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花鼓教材

合集下载

2014秋土城小学地花鼓训练计划(吉)

2014秋土城小学地花鼓训练计划(吉)
年级 地花鼓队 36人 教师 吉红群
1、培养学生对地花鼓的浓厚兴趣,了解它的起源及活动情 况,能积极主动的参加。 2、学生学会六组简单的动作,发展弹跳力和身体的协调性, 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3、发扬积极进取和创造精神,学会与同伴友好合作,提高学 生的节奏感。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2、学会六组基本动作,持道具舞蹈,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及身 训练措施 体协调性。 及方法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4、训练过程循序渐进。 时间(周次) 2、3 4、6 训练安排 (时间及 内容) 7、8 9、11 12、13 14、15 16、17 课时 2 2 2 2 2 2 2 内容 学地花鼓歌曲 正月、二月打法 三月、四月打法 五月、六月打法 七月、八月打法 九月、十月打法 冬月、腊月打法
训练目标

最简单花鼓戏教学教案大班

最简单花鼓戏教学教案大班

最简单花鼓戏教学教案大班教案标题:最简单花鼓戏教学教案(大班)教学目标:1. 了解花鼓戏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学习花鼓戏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花鼓戏音乐和表演视频。

2. 花鼓戏道具(如花鼓、衣物等)。

3. 教室或活动场地。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花鼓戏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花鼓戏的兴趣。

知识讲解:2. 展示花鼓戏的音乐和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花鼓戏的节奏和氛围。

3. 解释花鼓戏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如击鼓、舞蹈动作等。

实践活动:4.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花鼓戏表演者”和一位“花鼓手”。

5. 让“花鼓戏表演者”学习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同时“花鼓手”学习击鼓技巧。

6. 给每个小组提供花鼓戏道具,让学生进行练习和排练,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展示表演:7.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鼓励表演者。

8. 教师可以给予表演者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表演技巧。

总结反思:9. 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10.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花鼓戏的技巧应用到其他表演活动中。

扩展活动:11.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继续学习花鼓戏,参加更高级的表演活动或加入相关社团。

教学评估:12.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合作情况。

13.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花鼓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使用过大或过重的道具。

2. 鼓励学生尝试和创新,不局限于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

希望以上教案能对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如有需要,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欢快的花鼓舞》教案

《欢快的花鼓舞》教案

《欢快的花鼓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花鼓舞的起源、发展以及表演形式,感受花鼓舞的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通过学习花鼓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 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二、教学内容:1. 花鼓舞的基本动作教学。

2. 花鼓舞的组合教学。

3. 花鼓舞的套路教学。

4. 花鼓舞的演出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花鼓舞的基本动作、组合和套路的掌握。

2. 教学难点:花鼓舞动作的协调性和表演性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或舞蹈房。

2. 教学器材:花鼓舞道具(花鼓)、音乐播放设备。

3. 教学视频或图片:花鼓舞表演视频、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花鼓舞的起源、发展及表演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动作教学:教师示范花鼓舞的基本动作,学生跟随模仿,注重动作的准确性。

3. 组合教学:教师将基本动作进行组合,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套路教学:教师教授花鼓舞的套路,学生分组练习,提高舞蹈表演能力。

5. 演出实践:学生集体表演花鼓舞,教师点评并指导改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花鼓舞基本动作、组合和套路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集体表演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 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进步幅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花鼓舞比赛或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2. 邀请花鼓舞艺术家进行课堂演示或讲座,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花鼓舞舞蹈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花鼓舞学习的兴趣、困难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 同行评价: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花鼓》教学设计

《花鼓》教学设计

《花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花鼓》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戏曲《花鼓》的背景和特点学习并表演《花鼓》的经典场景培养学生的戏曲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花鼓》的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花鼓》的剧本和音乐相关的学习材料和资源教学步骤步骤一:了解戏曲《花鼓》的背景和特点教师通过讲解戏曲《花鼓》的背景和特点,向学生介绍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戏曲《花鼓》的背景和特点。

步骤二:学习并表演《花鼓》的经典场景学生进行《花鼓》经典场景的学习和表演活动,通过模仿和练习,学生能够学习并表演《花鼓》的经典场景。

教师可以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表演《花鼓》的经典场景。

步骤三:戏曲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学生进行戏曲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培养活动,通过表演和训练,学生能够培养戏曲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和训练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戏曲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

步骤四:传统文化兴趣和热爱的激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兴趣和热爱的激发活动,通过学习和表演戏曲《花鼓》,学生能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观察学生对戏曲《花鼓》背景和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评估学生对《花鼓》经典场景的表演能力观察学生的戏曲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展示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的展示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曲演出和比赛,展示他们的戏曲表演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活动和体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2地花鼓(6-8)

2地花鼓(6-8)

地花鼓(教案)教材选用: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地花鼓,作为教材(自编教材)。

教学目的:1、让学生欣赏、学习表演益阳地花鼓,初步感知益阳地花鼓的艺术魅力;2、学唱地花鼓片段《送恭喜》,学习表演地花鼓的几个常用舞蹈动作;3、通过学习益阳地花鼓,让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认识,诱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益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及保护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锣、鼓、小镲各一样,花旦头饰,地花鼓艺人一位;2、学生准备:女生每人准备一个红色手绢花;男生每人准备一把绿绸扇,一块白色布干胶。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与感知:1、导入,欣赏湖南花鼓戏①这是什么戏,哪个地方的?2、介绍地花鼓(引出课题)①湖南花鼓戏起源于地方花鼓,简称地花鼓,湖南各地都有打鼓花鼓的习俗,富有“花鼓窝子”的地方你们猜得到是哪里吗?介绍:益阳是湖南花鼓戏的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据考证,湖南花鼓戏早在两百多年以前就出现了,而花鼓戏是在地花鼓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地花鼓的历史要悠久得多。

②益阳地花鼓又叫“地故事”、“对子花鼓”、“花鼓灯”等,看来,孩子们都很好奇,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欣赏一段由益阳本土演员表演的地花鼓《送恭喜》,看看男女演员的打扮有什么特点?3、认识“丑角”与“旦角”①回答问题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四个人的表演,叫“群花鼓”,但在益阳过节时,人们表演得最多的还是一丑一旦叫“对子花鼓”。

③地花鼓的道具主要是扇子和手帕。

二、欣赏与体验1、欣赏地花鼓《送恭喜》试着念一念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词。

a、“你觉得歌词听起来有什么特色?”b、“你认为歌者是用什么语言来唱的?”2、通过反复视、听主旋律,尝试模仿哼唱。

a、再次视听《送恭喜》,轻声哼唱。

b、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其中几句较为难唱的旋律进行纠正、指导、并用明显的身势指挥来引导“丑、旦”不同角色的演唱风格。

c、老师指导,较为完整地演唱地花鼓《送恭喜》。

3、视听地花鼓片段,找出其基本的表演模式。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六单元花鼓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六单元花鼓苏少版
2.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设计更多有趣的课堂活动,如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多元化教学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音乐素养、表现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花鼓音乐以鼓为主要乐器,配合笛子、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演奏。
-花鼓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情和喜庆氛围。
2.花鼓音乐的节奏与拍子
-花鼓音乐的节奏复杂多样,包括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
-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拍子,保持稳定的节奏感。
-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敲击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花鼓音乐的节奏特点。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花鼓音乐的基本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花鼓音乐的表演技能。
-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花鼓音乐的基本知识点,掌握表演技能。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们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喜欢唱歌、跳舞和演奏乐器的同学。他们在音乐学习方面具有较好的听觉辨识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擅长通过模仿和练习掌握新知识。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践活动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花鼓》教学设计

《花鼓》教学设计

《花鼓》教学设计《花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花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花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演方法。

学生能够学会演奏一首简单的花鼓曲目,并能够在舞台上进行表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花鼓的魅力和特点。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掌握花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演方法。

通过学生的模仿和练习,让学生逐渐掌握花鼓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让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花鼓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学习花鼓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让学生在表演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花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演方法。

花鼓曲目的演奏和表演。

2. 教学难点花鼓的节奏把握和表现力。

花鼓曲目的记忆和演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花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讲解花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演方法。

2. 演示法教师进行花鼓的示范演奏和表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花鼓的魅力和特点。

教师进行花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演方法的示范,让学生模仿和练习。

3. 练习法学生进行花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演方法的练习,逐渐掌握花鼓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方法。

学生进行花鼓曲目的练习,逐渐掌握花鼓曲目的演奏和表演。

4.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花鼓教学视频、图片等资料。

花鼓乐器和演奏道具。

花鼓曲目和乐谱。

2. 教学环境音乐教室或舞蹈教室。

镜子和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花鼓教学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花鼓的魅力和特点。

提问学生对花鼓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讲授新课讲解花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花鼓》教学设计

《花鼓》教学设计

《花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花鼓》的欣赏与理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中国音乐戏曲的特点和风格,理解《花鼓》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音乐和舞蹈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音乐鉴赏能力。

3.通过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以图片、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呈现传统中国音乐戏曲的元素,如花脸、花鼓、唱腔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对传统中国音乐戏曲有什么了解?你最喜欢的戏曲是什么?你可以说说原因吗?”教师逐一收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探讨传统音乐戏曲的魅力所在。

2.欣赏与理解(30分钟)展示并播放《花鼓》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聆听,感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教师可以根据片段内容,适时暂停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这段片段中有哪些传统戏曲元素?-音乐中的乐器有哪些?它们演奏的音乐特点是什么?-花鼓舞的舞姿有何特点?它们表达了哪些情感和意义?-这段片段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喜欢这段片段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对《花鼓》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活动与合作(4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故事情节,自行编排和表演舞蹈,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新元素。

在编排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花鼓》中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元素,同时也鼓励他们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舞蹈编排和排练。

4.分享与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舞蹈编排,并向全班介绍自己所选择的场景或故事情节。

学生可以在介绍时加入自己的亮点和创意,并解释表演中所运用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元素。

全班同学可以共同欣赏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及时总结和点评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鼓励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舞蹈编排和表演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欣赏和观察他人的表演对你的创作有哪些启示和帮助?-通过这堂课,你对《花鼓》和传统戏曲有何新的认识和体会?三、教学资源1.《花鼓》的视频片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傅高文苗大雁自神牛助大禹引长江之水穿过夔门险关,阅尽巫山秀色,闯青滩,过曵滩,留下九龙遗珠,直奔西陵峡口,而自身飞栖到黄牛崖上之后,在它的对岸左手边便留下了一处风水宝地,后人称之为太平之地。

她,就是如今置于长江水道上的经济、旅游重镇——太平溪镇。

太平溪镇位于宜昌市夷陵区西南部,长江北岸,三峡大坝左岸。

为坝头库首第一镇。

她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东连乐天溪镇,南临长江,与夷陵区三斗坪镇和秭归县城隔江相望。

西接茅坪镇,北邻邓村乡,太平溪镇党政机关所在地就镶嵌在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之滨,饱览平湖秋月的秀色。

镇域东西长16.25公里,南北宽14.5公里,版图面积152.3平方公里。

长江流经太平溪境内长达17.4公里。

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7万。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蕴藏丰厚,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自古就“俗善楚歌”,“有好巫,好乐舞之习俗”。

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便有描述:“道途处险人多负,邑屋临江俗善泅,腊市鱼盐朝哲合,淫词萧鼓岁无休”。

悠久的历史因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这里是一个古老的地方。

境内八十年代出土的鬲、罐、盂、刀、鱼钩,箭簇等大溪文化,属周代文化遗存。

现有覃家坨、黄土包两处周代遗址;伍相庙、路家河两处商周遗址。

这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山巍峨而富有,水柔美而多情。

大山里蕴藏着现已探明的矿资源有镁橄榄石、蛇纹石、透灰石、钾长石、大理石、花岗岩、金矿等30多种矿物且储量丰富的宝藏。

大山的富有给予了太平溪太平的保障,而水流处也留给了太平溪无尽的财源和战略位置,长江黄金水道上的“太平溪货运码头”,承载的是大中国物资流通的命脉。

“太平溪客运港”招徕的是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身姿。

境内的百岁溪、靖江溪、林家溪、端坊溪、水磨溪、太平溪、小溪口等十条溪流,象一条条彩色的画笔勾画出了太平溪太平的景象。

这里是一个多情的地方。

是的,大山一样的厚重,溪水一般的柔情,滋养了这里的人们“俗善楚歌”。

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世世代代传承了“好乐舞之习俗”。

于是乎,江河文化、农耕文化、外来文化在这里融合、滋生、繁衍、生息,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古老神奇,多情文明,积淀了太平溪优秀的民间文化。

古人说,言之不足而歌咏之,歌之不足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太平溪花样繁多的民间舞蹈,加之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波助澜,因而确定了“太平溪民间舞蹈之乡”的历史基础。

地花鼓: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是太平溪境内甚为流行的民间舞蹈之一,迄今有据可查的传承谱系有五代传人,180多年演唱历史。

地花鼓属灯舞范畴,以载歌载舞为表演形式。

在表演中既有说唱成份,也有戏曲雏形,则更以民间舞蹈为表演属性。

她最初是随龙灯、狮子、采莲船等贺春队伍拜年贺春,后由于地花鼓能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诙谐幽默的说唱风格,朴实生动的情节内容,更能为人们喜闻乐见而又独树一帜,被人们广泛应用。

逐渐渗入到了民间的红事喜庆和节庆当中。

促成了太平溪地花鼓这一民间舞蹈的主体地位。

地花鼓源于何时何地现已无从考证。

在太平溪,有源于唐朝薛刚反唐和源于明代的乞讨之说两种传讲。

关于地花鼓的起源,我们将在《地花鼓简介》中详细讲述。

但就太平溪地花鼓民间舞蹈的流传现象来看,她肯定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产物。

从流传地域上看,它主要流行于大宜昌,即长江西陵峡沿岸。

从表演的内涵上看,男女二人的半月造型、太极图和三人花鼓的“∞”穿梭,体现了道家的阴阳理论和儒家的天圆地方概念以及九九归一的哲学思想。

让我们领悟到的是这一民间舞种朴实无华背后的理论精髓。

太平溪地花鼓的表演特点:在太平溪境内,有双人花鼓、三人花鼓、四人花鼓。

(也称对子花鼓)则应用最多的是双人花鼓。

演员为一旦一丑,旦角多为男扮女装,也有女子扮演。

表演时丑角先登场,手执蒲扇,吟罢介词(登场诗)接着与乐队班子搭白,插科打诨,与观众交流,然后请出旦角边唱边舞,旦角左手持丝巾,右手持折扇,表演含蓄羞涩,丑角表演诙谐大方。

地花鼓道白:地花鼓丑角道白生动朴实,雅俗共赏。

幽默风趣,朴实无华,大多是即兴创作。

如:“说日白,就日白,逼到牯牛下个儿,三天就吃草,七天就驾额,灯草搓揽子,一天拉到黑。

”有些台词是因人、因地、因时、因对象而作。

如:面对熟悉的中年妇女会说:“不日白,不扯谎,三十的一个大月亮,嫂子在屋里补裤裆,东一补,西一补,补了一个扯屁股,东边短来西边长。

”若遇一对新婚夫妇会说:“东一嘎,西一嘎,嘎个筲箕凹,儿子小,媳妇子大,一对妈子“妥”起胯。

”若遇发财的老板会说:“恭喜你,小财主,说了一个巧媳妇,喂了几头大年猪,扯了三尺白关布,白天包豆腐,黑哒包屁股……”太平溪地花鼓唱腔及伴奏:地花鼓的唱腔主要来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小曲等,也吸收了部分外来戏曲曲目,如“乌龟招亲”便是凤阳花鼓的段子,“三癞子打补丁”、“田明三上长街”则来自于信阳花鼓戏。

出场“情姐姐住在凤凰台”则出自于梁山调。

伴奏乐器为锣、钹、马锣,而没有鼓。

打击乐曲牌有出场、大锣腔、小锣腔、端阳腔、快课子、慢课子、小锣腔对扇子、腰板等。

在演唱中,地花鼓声腔系统尚不十分完备,但特点十分明显。

“大锣腔”、“小锣腔”、“端阳腔”等名称。

实际是伴奏乐器的曲牌名称。

有趣的是这些锣鼓曲牌有明确的固定的用途。

“端阳腔”大多用于出场。

“大锣腔”的唱法特别固定。

它只唱“七字句”的四句和五句。

而“五句子”是大鄂西特有的民间彩调词。

在唱五句子时,艺人们便把第四句作垫唱,第五局结束还原时与唱“七言四句”时结束还原一样。

这是成功引用民间锣鼓词、山歌词融于地花鼓中的成功范例。

“小锣腔”则大量唱的是当地的民间小调词,含量大,内容广。

太平溪地花鼓造型:地花鼓动作新颖,节奏明朗,动态优美,舞蹈性强。

有固定的步伐和造型。

舞蹈的步伐主要有:“两步半”、“上三步”、“退三步”、“半边月”、“跺丁步”、“丁丁步”、“两步”、“碎步”、“踏步辗动”、“十字步”等。

常有的造型有:“凤凰展翅”、“单太极图”、“双太极图”、“怀中抱月”(或称蝌蚂晒肚)、“藤缠树”(亦称绞麻花)、“对花”(对扇子)、“螺丝转顶”、“鹞子翻身”等。

地花鼓的舞蹈赵春银(一)地花鼓人物造型·服饰道具造型丑之一:头缠布巾,身穿对襟,腰扎红色绸带,脚穿瓦口布鞋,手拿纸扇。

丑之二:头白巾扎头,身穿对襟,腰扎红色短腰带,脚穿布草鞋,手拿蒲扇。

旦之一:用一根长约2米红绸,做缠身扎腰之用,两端流作飘带,再在额前戴吊珠勒子,戴垂吊式耳环,脑后戴假发髻,上穿花色大襟便衣,下系花色褶裙,足穿绣花鞋,右手执折扇,左手拎花丝巾。

旦之二:用一根长约2米的红绸,中间扎成花球,两端留出飘带,将花球置于额顶,两根飘带于脑后相系后下垂,身穿红色大襟便衣,黄色便裤,脚穿绣花鞋,右手执折扇,左手拎花丝巾。

头饰丑之一,旦之一包头巾吊珠勒子发髻丑之二,旦之二毛巾红绸花服饰丑角一对襟男便衣布草鞋便裤(彩裤)旦角一绣花女便衣绣花鞋百褶裙旦角二绣花女便衣布鞋女便裤(彩裤)道具折扇丝绸巾蒲扇(芭蕉扇)(二)舞蹈动作说明跳颤步(2拍完成)丑:第1拍:左脚跳颤步第2拍:右脚跳颤步双手在胸前交替向内绕扇花,一拍一次(见图1)跺丁步(2拍完成)准备:站右丁字步,右手拿扇,左手拎腰带。

后半拍起法(儿)——右勾脚屈膝上提,双手稍后向左摆,上身向右拧(见图2)第1拍:前半拍,右脚跺地,左勾脚屈膝稍上提,同时右手用力向右旁推出,左手用力摆至胸前(见图3),挺胸拧头。

后半拍同“起法(儿)”动作第2拍,同第1拍动作图1 图2 图3踏步辗动(2拍完成)旦:脚成右踏步,双腿稍屈膝,晃肩,大臂带动小臂,画小八字(见图4·5)图4 图5跳滑步之一(2拍完成)正步准备,右手拿扇左手拎腰带第1拍:左右脚先后(曲膝)跳起,然后左脚落地,右脚前脚掌擦地滑出成右“虚步”,右手经上弧线举扇于右肩上,左臂自然旁抬,眼看右边(见图6)第2拍:做第1拍对称动作要点:脚跳起要快而灵巧,向前滑出要慢而柔和跳滑步之二(2拍完成)脚的动作与手执道具同“跳滑步之一”,双手向两旁甩开,再交叉于腹前,同时上身稍前俯,两脚交替进行(见图7)跳滑步之三(2拍完成)脚的动作与手执道具同“跳滑步之一”,双手由左向右摆动,两脚交替进行(见图8)图6 图7 图8矮子步(8拍完成)丑:走矮子步向左绕旦角转一圈,眼睛朝左上方望着旦角旦:左踏步,做踏步辗转向左转圈,双手在左前上方向内绕扇花,双眼朝右下丑角对望(见图9)图9凤凰展翅之一(2拍完成)准备:丑正步,旦右踏步第1—2拍:丑旦稍屈膝,身体上下颤动,双臂旁抬,手心向下,一拍向下扇一次,似展翅飞翔(见图10)凤凰展翅之二(8拍完成)准备:两人面相对,均右手握扇,丑角左手拎腰带,旦角左手拎巾第1—4拍:丑角左脚起向右横走(左脚迈至右脚前)。

旦角右脚起向左横走(右脚迈至左脚前),两人一拍一步,落地时稍屈膝,双臂抬旁,手心向下,一拍向下扇一次,似展翅飞翔(见图11)第5—8拍:做1—4拍对称动作图10 图11二步半之一(8拍完成)第1拍:左脚抢收半步,右脚向前滑步成右“虚步”,右手同时随右脚抬起,双眼对视(见图12)第2拍:左脚向前滑动,左手同时抬起,右腿稍屈膝,脸向左面(见图13)第3拍:身向右转半圈,左腿稍屈膝,左手提襟位置,右手抬起,两人对视(见图14)第4拍:双肩带动大臂,小臂至按掌位置,双手交替向内绕扇花(见图15)第5—8拍:做1—4拍对称动作图12 图13 图14二步半之二(8拍完成)第1—3拍:丑角右脚起向前走三步,左手拎腰带搭旦角肩。

旦角左脚起向前走三步,两人对望(见图16)第4拍:丑角左转半圈,右手扇扶旦角肩膀,眼望旦角。

旦角右转半圈,眼望丑角(见图17)第5—8拍:做1—4拍对称动作图15 图16 图17鹞子翻身(16拍完成)丑旦:对面站立,相隔一半,正步准备第1拍:左脚朝对方上一步,身体向右方转四分之一圈,双手由下向左上方晃动第2拍:右脚靠向左脚,脚虚点地,开胯,左手晃至左上方同对方相接,右手晃至胸前按掌位置(见图18)第3—4拍:做1—2拍相反动作(见图19)第5—6拍:双方左脚向对方迈一大步,略跳,右腿成掖腿,双手晃∞字型第7—8拍:右脚落地,左脚靠上去点地,右手晃至右上前方,左手晃至胸前按掌位置(见图20)第9—16拍:做1—8拍相同动作,还原图18 图19 图20对扇(8拍完成)丑旦1—3拍:教左,左右原地踏步,双手向内绕扇花(见图21)第4拍:右手心向前,将扇面向前推,贴上对方扇面,同时出右脚前点地(见图22)5—8拍:做1—4拍相反动作(见图23)图21 图22 图23怀中抱月(蝌蚂晒肚)(16拍完成)丑旦:对面站立,正步准备第1—2拍:丑:左脚原地踏一步成半蹲,,右脚前点地,双手扶旦角的腰旦:做原地踏步绕扇花(见图24)第3—4拍:丑:做1—2拍相反动作旦:做原地踏步绕扇花(见图25)第5—8拍:丑:撤左脚成蹲裆步,双手抱旦角腰左右晃动旦:随丑角推动的方向左右晃动,同时双手绕扇花第9—12拍:丑:向后下板腰,双手同时向内绕扇花旦:身体前倾向丑角,双手向内绕扇花(见图26)第13—16拍:丑:腰向上慢起回原站立,双手向内绕扇花旦:身体随丑角慢向后移站立,双手向内绕扇花图24 图25 图26藤缠树(16拍完成)丑旦:正步准备第1拍:左脚向右前正方迈一步,身体扭向左方,眼睛对望(见图27)第2—4拍:双手向内绕扇花第5拍:身体向后坐,重心移向右腿,右腿半蹲,两人对望(见图28)图27 图28第6—8拍:双手向内绕扇花第9拍:向右转身180度,左腿蹲,眼睛对望(见图29)第10—12拍:双手向内绕扇花第13拍:身体向右前倾,身体扭向右方,两人对望(见图30)第14—16拍:双手向内绕扇花图29 图30太极图(16拍完成)准备:丑右手握扇左手拎腰带,旦右手握扇,左手拎巾第1—2拍:丑:左腿直立,右脚前虚点地,双臂抬起,左手山膀位置,右手在右前方略高于山膀,旦:腿成右踏步,左手托掌位置,右手按掌位置,两人一拍一次向内绕手腕第3—4拍:丑:左手搭旦角肩,右手用扇柄点旦角胸,然后挎右腿,旦:同1—2拍动作(见图31)第5—6拍:丑:右脚向左前上步,掖右腿,右手山膀,左手按掌位置旦:做1—2拍动作(见图32)图31 图32第7—8拍:丑:左脚向左前方上步,同时向右转身,双手交替向内绕扇花旦:左脚向右上步,同时向右转身,双手交替向内绕扇花,第8拍两人靠扇(见图33)第9—12拍:两人9—11拍向左转身并移动重心,同时双手交替向内绕扇花,第12拍靠扇(见图34)第13—16拍:丑:13—15拍向右转身,撤右脚,然后再撤左脚的同时双手划弧旦:13—15拍上右脚,撤左脚的同时双手划弧第16拍两人亮相(见图35)图33 图34 图35(三)常用的队形图案二人地花鼓调度图三人地花鼓调度图旦角一用虚线(------------)表示旦角二用实线(————)表示丑角用点(············)表示(四)跳法说明地花鼓(二人花鼓)由一丑一旦表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