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慈善理念

合集下载

论现代慈善理念的培育——基于政府责任的探讨

论现代慈善理念的培育——基于政府责任的探讨
种 多样 。
一 蕉美 理金的宣传得到加强 , 传的方法也 多 宣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 ,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有 过精辟的阐发 。儒家鼻祖孔子创立 了以“ 为核心 的人本 仁” 主义思想体系 ; 孟子提出“ 守望相助 , 出入相支, 疾病相持” 的
主张。
三是传统慈善理念与西方慈善理念开始融合。随着西方 帝国主义的入侵 , 西方文化向 中国社会渗透 , 中国传统 的慈 善理念也受到西方带有 民主色彩的慈善理念的冲击。 不少先

鲜明的“ 救国” 特征。面对民族危亡 , 中国传统的慈善文化 被赋予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 慈善理念在宣传和动员全民
族 拯 救 国家 的救 亡 斗争 中 . 了 很重 要 的作 用 。 起
二是在动荡的环境下政 府无能从事慈善事业 , 使得民问 慈善事业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 , 从而带来了慈善文化的


中国传统 慈善理念 的变迁及 其缺失
‘ ~ ~
个救济机构 , 其中私立的救济机构有 1 6 , 7 3 H 9个 占4 %。 ̄ _ 9 E
此时的慈善机构内部发展趋 向完善 , 并且 已经能举办一些大 ~一~
~ ~
( ) 一 中国古代以“ 为核心的慈善理念 仁”
型岳 赈醢撒 勺
生了负面影响 ,慈善”一词在 中国历史上曾一度声名狼藉 。 “
政府对民间慈善 事业 的态度明确地 表现在中国人民救 济代 表大会上的《 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的报告》 报告把包括 新 中。 民间慈善事业在内 的旧福利救济事业定性 为“ 统治阶级欺骗 与麻痹 人民的装饰品”3并表 , 中倒韵福利救济事业 [ 1 , 磕晰 中, 政府是 主体 ,吸收” “ 个人和团体参加 , 这无形之 中否定了 民间慈善事业 的独立地位。 在 随后 的四十几 年里 , 只有政府救济 , 没有民问慈善事 业。“ 新中国成立后 , 曾经热闹一时的慈善事业立即在神州大

弘扬慈善公益,传递正能量

弘扬慈善公益,传递正能量

弘扬慈善公益,传递正能量慈善公益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柱。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弘扬慈善公益,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来。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慈善公益事业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慈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它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减轻他们的困境,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同时,慈善公益事业还能够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进步。

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能够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

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

无论我们捐款多少,只要我们有心,都能够为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同时,志愿服务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同时也能够锻炼我们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组织、加入志愿服务团队等方式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来。

最后,我们应该营造良好的慈善公益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宣传慈善公益的理念和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公益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对慈善公益事业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其公正、透明、合法、有效。

总之,弘扬慈善公益、传递正能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营造良好的慈善公益氛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来。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慈善公益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慈善公益组织是慈善事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它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开展活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慈善公益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其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使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和功能。

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的比较研究

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的比较研究

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的比较研究慈善活动在社会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慈善活动也在不断演化。

本文将对传统慈善和现代慈善进行比较研究。

传统慈善强调个人的捐赠和慈善行为。

在传统慈善中,个人通过捐赠金钱或物品来支持慈善事业。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比较直接和简单的,可以迅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而现代慈善更加注重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现代慈善通过建立专业的慈善组织来管理和分配捐赠,并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来实现更大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传统慈善主要关注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

传统慈善主要以提供食物、衣物和住所等基本生活物资为主要目标,旨在满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

而现代慈善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长期解决方案。

现代慈善倡导通过教育、职业培训、健康和环保等短期和长期项目来帮助困难群体摆脱困境,并提高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传统慈善侧重在本地社区中开展慈善活动。

传统慈善项目更多地关注在本地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并通过改善当地社区的生活条件来提供帮助。

现代慈善则不局限于地域,更加全球化,关注全球多个地区的社会问题和人道主义危机,并通过国际慈善活动来提供援助。

传统慈善主要依赖个人捐赠和志愿者的力量。

在传统慈善中,个人的捐赠和志愿者的贡献是实现慈善目标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现代慈善越来越注重筹集资金和资源的专业化和可持续性。

现代慈善机构更加倾向于从政府、企业和基金会等不同渠道获得资金和资源,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

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在捐赠方式、目标和范围、地域覆盖以及资金和资源筹集等方面存在差异。

无论是传统慈善还是现代慈善,都在为社会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传统慈善和现代慈善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结合两种形式的慈善,实现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慈善捐赠理念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慈善捐赠理念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慈善捐赠理念迟爱敏王琪(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山东青岛 266510)摘要:现代企业除了追求利润外,还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捐赠活动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

本文在诠释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捐赠的涵义之后,对我国企业捐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深刻指出:培育企业内在驱动力,把捐赠作为一种营销战略、完善慈善捐赠制度,优化企业捐赠环境、改进税收优惠法,为企业捐赠注入活力等是实现企业和社会共赢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捐赠社会责任企业公民市场经济Compani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ir charitable giving ideasChi Aimin Wang Qi(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Law,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Shandong,266510)【Abstrct】Current companies should not only chase profits but also share more social resposibilities, which especially being embodied in corporate donation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corporate donations systemically after interpreting the meanings of c ompani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ir charitable gi ving ideas. The auther pointed out: cultivating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companies, taking donation as a marketing strategy, refining donation system, Optimizing donor environment, Improving tax incentives laws and energizing the enterprise donation are ways in which companies and sociaty win both.【Key words】Corporate don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citizen, Market economy注:本文为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我国捐赠文化缺失的创生机制研究”(项目号:08cshj0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慈善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慈善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慈善文化的困境与出路【摘要】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为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构建适应现代慈善事业发展需要的慈善文化。

本文在阐述慈善文化的内涵之后,分析了我国慈善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培育与传播我国慈善文化的一般途径。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文化;现代慈善理念在2008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慈善代表时指出“要求各级慈善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慈善文化。

”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中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慈善文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慈善理念和管理方式,不断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与人道主义精神、现代财富观、社会责任感等相融合的现代慈善文化”;“慈善文化广泛传播、公民的慈善理念、企业的社会责任普遍增强,慈善潜能得到激发,普遍认同并参与慈善活动,基本形成慈善事业的高尚社会氛围。

”由此可见,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慈善文化的建设。

因此,在借鉴西方优秀慈善文化的基础上,从我们的传统继承和精神建设出发来解构和重构适合自己的慈善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慈善文化的内涵慈善文化内涵的界定是研究慈善文化的理论基础,然而慈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但是已形成比较典型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慈善文化是慈善行为和慈善事业长期发展的结果。

如陈东利提到:“在词源学中,‘慈善’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的行为,又指人对人的同情心、恻隐心和怜悯心。

当人对人的关心、爱护与同情由个别人发展到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和共同心理时,慈善就具有了社会心理、伦理和行为意义,而发展成为慈善文化”。

[1]第二种观点认为,慈善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社会要和谐,贫富差距就不能太大,为缩小贫富差距,需要发挥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而慈善文化有助于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发挥。

如张维提到“慈善文化是基于对和谐、美好生话的追求和向往,注重社会道义,强调社会责在,更多地考虑社会分配的公正性,把从社会得来的利益,再回报给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公益慈善组织的规范化与透明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公益慈善组织的规范化与透明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公益慈善组织的规范化与透明化建设近年来,中国社会公益事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组织涌现出来。

然而,对于这些慈善组织的规范化与透明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下公益慈善组织规范化与透明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一、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公益慈善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是确保其运作合理、透明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度和参与度。

规范化建设包括制定科学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组织宗旨和运作目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和项目评估制度等。

只有实现规范化建设,公益慈善组织才能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

二、规范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公益慈善组织在规范化建设方面需要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公益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力度,确保公益慈善组织有法可依、依法行善。

同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公益事业的发展和执行。

2. 强化组织架构和内部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和内部管理制度。

公益慈善组织应根据自身规模和任务,建立合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此外,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和财务审计制度,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3. 加强财务管理和信息公开财务管理是公益慈善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组织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捐款的使用透明、专款专用。

同时,加强财务核算和审计,定期公布财务报告和项目执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此外,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向公众公开组织的基本情况、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等信息,增加透明度。

4. 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公益慈善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不能仅靠自身努力,需要广泛引入社会参与和监督。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公益慈善组织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时,媒体和公众应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力度,及时揭露问题和不正之风,推动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透明化建设的重要性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化建设是增加公众对组织信任度和参与度的关键手段。

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

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

系别:教育管理系班级:11公管姓名:李莉学号:201110114024 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摘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一样,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的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和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也是不一样的。

本文主要从终极价值观(本体论、基本信念、最高价值、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的看法);慈善理念(对人性看法、对善的定义、达到善的途径);行动模式(行善对象、行善方式、帮助内容)等方面来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

关键词:慈善文化终极价值观慈善理念行动模式差别从终极价值观来看,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在“本体论”上是属于“社会本位”,相信社会中的个体生活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

就人际关系而言,强调社会内部个体之间的非独立性,社会借助人伦关系把个体组合成一个紧密的亲疏有别的“差序格局”。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个体的行为必须依附于这个关系网络中自己对他人所背负的责任及任务,强调在两两相对的社会角色中每个角色的义务而非权利,比如“父”要慈、子要孝等。

就对社会的看法而言,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相信“社会”的整体幸福是“个体”幸福的先决条件和保障。

道德不是私事,而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遵守的。

而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在“本体论”上是属于“个人本位”。

它把人看作是“原子式的个人”,即无差别的、独立的、平等的个体。

相信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社会、国家是为了保障个人的利益而组成的。

个体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国家只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

否认道德的绝对性,强调道德在本质上属于私人事务。

依据这种观念,每个人便成了其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并且每个人都知道如何促进这些利益。

赋予每个人以选择其自身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的最大自由和责任。

因此,“权利”概念成为了西方现代公益事业的基石。

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强调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应享有一系列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然赋予的,由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度保障,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不可转让的。

试谈大学生现代慈善观教育的意义、现状及途径

试谈大学生现代慈善观教育的意义、现状及途径

试谈大学生现代慈善观教育的意义、现状及途径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对大学生加强现代慈善观教育,不仅是社会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现代慈善观教育不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又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予了有力支撑。

一、大学生现代慈善观教育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这显示出政府对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认识。

要顺利推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必须对慈善有正确认识,实现现代慈善观在全社会的建立。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慈善事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慈善观势必会对全社会的慈善观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对大学生加强现代慈善观教育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加强大学生现代慈善观教育,帮助他们走出慈善认识上的误区,增强慈善意识,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慈善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现代慈善观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依托。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社会转型对人们的思想冲击巨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有见义勇为者被讹了;面对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起来成为很多人纠结的问题;陈光标因为没能给到他公司门口寻求捐助的人满意的钱数而被骂了;当代的大学生接受的小学教育不再对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持完全肯定态度,而代之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保留证据的去见义勇为,以防万一。

鉴于此,现代慈善观在广大人民群众头脑中的进驻仅靠人们的自觉性和自我提醒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通过教育逐渐培养。

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慈善观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其正确的慈善观念和行为,这要求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对自己的慈善观念和行为进行认真反思,反思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身修养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就宏观上来讲,现代慈善观要求人们怀着关爱社会同胞之心行使自身向社会施予爱的权力,尽其所能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活动,包括捐赠钱物和服务,同时作为受助方要以感恩社会之心接受捐赠并积极努力摆脱困境,以期早日加入到捐赠者队伍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慈善理念爱心联盟网社工网梅明爱心联盟梅明社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也涵盖了现代公益慈善事业,涉及立法、免税、注册、志愿服务、政府采购等多方面内容,全方位勾勒了一幅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蓝图。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加快,社会对和谐包容的需求不断增大,慈善组织数量发展较快,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提高,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有增无减,社会慈善文化氛围大为改善,全民慈善大环境正在形成。

这里,主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慈善民情,从人文视角的多个维度,漫谈和梳理现代慈善理念,为营造我国发展现代慈善事业良好的人文氛围鼓与呼。

现代慈善理念较传统慈善认识,更多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更多体现了社会走向善治的时代内涵,更多体现了自愿平等的社会价值,集成了文化、信仰、精神、尊严、平等、自愿、爱心、互益、责任、和谐等多个人文要素,汇成了21世纪人类慈善文明的一道风景线。

慈善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明符号慈善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的真实反映。

慈善作为一种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社会文化,是人类宗教信仰和道德文明的精髓所在,它拥有一种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传统意义上,慈善文化更多是一种行为模式,通过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救灾、助学、助医等行为,传递着人间的平等互助和诚信友爱。

在现代社会,慈善文化更多体现为公民参与公益、帮助弱者的渴望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它融合在宗教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消费文化等多种文化之中,并在与各种文化碰撞与磨合中凝成社会共识。

而且,现代慈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已成为提升公民社会道德、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我国自古就是慈善之邦,上至一国之君,下至普通民众,都秉有乐善好施的奉献精神。

文献记载,“慈善”一词在南北朝时就较早出现,《北史.崔光传》有云:“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

”史书载有商汤为与夏桀争夺天下,格外重视扶危济困,“夷境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

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

”夏、商、周三代也常被后世视为充满仁爱之心的朝代。

其中尤以周文王为胜,史称文王“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孟子释其“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四者”即现在所常指的“鳏、寡、独、孤”。

顺流而下,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医疗救助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也首屈一指。

追根溯源,中华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流派众多,精彩纷呈。

儒家倡导仁爱精神,推崇“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释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道家主张“损有余,补不足”,遵从“知足不辱”、“知足常乐”、“知足者富”。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要“爱无差等”,“远施周遍”使“天下之人皆相爱”,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境界。

佛家主张“慈悲为怀”,宣扬摆脱轮回、出离三界、普度众生,实行“与乐、拔苦”的义举,为一切众生造福田。

凡此种种,这种潜移默化的慈善文化长期植根在中囯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积德行善、乐善好施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华慈善文化以仁爱、兼爱、恒爱为核心,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慈善要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在当今时代语境下,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慈善环境,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吸收各国慈善文化的精髓,对于推进我国志愿社会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慈善是一种信仰,一种人类对生命和社会的信念和意志慈善源于信仰,信仰升华慈善。

慈善是宗教信仰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是长期以来人类对生命存在价值的一种社会理解和认同。

从这个意义说,慈善信仰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包涵着生命的关爱,彰显了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追求。

可以说,慈善信仰不分国家、地域,不分种族与肤色,是人类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的互惠共生。

所谓慈善者,于人施慈,于己修善。

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慈善信仰滋养了生命,丰富了生命,升华了生命。

在现代社会,慈善信仰也让公民超越自我小我、追求人性的真我本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爱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命为内涵的慈善信仰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根基。

作为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态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慈善与宗教信仰的渊源极深,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慈善思想直接起源于宗教。

从美国宗教与慈善事业的关系看,宗教对慈善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美国著名哲学家亨利·艾伦·莫曾就此作过精辟概括:“宗教乃慈善之母,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产生过程中,莫不如此。

”基督教认为,富人要想进入天堂,惟一途径就是将自己的财富捐赠出去。

基督教中有关“富人原罪”教义让富有者有一种“负罪感”,希望通过行善于社会来祈求“上帝”宽恕,以求灵魂净化,良心解脱,维系生命安全和灵魂安宁。

由于深受基督教“互济文化”的影响,美国富人捐款与基督教“富人原罪”的教义关联度较高。

美国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之一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1889年发表《财富的福音》一文已成为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经典之作,其“人死富有,死而蒙羞”广为世人所知,被奉为慈善业的经典语录。

美国现代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石油巨子约翰·D·洛克菲勒也明确地将他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归于基督教浸礼会信仰,终生践行基督教义所倡导的朴素生活方式,并在去世前向社会捐献大额财富。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基督教“富人原罪”教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社会慈善思想与行为的直接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宗教在社会慈善事业中也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佛教界以慈悲为怀推动人间佛教思想建设,道教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身致和……从救助艾滋孤儿到救灾捐赠,各宗教积极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赈灾扶贫、环境保护、捐资助学、养老抚孤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不断探索和开辟宗教慈善的渠道和平台,成为我国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文明的快速上升期,如何让公民更好地体会和分享生命的价值和幸福,各宗教在变革中找准位置,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培养提升公民的慈善信仰显得十分有必要,十分迫切。

慈善是一种精神,一种彰显人类大爱的慈悲和付出精神慈善是一种心境,是人类对生命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种精神需求。

现代慈善彰显了人类的仁爱、慈悲和博爱,它体现了人类无私无我的大爱情怀,是一种追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一种救死扶伤、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

与之相应,每一个社会都需要一种体现庄严责任和时代激情的精神支撑,慈善精神就是这种普世情怀升华时代精神的元动力,体现在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的内涵层面上。

大慈大悲,大善大爱。

爱国主义是慈善精神的一个至高境界,在善与爱的历史范畴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救国图存,振兴中华”,世代传承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慈善品格和道德风范,培育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

这种彰显民族大义和国家大爱的慈善精神铸就了民族之魂,生生不息,根深叶茂,深深地融入了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无时不善,无处不善。

在当代中国,雷锋精神也是慈善精神内涵外化的一道风景,这种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包含着人格的自我修炼,也包含着美好、温暖的人际关系,还蕴涵着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现实中最好的范例,就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鞍钢矿业公司模范共产党员、鞍钢精神文明建设标兵、鞍山市道德模范郭明义,15年为企业创效3000多万元,20年累计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先后为“希望工程”、困难职工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贫困生180多名,自己却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用实际行动为当代雷锋精神做出了最好诠释。

从某种意义上,现代慈善精神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对生命和社会的关爱和担当精神。

正是在这种慈善精神感召下,慈善者以其仁爱之心、慈悲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弥补社会贫富差距,克服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推动中国社会慈善事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慈善是一种尊严,一种绽放人性之光的德行和善举从人性的角度看,慈善的最高原则就是彰显和维护公民的尊严,尊严也是现代慈善的准入门槛,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道德坐标。

应该说,人格尊严是现代慈善的灵魂所在,用任何语言来赞美和褒奖它都不为过。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慈善不需要功利的动机,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仪式,不需要热热闹闹的场面;它需要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一种从从容容的心态,一种平平静静的氛围,这种情境构成了对慈善尊严的呵护和推崇。

现代慈善的尊严理念更多地体现了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和呵护,体现了一种对弱者尊严的理解和尊重。

应该说,现代慈善绝不是同情和怜悯,不是简单随意的施与,必须要让受施者得到帮助的同时拥有尊严和平等。

可以说,敬畏生命的尊严是“底线伦理”,让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尊严,就是现代慈善对生命尊严的一种坚守和承诺。

这里选讲两个有关慈善尊严的故事。

其一是很有名的荷兰故事。

鹿特丹一家电视台在报道一次慈善活动时,出现了一位受助者的镜头,镜头持续只有短短一秒钟。

但电视台遭到了受助者的起诉,也遭到众多观众的批评和谴责。

最后电视台长发表了致歉声明。

荷兰许多慈善活动都不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媒体在报道慈善活动时不会提到某个具体受助人,记者也不会采访受助人,报纸上没有受助者照片,电视上没有受助者镜头。

在荷兰人看来,媒体的曝光会侵犯受助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其二是作家刘墉的“课不能停”故事。

纽约一个公立小学积雪致难以举步仍然上课。

一些家长打电话去抱怨后对学校满口道歉。

学校回复让家长闻之震撼、无不动容。

原来,不少贫困家庭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饭,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有时还可以带些回家当晚餐,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多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愿意停课。

或许有家长会问:为何不让富裕家庭的孩子留在家里,单单让穷苦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与营养午餐呢?学校老师的答复是:那样做的话,会让穷苦的孩子认为他是在接受救济,而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护受捐者的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