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经济地理论文

合集下载

物流经济地理——第八章 东南沿海地区物流

物流经济地理——第八章 东南沿海地区物流

四、对外贸易
近年来,广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一切机遇和有利条 件,积极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 坚持以质取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商品的服 务贸易,促进了全区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在国际市场方面,广东在保持东南亚、美国、欧盟等传 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发印度和俄罗斯市场,出口市 场结构得到调整,出口市场单一的局面得以扭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福 建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发挥 “侨、海、山、特”等省情优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 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就。 从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11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 正确领导下,我省对外贸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深化改 革,开拓进取,用足用活中央赋予海南外贸的优惠政策, 实施“大经贸、多元化、以质取胜”战略,使全省对外贸 易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 的13.7%,其中以珠江水系最重要,其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 内河运量占全国的1/5左右。
公路网密布本区公路里程15.48×104km,是全国公路密 度 最高地区之一。广东省公路长度、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长度 均居全国第一。海南岛交通以公路为主。本区河流众多,特 别是沿海平原河网纵横,从前公路运输并不发达。 铁路本区拥有京广、京九、广三、三茂、黎湛、鹰厦、南 福等铁路。铁路营业里程 2069km,但客货运量很大,运力远远不能满足运量的要 求。 航空近年,本区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广州是全国三大国 际机场之一,客货运量均居
二、资源环境情况
(三) 气候资源 本区既是我国纬度位置最低的地区,又 是海洋最辽阔、受海洋影响最深的地区。因 此,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成为本 区的基本特征和支配自然地理过程的主导因 素。其特点是高温多雨,夏长冬暖,霜雪少 见,降水丰沛,夏秋多台风。

城市物流视域下城市经济论文.doc

城市物流视域下城市经济论文.doc

城市物流视域下城市经济论文一、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依据城市物流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程度,将其分类为超前、匹配和滞后三状态。

只有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匹配,效用才会最大。

他们的匹配是强调城市物流供给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匹配。

所谓匹配考察的包括单纯的量上的匹配,更强调质上的匹配[3]。

超前区:城市物流需求不足,小于城市物流服务供给。

超前区里可能是城市经济并没有预期繁荣,物流需求量不足,导致物流供给量过剩,市场反映出来的现象是物流设施设备大量闲置。

另一种情况是物流企业不顾城市整体经济较落后的现实情况,引进各种先进物流技术,大量增加物流成本使物流需求方无法接受。

匹配区:城市物流需求与供给基本均衡,其表现为市场上基本无闲置物流资源,也不存在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的现象。

匹配区内城市物流技术可能不是最先进的,物流设施不是最新的,物流发展水平也不是最高的,但其职能效用得到最大化,对城市经济的辅助协调作用体现得最明显。

滞后区:城市物流需求明显大于物流服务供给,市场反映出来的表现为物流设施落后,误时延时频率高,物流管理水平低,进而导致物流成本高。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物流发展水平远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二、城市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城市物流支撑着城市日常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在第一第二利润源相继枯竭的二十一世纪,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

值得提出的是,城市物流对经济发展有正负两面影响。

1.负面影响无论城市物流发展水平是位于超前区或滞后区,对城市经济和环境的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当城市物流水平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时,其典型表现是库存仓储量大、服务水平低、物流成本高、物不能通畅其流。

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水平,妨碍了商品流通与区域城市间职能分工与合作,严重损害区域城市经济的“吸收”与“辐射”面积,更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另一种伪命题是认为城市物流发展水平越快越好。

须知若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导致物流有效需求不足,同样会造成物流资源大量闲置,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最后物流产业只能成为当地产业的累赘。

城市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地理影响

城市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地理影响

城市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地理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物流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物流指的是城市内货物运输、仓储和配送的过程。

它涉及到物流设施的布局、交通系统的构建以及物流服务的提供等方面。

城市物流的发展对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地理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

首先,城市物流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

现代经济中,产业集聚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城市物流作为实现供需匹配的桥梁,它能够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集中配送或者直接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

这使得生产企业在城市附近的区域建立起了供应链集聚地,形成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深化。

其次,城市物流的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塑造产生了影响。

物流设施的布局和交通系统的建设,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格局和空间结构。

物流中心和仓储设施往往会围绕重要交通枢纽和主要经济区域进行布局。

例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中心等重要交通枢纽周边,往往会聚集大量物流设施和仓储场地。

这些物流设施的集聚,不仅带动了城市周边的经济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服务。

第三,城市物流的发展对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保护带来了挑战。

城市物流的蓬勃发展使得城市交通负荷急剧增加。

许多城市在峰小时段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隐患。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许多城市开始采取交通限行、建设快速通道等措施。

这些措施一方面增加了物流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城市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城市物流的发展对就业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随着城市物流的发展,大量的物流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涌入城市,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就业率,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城市物流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同日常生活中的电商和配送服务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消费体验。

综上所述,城市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地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促进经济集聚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又有对城市交通和环境带来的挑战。

物流经济地理——第九章 中部地区物流

物流经济地理——第九章 中部地区物流

(二)湖南省
近两年,湖南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其地理区 位优势日渐凸现,从而带动了流通领域连锁经营的 迅猛发展,到目前已涉及汽车、医药、成品油、房 地产、副食、生鲜食品、粮油、餐饮、酒店和图书 等十多个行业,拥有连锁超市门店1000多家,销售 额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去年,该省销售 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连锁商业企业就有30家,零售额 达2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倍。
四、贸易
河南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客户建立了较 稳定的经贸关系,已经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河南投资。 2001年,湖南省受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对外贸易增 速有所下降。 受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因素影响,2001年湖北省外贸 出口有所下降。 2001年,安徽省全年进出口总额3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8.2%。 江西出口商品有58个大类1193个品种,出口国家和地区扩 展到153个。
二、人口
本区人口约占全国的1/4,在7个区域中位居第一, 河南、湖南、安徽和湖北都是中国位于前10名之列 的人口大省。区内人口以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 原、南阳-襄阳盆地、江南丘陵的河谷盆地最为稠密, 而南部和西部山区人口密度较小。
三、资源情况
(一)水资源 (二)矿产资源
第二节 产业
一、农业 二、工业 三、交通运输业 四、贸易
物经济地理
章中部地区物流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产业 第三节 中部地区物流发展
第一节 概况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中国内地偏东南,与沿海地区相邻,属“浅内陆地区”。气 候总体上温暖湿润,光热水条件好,四季分明,属典型的季风气候。 本区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秦岭淮河线既是本区,同时也是全国 的南北气候重要分界线。此线以北基本上可称为“北方”,此线以南 大体上可称为“南方”。本区大部分位于秦淮线以南,属亚热带湿润 季风气候,夏季酷热,盛行水田农业;另有小部分位于秦淮线以北,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盛行旱地农业。本区降水年际变率较大, 常导致旱涝灾害发生,秦淮线以北和江南丘陵地区旱灾较频繁,长江 中下游平原及淮河流域则是中国水患较重的地区。

海运经济地理论文怎么写

海运经济地理论文怎么写

海运经济地理论文怎么写海运经济地理论文篇一海运服务贸易影响因素【摘要】系统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海运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观点,认为贸易自由化(如绿色壁垒、贸易开放度)、运输成本(费用)、贸易逆差、运输方式效率、航运安全、劳动力资本等因素都可能对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产生影响,提出未来对海运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方向的建议。

【关键词】货物贸易;海运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运输成本;贸易逆差运输服务贸易按其运输服务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海洋、航空、公路、管道等4种运输方式,其中,海运服务贸易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其份额占整个运输服务贸易的2/3。

海运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往来的纽带与桥梁,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同时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1 影响海运服务贸易的因素1.1 国外学者的研究观点1.1.1 贸易自由化能够提高福利水平海洋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交通资源,是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一国的领土安全。

随着世界货物贸易的飞速发展,作为货物贸易派生需求的海运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贸易自由化将是海运服务贸易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有助于消除国际海运服务贸易壁垒,促进海运服务贸易发展。

国际运输服务部门的贸易自由化与关税自由化一样,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纷纷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贸易自由化。

在当前的国际服务贸易中,运输服务和专业服务仍然是受到贸易保护最多的两个部门,许多国家仍然对国外服务企业提供的专属航行权和辅助服务(如货物的装卸等)加以限制。

这种做法短期内起到保护本国海运服务贸易的作用,但却忽视了海运市场贸易自由化背后的长期经济效益,即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能够提高国内福利水平。

有专家指出,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对贸易流动和贸易收益分配有显著影响,能够有效地分配贸易收益,提高福利水平。

仅以美国为例,贸易自由化和打破私人运输协议将会使平均运输价格减少1/3,节约的成本数额可高达30亿美元。

物流经济地理

物流经济地理

关于家乡广水的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我的家乡广水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属随州市。

因有全国八大名关之一的武胜关而名扬四海,素有“鄂北门户”之称。

全市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人口90多万,辖20个乡镇办事处和1个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

市区位于广水市腹地,距省会武汉176公里。

广水市属北亚热带气候,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具有小气候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5.5℃。

年均降水990毫米。

河流沿山脉走向,共有大小河流337条,总长2423公里。

较大河流有广水河、应山河、水、蓼水、余店河、龙泉河、小河、飞沙河共8条,前6条属长江流域,后2条属淮河流域。

在总面积中,山、水、田的大体比例是六山一水两分田。

由于境内多山,河溪交错,库塘密布,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农作物适宜种植稻、麦、棉、油料、豆类、大蒜和烟叶。

林木350多种,主要树种有松、栎和杉木。

国家列为保护的珍贵树种有香果树、银杏、牛鼻栓、白玉兰、三尖杉等。

宜牧草埸224万亩,野生牧草300多种。

药材600多种,桔梗、蜈蚣为著名药材。

野生动物100余种。

常见鱼类40多种。

已发现矿产22种,构成工业矿床的矿产有钇、磷、萤石、白云岩、瓷石共5种,钇矿为本县之优势矿产,有大型矿床3处。

我市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人文荟萃。

从南北朝置县,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广水系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汇处,有反映西周生活的王子山古遗址,有反映春秋战国墓葬的黑洞湾古墓群,有唐朝大诗人李白隐居的龙泉寺,有宋代著名文学家宋庠、宋祁兄弟结草渡蚁的宋公渡蚁桥,有明朝忠烈公杨涟故居,有南北朝宋大将狄青屯兵的将军寨。

广水地处中原腹地,南引北射,承东启西,是武汉、襄樊、孝感、信阳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交汇点,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区,是鄂豫物资重要聚散地,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在交通方面,京广铁路和107国道在东部纵贯南北,汉丹铁路和316国道在西部并驾齐驱,京珠高速公路和汉十高速公路从东西两侧擦肩而过,10号省道从中部横穿东西,挑两线四路于一体,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中国物流经济分区地理

中国物流经济分区地理

中国物流经济分区地理1.分析经济区域对物流的影响。

2005年,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确立了推进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地区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新格局,启动了跨省区统一规划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构想,这些都将有利于的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全面快速发展:(1)我国确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可推进区域物流系统发展格局形成。

2005年,我国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定位,决定了各区域相应的物流发展重点也各有侧重。

(2)大区域规划方案的制定,推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有利于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改变物流活动的环境条件,并将在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产生新的依托通道、枢纽的网络化、规模化物流需求,从而导致区域物流发展格局的变化。

(3)城市化的快速健康发展促使物流系统的效率不断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的制定实施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经济要素流量、流向和强度的改变,进而要求物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加快物流通道和节点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物流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

2.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中国经济区划主要提出了哪几种划分方法?20 世纪50 年代,有学者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 年代,有学者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更多的划分方法。

主要有以下6 种方法。

(1)三大地带。

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下来。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 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 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 个省、自治区。

物流经济发展论文

物流经济发展论文

物流经济发展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较量也日趋激烈,但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作为经济发展“加速器”的物流产业逐渐成为各个地区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连接各个地区之间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同时带动资源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县域物流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大的加速度,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随着物流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及物流产业的不断创新,实现了物流产业由传统形式向现代模式的跨越,实现了物流产业的信息网络化、仓储现代化、运输体系化、管理信息化等各方面的创新,解决产业结构问题、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反过来随着经济发展,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延长和丰富供应链等,促进县域物流发展。

(一)县域物流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战略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区域经济增长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物流产业作为挖潜能力、辐射关联能力最强的典型第三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物流产业能够有效的整合生产要素,解决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消费品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产品的销售配送,解决了农业规模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促使第一产业规模经济发展;其次,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二产业的集聚效应,现代物流体系的便捷性解决了工业品的传送和销售受地域性的影响,从而为工业企业节约了地租和产品运输成本,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节约了企业物流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归属于第三产业的物流业不仅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为其他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如电子商务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物流体系的支撑,促进配送、餐饮、酒店等一系列服务业的发展等,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工业地理分布
[摘要]: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由于其资源依赖度高、市场内向化、产业联系强、规模效应显著,大多分布在重工业基础较好的中西部地区。

随着交通替代作用的加强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提升,开始出现沿海化趋势。

论文通过对1980—2007年典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析,发现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自改革开放产业政策调整后呈现地理分散趋势,但“历史基础和路径依赖”显著影响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布。

[关键词]:资源密集型产业;地理分布;区位;集聚
中国近代工业从萌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百余年中,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控制,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多年的工业基本建设,工业地理分布形势发生了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确处理了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的关系。

40多年来,内地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53%,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长64倍,工业总产值增长30倍;在同一时期,沿海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增长1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9倍。

以省区计,内地有9省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或接近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

即使现在仍较落后的西北5省区,其工业总产值也高出50年代以前全国工业总产值。

现在内地已形成了武汉、包头、太原、攀枝花、大庆、兰州、大同、葛洲坝、哈尔滨、长春、吉林和湘中、川中等一大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工业基地。

40年来相继建立了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化学纤维工业。

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
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在经济上、资源上不再依赖于别的国家。

主要工业部门的地理分布:
1、能源工业。

1990年全国煤保有储量达9014.53亿吨,水力资源蕴藏量6.76亿千瓦,石油天然气也勘探出了可观的储量。

三者在地区分布上虽不平衡,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相互配合和补充。

石油开采业是中国重要能源工业之一。

多年来原油产量稳定在 1.3亿吨以上,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约占1/4。

中国已经建成以大型油田为主体、与输油管线相联系的炼油工业生产体系。

目前天然石油资源开发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陆地。

在对外合作,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开发中国海洋石油方面也有新进展。

渤海、南黄海、南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等海域内,已探明若干工业油气流,并已开始商业开采。

电力工业。

中国1991年发电量6700亿度。

全国共有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火电站约3000座。

其中25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站近100座。

50年代以来,按经济合理的原则建设了一批电力网,以充分利用设备能力,保证供电质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钢铁工业。

1991年中国钢产量超过7000万吨,仅次于日本、美国,居世界第3位。

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钢铁工业生产体系。

现有钢铁企业1200多个,其中年产100万吨以上大型钢铁工业基地11个。

除上海、北京、天津3市外,鞍山、本溪、唐山、太原、包头、马鞍山、武汉、攀枝花均分布在铁矿资源附近。

全国尚有年产10万吨以上中型钢铁企业35个,9个特殊钢厂及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西藏除外)的小型钢铁厂。

东北地区的钢铁工业基础最好, 50年代前辽宁钢产量占全国80%以上。

3、化学工业。

50年代以来按照加强基本化工,重点发展化肥,积极兴建石油化工为主的有机化学工业的部署,化学工业已发展为拥有酸碱、化肥、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农药、染料、感光材料、化学试剂等10多个大行业。

目前中国拥有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吉林、兰州等综合性化学工业大型基地及大连、太原、广州、重庆、成都等化工中心。

4、机械电子工业。

50年代以前仅有少数以分散修配为主的中小型机械厂。

4/5以上分布在沿海城市。

经50年代以来大规模建设,全国已拥有7.5万多个企业,职工1579万人,已经形成一个物质技术基础较强、门类较多的体系。

1990年生产总值近3879亿元,占中国工业总产值20.76%。

全国基础工业部门设备拥有量中,约有85%是中国自行制造的,各种设备均具有较高水平。

新兴的电子工业已经为地球卫星等航天事业提供电子设备。

5、纺织工业。

5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发展较快,在提高生产能力同时,调顺了纺织工业内部结构,形成原料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棉、毛、麻、丝、化纤等门类俱全的工业体系。

中国棉纺工业分布较普遍,全国除西藏之外,各省区都拥有规模不等的企业,相对集中在黄淮海平原与长江流域的产棉区(见中国轻纺工业地理)。

化学纤维产量已占全国纺织原料的20%。

目前在中国形成了两个综合性纺织工业生产地带:一是长江地带,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武汉、重庆及其附近;另一地带是南起青岛北至丹东,包括辽东、山东两大半岛及渤海湾一线。

其中青岛、天津、北京、丹东等皆为多种纺织业的生产中心。

6、轻工业。

50年代后建立了手表、感光材料、合成洗涤剂、新型电光源、照相机、家用电器等多种工业企业,成为拥有近50个行业的生产部门。

中国轻工业地理分布有3种基本趋向:a.以一般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面粉、机米、榨油等食
品工业,分布于全国各地;b.利用自然资源及经济作物为原料的工业,多分布于原料产地,如粤、桂、川的蔗糖,黑龙江、内蒙古及西北地区的甜菜工业;c.利用工业原料生产轻工产品的部门,特别是一些技术水平要求高的轻工业,多分布在经济基础好、工艺质量高的大中城市。

工业集中区概述中国工业生产的集聚是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结合各地自然资原、自然条件及工业技术经济发展基础和消费市场等关系,在全国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点、轴组合布局形式,称之为工业集中区。

工业生产布局的演进中国工业布局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中持续前进。

①工业布局逐渐趋向或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区。

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十分注意工业布局的经济原则,力求改变旧中国工业集中沿海,严重脱离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区的现象。

如建设武汉和包头钢铁联合企业,扩建太原钢铁厂(见武汉市、包头市、太原市);兴建吉林市、太原市、兰州市等化学工业基地;加强对上海市、无锡市、青岛市、天津市等原有纺织基地的改造,建设石家庄市、邯郸市、郑州市、西安市、咸阳市及武汉市等纺织工业中心。

②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和工业内部结构上的技术经济联系,成组布置工业,为建立合理的地域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

如在机械工业中按产品组合配套,成组布局了中国4大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在哈尔滨市动力工业区兴建了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在北京市石景山与首钢附近,成组安排了重型电机厂、锅炉厂和第二通用机械厂;在上海市闵行区发展了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在四川则由德阳市电机厂、绵竹汽轮机厂、自贡市锅炉厂组成地区生产体系。

又如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通过对油、气资源的顺序加工利用,组成了以炼油为中心与乙烯、合成氨、合成橡胶等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大型石油化工联
合企业,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北京房山区、山东淄博市及上海金山卫等地。

在轻工业系统中,有结合热电厂组成纺纱、印染、织布联合体的北京市东郊纺织工业区,在广东江门、顺德发展了糖、纸联合企业等。

③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了对不同的矿产资源组合进行综合利用的实践,如包钢铁矿伴生稀土矿,攀枝花矿伴生钒钛,山东淄博同一矿田内的煤、铝土、石灰石等组合资源,枣庄市的煤—化,大同市的煤—电—建材,邯郸市、本溪市、太原市的煤—钢—电—化等不同的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地区工业类型。

伴随中国现代工业大规模的发展和集聚程度的增长及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等现象,常引起环境污染。

如吉林松花湖河段下的化工区、电厂对松花江造成的污染等。

因此,在工业布局中必须遵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

如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从选址开始就重视环境保护,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合理布置厂区并正确处理生产区与周围生活区及农业生产关系,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④在中国各地区适当分布工业生产力,逐步改变了工业偏集沿海的状况。

沿海各省面积不到国土的12%,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工业总产值却占全国77.6%,广大内地仅占22.4%。

即使在沿海地区,工业分布不合理现象也同样存在。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0%,其中上海市就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

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南部占20%;天津占8.6%;广州占5%。

另方面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3%,占国土面积23%的云、贵、川和藏,工业产值只占全国6%。

工业分布的畸型状态严重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晖. 优化我国钢铁产业布局的思考[J]. 市场论坛, 2008(3).
[2]金煜, 陈钊, 陆铭.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 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 经济研究, 2006.
[3]贺灿飞, 谢秀珍, 潘峰华. 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08, 27(3)
[4] 王智利. 物流经济地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