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尿素合成的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1,3-二异丙基脲的合成

1,3-二异丙基脲的合成

1,3-二异丙基脲的合成1,3-二异丙基脲(1,3-Diisopropylure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6H12N2O。

这种化合物的合成主要涉及有机化学中的缩合反应和烷基化反应。

以下是对其合成过程的详细介绍:一、起始原料和试剂:1. 尿素:这是合成1,3-二异丙基脲的基本原料,可从市场上购得。

2. 异丙醇:作为重要的有机溶剂和醇类物质,异丙醇在合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3. 硫酸:作为催化剂,硫酸有助于反应的进行。

4. 甲苯:另一个有机溶剂,用于提高反应的溶解性。

二、合成步骤:1. 在甲苯溶剂中,将尿素和异丙醇按照物质的量比1:2的比例混合。

2. 在该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硫酸,作为催化剂。

3. 在这个混合物中再加入少量的水,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4. 在这个体系中加热至回流状态(约100-120℃),并保持这种状态约4-6小时,使反应充分进行。

5. 当反应结束后,通过蒸馏去除甲苯溶剂,得到粗产品1,3-二异丙基脲。

6. 使用柱层析法对粗产品进行提纯,得到高纯度的1,3-二异丙基脲。

三、反应特点:1. 缩合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尿素和异丙醇之间发生了缩合反应,形成了新的化合物。

这是通过将两个有机基团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化学键来实现的。

2. 烷基化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硫酸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促进了异丙醇对尿素的烷基化反应。

这使得异丙基成功地连接到尿素分子上。

3. 水在反应中的作用:水在反应中起到了溶剂的作用,并有助于调节体系的pH值,使反应得以顺利进行。

4. 回流条件:为了使反应充分进行,体系需要在加热至回流状态下保持一段时间。

回流状态是指液体在加热后产生对流,使液体充分混合的状态。

5. 柱层析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提纯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吸附剂和洗脱剂,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

在这个例子中,柱层析法用于将粗产品中的其他杂质去除,得到高纯度的1,3-二异丙基脲。

四、产率和纯度:通过上述合成步骤,可以得到较高产率的1,3-二异丙基脲。

化学肥料第3章 尿素生产技术

化学肥料第3章 尿素生产技术
化工工艺学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ics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第三章 尿素生产技术
• • • • •
尿素生产工艺流程 不循环法和部分循环法 水溶液全循环法 气提法 联尿法
• 1. 水溶液全循环法工艺流程 • (1)Stamicarbon 水溶液全循环法 • 水溶液全循环法是将未反应的氨和CO2用水吸 水溶液全循环法是将未反应的氨和CO 收生成甲铵或碳酸铵水溶液返回合成系统的生 产方法。 产方法。 • 是将未反应的CO2加热减压蒸出后用水吸收生 是将未反应的CO 成甲铵或碳酸铵水溶液循环返回合成系统的生 成尿素的方法,主要用于年产20万吨以下的中 成尿素的方法,主要用于年产20万吨以下的中 小型尿素装置。 小型尿素装置。 • 典型工艺流程如图2.9. 典型工艺流程如图2.9.
图 2.9
2. 气提法尿素生产工艺流程
• (1)气提原理 (1)气提原理 • 气提法是水溶液全循环法的发展,在简化流程、 气提法是水溶液全循环法的发展,在简化流程、 热能回收、延长运转周期和减少生产成本等方 热能回收、 面比全循环法优越。 面比全循环法优越。合成反应液加热分解所需 温度太高,降低压力降低了分解温度, 温度太高,降低压力降低了分解温度,但又使 循环动力增加。 循环动力增加。 • 气提法是在高压下操作的带有化学反应的解吸 过程。 过程。气提中甲铵分解 • NH4COONH2 (l)= 2NH3(g) + CO2(g) • 只要供给热量、降低NH3或CO2的分压都可使 只要供给热量、降低NH 反应向右进行。 反应向右进行。
• b. 高压冷凝器冷凝温度高,热能利用好;返回 高压冷凝器冷凝温度高,热能利用好; 合成塔水量少,有利于转化; 合成塔水量少,有利于转化;高压液可自流至 合成塔,节省动力. 合成塔,节省动力. • c. 合成塔操作压力较低,节省动力。 合成塔操作压力较低,节省动力。 • 不足是氨碳比较低影响转化率,高架设备维修 不足是氨碳比较低影响转化率, 不便。 不便。

尿素分解方程式

尿素分解方程式

尿素分解方程式尿素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其分解方程式为:(NH2)2CO → 2NH3 + CO2该方程式表示尿素分子在高温下被分解成两个氨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这一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需要提供能量才能进行。

下面将从尿素的性质、应用以及尿素分解反应的机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尿素的性质1. 物理性质尿素为白色结晶体,具有类似于糖的甜味。

其相对密度为1.32,熔点为132-135℃,沸点为202℃。

在水中易溶解,在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中也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2. 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尿素与水反应生成弱碱性溶液,pH值约为7.5-8.5。

(2)与酸反应:尿素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类,如硝酸铵、硫酸铵等。

(3)与氧化剂反应:尿素可以被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4)与金属离子反应:尿素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如尿酸钙、尿酸铜等。

二、尿素的应用1. 农业领域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它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尿素还可以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提高动物体内蛋白质含量。

2. 化工领域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在化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制备甲醛、甲硝唑等化学品,也可以作为树脂、涂料、粘合剂等材料的原料。

3. 医药领域尿素在医药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解热镇痛剂、利尿剂、皮肤保湿剂等药物的原料。

三、尿素分解反应机理1. 分解温度尿素分解反应需要在高温下进行,通常温度在130-160℃之间。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尿素分子开始发生断裂反应,生成氨和二氧化碳。

2. 分解催化剂尿素分解反应可以通过添加催化剂来促进反应速率。

常用的催化剂有氢氧化钠、硝酸铵、磷酸等。

3. 反应机理尿素分解反应的机理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尿素分子首先发生质子转移反应,生成一个负离子和一个正离子。

然后正离子与另一个尿素分子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中间体。

合成尿素工艺流程

合成尿素工艺流程

合成尿素工艺流程合成尿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化工领域的重要化学品,下面将介绍尿素的工艺流程。

第一步是制备氨气。

氨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制备,最常用的是哈伯-Bosch法。

该法是利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将氢气和氮气通过铁催化剂反应生成氨气。

首先将氮气从空气中提取出来,之后将氮气与氢气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通入高温区的反应器中,反应器内部放置有铁催化剂,经过一系列的催化反应,生成氨气。

第二步是尿素合成。

将制备好的氨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尿素。

尿素合成反应通常采用堆垛式或挤压式尿素合成塔。

通过在合成塔中利用多级反应器进行反应,完成氨气和二氧化碳的转化,最终生成尿素。

反应过程中需要将氨气和二氧化碳按一定比例加入,控制合适的温度和压力。

同时,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氨气需要经过冷却和净化处理,以便进一步利用或排放废气。

第三步是尿素结晶。

合成的尿素液体需要通过结晶过程将其转化为固体结晶体。

结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自然结晶,即将合成的尿素溶液在常温下静置一段时间,使其自然结晶;另一种是冷却结晶,即通过控制温度的下降使其快速结晶。

结晶过程中,溶液中的杂质会沉淀下来,最终得到纯度较高的尿素晶体。

结晶后的尿素晶体需要通过过滤、洗涤和干燥等工艺步骤,最终得到成品尿素。

最后一步是包装和贮存。

成品尿素需要进行包装和贮存以便销售和使用。

一般采用袋装或散装的形式进行包装,同时需要确保包装的密封性,以防止尿素吸湿和与外界空气接触。

存放时需要避免高温、潮湿和阳光直射等不良环境,以保持尿素的质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尿素的工艺流程包括制备氨气、尿素合成、尿素结晶和包装贮存等步骤。

通过合理控制工艺参数和采用适当的设备和装置,可以高效地生产出优质的尿素产品。

2023年高考江苏卷化学真题(含解析)

2023年高考江苏卷化学真题(含解析)

2023年高考江苏卷化学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我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大国担当。

碳中和中的碳是指A .碳原子B .二氧化碳C .碳元素D .含碳物质2.反应4222NH Cl NaNO NaCl N 2H O +=+↑+应用于石油开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4NH +的电子式为B .2NO -中N 元素的化合价为+5C .2N 分子中存在N N ≡键D .2H O 为非极性分子二、多选题三、单选题4.元素C 、Si 、Ge 位于周期表中ⅣA 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半径:()()()C Si Ge r r r >>B .第一电离能:()()()111C Si Ge <<I I I C .碳单质、晶体硅、SiC 均为共价晶体D .可在周期表中元素Si 附近寻找新半导体材料5.氢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且具有重要应用。

11H 、21H 、31H 是氢元素的3A.该反应的ΔS<0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CHcKc=A .反应()(22CO g 2H +B .4CH 的平衡选择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C .用该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反应的最佳温度范围约为D .450℃时,提高n n 起始起始四、原理综合题14.2532V O WO /TiO -催化剂能催化3NH 脱除烟气中的NO ,反应为()()()()()32224NH g O g 4NO g 4N g 6H O g ++=+ 11632.4kJ mol H -∆=-⋅。

(1)催化剂的制备。

将预先制备的一定量的32WO /TiO 粉末置于80℃的水中,在搅拌下(3)废催化剂的回收。

回收2V O ①酸浸时,加料完成后,以一定速率搅拌反应。

提高钒元素浸出率的方法还有②通过萃取可分离钒和钨,在得到的钒酸中含有4412H V O 。

工业尿素合成理论(三)

工业尿素合成理论(三)
学模 型 如 图 2 2所示 。
进 入反 应 区 的液态 混 合物 N O N :・ HC O H N , C : H 0沿尿素合成塔上移 , H ・O ・ 在反应区内 进行甲铵脱水转化为尿素的合成反应 , 甲铵分解 率为 E 。尿素合成塔反应区( - 径 向截面) 22 热力
学模 型 如 图 2 3所示 。
其反应式为:
a H +C 2 b O ( 2 N + N 3 O + H, _ a一 ) H
同时 , 气相混合物中的 N , C H 与 O 逐渐溶人 液相后 进行 甲铵 生成 反应 :
N ( )= N 311 H3g ;= H () =
( 一c N 4O N 2 c O +b 2 1 ) HC O H + C 2 H0
反 应 区 内 的 液 相 混 合 物 可 以 表 达 为
NH4 COONH2。NH3・CO2・H2 -NH2 0 CONH2 期
气械 G ) N 3 C2 H O
i I NH3+ C 硬科( Ll O2=' : NH ̄OON H2
化肥工业
H0 2
c, L

N , c J , ,O N 。 H2 c H2
CO2
( L
) /
/,G N c c 。 z , H


N,, ( H。zG 32O) cH
返回 甲铵 液

口一

NH3 体 积分 数 一
图 2 工业尿素 合成反应 热力学模型 l
() 1 1 第 阶段: 口区——气 液两相流形成 r 进
H2 o
液 相() NH3+ C L O2 ̄ NH4 ONH2 CO
( ) 3(・ ’-) H4 ONI CO +H2 x F2 NH ̄苎; 口 2NH+ 1EexN CO  ̄ c 2b 0+ N I _ CO =

尿素工作原理

尿素工作原理

尿素工作原理
尿素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H2)2CO。

它在工
业上被广泛用作肥料和化肥,也被用于制造塑料、胶粘剂和清洁剂
等产品。

尿素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其化学性质和应用特点两个方面。

首先,从化学性质来看,尿素是一种具有双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

它含有两个氨基和一个羰基,这使得尿素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和
溶解性。

在肥料和化肥的应用中,尿素可以迅速溶解在水中,释放
出氨氮和羧基,为植物提供养分。

此外,尿素还可以与其他化合物
发生反应,形成氨、二氧化碳等物质,从而发挥肥料的作用。

其次,从应用特点来看,尿素在肥料和化肥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植物的氮源,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

此外,尿素还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氮肥,可以迅速被植物吸收利用。

在工
业上,尿素还可以用于制造尿素树脂、尿素甲醛树脂等产品,这些
产品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木材粘合、涂料、纺织品等领域。

总的来说,尿素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其化学性质和应用特点。

它可以迅速溶解在水中,释放出氨氮和羧基,为植物提供养分;同
时,尿素还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氮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

在工业上,尿素还可以用于制造各种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尿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农业和工业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高中化学52化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课件1选修2

高中化学52化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课件1选修2

续表
来源广、数量大,
含有多种 便于就地取材,就
农家肥
厩肥、绿肥、 粪肥等

营养元素, 营养元素
地施用,成本也比 较低。但肥效较
分量较小 慢,不利于作物的
直接吸收
【例】 硫酸铵是农村常用的一种铵态氮肥。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不能跟硫酸铵肥料混合施用的是 ( )。
A.碳酸氢铵 B.碳酸钾 C.氯化铵 D.磷酸氢二铵
3.钾肥的来源三——草木灰 草木灰也是常用的钾肥,一般含有 5% 的钾。稻草、麦秆、 树枝、木材等燃烧后的灰尘中含有 氯化钾 、硫酸钾 和 碳酸钾 。在烧制草木灰时,速度再慢,只见冒烟而不 见火光,避免燃烧温度太高使钾的化合物 挥发掉。
1.以植物生长期所需肥料的最佳配比来研制复合肥料。 2.要提高化肥 利用率 ,减少化肥在环境中的 损失 ,这是化 肥使用过程中防止污染环境的根本原则。 3.遵循 土壤、作物、肥料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化肥与综合 农业技术相配合为指导原则,确定施肥的 品种,数量、比例 以 及相应的 科学施肥技术,做到 氮、磷或氮、磷、钾 化肥配合使 用, 化肥 和 有机肥 配合使用,在肥料中添加 微量元素 ,平 衡施肥等。 4.推广微生物肥料 。例如,磷细菌能分解一些含磷有机物,使 磷变成可溶性磷,为植物提供磷肥。
2.化肥的作用 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重要的肥料。 植物缺乏N、P、K元素的症状
缺乏 元素
N P
K
症状
植物生长 缓慢 ,叶色 发黄 ,严重时叶片脱落 叶片常呈不正常的暗绿色 ,有时出现灰斑或紫斑, 延迟成熟 双子叶植物叶片开始有点 缺绿,后来出现分散的深 色坏死斑;单子叶植物叶片顶端和边缘细胞先坏死, 而后向下扩展
重过磷酸钙能溶于水,其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算。马罗维克在弗里扎克算图的基础上对弗里扎克算图进 行了修改,因而比弗里扎克算图较为准确,特别对于高效 的尿素合成塔,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必须指出,马罗维克 算图的依据仍然是忽略了气一液两相的共存,将体系视为 单一液相,同时也忽略了氨基甲酸铵的存在及其浓度变化 等因素对二氧化碳转化率的影响,因而计算结果也有一些 误差。
只要知道平衡时的温度和反应前液相中的n(NH3)/n(CO2),
设反应前液相中二氧化碳为Imol、氨为amol、二氧化碳转化
为氨基甲酸铵的生成率为x,平衡温度为T(K)。则
故只要知道T及a值,就可以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平衡时氨基甲 酸铵的生成率x。
第三种情况:
常温下氨基甲酸铵的生成反应进行得相当缓慢,但压力在
平衡转化率
工业生产中,氨基甲酸铵脱水生成尿素的反应主要在液相中进行,
速率很慢,不易达到化学平衡。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氨与二氧化 碳反应生成尿素,是一个慢速的、可逆的放热反应。
通常以尿素的转化率作为衡量尿素合成反应进程的量度。
由于实际生产中都采用过量的氨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通常是以 二氧化碳为基准来定义尿素的转化率:
氨基甲酸铵的离解压力很难准确测定。因氨基甲酸铵在受热一旦 熔化时,便有部分氨基甲酸铵转化成尿素和水,所生成的尿素和水
分直接影响氨基甲酸铵的熔点,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实验测得,固体氨基 甲酸铵在不同温度下的离
解压力数值如图3-1所示。
可以看出,当温度为59℃ 时,氨基甲酸铵的离解压 力为0.lMPa,说明在常压 下氨基甲酸铵温度高于
如图3-8所示为马罗维克算图中有五根标尺线,一组参数 曲线b和一个参考数点p,五根标尺线分别表示温度(℃), n( H2O)/n(CO2)(b),平衡常数K2,平衡转化率x(%)及 n(NH3)/n(CO2) (a)。要确定一个反应体系的平衡转化率时, 首先根据反应温度在标尺1上找到相应温度点A,将温度点A与 参考点p相连并延长连线与标尺3相交于B点,所得交点B的读 数即为该温度下的反应平衡常数。然后在标尺2上找出水碳比 为b的点C,在标尺5上找出氨碳比为a的点D,连接C和D二点, CD连线与参数曲线中代表同一b值的一条曲线相交于点F,最 后将平衡常数B点与参数曲线交点F相连,延长其连线与标尺4 相交于E点,E点所对应的数值即为该条件下体系达到平衡时
可达到化学平衡,并且达到平衡后二氧化碳转化为氨基
甲酸铵的百分数很高。
NH 2COONH4 (l ) NH 2CONH2 (l ) H 2O(l ) 15.5kJ.mol
控制反应 氨基甲酸铵的脱水是一个微吸热的可逆反应。氨基甲酸铵脱水 生成尿素的反应速率比较缓慢,要用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平衡。根 据化学平衡理论可知,即使达到化学平衡也不能使氨基甲酸铵全部
三、氨基甲酸铵的生成
干燥的氨和二氧化碳不论比例如何,两者反应只能生成氨
基甲酸铵,但在水存在的条件下,如果反应温度不同,生成的 氨基甲酸铵就有可能转变成其他铵的碳酸盐。 氨和二氧化碳生成氨基甲酸铵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 一个快速的、可逆的强烈放热反应,二者反应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化学反应式为
从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尿素产率等方面考虑有必要对其
故难以用平衡有程式和平衡常数公式准确地计算出平衡转化率。
在工艺计算中,常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通过校正,作出图表或 用经验公式,甚至有时采用实测值来计算平衡转化率。
进行工程计算有时要用到弗里扎克算图,如图3-7所示,
用弗里扎克算图算得的二氧化碳平衡转化率一般偏低实际值
10%左右。但在工业生产中,尿素合成塔中二氧化碳的实际 转化率接近平衡转化率的90%,故用弗氏算图来计算尿素合
第三章
尿素的合成
合成尿素的主要原料
合成尿素的主要原料是液氨和气体二氧化碳。
氨(NH3)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具有特殊刺激气味
的气体,易溶于水并呈碱性。在低温高压下易液化,
当温度低于-77.7℃以下时,氨可以成为具有臭味的无
色结晶体。 二氧化碳(CO2)常温常压条件下是一种具有窒息性 的无色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液化,在强烈冷却时 可以变为固体(俗称干冰)。
2NH3(l)+CO2(g) ≒CO(NH2)2(l)+H2O(l) 可逆、放热、体积 减小的反应
二、氨基甲酸铵的性质
纯净的氨基甲酸铵是带有浓烈氨味、无色透明的结晶体, 而且很不稳定。 在常压下不到60℃的温度就可完全分解为气体氨 和二氧化碳。 NH4COONH2 = NH3↑ + CO2↑ 尿素合成反应的第一步要求生成液态氨基甲酸铵, 因此要了解尿素合成,首先必须了解氨基甲酸铵的主
温度的影响
从图3-2中曲线变化趋势
可以看出,水的存在对氨基甲
酸铵熔化温度有较大影响,当 氨基甲酸铵溶液中含水10%时, 熔化温度降到142℃,含水 20%时,熔化温度降到120℃。
如图3-3所示,图中曲线以上 区域为液相区,曲线下方为固液 两相共存区,固相的组成随温度、
氨基甲酸铵及水的组成不同而不
59℃条件下是极易分解的。
2. 氨基甲酸铵的熔化温度(尚无定值)
(1)固体氨基甲酸铵在加热过程中受到加热速度和 氨基甲酸铵脱水反应的影响
随着加热的进行、温度升高将伴随氨基甲酸铵脱水反应, 脱水生成的尿素和水降低了氨基甲酸铵的熔化温度,直接影响
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认为纯氨基甲酸铵的熔化温度在
152~155℃范围内,在工程设计和研究时一般选用154℃作为 氨基甲酸铵的熔化温度。
在尿素生产过程中,合成的尿素溶液中除了生成的尿素外,
还有未反应的氨、二氧化碳以及未转化成尿素的液相氨基甲酸
铵。因此,二氧化碳的转化率由氨基甲酸铵、尿素、水、游离 氨及二氧化碳的平衡量来决定。 由于尿素合成反应体系较为复杂,不仅存在化学平衡,还 有氨、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气液平衡,液相偏离理想溶液又很大,
当氨基甲酸铵中含有尿素和
水分时熔点会下降,如图3-2所示。
当氨基甲酸铵中含有10%的尿素 时,氨基甲酸铵的熔化温度降低 到148℃,尿素含量增加至20%时, 氨基甲酸铵的熔化温度降低到138
0C,在98℃时出现最低共熔点,
所对应的组成为51%的氨基甲酸 铵和49%的尿素。
(2)水对氨基甲酸铵熔化
变化,氨基甲酸铵与液氨形成了
两种共轭溶液:一种以液氨为主 体,其中溶有3%氨基甲酸铵的A
溶液;另一种是以氨基甲酸铵为
主体,溶有26%液氨的B溶液。当 温度高于118.5℃时,氨基甲酸铵 在液氨中溶解度迅速增大。
另外,尿素的存在会使氨基甲酸铵在液氨 中的溶解度增大,具有增加氨基甲酸铵溶解度 的作用。例如,当温度为40℃时,氨基甲酸铵 在液氨中的溶解度小于1%;当溶液中含有35% 尿素时,氨基甲酸铵的溶解度将增加到30%。
第一节 尿素合成的基本原理
一、尿素合成的基本原理
目前,工业合成尿素的方法都是液NH3和CO2反应
合成的,属于有气相存在的液相反应,如下图所示。 反应被认为分两步进行:
2NH3 (l ) CO2 NH 2COONH4 (l ) 119.2kJ.mol1
氨基甲酸铵的生成(液体)是一个体积缩小的、可 逆的、反应速率较快的强放热反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就
的转化率。
பைடு நூலகம்
从弗里扎克和马罗维克算图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平衡转
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合成尿素热力学研究发现,当合 成尿素的反应温度升高到某一值时,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增
化学平衡进行分析讨论。
第一种情况:
通过测定离解压力户。,就可得到不同的温度下氨基甲酸铵 的平衡常数Ki值,如图3-5、图3-6所示。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 纵坐标表示平衡常数Ki值。图中虚线为计算值与温度的关系,实 线为实测值与温度的关系。
图中说明在温度为20~60℃的范围内,计算与实测Ki 值是一致的。但随着温度升高,Ki值出现偏差。原因是高温
要性质以及生成液态氨基甲酸铵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 氨基甲酸铵的离解压力
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固体或液体氨基甲酸铵表面上氨与二氧
化碳气相混合物的平衡压力。 生产中为防止生成的氨基甲酸铵分解为氨与二氧化碳,所选择的 生产操作压力必须高于其相应温度下平衡压力,以保证第二步反应 的顺利进行。
氨基甲酸铵的离解压力仅与温度有关。
1
脱水转化为尿素,总反应速率的快慢取决于氨基甲酸铵脱水的速率, 因此该反应是合成尿素过程申的控制反应或称之为控制步骤。氨基
甲酸铵脱水生成尿素的反应必须在液相中进行,即氨基甲酸铵要呈
熔融状态(或液体),这是尿素合成反应的首要条件。
上述两个反应中,第一个反应为快速放热反应,反应程
度很大,生成溶解态的氨基甲酸铵(简写AC,甲铵);第二 个脱水生成尿素(Urea,简写Ur)的反应为慢速吸热反应, 且为显著可逆反应。
成塔的实际转化率还是较为适宜的。
图3-7是在实际生产中有过量氨和外加水存在的情况下, 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图,横坐标为
n(NH3)/n(CO2),在坐标原点0以上的纵坐标为
n(H20)/r1(CO2),在O点以下的纵坐标表示反应温度,图的中 间是一系列温度线和转化率线。
如果已知原始物料中n(NH3)/n(CO2) =a,n(H2O)/
n(COz=2) =b,以及反应温度,首先在横坐标上和纵坐标
上找出对应的a和b,并分别对横坐标和纵坐标作垂线,所
得两条垂线的相交点即为加料状态点。在纵坐标上找出反 应温度点与加料状态点连结,并将连线延长,使之与图中 对应的等温线相交,所得交点相对应的转化率即为该条件 下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
如图3-8所示为马罗维克转他率算图,也常用于工程计
下氨基甲酸铵要转化成尿素和水,使离解压力测量不准,Ki
值也就产生偏差。当温度在10℃以下时,反应达到平衡用 的时间很长,离解压力的测量变得更为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