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整理

合集下载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原文: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字词解释: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⑼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

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⒀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杜郎:即杜牧。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俊逸清赏。

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⒃青楼:妓院。

《扬州慢》姜夔 综合 优秀全面实用

《扬州慢》姜夔 综合 优秀全面实用

借代、引用、对比、虚实结合写入城所见前句点盛后 句点衰春风十里指代昔日扬州繁华的街道化用杜牧诗句写 昔盛呼应开头两句并与“尽荠麦青青”构成鲜明对比; “尽荠麦青青”既与序中“荠麦弥望”呼应又扣应下文 “空城”二字与诗经•王风中的“彼黍离离”一句在表现 手法和意境、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尽了劫后扬州荒凉、 冷落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有一弯
冷月、一泓寒 水与一座孤桥
再写扬州城之空以原有
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冷落 凄凉的景象
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
主自开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 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 心去观赏它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料想
应为:知 年年为谁生
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 丧土之悲。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 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 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 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 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 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1161 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 里”,破坏极其惨重。虽时隔十五年了,22 岁的词人初到 扬州,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荠麦青青”,满目疮痍,词 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然而此时,宋金隆兴和 议已达 12 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 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 难频仍的现实,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写下《扬州慢》 这首代表作,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
渐表明词人伫 立许久陷入到一 片悲凉之中不知 不觉就到了黄昏 又更加让人惆怅

姜夔《扬州慢》宋词原文及鉴赏汇总一篇

姜夔《扬州慢》宋词原文及鉴赏汇总一篇

姜夔《扬州慢》宋词原文及鉴赏汇总一篇姜夔《扬州慢》宋词原文及鉴赏 1原文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__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句注释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双调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⑻竹西: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在扬州北门外。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⑼解(jiě)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

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

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⒀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杜郎:即杜牧。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__。

俊赏:俊逸清赏。

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

精选2021版课件
2
宋姜白石坐像
作者简介
姜夔(1155—1221),字尧章,
别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
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 Nhomakorabea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
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
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
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
精选2021版课件
11
词句赏析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 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 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 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 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
逃散,无比萧条。】
精选2021版课件
6
词句赏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 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 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 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 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精选2021版课件
5
词句赏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 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 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 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 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

《扬州慢》 南宋 姜 夔

《扬州慢》 南宋 姜 夔

2、读小序,思考小序交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内容:交代了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
扬,即扬州),季节(夜雪初霁),景色(荠麦弥望)以及 城中场景。
作用: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词的感情基 调。“《黍离》之悲也。” 概括主题,感慨今昔, 表达沉痛之情。
相关链接 《黍离》选自《诗经王风》。 《黍离》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
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 曲填写的词般篇幅都比较长。
写作背景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 建炎三年(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 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 亮又大举南下,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 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时隔十五年之后,词人经过扬州时仍然是满目 疮痍、“荠麦青青”。词人追怀丧乱,感慨今昔, 写下了这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学习过程
任务一 诵读诗歌 解读小序
任务设计 1、诵读诗歌 2、小序交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诵读诗歌,注意 ①要字正句顺,把握感情基调、语气、语速、节奏。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源自此词的感情基调,你 找到这句了吗?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适合主题:
在朝阳下俯冲 迎着西风开火 空中的尖刀 以一当十
家国天下、保家卫国、 责任使命、勇敢无畏、 平凡与不凡
疆土的坚盾 巡天卫国
山河已无恙 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
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
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空城
6、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 么感受?为什么?
“惊”
因“空”而“惊”,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 令人心痛! 此情此景, 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 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 痛。采用对比,抒发“黍离之悲”。

姜夔的诗词《扬州慢

姜夔的诗词《扬州慢

【导语】《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姜夔的代表作。

这⾸词以寄托对扬州昔⽇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河破的哀思。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姜夔的诗词《扬州慢•淮左名都》,欢迎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其城,则四顾萧条,寒⽔⾃碧,暮⾊渐起,戍⾓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度此曲。

千岩⽼⼈以为有“⿉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赏析】 词前⼩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地点、内容、主旨等要素,使读者更能准确地把握词⼈的⼼理情怀。

词分上下两⽚,上⽚写词⼈⽬睹的扬州惨象以及⼼理感受。

前三句点明扬州昔⽇之繁华,以及⾃⼰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句写景,显⽰出⼀派荒凉之象;“⾃胡马”三句,点出⾦兵南侵对扬州及扬州⼈们造成的伤害;“渐黄昏”⼆句,以凄凉呜咽的号⾓声,进⼀步烘托扬州的荒凉景象。

下⽚运⽤典故,进⼀步深化了“⿉离之悲”的主题,抒写⾃⼰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

“杜郎”五句是说,若杜牧重游扬州,也会为扬州的遭遇⽽痛⼼,他纵然以精⼯的词笔写过扬州,如今⾯对此等惨象,怕再也写不出昔⽇的款款深情了吧。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两句,写扬州的名胜——⼆⼗四桥。

杜牧有“⼆⼗四桥明⽉夜,⽟⼈何处教吹箫”的诗句,说扬州的⼆⼗四桥是⼗分繁华美丽的。

如今呢?⼆⼗四桥仍然还在,只是桥上已经没有往⽇的笙箫歌舞了,只有桥下的寒⽔寂寞地摇荡着⼀⽚昏黄的冷⽉。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可是在⼆⼗四桥的旁边,居然还开着那么多红⾊的芍药花,它们究竟是为谁⽽年年开放呢?末两句其实化⽤了杜甫“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绿”的句意,透露作者对国家的⼀种深沉的悲慨。

部编版新教材《扬州慢》姜夔 详细实用 课件(终极版)

部编版新教材《扬州慢》姜夔 详细实用 课件(终极版)

料想 芍药花。
应为:知年年
“扬州芍药甲天下” 为谁生
小结全词
抒发了他对战争的 厌恶与痛恨,对昔日繁 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 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请大家把词中的典故找出来。想 想使用这些典故,说明了什么?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扬州 慢》
原句、出处
竹西佳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国伤时之作
,•
清峻峭拔
扬州慢 姜夔(kuí)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 《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 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 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 空城。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 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写作 缘由
别人 评价
对国 基调
家昔
盛今 低
衰的 沉
痛惜 伤感 之情
悲 凉
写作背景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 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 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 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 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维扬、江都、芜城、邗hán 江、 南兖yǎn州、吴州、广陵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 '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左名都,
杜郎俊赏,
竹西佳处,
算而今、
扬 解鞍少驻初程。 重到须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州 尽荠麦青青。
青楼梦好,
自胡马窥江去后, 难赋深情。
慢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姜 夔
渐黄昏,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都在空城。
年年知为谁生!
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
“黍离”意象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 ✓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 ✓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昔盛今衰\感时伤世(黍离之悲)
胡马窥江
这份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 手法抒发的?
虚实结合 虚(昔日繁华的扬州) 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 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思考: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
扬州慢 小序
冬至
满眼
驻军的号角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 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
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
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诗经》悲叹宫室宗庙被毁 的名篇
文本 解读
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 是什么?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 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 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 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 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
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昔 日
“竹西佳处”
“名都”
(虚写)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繁华 热闹
对比
昔盛
今 “空城” 日 (实写)
“荠麦青青” 破败 “废池乔木” 荒凉 “清角吹寒”
今衰 的感 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杜郎俊赏,算而
今重到须惊。纵豆蔻

词工,青楼梦好,难
赋深情。二十四桥仍
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
知为谁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年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 一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所称颂不已。如脍 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 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等。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 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知人论世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 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 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善书法、 精音乐、能自度曲。词多纪游、 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 寓忧国伤时之作。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 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 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 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 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 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 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 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 文学和音乐创作里。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亮本就“无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
也无所谓冷暖。但词 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
人移情于物,刻画了 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
一个疏淡清冷、凄寂 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
萧条的意境:一轮凄 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
写作背景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 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 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 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 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 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 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 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 黍离之悲。
导入:
安史之乱中,杜甫曾经漫步曲江头,发 出了“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哀江头》)这样沉痛的感慨;四百年 后,姜夔来到了被金兵洗劫后的扬州路上, 又怎样触景生情、发出抚今追昔的感叹呢?
教学目标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难点)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 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离茂 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黍离之悲指国家沦亡的 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 时间
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
所见 所闻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 离》之悲也。
写作 缘由
别人 评价
主题
感情 基调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 时间
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 水自碧,暮色渐起,戍
角悲吟。
所见 所闻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写作
因自度此曲。
缘由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 别人
离》之悲也。 评价
主题

对国 家昔 盛今 衰的 痛惜 伤感 之情
感情 基调 : 低 沉 悲 凉
五亭桥
处扬“
处柳扬
驻绿州
这 是 古 人 对 虹 桥 的 赞 美 。
兰 桡 。 ”
齐 三 尺 雨 , 樱 桃 红 破 一 声 箫
好 , 第 一 是 虹 桥 。

长堤春晓
文昌阁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 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 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 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 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 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什么?
见到——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 冷月、红药
听到—— 清角吹寒 (以声写静)
联想——
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 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 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 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