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学习有感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黄爱华

5.方程——用等号将相互等 价的两件事情联立,等号的 左右两边等价;
师:谁来回答?
生: 我来回答。
(生答,教师——嗯、啊、好,……听懂了吗?)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谁来?
(生答,教师——嗯、啊、好,……听懂了吗?)
师:大家表现不错,还有不同想法吗?谁来?
(生答,教师——嗯、啊、好,……听懂了吗?)
课堂上后进生最担心:
老师:谁来? ↓(没人来)
老师:你来!
(1)用单双数来判断,单数是蓝色, 双数是红色,15是单数,所以是蓝 色;
(苏霍姆林斯基)
——
内 容 。
叶 澜
中 国 当 代 教 育 最 核 心 的
呼 唤 人 的 主 体 精 神 是
数学课堂提问—— 处理好内容的量与质的关系
•与其“广而浅” •不如“少而深”
“大问题”教学——
• 问题让学生发生!
“大问题”教学——
• 1.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 2.数学教育中的基本问题
2.怎么求倒数?
(真分数、带分数、整数以及0和1倒 数的求法;分类板书)
设“大问题”教学准备五步骤:
1.研读文本 2.找关联点 3.抓核心词 4.提大问题 5.设计板书
•以“认识方程”为例
1.研读文本:
影响教学观念形成的关键句——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 不是本质特征。
2.在30分钟内学生们提出了
多少个问题?
教师们的估计: 10个 录像研究统计: 1.8个
3.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等待时
间有多长?
教师们的估计: 3-5秒 录像研究统计: 不足1秒
成串的“连问” 简单的“碎问” 随意的“追问”
课堂教学“四部曲”—
参加“大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参加“大问题教学”心得体会第一篇:参加“大问题教学”心得体会参加“大问题教学”心得体会2013年12月15日,我们一行五人有幸参加在福田区云顶学校举行“数学大问题教学”全国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活动。
本次研讨观摩活动共安排了高校教授学术报告,著名特级教师(最新设计)示范课;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示范课;内容充实精彩,来自全国各地四千多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参加了本次活动,可以说本次活动是今年国内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次小学数学教学研讨学术盛宴。
本次活动,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教师黄爱华给我们上一节《圆的认识》。
教学时,黄老师通过设问“见过圆吗?在哪里见过?” 引出本课探究“下水道的窨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井盖怎么放都陷不下去?”这基于生活实际的题材,真实而有趣,让学生兴奋起来了,情绪高涨,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原来井盖的宽度都一样”,之后再反例(椭圆形)中进一步强化了对圆的宽度一样(也就是直径一样)的认识。
黄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梳理这几个重要概念的核心词,获得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而表述这些概念的核心词过程中,让学生上台来讲述,争当“小老师”,使课堂充满着自主学习与发展的情趣,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的答案的过程中提升概念的习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使学生获得了发展。
课后,黄爱华老师还专门就自己工作室如何开展“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做了专题报告。
“大问题”教学模式,是旨在通过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以求能够最大程度突破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的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并且挑战性强的问题教学模式。
黄爱华关于大问题教学心得

黄爱华关于大问题教学心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问题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大问题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大问题教学要从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开始。
这个问题应该是学生们感兴趣和关注的,能够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在确定问题之后,我会将问题呈现给学生们,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引入,我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动机。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们勇于质疑和思考,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
我会给予学生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大问题教学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促进。
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倾听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学生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另外,大问题教学也要求学生们具备一定的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积极搜索相关的信息,并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
我会指导学生们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资源,并教授他们有效的搜索和整理方法。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培养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我不仅注重学生的解决方案和答案,更注重他们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
我会倾听学生们的讨论和解决思路,评价他们的创新性和合作精神。
在评价中,我会注重肯定和鼓励学生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大问题教学,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大问题教学有感

大问题教学有感(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大问题教学”有感南外科苑李丹黄爱华老师说:“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是“大”和“导”。
“大”的本质要指向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
“导”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并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
“导”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状态。
在黄老师的课上,他始终关注学生发展的“大问题”,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学科本源出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只有问题才会让学习发生,最后阐述了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步骤:第一:提出问题,在多种方式下,师生共同提出并整理出大问题,整体呈现。
第二:建立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第三:尝试探究,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或合作学习。
第四:展示分享,充分利用黑板、实物展台或其他空间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第五:共同概括,师生围绕大问题及大问题的解决过程,共同参与梳理和提炼,得出结论“大问题”教学改变了“一问到底”的传统课堂,更好地诠释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走向了丰富与厚重。
感受“大问题”教学,有激动,有思考,有沉淀。
在生命化教育的视野下,大问题教学理是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注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彰显让孩子们从小相信生命的意义。
实施爱的教育,就是引导人们不断战胜愚昧、粗暴、狭隘、自私、卑俗,从而让感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真情、感受博爱、感受希望,使教学相长,化苦为乐。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孩子们营造和谐,活泼的学习生活氛围,让课堂随处可见微笑的交流,诚恳的目光,仁爱的关怀,让孩子们的学会欣赏自己,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来自父母、师长、同学的关爱,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而走向光明,慈祥、辽阔、和谐的人生。
”。
何家英“形”“神”理念对中国教育启示

何家英“形”“神”理念对中国教育启示
何家英是中国当代教育家、教育学者之一,被誉为“教育救国之父”,是新中国成立后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
他强调“形”“神”理念,即教育既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形),也要注重精神和情感的修养(神)。
何家英的“形”“神”理念对中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第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何家英的“形”“神”理念强调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注重,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形与神的结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素质。
这意味着,教育者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道德观和人文素养。
第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何家英的“形”“神”理念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精神升华和人文关怀。
教育者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出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担当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评价体系应该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三,教育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
教育者是关键因素,作为教育者,需要具备高素质的教育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何家英的“形”“神”理念要求教育者把“形”“神”思想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
聚焦“大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聚焦“大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杨吉东1殷兆贤2对于好多孩子来说,学习数学是一种苦闷乏味的心理路程,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心理负担也会越重,内心都产生对数学的厌恶情绪。
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教学活动、有效的问题探讨,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能使学生乐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上,在老师的启发指点下,能将“问题”得以解决,这样的课堂,不就是高效的课堂吗?学生学不好数学的苦闷,是不是也能得到了缓解呢!2017年,有幸聆听了仰慕已久的数学教育名师黄爱华老师的一场关于“大问题”的课例和讲座,初次接触到了大问题教学。
之后,通过网络研读许多相关资料,认识到“大问题教学”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能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新型课堂,这也是吸引我的关键所在。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把原先的“两能”修改为“四能”,即:分析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问题”又是数学教学的心脏。
所以在我们几位老师的努力下,我们学校申报成了“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联盟学校,联盟学校编号为:JLEDU-LM087。
还申报了子课题《“大问题”教学的导学策略研究》也通过审核,确立为子课题,该自选课题的编号为JLEDU-KT087。
希望通过几年和总课题的研讨,在提升我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实效的同时,也能提升我们数学老师自己的专业能力。
遗憾的是,学校不能为老师提供课题组所要求的“每年要参加集体研修汇报、教学交流等活动”的经费。
所以,几年来,不论是联盟校工作还是子课题的研讨,都基本搁浅。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对此课题的研究热情。
2018年,我以《“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为研究课题,申报省级课题,并顺利通过鉴定,课题编号[JYG2018765]。
1 认识“大问题”“大问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称之为“大问题”。
通过学习才知道:“大问题教学”中的“大问题”,并不指问题的“大小”,而指的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暑假期间,阅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著作——《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收获颇多。
什么是“大问题”?黄爱华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将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在当今小学数学堂上,很多教师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下功夫的老师还很少。
“大问题教学”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改变堂上一问一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形式,教师提问要问得少、问得精、问得活,问得高。
我对于“大问题”是这么理解的,它是一个相对概念。
和那些教师精心预设的帮助教师强有力控制堂的琐碎的“小问题”来比,它的“大”体现在它总是针对一节或者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
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马上就给出问题的答案,需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才能寻到答案,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和“小问题”一问一答的解决方式相比,“大问题”的“大”还体现在它培养的不在是个体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合作能力。
“大问题”教学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倡导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推进“大问题”的探究,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实,理解“大问题”的“大”可以与“小问题”的“小”进行一个比较:在单位时间里,“大问题”数量少,“小问题”数量多,使得在“大问题”的堂里,学生更多时间沉浸在思考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在“小问题”的堂中,学生忙着回答问题,却少了思考问题的时间。
简而言之,“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大空间。
另一方面,“大问题”对问题的要求高,一个问题直指本质,抓住知识理解的核心与基础,“大问题”解决了,许多“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问题”一步一步慢慢逼近核心,可是当学生解决完所有的“小问题”,获取知识的时候,却没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有的感悟,他们所获得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暑假期间,阅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著作——《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收获颇多。
什么是“大问题”?黄爱华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将课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下功夫的老师还很少。
“大问题教学”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改变课堂上一问一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形式,教师提问要问得少、问得精、问得活,问得高。
我对于“大问题”是这么理解的.,它是一个相对概念。
和那些教师精心预设的帮助教师强有力控制课堂的琐碎的“小问题”来比,它的“大”体现在它总是针对一节课或者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
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马上就给出问题的答案,需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才能寻到答案,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和“小问题”一问一答的解决方式相比,“大问题”的“大”还体现在它培养的不在是个体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合作能力。
“大问题”教学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倡导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推进“大问题”的探究,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实,理解“大问题”的“大”可以与“小问题”的“小”进行一个比较:在单位时间里,“大问题”数量少,“小问题”数量多,使得在“大问题”的课堂里,学生更多时间沉浸在思考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在“小问题”的课堂中,学生忙着回答问题,却少了思考问题的时间。
简而言之,“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大空间。
另一方面,“大问题”对问题的要求高,一个问题直指本质,抓住知识理解的核心与基础,“大问题”解决了,许多“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问题”一步一步慢慢逼近核心,可是当学生解决完所有的“小问题”,获取知识的时候,却没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有的感悟,他们所获得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后感
课
件www.5yk
暑假期间,阅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著作——《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收获颇多。
什么是“大问题”?黄爱华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将课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下功夫的老师还很少。
“大问题教学”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改变课堂上一问一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形式,教师提问要问得少、问得精、问得活,问得高。
我对于“大问题”是这么理解的,它是一个相对概念。
和那些教师精心预设的帮助教师强有力控制课堂的琐碎的“小问题”来比,它的“大”体现在它总是针对一节课或者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
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马上就给出问题的答案,需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才能寻到答案,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
空间。
和“小问题”一问一答的解决方式相比,“大问题”的“大”还体现在它培养的不在是个体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合作能力。
“大问题”教学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倡导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推进“大问题”的探究,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实,理解“大问题”的“大”可以与“小问题”的“小”进行一个比较:在单位时间里,“大问题”数量少,“小问题”数量多,使得在“大问题”的课堂里,学生更多时间沉浸在思考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在“小问题”的课堂中,学生忙着回答问题,却少了思考问题的时间。
简而言之,“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大空间。
另一方面,“大问题”对问题的要求高,一个问题直指本质,抓住知识理解的核心与基础,“大问题”解决了,许多“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问题”一步一步慢慢逼近核心,可是当学生解决完所有的“小问题”,获取知识的时候,却没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有的感悟,他们所获得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
概括说,“大问题”重过程和理解,而“小问题”重结果和获取。
当然,这里的“大”是相对的,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段都有“大问题”。
它不是指范围的大小,不是“空”,而是指一种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度的大,是“重要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意义上的大。
教师要在研读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大问题”。
课
件www.5y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