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物简介

合集下载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中,不可多得的人物”。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生平事迹杜甫生于唐代贞元二年(712年),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他的父亲杜审言也是一位文人。

杜甫自幼聪慧多才,善于诗词歌赋,十五岁时便已经娴熟于文。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

他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迁都成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生活经历十分丰富。

他曾经历贫困、疾病和被贬谪等遭遇,但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成为了诗歌世界中的大家。

杜甫的文学成就在他的晚年显得尤为突出,他曾任梓州司功参军、检校太傅左庶子、成都郡丞等职,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他在唐代晚期因赋诗寄托怀抱而受到资政殿翰林孔融的赞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学巨匠。

唐代末年,杜甫病逝于成都市,享年61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激情,他的诗歌创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文学遗产。

二、诗歌作品杜甫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接地气,描绘手法独特,饱含情感和思想深刻。

诗歌作品数量达到了1500余首,代表作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等。

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杜甫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态度。

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概括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抓住自己的时机,勇敢面对现实。

三、思想体系杜甫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于社会和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是他的创作核心。

他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认为只有社会公正才能保证人的尊严得以实现。

他的思想主张中也反映了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视,他批评了一些士人对待文化传统的不负责任态度,并对国家文化繁荣的期许渗透在了他的作品内。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杜甫,唐代杰出的文学大师,被人们尊称为“诗史之祖”,代表作品包括《将进酒》、《丽人行》、《赤壁怀古》等。

他的诗歌风格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常以社会现实为主题,表达人民的苦难和不公。

在古代文学史上,杜甫的位置不言而喻。

一、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的生卒年份为712年至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成都(今属四川),是唐朝文学的巨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官职,曾祖父则是唐太宗的宰相,因此杜甫生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杜甫早年曾随父亲云游天下,拜访诸多名士,使他对于历史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认知。

不过,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连续多次赋闲,债台高筑,日子过得极为贫苦。

他在成都时曾经为了生计,做过军官、税官、民间医生等各种职业,总算保住了小康生活。

770年杜甫离世,享年59岁,葬于岳阳楼下。

二、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

他的作品包括诗、赋、文、序、碑等,尤以诗歌为最。

他的诗歌作品大约有1500多首,包含了社会民生、风景山水、政治历史、哲学思考等各个领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1、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多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表现了很多市井百姓的苦苦哀愁,多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同时,他的诗中也充满了对宏大的事物的人文主义思考。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中,杜甫赞美了自己的才华和豪迈,表现了“壮志未酬”的激愤之情。

虽然这首诗有些自夸之嫌,但是却极具感染力和凝聚力,令人振奋。

2、杜甫的风景诗杜甫的风景诗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他在诗歌中细致地描绘着风景的细节,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写作风格,赋予风景更丰富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登高》这首诗,集中了他所想所感,用艳丽的笔墨描绘出自然之美,表现了杜甫的感慨和惆怅。

三、杜甫被誉为“诗史之祖”的原因杜甫因其卓越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思想见解,被公认为“诗史之祖”。

首先,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反思,是对时代精神的卓越展现。

杜甫的简介有哪些诗人呢

杜甫的简介有哪些诗人呢

杜甫的简介有哪些诗人呢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不仅琅琅上口,抒情婉转,还富有哲理性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意义。

其作品被称为“杜工部之集”,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集之一,对唐代诗歌和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杜甫的简介以及其他与其同为诗人的人物。

杜甫杜甫,字子美,河南(今巩义市)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12年),逝世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70年),享年59岁。

他自幼喜爱读书,后来遭遇家庭变故和降职之事,使得杜甫的诗歌表现出了对社会和人民现实的深刻关切。

其诗歌作品主要集中于田园、社会、历史、人物等方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其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登高》、《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李白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大多富有奔放、豪迈、壮丽、豁达、诙谐等特点,感情真挚生动,形象鲜明而富有想象力。

其代表作品有《将进酒》、《行路难·其一》、《将相和》、《夜泊牛渚怀古》等。

王之涣王之涣,号摩诘,唐代初期著名诗人。

其诗歌笔力精练,形象新巧,意境优美深远。

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登飞来峰》、《夜泊牛渚怀古》等。

贾岛贾岛,号太虚,唐代著名诗人和附会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诗歌以形象方式表现情感,并常融入一定的对社会现实和历史问题的探讨。

代表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送赵兴宗》等。

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后期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

白居易的诗歌体裁繁多,自由奔放,情感真挚,讴述的对象也十分广泛,既有对先贤的敬仰,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渴求和感慨。

以上是与杜甫同为唐代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内容和风格都与杜甫有所不同。

而唯有杜甫的说儿发出深深的内心谴责,唯有杜甫的寥寥数十句经典,成就的却是史上最伟大的唐诗之一,也成全了诗史上一段不可忘却的传说。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AD712 - 770),又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之冠”、“诗圣”。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国家政治、社会风气、人民疾苦以及个人命运的种种问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杜甫的简介资料。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于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酸枣乡,他的祖先是早年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平定天下的将军杜祁。

杜甫自幼聪明好学,曾经学过文、史、子、集尽书,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素养。

他二十岁的年龄时,便考中了进士科。

之后,他历任太常博士、校书郎等官职,但都未能使他满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曾经担任过太原杂事参军,后来又因贬谪之事出走江南。

他的一生辗转于朝野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悲天悯人,深爱国家和人民,反对腐败和压迫,终日苦思救国救民之道,因此被后人尊为“公侯百姓之尧舜,诗史文章之圣人”。

二、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有1,428篇。

其诗歌题材广泛,有山水田园之景,有历史传说之事,有政治军事之事,有个人生活之感。

其中,他的抒情诗和政治诗是其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社会阻碍和矛盾的深刻认识。

他的诗篇通俗易懂,融表现和思考为一体,能够准确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三、杜甫的政治思想杜甫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责任和理想。

他深信“不为己者,天诛地灭”,将责任感视为一个社会精神的核心,主张国家应该尊重人民,解决人民基本问题,推行善良治国,并通过诗歌来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和怀念。

他同时又有崇高的理想,希望通过改革和创新,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

四、杜甫诗歌的价值杜甫的诗歌价值不仅在于他的文学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思想和文化价值。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思考和关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性,对后人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杜甫的简介杜甫的简介杜甫的

杜甫的简介杜甫的简介杜甫的

杜甫的简介杜甫的简介杜甫的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杜甫出身于官僚世家,自幼聪慧好学,对史书、诗歌甚有研究。

他在隋唐之际成为了进士,但是却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了唐代最受尊敬的诗人之一。

杜甫的诗歌被誉为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描绘了唐代的政治、社会和人生等方面的重要问题,被后人尊为“诗史”之巨。

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力、对于社会现实的剖析、对于民族历史的关注等,既赋予他的诗歌以独具特色的风格、气息,也赢得了他的声名和地位。

他的《石壕吏》、《丽人行》、《登高》、《春望》等脍炙人口,语言精深而质朴,魅力跨越时空,影响深远,被称为“诗中之神”。

更令人钦佩的是,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对于民众疾苦、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

他通过诗歌表达对于当时封建军阀和统治罔顾民生的强烈不满,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难,呼唤人民的斗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他面对民生危机时发出的一声声呼喊和感慨,反映了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对于历史的独特思考,被后人称为“诗中闵政委”。

杜甫生于唐朝的兴亡之际,其诗歌也根植于唐代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他所经历的贞元中兴、安史之乱、唐玄宗年间战乱和“花间派”的风靡,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素材。

而杜甫在创作中所表现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也相应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精神特点和情感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诗歌还体现了他的哲学和审美思想,在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上都达到了古今境界。

杜甫是一个学类诗歌的创造者,他的“一字值千金、一句独立”等思想表现出对于诗歌的智慧之深。

他的诗歌并非浅显易懂,而是蕴含着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借助于语言和形式的表述,体现了他深刻的审美追求和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深邃、真挚、感人的情感,独到、深刻、卓越的表述,令他的名字成为了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

杜甫的诗歌是一面反映历史、抒发情感、启迪思想、显示人文的镜子,它把人性的真谛和当代历史的苦难压垮在一片诗歌的语境下。

杜甫的简介资料

杜甫的简介资料

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大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上的杰出人物”。

杜甫生于唐高宗咸通元年(712年)4月5日,家境颇为殷实,原籍河南巩县,后搬迁到了成都。

杜甫从小聪明好学,才华出众,曾经在家中自学经史,17岁便考中了秀才。

之后,他跟随家族学习经学、古文、诗词等等。

在成都,他遇到了王勃和李白,得到他们的赏识和帮助。

因此,他的诗歌才华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滋长。

杜甫的创作涉及诗、赋、文化史、游记等领域,其诗歌以写实主义和人道主义见长,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被誉为“诗史上的杰出人物”、“大诗人之父”和“诗圣”等美称。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中,杜甫创作了超过1.4万首诗篇,其中诸多经典之作,如“春夜喜雨”、“登高”、“赤壁怀古”等,被世人铭记。

他的诗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其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一直被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探究和追寻。

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人文情怀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

他在诗中凝聚了自己对社会矛盾、人生意义、理想追求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对历史和现实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抨击。

他的诗歌富有立志、明志、报国之情,被誉为中国诗歌的精神典范。

除了写诗之外,杜甫还致力于文化史和游记的研究和创作,他历经辽、西、南三游,走遍了三百多个州县,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化史料。

他在游记中写下了朝堂官场、生命悲剧、社会现实等众多题材,生动地记录了唐朝的生活和历史,展现了一位智者的气质与胸怀。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与悲凉色彩,在文学创作和探索上的努力,为他赢得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荣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总之,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的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与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鼓舞了他们追求理想和信仰。

杜甫的存在,既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

唐代诗人杜甫简介及代表作

唐代诗人杜甫简介及代表作

唐代诗人杜甫简介及代表作唐代诗人杜甫简介及代表作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代诗人杜甫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代表作《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新安吏》《垂老别》《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杜甫代表名句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杜甫的简介和名言

杜甫的简介和名言

杜甫的简介和名言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歌数量众多,风格多样,涵盖了政治、历史、风景、人物、哲理等多个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以下是关于杜甫的简介和名言的内容。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四川绵州人。

生于唐高宗咸通三年(712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770年),享年58岁。

他的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做过私塾教师、盐官、礼官和淮南节度使幕僚,但都未能有所成就,最终成为了一位儒士和诗人。

他的创作生涯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直到唐道宗中和年间结束,历时40年。

他的创作以诗为主,尤以田园诗、叙事诗和议论诗最为著名。

他的诗篇数量极多,达到了1万余首之多,但现在流传下来的是不到1400首。

杜甫的诗歌倾向于现实主义,广泛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哲学、道德等多个领域,其中富有激情和热血的爱国诗和感人肺腑的丧乱诗最为著名,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二、杜甫的名言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是杜甫的名句之一,出自《登高》诗。

这句话表达了杜甫对于社会不公和群众苦难的关注,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天下的富足和和平。

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出自《前出塞九首·其一》诗,表达了杜甫的自信和对于自己才华的坚定信仰。

他相信自己的才华是永恒的,即便世间的一切物质财富都耗尽了,自己的才华也会再次回归。

3. "挥毫落纸读万卷,博览群书费尽心。

"这句话出自《秋兴八首·其一》诗,表达了杜甫对于知识和学问的追求。

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才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4. "为民父母,不得不贤。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引得滤池亭绝句其四》诗,表达了杜甫对于人民的关爱和责任心。

他相信只有那些非常聪明和有才智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领袖和治理者,因为他们是最有能力和最愿意为民众服务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杜甫简介杜甫(dùfǔ)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

诗风基本沉郁顿挫。

●诗歌成就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是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是现代主义诗。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创作经历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家庭●妻子子女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

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

妻子小他十多岁,想来是一位知书达理、聪慧贤淑的女子。

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用他的大手笔为爱妻立传,甚至我们连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却多处提及她,虽然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但从那饱蘸深情的笔墨中,我们对诗圣背后那个含辛茹苦相濡以沫的伟大女性,还是不由得肃然起敬。

育有两子宗文、宗武;一女凤儿●大事年谱➢玄宗时期(公元712——公元755年)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

杜甫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玄宗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岁。

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岁。

始作诗文。

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岁。

始习大字。

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十四岁。

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

”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开元十四年,丙寅(公元726年),十五岁。

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开元十八年,庚午(公元730年),十九岁。

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从韦之晋﹑寇锡游。

开元十九,辛未(公元731年),二十岁。

游吴越。

开元二十年,壬申(公元732年),二十一岁。

游吴越。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公元733年),二十二岁。

游吴越。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公元734年),二十三岁。

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二十四岁。

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736年),二十五岁。

游齐赵。

交苏源明。

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公元737年),二十六岁。

游齐赵。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738年),二十七岁。

游齐赵。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739年),二十八岁。

游齐赵。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公元740年),二十九岁。

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三十岁。

归东都。

筑陆浑庄,于寒食日祭远祖当阳君。

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三十一岁。

在东都。

姑万年县君卒于东京仁风里。

六月,还殡于河南县,公作墓志。

天宝二年,癸未(公元743年),三十二岁。

在东都。

天宝三年,甲申(公元744年),三十三岁。

在东都。

五月,祖母范阳太君卒于陈留之私第。

八月,归葬偃师,公作墓志。

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

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

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

天宝四年,乙酉(公元745年),三十四岁。

再游齐﹑鲁。

是时李之芳为齐州司马。

夏日,李邕自北海郡来齐州,公尝从游,陪宴历下亭及鹤山湖亭。

旋暂如临邑(属齐州)。

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

公与同游,情好益密。

公赠白诗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者是也。

俄而工将西去,白亦有江东之游,城东石门一别遂无复相见之日矣。

天宝五年,丙戌(公元746年),三十五岁。

自齐﹑鲁归长安。

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三十六岁。

在长安。

天宝七年,戊子(公元748年),三十七岁。

在长安。

屡上诗韦济,求汲引。

与书家顾诫奢订交,约当此时。

天宝八年,己丑(公元749年),三十八岁。

在长安。

冬日,归东都,因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

天宝九年,庚寅(公元750年),三十九岁。

来长安。

初遇郑虔。

天宝十年,辛卯(公元751年),四十岁。

在长安。

进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