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调研》
海南妈祖文化历史发展及现状调研

海 口比干妈祖文化 园于2 0 1 3 年1 1 月建成 ,庙宇较新 ,管理较 为完善 。从工作人员处 了解到 ,这座 文化 园是 由民间捐款建
成 ,以纪念林 氏家族共 同的祖先 比干 和妈祖 ,捐赠 人也均为 海南各市县林姓人士 ,园区管理委员会 由民间 自发 组织 ,平
文物部 门保护起来进行修缮 ,但其庙 宇修 缮工 作仍 未完成 。
清, 是流传于 中国东南沿海地 区的汉族民间信仰。 海南 岛是个 移 民岛 :据史料 记载 ,最早 进入海 南 的被 认 为 是我 国南方 百越 族 的一支—— 黎族 ;历史 上 首次有组 织 的移民海南是在汉代 , 《 汉 书 》记 载 : “ 汉元 鼎六年 ,平 南越 ,自合浦徐 闻人海 ,得大州 ;元封元年 ,置珠 崖、儋耳 二郡 ” ;宋代 出现海南第一次大规模移 民 ,这 时期 的移 民以
原 因造 成 了 海 南妈 祖 文化 的 式微 ? 海 南妈 祖 文化 今 后 将 何 去何 从 ?本 文 通 过 对 海 南 妈祖 文 化 的 追根 溯 源 、 对 海 南 现 存 主 要 妈
祖 庙 的真 实记 录 ,展 现 海 南妈 祖 文 化 的 现 状 ,揭 示 其 背后 深 层 次 的 原 因 ,为 海 南妈 祖 文 化 的 未 来发 展 提 出建设 性 意 见 。 关 键 词 :海 南 ;妈祖 文化 ;历 史传 承 ;现 状 ;未 来发 展
妈祖 自宋 朝随福建 移民传人海南 ,发展至元朝 时 ,已有
记 录在册 的妈祖庙 。据海南县志记载 ,元朝时 ,琼 山县 ( 今
属海 1 5 I 市) 】 崖州 ( 今属三亚市 ) 、万州 ( 今属万 宁市) 】 、 感恩 县 ( 今属东方 市 )『 3 均建有妈 祖庙 。 日本人小 叶 田淳 的
“祖姑”崇拜现象与妈祖信仰

“祖姑”崇拜现象与妈祖信仰
庄小芳
【期刊名称】《《妈祖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例举闽台"祖姑"崇拜现象,说明它是闽台民间的一个重要的信仰形态。
以妈祖作为众多"祖姑"的典型个案,并将她放在整体"祖姑"崇拜框架中,尝试探寻妈祖在成为全国性海神之前的最初形态,并分析她在成神之后被强化的"祖姑"形象。
又由此个案进一步探讨与祖姑崇拜相关的区域社会文化。
【总页数】7页(P86-92)
【作者】庄小芳
【作者单位】[1]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研究部福建泉州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3
【相关文献】
1.闽南女神民间信仰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 [J], 黄耀明
2.妈祖信仰与陈靖姑信仰的大众传播策略比较 [J], 林小彬
3.海峡两岸女性神祗崇拜现象及其传播研究——以妈祖、临水娘娘信仰为例 [J], 吴娟
4.妈祖信仰与东西方海神崇拜异同 [J], 黄浙苏;
5.元代妈祖信仰与蒙古族萨满教女神崇拜的历史性互动 [J], 张安巡;谢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汕尾地区妈祖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汕尾地区妈祖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妈祖体育文化的特征、依存方式、内容进行分析。
认为:汕尾地区妈祖体育文化是在汕尾妈祖信仰地区,形式有庙会活动、节俗活动及民间艺术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北社棍、舞龙、美猴王、抢炮头等。
妈祖体育文化与妈祖庙会、巡游等民俗活动联系密切,具有娱乐表演性、传承性、依附性、社会性等特征。
应加强汕尾妈祖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大妈祖体育文化宣传力度、让妈祖体育文化走进校园等对策。
关键词:妈祖体育文化汕尾地区现状发展研究前言2009年10月妈祖信仰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仰类世界遗产[1]。
成功标志着妈祖文化从“妈祖故乡”湄洲走向世界。
2008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汕尾成为我国首个市一级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汕尾妈祖文化结合汕尾当地民间艺术形成的一种蕴含民俗体育元素,内容丰富多样的节俗文化,也成为当地民俗庆典极具特色的风景线。
研究妈祖体育文化对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经济发展、弘扬妈祖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汕尾地区妈祖体育文化的概念任妮妮指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2]。
林德明等研究了妈祖体育文化发展构想,阐述“妈祖体育”是覆盖妈祖信众所在地的一切富含妈祖文化的体育活动及其配生文化的总和[3]。
黄瑞国、詹金添在妈祖体育文化圈的界定及其意义研究中,给妈祖体育文化概念界定: 妈祖体育文化是人民通过尊崇、信仰妈祖的发展过程中, 积淀形成传统文化[4]。
综上所述经过研究调查,汕尾地区妈祖体育文化是汕尾妈祖信仰地区,通过巡游、庙会等形式结合体育技能,具有强身健体、娱乐功能,弘扬汕尾妈祖精神的一种文化。
2汕尾地区妈祖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2.1汕尾地区妈祖体育文化特征2.1.1娱乐表演性汕尾妈祖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娱乐表演性,通过表演的方式娱乐大众。
如美猴王在巡游表演给人感觉就是幽默与活力,抢炮头通过发炮头让人们参与到活动中,表现出自娱自乐的特点。
莆田妈祖文化网站的调查与思考

第 1 7卷
第 4期
莆 田 学
院 学
报
V O11 N O. .7 4 A ug 201 . 0
21 0 0年 8月
an v r iy J u na of Puti U ni e s t o r l 中 图分 类 号 : 9 92 B 8.
文章 编 号 : 6 24 4 ( 0 0 0 .0 10 1 7 . 1 3 2 1 )4 0 0 .4
s ra ig p e dn M a u utr a wel s r moig he utrl d n i mo g al he z c l e s u l a p o t t c l a ie t a n l n u y t t Chn s p o l o e te ie e e p专 栏 并不 像 有 形 的妈 祖 宫 庙 那样 广 为人 知。本 文在 调 查 的基础 上 . 介绍 莆 田 现 有 的 妈 祖 网 站 以及 其他 网 站 的妈 祖 文 化 栏 目 , 对 其进 行 了分 类 、 析其 特 点 和存 在 的 问题 . 分 并从
天津妈祖文化研究

天津妈祖文化研究天津,一座繁华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拥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
而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妈祖文化是天津的一张闪亮名片。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天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自从1994年妈祖祈福文化节在天津举办以来,妈祖文化就成为了天津文化的一大亮点。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开始对天津的妈祖文化进行研究。
如今,天津妈祖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其中涉及到了许多方面。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论述天津妈祖文化的研究。
第一,天津妈祖文化的历史渊源天津妈祖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
当时,由于海运和海商的兴起,一些商人在回到台湾的途中发现了妈祖的遗体。
当时,妈祖的遗体被发现后迅速传播,由于长期受到海商和渔民的崇拜,妈祖逐渐成为了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
其次,妈祖的传说和传说故事也成为了当地人研究的重要内容。
根据传说,在宋代,一位叫张大千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求助妈祖,妈祖派遣一位神将来保护他,结果,张大千不仅顺利渡过了难关,而且还成为了当地的领袖。
第二,妈祖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妈祖文化与宗教信仰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妈祖的信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迷信,而是与道教、佛教、天主教等不同宗教信仰的融合。
妈祖文化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信仰,更是一种传统文化。
第三,天津妈祖文化的地域特色天津妈祖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在文化艺术、信仰活动、社会形态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
从文化艺术方面来看,天津妈祖文化表现在舞蹈和音乐方面。
妈祖舞是一种别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具有华丽、婀娜、柔美等特点。
除此之外,妈祖音乐也是天津妈祖文化的一大特色。
妈祖音乐以笛子、梆子、锣鼓等乐器为主,具有欢快、热烈等特点。
从信仰活动方面来看,天津妈祖文化表现在祭祀、参拜、祷求等方面。
每年的妈祖节都会吸引大批的信徒前来烧香、献花、祈求祝福。
从社会形态方面来看,天津妈祖文化表现在其在当地文化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妈祖文化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妈祖信仰为核心,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元素。
本文将探讨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分享其中的精彩故事。
一、传说与起源妈祖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
传说中,一位叫林默云的村民在打鱼时救起了一位陌生女子,送她回家后便不见了。
不久后,梦中得知这位女子就是妈祖,她预言林默云将成为保佑海上航行安全的神灵。
自此,妈祖信仰逐渐在沿海地区流传开来。
二、妈祖信仰的兴盛妈祖信仰自宋代起逐渐流传开来,并在明清两代达到巅峰。
由于南方地区多数居民以渔业为生,海上航行安全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妈祖被认为是保护渔民的神灵,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信仰仪式和庆典活动。
尤其在福建、台湾等地,妈祖信仰发展的最为兴盛。
每年的妈祖诞辰纪念活动吸引了无数民众前来膜拜妈祖。
三、妈祖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妈祖信仰激发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妈祖庙宇建筑和妈祖文艺表演。
妈祖庙宇建筑多采用典雅独特的福建建筑风格,展示了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
同时,妈祖文艺表演以歌舞和戏剧形式展示妈祖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四、妈祖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妈祖文化不仅在民间生活中扎根,也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妈祖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妈祖文化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手工艺品等,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为了保护和传承妈祖文化,相关部门也建立了多个妈祖文化研究机构,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
五、妈祖文化的现代意义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方面,妈祖文化通过独特的信仰方式传承了渔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另一方面,妈祖文化也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结语妈祖文化作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信仰、庆典活动和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关于妈祖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问卷(完成)

关于妈祖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您好:我们是厦门大学“领厦八度”团队,正在参加建行“华通杯”统计方案设计大赛,我们的主题是妈祖文化的现状及前景调查、现在耽误您一点时间做一个问卷调查,目的是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对妈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我们的调查没有任何商业目的,问卷中涉及您的信息部分我们绝不泄露,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1.您的年龄 BA.18岁以下B.18岁-35岁C.36岁-50岁D.50岁以上2.您是否去过湄洲岛? BA.没去过B.去过一次C.去过两次D.去过三次或以上3.您的月收入大概为? AA.1500元或以下B.1500~3000元C.3000元~5000元D.5000元~10000元E.10000元或以上4.您的文化程度为 CA.高中或高中以下B.专科C.本科D.本科以上5.您觉得妈祖文化跟您的生活相关性大吗 BA.很大B.有影响,但不大C.没什么相关6.对于妈祖文化源于自己的家乡,您有何感受? AA.很骄傲B.一般C.没什么特别的感觉7.您对妈祖文化的了解程度 CA.非常了解,有研究B.比较了解C.不是很了解D.不了解8.您认为妈祖文化的特点是(多选题)ACA.是大陆与台湾相联系的精神纽带B.妈祖是唯一的海上女神,护国佑民C.妈祖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D.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妈祖文化近几年的知名度如何? AA.更有名了B.没什么变化C.知道的人越来越少D.不了解10.您认为妈祖文化对莆田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AA.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意义大些B. 虽然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不利于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总体来说积极意义大些C. 阻碍了其它产业的发展,消极意义大些D. 没有什么影响11.您主要通过以下哪些途径了解妈祖文化?ABCFA.网络B.电视C.从周围人的口中听说D.报刊杂志E.相关文献F.旅游G.其它________________12.您认为妈祖文化 AA.有很广阔的传播空间B.会保持现状,未来不会有太大变化C.没什么发展空间,会逐渐消亡13.您认为政府在保护和传播妈祖文化方面的政策 BA.很好,效果很显著B.有一定作用,但不够完善,需要改进C.没什么作用D.对政府的政策并不了解14.您认为妈祖文化相关产业的市场前景如何? BA.比较乐观B.还有待发展C.不容乐观15.您认为加强湄洲岛景区建设是否有利于妈祖文化的传播 AA.很有利于B.有一定帮助C.没什么作用D.不利于(副作用)16.您认为更好地弘扬妈祖文化可行性大的意见和建议有:(多选题)ABCDEA.加强政府(包括上级政府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B.加强湄洲岛旅游景区的建设(如交通,门票,食宿)C.加强民间文化交流(妈祖金身讯太,巡莆)D.借鉴其他地区成功先例(如鼓浪屿,舟山)E.借助各种传媒,加大宣传力度(如网络,书看,电视剧等)F.定期举办妈祖文化节G.降低来湄洲岛的旅游成本,以吸引更多游客H.其他(如果您能想到其他建议,希望您能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被访者联系方式_______61793642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Q.邮箱.手机等均可)(说明:这是用来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以及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福建畲族妈祖信仰调查

有出海船只,在钟宅自然也不例外。在钟宅,流传
着“七分靠海。三分靠山”的俚语。海是钟宅人生存
少数民族聚居区。明洪武九年(1376),钟姓畲族先
祖钟泮儒从漳州龙海的海澄迁居于此。目前。钟宅 有畲族人口近5千人。 钟宅3.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5座宫庙,它 们是:(1)王公宫。据说,王公生前是个医生,专门 给人家看病,做了不少好事,去世后被皇帝封为 “护国尊王”,是专门保佑民众平安的神,凡是与健 康相关的事情去求问,一般都很灵验。(2)相公宫, 也叫保安殿。相公生前是武官,去世后被封为“功 德尊王”,专门保护村庄,制驱邪气。(3)佛祖宫,也 叫澜海宫,钟宅人俗称观音庙。(4)妈祖宫。(5)土 地宫。虽然是个不大的小庙。但因为建在菜市场 里,人们来来往往,所以香火极盛。 在钟宅最神圣、阔大的是祖厝。每年清明,长 房、五房的子孙因找不到祖墓,就在祖厝里“大吃” 一次,族人聚会或商议族内大事,族中家长也都选 择在祖厝的永思堂举行。妈祖在钟宅,并不是最 “大”的神。钟宅妈祖是何时建造的已无人记得,而 钟宅妈祖在钟氏族内。却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钟宅的《钟氏族谱》有这样一段记载:“颜德公 由钟宅人清溪(安溪县)定居盐坛(后改名为善 坛),迄今五百六十四年。”据钟宅人说,大概在五 百多年前,钟宅有一户人家的小儿子好吃懒做,母 亲百般劝说仍不从。无奈之下,狠心将其驱出家
将领薛仁贵)、陈元帅(唐五代武将陈九郎,亦称九
仙)神像。据当地村民介绍,雷姓畲民搬迁到半月
里时,这里就有奉祀他们的小庙,是当地的保护 神,龙溪宫建成后,畲民将薛元帅、陈元帅请到宫
内安放。龙溪宫神厅右边的神龛,供奉平水明王和 雷万春元帅。平水明王的原型是宋朝大将杨从仪。
市安溪县官桥镇善坛畲族村,通过实地专题调研。
位(雷氏宗词和雷氏三古宅为附属保护单位)。 龙溪官神厅正中祭祀的神祗是薛元帅(唐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调研》关于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从文化的内涵来说,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
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信仰的积极作用在中外关系史上,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
外交使节们为报答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
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
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庇佑下,帆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
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
澎湖庙迄今犹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庙签字投降。
至于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庙息息相关。
“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
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庙建在一起。
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
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
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称为“开台”,这更充分说明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二:庙的文化研究在科学技术史上,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
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庙内,这样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
所以许多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
山东长岛庙岛与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
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
现存一批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
此外,各地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
如莆田涵江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
天津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三:文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
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当今,世界经过工业时代,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提高,人们能够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情况。
现在,人们对的信仰已远远超出了消灾析福的意义,寻根问祖,眷恋祖国的民族感情占据了主导地位。
身处异国他乡的客家后裔把视作祖国母亲,渴望祖国繁荣、母亲富强,能成为他们坚强的靠山。
他们对的信仰赋予了深刻的民族向心性和民族认同感的内涵。
他们坚定地保护着祖国文化的传统,他们把视作一种具体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互助互慰,患难与共,因此,凡是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信仰。
宫(庙)是他们朝拜、谢神、集会的中心,也是他们不忘祖根、思念家乡,维系海外侨、客属乡亲的感情纽带。
所以,信仰不能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而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民族血脉。
如果民众中还存在迷信的话,应予正确的引导,去除迷信成份,借鉴民俗,引导人们修身向善。
提倡信仰中同舟共济、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忘我无私、仁爱慈善、团结互助、思念祖国、忠于祖国的精神。
利用这架璀璨的“桥梁”,加强同海内外同胞、侨胞、华裔(客裔)的联系,增强民族(系)凝聚力,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
由于已经成为一个和平使者,国际,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化的交流,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的交往,促进客家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篇:文化文化的平面设计据福建莆田贤良港祖祠保存的由清代林清标编著的《敕封志》记载,原名林默,也叫,生前兰心慧质,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为邻里和过往的海上商贾渔民做了许多好事,比如驱除怪风、收伏晏公、恳请治病、解除水患等,记载都是关于她搭救黎民百姓的传说。
她逝世之后,老百姓按照自己美好的愿望将她塑造成了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依然相信还在时时刻刻帮助他们,流传着许多有关显灵的传说,比如神助修堤、托梦除奸、保护使节、圣泉救疫等。
千百年来,精神得到了世人的颂扬,不仅成为文学艺术的生动素材,还在小说、戏曲、书画、雕塑、影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也为世世代代心灵手巧的湄洲女提供了无尽的灵感,这种强烈的情结不仅表现在一件件服装中,而且被寄托于一丝丝头发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自古湄洲岛的生活习惯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理事,所以为了祈祷保佑出海的亲人平安归来,在家里守候的女人就梳起“髻”,希望得到的庇护,祝福亲人一帆风顺、平安归来。
“髻”的梳法是非常复杂而精巧的,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间部分梳到头顶上,用长长的红头绳固定,盘一个圆圆的发笈,再用一根银钗横向穿过,起到固定发笈的作用,接下来是梳左右两边的鬓发,松松地梳出弓起的造型,再用两根波浪形的发卡固定,并将剩余的头发拢于脑后,用5~10个小发卡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然后在头顶的圆笈上插一根大的缝衣针或银针,针上坠着一条红线,最后是在头发上点缀一些红花来装饰,使发型更好看。
“髻”整体造型从头顶到后脑勺竖着一片扁扁的、如船帆似的发髻。
整个发型全部由真头发梳成,用夹子别起来,船帆状发髻左右两边各别一根波浪形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头顶上盘一个圆圆的发笈,代表船上的舵;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一根根的发卡和发绳则代表船上的零件;所有要件组合则代表整艘船,寓意一帆风顺。
可见小小的一个髻承载了湄州女子的万千情感。
帆髻示志的传说表明“髻”这个发型是生前设计的。
在她18岁那年,父母要为她张罗婚事,但矢志要拯救渔民,誓不出嫁,所以便把自己关在闺房里三天三夜,盘好了“髻”,并告诉父母:髻为帆,针为锭,线为缆,她已心许大海,此生只想奉侍双亲,救护渔民,已愿足矣。
后人崇敬她,效仿她,以此发型来纪念,也表示她们对海神的虔诚敬意。
可想而知,这样的言行与品性在老百姓心目中不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吗。
除了让人敬仰、尊崇,还有什么呢。
因此,在救人逝世后,大家都相信她是在湄洲岛的湄屿峰归化,变成了海上,仍然在江河湖海保护人船的平安。
在湄洲女子的心中,就是她们最大的信仰,的福光庇佑她们在这方乐土上一代代的繁衍下去,因此生前设计的这种船帆式发髻自然也成了后人效仿的对象,既表示了对的敬奉,也希望能得到的保护第三篇:文化介绍介绍,又称天妃、、天上圣母。
俗姓林,相传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兴化莆田县湄洲屿。
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
成年后,不思婚嫁,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渔民摆脱困境,深受渔民爱戴。
年28岁逝世。
后人敬仰她,便在湄洲岛上建祠立庙加以纪念。
信仰在浙东海岛地区广为传播,与当地的原始海洋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以崇拜为主体的民间祭祀习俗。
北宋宣和六年,宋徽宗钦赐庙“顺济”庙额,从此信仰得到朝廷的认可,并且借助明州传播各地,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航海保护神。
后来历代朝廷对她屡次褒封,并将祭典列入国家祀典。
湄洲庙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庙(宫)的祖庙,建于宋初。
开始仅"落落数椽",名叫"神女祠",经过多次修建、扩建才形成规模的。
如今,湄洲庙不但重显光彩,而且建筑规模更加富丽堂皇。
目前祖庙建筑群是以前殿为中轴线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依山势而建,形成了纵深三百米,高差四十余米的主庙道,从庄严的山门,高大的仪门到正殿,由323级台阶连缀两旁的各组建筑,气势不凡。
在祖庙山顶,还建有14米高的巨型石雕塑像,面向大海,栩栩如生。
伫立山顶,极目远眺,山海茫茫,水天一色;回望山下整个庙群尽收眼底,构成了一幅瑰丽壮美的山水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仰不断扩大,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华人“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
目前全球有庙近5000座,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
第四篇:湄州文化(欢迎辞)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一路辛苦了。
欢迎来到湄州祖庙。
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正因有缘,使我们相遇在这闻名海内外的祖庙,我是这里的地陪导游员,我姓汪,叫静烨,相信我的相信我的服务会和我的名字一样敬敬业业,今天小汪将竭诚为大家提供“五心级”的服务,让大家玩得很开心、放心、舒心、省心、安心。
(的生平传说)在参观祖庙之前,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的生平传说。
原是湄州湾畔港里村人,父亲林愿、母亲王氏,生有一男五女,老俩口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便天天向观音祷告。
到了北宋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邻近乡亲看见一道红光直射林家,照耀周围的岩石都发红。
此时,怀胎十月的王氏产下了一名女婴。
因这孩子从出生到满月都不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林默。
林默幼年时比其他孩子聪明,八岁就能诵经,十六就能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