发展3.典章制度的主要内容4.典章制度的影响和价值正文(篇2)一、典章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典章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规章。
典章制度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特点和社会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典章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典章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部落首领通过习惯法、传统法等形式来规范部落成员的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1.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 年,第 43 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 175 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3 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25 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 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第二讲文献信息检索

❖ 张之洞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 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 半。”
❖ 又说:“此编所录,其原书为修《四库》书 时所未有者十之三四,《四库》虽有其书, 而校本、注本晚出者十之七八。”可见,此 书有补《四库全书》之用。
和索引两部分,复印部分选择专题中水平较高的予 以复印;索引部分(创办于1963年),则以题录形 式报道未复印的论文。 ❖ 《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市图书馆出版,月刊,分哲社 版和科技版,1955年创刊。以题录形式报道国内公 开出版发行的中文期刊及报纸文献。
六、参考工具书
❖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汇集某方面专门知 识或资料的,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的,供人 们解决疑难问题时查考之用的一种特定图书。 如:字词(辞)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 等。这类工具书是以解释事实与数据为目的。
计算机检索
❖ 使用的是检索系统。系 统包括计算机设备、终 端、通信设施、数据库 和检索、应用软件等。
2. 根据检索对象形式的不同,信息检索可分为:
文献检索: 凡以文献(包括文摘、题录或全文)为检索 对象的, 是一种相关检索,不直接解答用户所提出 的技术问题本身,只提供与之相关的文献供用户参 考。 ❖ 数据或事实检索:凡以数据或事实为检索对象的, 是一 种确定性检索, 直接回答用户提出的技术问题,提 供用户所需要的确切数据或事实。检索结果一般是 确定性的有或无,对或错。
有光盘版,半年刊)
D、查近现代、当代报刊的书目
❖ 近现代: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收录1857-1918
出版的中文期刊,上海图书馆编) 《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1833-
1949)》 《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补编本》 ❖ 当代:《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出第
社科文献检索教案

社科文献检索第一章概论教学目标:了解文献的涵义与分类,对文献信息检索的原理、类型、方式和工具等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文献的涵义与分类、信息检索工具学时:2教学内容:导言关于本课程一、社会科学的概念所谓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并阐明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汉语大词典》)关于社会科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国所使用的社会科学概念是广义上的,即把除自然科学以外的大部分科学都划为社会科学。
这在反映科学知识分类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有很好的体现。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知识分为三个部类: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哲学包括马列毛邓、哲学宗教;社会科学包括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科学;自然科学则包括数理化、天文、地球、生物、医药卫生、工农业、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安全等科学。
西方一般使用狭义的社会科学概念。
《简明不列颠全书》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是人类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行为,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
西方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外还分有人文科学一类,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语文文字学、历史学、法学等。
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是19世纪才出现的。
而人文科学则起源于古希腊,远远早于社会科学。
这里我们还是使用广义的社会科学的概念,它包含了西方所谓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所以有时也说人文社会科学。
知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关于科学知识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如历史学在西方有时被视为社会科学,有时也被划入人文科学。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文科学也引入了其他科学的研究手段,界线更加模糊。
如现代语言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产生了计算语言学,与神经医学结合产生了神经语言学,等等。
因此,我们对社会科学只做笼统的划分。
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知识信息不断积累的过程,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文献信息迅速增加,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导致了所谓的“信息爆炸”。
文献检索考试题目与答案

补充:在实际检索中,文献的检索方法主要有:直查法、追溯法、工具法和综合法。
最早的数学文献是:美索不达米亚泥版的楔形文,公元前1800年的埃及纸草书、莫斯科纸草书、莱茵德纸草书著名的数学文献检索工具有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参考文献:列出作者在研究范围内所看过的国内外文献。
参考文献与引言呼应,反映作者跟踪技术发展的眼界和敏锐性,反映作者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作者有资格说自己是创新。
数量不可过少,例如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评选要求研究性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
参考文献不限于中文但,教科书不可多,不宜过陈旧。
什么是学术造假与剽窃?一般而言,剽窃的形式有哪些?司法实践中对剽窃是如何界定的?剽窃与参考文献的区别是什么学术造假行为通常被分为三类:伪造、篡改、剽窃剽窃的定义:剽窃是指把他人的作品当成自己的作品。
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主要是指利用学术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
文献序号按其在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并在文内标注,参考文献的序号以方括号加注于被注文字的右上角,内容按序号顺序排列于文后。
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期刊:[编号]作者.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著作:[编号]作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文集:[编号]作者.题目.见(英文用In)主编姓名.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选择题1.( B )的主要功能是检索、通报、控制一次文献,帮助人们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文献信息。
A.零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一次文献D.三次文献2.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是按照( A )进行区分的。
A.加工深度B.原创的层次C.印刷的次数D.评论的次数3.从文献的( B )角度区分,可将文献分为印刷型、缩微型等。
A.内容公开次数B.载体类型C.出版类型D.公开程度4.具有固定名称、统一出版形式和一定出版规律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称为( D )。
文献检索(信息检索)的概念.ppt

谢谢观赏
25
(8)表谱
用编年、表格等形式来揭示时间概念或谱列历 史事实的工具书。特点是眉目清晰,简要易 查。
纪年表:不同的纪年系列进行对照。如《中国 历史纪年表》
历表:将不同历法的年月日进行对照。
大事年表:按年月编录大事,又称大事记。
专门性表谱:为某学科、某专题、某人物编撰 的表谱。如查官制《历代职官表》,查地理 沿革《历代地理沿革表》,查人物《历代人 20物19-8-19年里碑传综表》,谢个谢观赏人年谱、年表等。 26
检索过程是在人与机器的合作、协同下完成 的,它们经常用实时的、交互的方式从计算机存 贮的大量数据中自动分拣出用户所需要的信息。 计算、比较、选择的匹配任务是由机器来执行的, 而人则是整个检索方案的设计者和操纵者。
检索用户由专业检索人员向个人终端用户转移。
2019-8-19
谢谢观赏
6
三、信息检索工具
(1)字、词典:字典解释字形、读音、含义和用法;
词典解释词语的概念、意义及用法,可分语文
词典、专科词典和综合词典三大类。语文词典
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汉
语大词典》;专科词典有《经济大词典》、
《数学词典》;综合性词典有《辞源》(1884
年以前)和《辞海》(兼顾古今)
2019-8-19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15
3.索引
将收录范围内的文献中的题名、主题、 人名、地名等名词术语以及其他有关款目抽 出,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排检方式组织而 成的一种检索系统。是以文献中的“知识单 元”为单位,揭示各种文献外部特征或内容 特征的系统化记载工具。
索引揭示文献内容比目录更为深入和细 致,比目录应用更广泛。
2019-8-19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

1、丛书(含义、价值等)含义及价值:“丛书”又名丛刊、丛刻、丛编、汇刻、合刻、汇刊、全书、全集、集成等。
但用这些名称的并非都是丛书。
丛书是群书的集合体。
它有一个总名,收入的书是丛书的一个分子,故称“子目”。
丛书的整体性强,有汇集和保存文献、便于查找的优点。
有些则提供了精本和善本。
其中《儒学警语》是最早的丛书。
丛书在明清两代得到很大发展,现代也编了很多丛书。
常用综合性图书举例:《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是现代编纂的三大古籍丛书。
专科丛书:《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2、全集、文集个人著作,经过征集、整理,编成完整的全集或文集,这也是有使用价值的文献。
举例:鲁迅全集、郭沫若全集3、论文集论文集是学术著作中的精粹,大名是由作者或编者筛选或修订后编成,在学术研究中有很高参考价值。
论文集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多人论文集 2.个人论文集4、地方志含义:分门别类记载地方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自然等情况的史籍叫地方志(方志)。
它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的地方百科全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
举例:《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中国省志汇编》《中国方志丛书》5、如何检索丛书、地方志检索丛书和地方志,利用专门的丛书目录和地方志目录。
⑴、《中国丛书综録》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出版。
全书收集了丛书2797种,包括古籍38891种,因其反映了全国41所图书馆收藏丛书的情况,故其又起到了联合目录之用。
全书分为三册,第一册为总目,分汇编、类编两大部分,利用此册,可以解决书中收藏等问题;第二册为子目,实为分类目录;第三册为索引,三册是有机的整体,使用时要求相互参照。
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收录全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一百九十个单位收藏的地方志八千二百余种。
范围包括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卫志、所志、乡(镇)志、岛屿志、乡土志、里(镇)志、全书按地区顺序排列,每条注录了地方志的名称、卷数、修撰者、版本以及收藏单位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2017/1/12
33
社科文献检索十二பைடு நூலகம்
典章制度资料的查考
•
典章制度指的是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度量衡等等所奉行的一系列规定、 制度、法律、有约束力的习俗等等。有关历代 典章制度的资料浩如烟海,对于我们后代的研 究者而言,是不是善于利用这些资料,是关系 到我们的研究工作是不是有效率的重要一环。 过去,“皓首穷经”的时代,靠手翻,靠嘴背, 靠脑子记,效率很低,现在有了很多好的工具 书,尤其是电脑和网络,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时 间和精力。但是到底如何利用好这一批有关历 代典章制度的资料,我们还是需要一点基本知 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2017/1/12 4
例子3.关于历代教育制度
• 中国历代有官学、私学两条路。《尚书》有 “教胄子”,《周礼》有“大司徒職:以鄉三 物教萬民而賔興之”,是官学;孔子聚徒讲学, 是私学。 • 汉代興辟雍,設庠序,即建立官学,魏晋以下 设立乡校,也是官学。 • 私学不绝如缕,宋元以下,始成规模。书院传 统是也。著名的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 书院 、应天书院 、石鼓书院,茅山书院,龙 门书院,徂徕书院、东林书院 等等。 •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新式学校大行。
2017/1/12 22
• 《北齐书》有“白建传”,但是没有说他担任 过“五兵尚書”,但是不知道这个官职是个什 么官。按,《通典》卷十九《職官》:魏 五 兵尚书 杜佑注:“至後魏有七兵尚書,隋曰 兵部,大唐嘗為司戎、太常伯,或為夏官,或 為武部,又為兵部。” 《通典》卷二十三 《職官》:“兵部尚书”条下云:“魏置五兵 尚書……後魏為七兵尚書,北齊為五兵,統左 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可 知是国防部长一级的高官。 • 韩城 下邽(guī)盩厔(zhōu zhì ):
2017/1/12 23
2017/1/12
24
2017/1/12
25
• “貞元中擢進士,拔萃皆中。” 按:《通典》 卷十五《選舉》:“選人有格限,未至而能, 試文三篇謂之宏詞,試判三條謂之拔萃。” • “补校書郎。” 按:《通典》卷二十六《职 官》:“秘校書郎,漢之蘭臺及後漢東觀,皆 藏書之室,亦著述之所,多當時文學之士,使 讐校於其中,故有校書之職。” • “對制策乙等”,“对制策”亦称“对策”, 是考核科举应试者的方法之一。
2017/1/12
28
1. 中国古代对于官吏的监察制度、中央和 地方的监察机构和官吏设置的情况。 2.评价这种制度的得失。
2017/1/12
29
谢谢!
2017/1/12 30
《史记》的“八书”
1. 2. 3. 4. 5. 6. 7. 8. 礼书 乐书 律书 历书 天官书 封禅书 河渠书 平准书
2017/1/12 3
例子2.关于中国的法律和法官
•
尚书有“吕刑”篇,史称“刑名从商”。春 秋时郑国始铸刑书 (周景王 9 年,公元前 536 年)、晋国始铸刑鼎(周敬王 7 年,公元前 513 年),后历代都有法律和法官。《汉书》始著 《刑法志》。尧时有皋陶为“士”(一作 “理”),主管法律;《周礼》六官,秋官司 寇管领刑狱,是国家对内暴力机构。秦始皇设 九卿,汉代设二千石曹掌刑狱,三公曹掌决案, 魏晋有都官、比部各曹,隋设都官尚书统领都 官、刑部、比部、司门各侍郎,后改为刑部尚 书。历代相沿。
2017/1/12
13
2017/1/12
14
• 《清史稿》的16志最全。分别是: • 天文志、 ·灾异志、 • 时宪志、 ·地理志、 • 礼志、 ·乐志、 • 舆服志、 ·选举志、 • 职官志、 ·食货志、 • 河渠志、 ·兵志、 • 刑法志、 ·艺文志、 • 交通志、 ·邦交志。 • 其余的史书或多或少。最少的《新五代史》 只有两考:“司天考”、 “职方考”。
2017/1/12
关于礼制 关于教化 关于乐律 关于历法 关于天文学 关于祭祀 关于河道水利 关于经济物产
31
《汉书》的“十志”
1. 律历志 2. 礼乐志 3. 刑法志 4. 食货志 5. 郊祀志 6. 天文志 7. 五行志 8. 地理志 9. 沟洫志 10. 艺文志
2017/1/12
关于乐律历法 关于礼制教化 关于法律刑罚 关于经济民生 关于祭祀 关于天文 关于灾变异常事件 关于行政区划 关于河道水利 关于文献学术
2017/1/12 16
2017/1/12
17
2017/1/12
18
2017/1/12
19
2017/1/12
20
2017/1/12
21
例子4:
• 《新唐书· 白居易传》: • 白居易,字樂天。其先葢太原人,北齊五兵尚 書建,有功于時,賜田韓城,子孫家焉。又徙 下邽。……居易敏悟絶人,工文章……貞元中 擢進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郎。元和元年,對 制策乙等,調盩厔尉,為集賢校理;月中,召 入翰林,為學士,遷左拾遺。 • 这一段话,有人名、地名、时代名,官职名、 科举名称,要全面了解,需要查阅很多资料。
2017/1/12 10
二、记载某个朝代典章制度的专书
• 1.断代的政书《会要》《会典》 从先秦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都有。
2017/1/12
11
2017/1/12
12
• 2.史书中的《书》《志》 从《史记》体例有“八书”开始,《汉书》 有“十志”,以后各朝代的正史都有这类记 载国家典章制度的“志”。(乱世的《三国 志》《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 《南史》《北史》七史无志,后人有补作, 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其余19史的书、志 如下:
2017/1/12 7
• “ 十通”主要记载各代典章制度和 史实,所以称为“政书”。 • 这些政书的主要内容是:
2017/1/12
8
2017/1/12
9
《十通索引》
• 《十通索引》,商务印书馆1937出版。 • 有两种检索: • 一 是 “ 分类 索 引 ” , 将 原 书 门 类 再 细 分,,各自再注明他所在的页码; • 二是“篇目主题索引”,将十本书中的 制度名物及篇章节目,凡是可以独立成 一个词的,列为条目,列出他在哪本书 那一页; 这样就方便了读者查找。
2017/1/12 2
例子1.
• 关于中国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由来已 久。周烈王元年(秦献公 10 年,公元前 375 年)秦初为户籍;以后历代都有户籍, 也称“丁籍”,用以记录人口,征收赋税, 调派劳役。清乾隆37年(1772年)停止编 修户籍(因为雍正开始“摊丁入亩”)。 民国时期恢复户籍。现代户籍是统计和管 理人口的资料。
2017/1/12 15
三、历代的职官表
• 职官系统是国家行使其职能,发挥行政管理机 能的主要依托,职官制度是典章制度的最主要 的组成部分。 • 有关职官制度的文献最早的是《周礼》,这是 儒家“五经”之一,设立六官:天官冢宰、地 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 官司空。 • 后代有关职官制度的文献有:
2017/1/12
26
• “調盩厔尉”,“尉”是县级官员,主管武装和治 安。按:《通典》卷三十三《職官》:“尉,漢 諸縣皆有。後漢令長國相亦皆有尉,大縣二人, 小縣一人,主盜賊案察姦宄。……邊縣有障塞, 尉掌禁備羌夷犯塞。” • “集賢校理”,按:《通典》卷二十一《職官》: “集賢殿書院大唐開元中置……每以宰相為學士 者知院事……常以近密官為副兼判院直學士,六 品以下為之侍講學士……修撰官,校理官司,直 學士。”
2017/1/12
27
• “翰林學士”,按:,《新唐书•百官志》说:玄 宗初,置“翰林待诏”,开元二十六年(公元 738 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 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重要诏令。 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 之权。 • “遷左拾遺,按:据《旧唐书· 百官志》,“拾 遗”是唐代职事官的一种,只有八品。负责谏议, 给皇上提意见。“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2017/1/12 5
• 查考历代典章制度,可以参考的工具书很多: • 一、汇集各个朝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 • 二、记载某个朝代典章制度的专书 • 三、历代的职官表
2017/1/12
6
一、汇集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
1 唐· 杜佑《通典》 2 宋· 郑樵《通志》 3 宋· 马端临《文献通考》 以上合称“三通” 4 清代《续通典》 5 清代《续通志》 6 清代《续文献通考》 7 清代《清通典》 8 清代《清通志》 9 清代《清文献通考》 10 近人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 • 这样就有三通典、三通志,四通考。合称“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