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

合集下载

简述敦煌壁画艺术特点

简述敦煌壁画艺术特点

简述敦煌壁画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的艺术特点独具魅力,展现出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风貌。

1. 色彩鲜艳、明快
敦煌壁画的色彩鲜艳、明快,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如赭石、朱砂、青石、蓝靛、紫草等。

这些颜料不仅具有耐久性,而且色彩饱和度高,色调清新自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 造型优美、生动
敦煌壁画的造型优美、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宗教氛围。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建筑物形象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人物形象表现了唐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动物形象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尊重,建筑物形象则反映了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3. 细节丰富、精细
敦煌壁画的细节丰富、精细,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

壁画中的细节处理十分精细,如人物服饰的图案、飘带的流动、建筑物的纹饰等都能够体现出艺术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水平。

4. 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
敦煌壁画的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唐代的宗教、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壁画中的宗教主题是敦煌壁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些宗教主题反映了唐代人们对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宗教的信仰和崇敬。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它的艺术特点独具魅力,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

通过欣赏敦煌壁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唐代敦煌壁画花鸟的色彩研究

唐代敦煌壁画花鸟的色彩研究

Fashion Color人文苗玲Miao Ling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2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Zhejiang 310002Color Study of Flowers and Birds in Dunhuang Murals in the Tang Dynasty唐代敦煌壁画花鸟的色彩研究摘 要:本文通过对唐代敦煌壁画中花鸟画的用色风格、色彩表现、色彩审美等方面的分析,试图探寻敦煌壁画花鸟画中色彩艺术的吸收融合与创新精神,为当今时代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敦煌壁画;花鸟画;色彩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lor style, color expression and color aesthetics of the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s in the Dunhuang murals of the Tang Dynas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bsorption,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spirit of color art in the Dunhuang murals and flowers and birds paintings, which provides a certain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painting creation of the current era.Keywords :Dunhuang Murals;flower and bird painting;colors 一、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花鸟画概述自唐代开始,中国花鸟画与人物、山水画分庭抗礼,自立门户,在我国绘画史上成为独立画科的艺术门类。

[1]花鸟画所包括的范围并不局限于“花卉”和“禽鸟”。

敦煌壁画服饰特点

敦煌壁画服饰特点

无论是内敛柔美或是个 性张扬,都需要最适合 的材料用以表现,细腻 的真丝绸缎质感是为这 样的主题而生。屈汀南 的作品运用有悠久发展 史的丝绸、藏锦、云锦 等中国历代传统图案织 锦以及唐卡彩绘图案, 赋予自然的设计,让这 样天然的材质在作品上 延续了源于自然的生命。
天青石配华丽而沉淀 的宫廷金,中国绛红 配深海宝蓝的色彩将 给每一件出色而精致 的华服铺上一层神秘 而奢华的面纱,使 “中国色”这个世界 独一无二的色系在这 次发布会上复活,这 些都是自然中最华美、 最有故事的色彩。历 代传统的元素就是构 成屈汀南晚装生命的 元素。
秉承对盛唐文化的向往 再次踏入神秘的土地。
材质选用细腻的真丝绸 缎质感,无论是内敛柔 美的或是个性张扬的都 需要最适合的材料用以 表现,那种材质是为这 样的主题而生的,汀南 的作品运用有悠久发展 史的丝绸、藏锦、云锦, 赋予自然的设计
“独品”屈汀南作品发布会
屈汀南时尚华服作品 系列主题《独品》, 是怀着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敬仰,用最时尚 的角度将其精致、奢 华、霸气、神秘的特 点在每一件作品中演 绎、升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敦煌壁画服饰特点及色彩
敦煌壁画的色彩
敦煌壁画的用色一般 是以:红、黄、绿、 兰、白、黑、褐为主, 色彩绚丽、细腻、浓 重、浑厚,形成了重 彩风格,也形成了中 国重彩工笔画特有的 美学审美观和特有的 艺术风格。
2009邓皓春夏新品发布
突出特点是MIX,经典&前卫、柔顺反叛、敦煌 的飞天图腾&经典马蒂斯绘画

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它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

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

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

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

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

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

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

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

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的观念体现、视觉呈现与情感表达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的观念体现、视觉呈现与情感表达

115唐代敦煌壁画色彩的观念体现、视觉呈现与情感表达杜星星(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敦煌壁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作为敦煌壁画鼎盛时期的代表,是壁 画艺术表达现实生活的典范。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由前期的绚烂富丽到后期的青绿简淡,演变轨迹清晰,风格变化明显。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在观念体现、视觉呈现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特色鲜明,是传统文化色彩观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再发展:在色彩观念的体现上,印度宗教文化用色理念、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色彩观念均渗透在唐代敦煌壁画色彩中;在视觉呈现上,画工运用光思维、环境思维、宗教思维等方式吸引信众,激发信众的审美情感,满足他们的精神渴求;在情感表达上,画工运用丰富的色彩激发信众的主观情感,使得信众的生命、自由观念在自我体认和释放的同时,让色彩的本质得以回归。

对唐代敦煌壁画从色彩视角进行深入挖掘,既有助于我们对唐代敦煌壁画用色规律和内涵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全面把握。

关键词:唐代敦煌壁画色彩观念体现视觉呈现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52 (2021) 00-0115-14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富丽、绚烂”,其“赋彩、渲染技巧发展到了高度纯熟的境 地”®。

近年来,学界以安史之乱为界,将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进行分期研究,从宏观 层面探讨其风格特征,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例如,常书鸿先生认为初唐色彩“古 朴拙劣”,盛唐色彩“金碧辉煌”,但整体而言又呈现出“富丽”的特征段文杰先生认为唐前期色彩“绚丽夺目”,后期则“清新淡雅”“浑厚温润”®。

另外,也有学者 从用色、材质、观念等方面对唐代敦煌壁画色彩进行分析。

如王履祥从唐代敦煌壁画的 用色切人,发现从唐前期开始壁画色彩中的红、绿、青、黄等色逐渐增多,而唐后期因收稿日期:2020-1-12作者简介:杜星星(1985-),女,甘肃陇西人。

浅析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特色

浅析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特色

榆林窟025窟主室北壁浅析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漆景影(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0)摘要:敦煌壁画从十六国到元代发展了近千年,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有着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本文简要阐述了佛教文化和唐代山水画对敦煌壁画的影响,并从敦煌壁画自身的色彩表现、笔法语言、山式造型以及装饰性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敦煌壁画;佛教;唐代博物致知Knowledge and Science一、佛教对敦煌壁画的影响秦以前的中国文化体系基本上是在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发展的。

汉代张骞通往西域,打破了这种局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最具影响力、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的莫过于佛教文化。

这种完全陌生且独立的思想,无疑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撼动。

但由于中国本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佛教几乎从传入中国之初就立刻开始了“中国化”。

王子年《拾遗记》云:“烈裔,赛霄国人,善画,始皇元年献之,含丹青以漱地,即成植魅及诡怪群物之象。

以指画地,长百丈,直如绳墨,方寸之内,画以四读、五岳、列国之图。

”这是最早关于中外美术交流的记载。

汉以前,中国绘画是独立发展的,印度的佛教艺术传入中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风貌。

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佛教于一世纪传入中国,六朝时期普及。

六朝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变革时期,其根本原因在于佛教文化的传入所带来的绘画题材、表现技法、美学观念等,使本土传统思想发生了转变。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还有印度、西域的佛画样式,它们都对中国本土绘画产生了影响。

中国本土画家在吸收外来样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同化外来样式,最终使中国的佛教绘画样式有别于外来样式。

对待外来文化,中国文化表现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非常强的。

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远早于一世纪,但其中影响最为巨大、意义非凡的当属佛教文化。

古代敦煌壁画的风格与特点

古代敦煌壁画的风格与特点

古代敦煌壁画的风格与特点古代敦煌壁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让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敦煌壁画最早出现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图案、色彩、造型等角度分析古代敦煌壁画的风格与特点。

一. 多样化的图案敦煌壁画数量众多,图案丰富多样,包括人物肖像、神话传说、宗教故事、历史事件等等。

其中以佛教主题的图案最为常见,如《法华经》、《金刚经》等。

在这些佛教主题的图案中,经常出现一些寓意深刻的符号,如莲花、佛手等,这些符号成为了敦煌壁画标志性图案之一。

除了佛教主题,敦煌壁画中还有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图案,如《女子图》、《瑶琴仙女图》等。

这些图案叙述了不同的故事或场景,呈现出了古代居民的风貌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状态。

二. 鲜艳的色彩古代敦煌壁画的色彩鲜艳明亮,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敦煌壁画中使用的颜色多种多样,包括红、蓝、绿、黄等。

尤其是,彩色玻璃镶嵌技法的运用,使得敦煌壁画中的色彩更加丰富多样。

在古代,人们相信色彩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敦煌壁画中使用的色彩也有深刻的意义。

如黄色象征着土地,红色象征着神圣等。

绘制敦煌壁画的艺术家们拥有卓越的色彩感和色彩表达能力,使得敦煌壁画中的色彩显得通透清新,给人以极大美的视觉效果。

三. 生动的造型古代敦煌壁画的造型生动自然,描绘了人物和景物的丰富发展变化,特别是人物的刻画非常有特色。

在古代敦煌壁画中,人物肖像是一大亮点,从衣着到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各种角色的特点。

而在神话传说题材中,人物形象也非常多样,形态各异,如龙、凤、麒麟等神灵的形象,巨大的野獸形象等等,可能看似玄幻,但却极具创造性和想象力。

在绘画表现方式上,敦煌壁画也是非常独特的,艺术家们的表现方式更偏向于象征性和装饰性,形式化的处理让整个画面的韵律、节奏感更强。

敦煌壁画美学方面的特色还包括图像的线条、光影的处理等,这些细节上的处理表现让整个画面更富有质感和动态感。

敦煌壁画色彩语言初探之创作论述

敦煌壁画色彩语言初探之创作论述

敦煌壁画色彩语言初探之创作论述作者:许婉妮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06期摘要:敦煌壁画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为佛教的发展历程起到记录性的作用,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壁画作品供后世学习与观摩。

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至元代一千多年的壁画作品中,其壁画在不同朝代的影响下色彩表现各不相同,因此在壁画色彩语言的表现上有所差异。

针对敦煌壁画色彩语言、图式等方面,本文着力探讨敦煌壁画里的色彩表现与图式构成,感受艺术个性的张扬。

敦煌壁画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将多种文化融会贯通,在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以及转化过程中产生独具特色的色彩语言。

文章将着重探究其色彩语言特征,借鉴敦煌壁画色彩语言体系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绘画经验。

关键词:敦煌色彩图式壁画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34-06敦煌莫高窟包含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等,其中壁画艺术作为敦煌莫高窟举足轻重的角色存在。

敦煌壁画极大程度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在古印度佛教艺术传入数百年的过程中,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同时,宗教艺术已经应运而生,并已成为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基础与学习摹本,不断启发着广大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中华传统文化中色彩早已占有重要地位,敦煌壁画的色彩成果便为此提供了有迹可循的佐证。

以敦煌壁画作品为依据,探究敦煌壁画色彩语言的表现魅力。

敦煌色彩的运用使壁画的色彩氛围极具感染力,其色彩表现注重装饰效果,亦有传统的晕染设色,还有从西域传入的凹凸法。

敦煌壁画向观者展现其色彩的感染力、色调的丰富性和色彩语言的规律性,充分显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反映中华传统绘画在色彩领域的发展进程。

敦煌壁画规模庞大,具有系统性和继承性,是古代伟大的艺术宝库。

而这些壁画在延展性和色彩运用等艺术技艺上,对现代油画作品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敦煌壁画研究背景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
黄 骏
色彩是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色彩的象征性、装饰性和变色手法,创造了敦煌艺术的色彩美。

敦煌壁画使用的颜料比较多,有无机矿物颜料、有机植物颜料、人工合成颜料,也有土制颜料,如各种红土、云母等,但主要是矿物颜料绘制的。

矿物颜料具有色泽优美、色彩明快、发色性好、耐久性强且不易变色、强覆盖力的优点。

矿物颜料在敦煌壁画的绘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矿物颜料,就没有今日的敦煌壁画。

在敦煌壁画所用的30多种颜料中,其中有些颜料在绘画中很早就使用,如青金石、密陀僧、绛矾、铜绿、雌黄、雄黄、云母粉、叶蛇纹石、石膏等。

莫高窟唐代壁画的红色颜料,在初唐、盛唐和中唐时期,都以朱砂为主。

但从初唐到中唐,铅丹应用逐渐增多,初唐时铅丹的使用非常少,盛唐、中唐时期,铅丹的使用明显增多,而且较多地使用了铅丹和朱砂、铅丹和土红的混合红色颜料。

土红是莫高窟壁画及彩塑的红色颜料中应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基本上每个时期的壁画和彩塑都大量使用了土红。

莫高窟盛唐壁画或彩塑显得富丽绚烂,其原因之一是大量使用红色颜料中色泽艳丽的朱砂和铅丹。

红色也是古代妇女喜欢的颜色之盛唐时期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东方药师经变、劳度叉斗圣变之妇女和445窟《弥勒变》中的宫女以及172、320、317窟中的天女、彩女都突出地表现了妇女妆饰红唇。

在她们的妆饰上充分反映出了不同等级和年龄的女性。

由于时代审美观的不同,敦煌壁画各时代所尚色彩略异,因而色彩美各具特色: 一般来说,北魏浓郁厚重,西魏、北周爽朗清雅,隋唐时代精致鲜艳、富丽华贵,西夏、五代、宋色调温暖鲜丽,元代则俭淡清冷。

唐代敦煌壁画中妇女的妆饰也鲜明反映了敦煌壁画的色彩。

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妆饰在隋代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历史面貌。

自隋代统一以后,中原文化对敦煌石窟的影响与日俱增。

唐代建国以来,僧侣、商贾和使者的往来更加频繁,中原妇女妆饰不断传到敦煌。

此外,随着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也成为敦煌唐代妆饰文化发展重要因素。

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敦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本源。

敦煌妇女饰唇艺术,是整个唐代艺术的
78新美术:2008年第5期总第29卷
79New Arts: Volume 29, Number 5, 2008组成部分,又具有自已鲜明的个性。

1传世的唐代绘画《捣练图》、《纨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中妇女唇饰多种多样,而且莫高窟妇女饰唇与中原妇女饰唇相似。

盛唐壁画艺术中的妇女妆饰出现了新的表象和意境。

《树下说法图》中的女供养人、飞天、和45窟盛唐壁画《观音菩萨》、225窟盛唐壁画《女供养人》中妇女均为“樱桃小口”,色彩艳丽,尤其是66窟西壁北侧盛唐壁画《救苦观世音菩萨》满身佩饰,纱裙透明,除部分肤色变色外,衣饰彩绘鲜丽犹新,神态端庄肃穆。

这些女性形象是盛唐时期上层贵族豪华生活的写照,人物形象广眉、大发、装饰性强,这种“时世妆饰”是“开元盛世”的时代风格。

盛唐时期这种健康、活泼、清新,富于朝气的精神面貌,有如唐诗中“美人红妆色正艳”之句。

敦煌唐代妇女妆饰的色彩,除各种色相分别具有许多不同色度外,也有许多调和色,颜料主要有石青、朱砂、赭石、土红、银朱等。

敦煌妇女妆饰的主要颜料,大多数是敦煌一带的矿物加工研磨而制成的,有一些则是从中原运来的成品和半成品,少量是从西域运来。

盛唐时期妇女,特别是宫廷仕女,在面妆上争奇斗艳,各具特色,绘唇脂、涂胭脂、贴花钿等风俗甚为流行,以迎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

即便莫高窟壁画中的唐代供养人画像,也不同于“写真”,唇饰艺术表现上逐步打破了千人一面的模
式,试图刻画出不同妇女的年龄和个性特点。

2如220窟、148窟中女供
养人,从他们的唇饰上反映了不同年龄的女性。

130窟天宝年间的供养像,“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身后随二女及侍婢,口唇与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宫廷侍婢一样,口唇薄厚均匀红润,唇饰均是宫廷里的“时世装”。

这幅女供养人画像,实则是一壁技艺出众的唐人仕女画。

敦煌盛唐妇女特别是菩萨的唇饰,口唇小而圆润,如41窟开元十四年(726年)的小身菩萨是此类唇饰风格的代表。

45窟《侍立菩萨》和217窟壁画中的《菩萨》,都是唇色鲜红,着贵妇人的透体罗裙和锦帐。

莫高窟103窟壁画《乐廷瓌夫人行香图》中盛装贵妇和此时三彩俑(后人称“胖姑娘”)常服妇女服式都是如此,乐廷瓌夫人所穿即为“钿钗礼衣”,为朝参、辞见之礼服。

元稹《寄乐天书》说:“近世妇人,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描写元和服装流行时,就写成“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了。

可见唐代佛教女性人物的妆饰形象,已普遍采用世俗生活中的人物作为蓝本。

总之,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除了材料的特征和属性外,表
现形式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是色彩的互补性。

虽为单一,但求多变,形成自己的民族特点,与西画有同工之妙。

其次,色彩的运用与表现,也自成面貌,“墨分五色”,色彩的表现有笔墨之感。

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古代
妇女饰唇——妆饰文化研究之
二〉,载《敦煌研究》,2004年
第6期。

同注释1。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