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族志:含义、特点、类型

合集下载

当代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多种范式及启示

当代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多种范式及启示

当代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多种范式及启示李海峰[提要]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人类学存在五大范式,分别是进化论范式、哲学人类学范式、历史人类学范式、文化人类学范式和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范式。

进化论范式、哲学人类学范式专注于教育的普遍性,历史人类学范式、文化人类学范式和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范式则强调教育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综合使用五种范式对于调和教育研究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教育研究和教育人类学主要是单一的文化人类学范式,难以全面处理教育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因此,认识、理解和运用教育人类学的多种范式对我国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五大范式;普遍性与特殊性;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21)02—0206—07作者简介:李海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基础部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比较教育。

重庆荣昌402460—、问题提出自托马斯•库恩(T.Kuhn)提出“范式”概念以来,范式成为学科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准。

库恩认为,“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1](P147)o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范式”定义为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有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⑵从范式出发,我国学者楚江亭、李廷洲认为,在我国教育学研究中产生了“思辨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的萌芽。

⑶美国教育人类学学者丹增(Denzin)指出,质性研究范式源自人类学的民族志。

⑷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总体上属于西方人类学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传统,以及在其指导下的民族志研究⑸。

不过,无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还是民族志,都具有文化人类学范式的典型特征。

此外,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概念被赋予本体论意义,文化人类学是围绕文化展开研究⑻。

巴战龙 个人简历

巴战龙 个人简历

巴战龙个人简历Email:bazhanlong@个人情况姓名:巴战龙出生日期:1976年3月23日职称:讲师研究领域:教育人类学发展人类学民族志与社会科学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研究教育经历2005年9月-2008年7月法学(民族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专业教育人类学方向2002年9月-2005年7月教育学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人类学方向1995年9月-1999年7月教育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工作经历2009年6月-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政策专业硕士生导师2008年8月-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院讲师2000年1月-2002年6月新疆师范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常务秘书1999年7月-2002年8月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学术与咨询经历2009年1月-今《牧笛》顾问2008年11月-今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会员2008年5月-今北京师范大学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成员2007年1月-今《皇城教育》顾问2006年 6月-10月《尧熬尔文化》2006年第2期特邀主编学术兼职2012年1月-今河西学院学报“裕固族研究”专栏主持人2010年1月-今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兼职副教授2009年1月-2011年7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教育人类学”栏目特邀主持人2008年7月-2010年6月国家“985工程”建设重点项目——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06年1月-2008年6月国家“985工程”建设重点项目——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2006年9月-2007年7月《中国民族教育》(教育部主办)“关注新课程”栏目特邀主持人2005年-2008年《教育人类学研究通讯》(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会筹委会主办)主编2003年9月-2004年9月《民大研究生学刊》(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主编获奖情况/荣誉称号2011年参与编写的《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滕星,王铁志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五)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2009-2010学年优秀研究生教学奖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抗震救灾先进工作者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研究生科研成果奖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研究生科研成果奖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奖2001年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学成果优秀奖2000年新疆师范大学核心期刊论文奖专著2.滕星,巴战龙,欧群慧,等:《经济文化类型与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巴战龙:《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编著7.钟进文,巴战龙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6.滕星主编:《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章节作者5.欧群慧,罗吉华主编:《地方性知识与校本课程建构——教师论文与田野日志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年,编委4.编委会编:《多元文化乡土教材——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校本教材》,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年,策划并课题指导组本册第一负责人3.施琳主编:《当代中国著名民族学家百人小传》,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编委2.陈长平,席小平,陈胜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下),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编写人员1.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编委发表文章目录(共有SSCI文章1篇;CSSCI文章18篇)期刊论文英文:2.Ba Zhanlong:“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Several Forms of Alternate Location Schooling in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s Therein”,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pp.35-52, Vol.43, No.3, May-June 20101.Ba Zhanlong:“ A Socio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Yugur-Nationality School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pp.77-88, Vol.40, No.2, Mar-Apr 2007 SSCI,影响因子:0.050中文:35. 巴战龙,.裕固族儿童剃头仪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 . 河西学院学报,2012,(3):21-2634.巴战龙,. 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关系探究:基于一项裕固族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J] .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1):30-3633.巴战龙,. 在学校教育中追求语言公平传承的历程:对三次裕固语教育试验的本质性个案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3):60-69. CSSCI32.巴战龙、罗吉华,. 村寨遇旱求雨的地方叙事——汶川巴夺羌寨的人类学案例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47-52. CSSCI 31.巴战龙:“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县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期,第-页 CSSCI 30.巴战龙:“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历程与模式的社会人类学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第-页 CSSCI29.巴战龙:“教育人类学家滕星教授学术作品与思想述评”,《甘肃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第86-89页;转载于滕星:《书斋与田野:滕星教育人类学访谈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1-9页28.巴战龙:“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92-97页 CSSCI27.巴战龙,张志群:“学校教育·弱势群体·非教育功能——一种教育人类学的关联性分析”,《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第3期,第33-37页26.巴战龙:“裕固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问题的调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6-12页 CSSCI扩展版25.巴战龙:“近5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18-123页 CSSCI扩展版24.巴战龙:“近五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期刊报纸文献为例”,《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5期,第5-10页23.巴战龙:“两种裕固语的使用现状与未来发展问题研究”,《甘肃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第101-105转100页22.巴战龙:“中国乡村教育研究进程的回顾与评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37-42页 CSSCI扩展版21.巴战龙:“百年明花研究的回顾与评论:一个裕固族乡村社区的学术史”,《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6-13页转45页20.巴战龙:“两次裕固族语言教育试验失败的归因分析与相关政策探讨:基于两项教育民族志研究”,《教育学报》,2009年第4期,第83-88页 CSSCI 19.巴战龙:“人类学家乡研究的反思与辩护:基于两项教育民族志的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第80-85页 CSSCI 18.巴战龙:“地方知识的本质与构造:基于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的阐释”,《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160-165页 CSSCI17.欧群慧,巴战龙:“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以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为例”,《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2-16页16.巴战龙,巴玉环:“简论21世纪裕固族教育的文化使命”,《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第43-46页 CSSCI15.巴战龙:“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一九五八年’”,《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第11期,第107-119页14.巴战龙:“教育民族志:含义、特点、类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0-13页13.巴战龙:“成就与问题:中国裕固族教育研究六十年”,《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第104-109页12.巴战龙:“关于裕固族传统文化消亡问题的几点社会人类学思考”,《甘肃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第96-101页11.巴战龙:“试述民族学校的概念、类型与功能”,《河池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第108-112页10.巴战龙:“试论少数民族教育异地办学的几种形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甘肃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24-30页9.巴战龙:“裕固族学校教育功能的社会人类学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第37-44页8.巴战龙:“多民族学校的中国模式——‘民汉合校’研究”,《甘肃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第32-38页7.滕星,巴战龙:“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西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第19-22页;转载于《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G1),2005年第6期,第82-86页6.巴战龙:“简论民族文化传承与裕固族教育”,《牧笛》,2004年第1·2期合刊,第79-80页5.巴战龙:“铁穆尔的写作旨趣及其意义”,《阳关》,2002年第4期,第34-37页4.孟凡丽,巴战龙:“新疆维吾尔族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2-18页3.巴战龙:“裕固族‘弃老——敬老’型民间传说的内涵初探”,《阳关》,1999年第6期,第44-46页2.巴战龙:“西部裕固语的使用与教学述略”,《甘肃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第62-64页 CSSCI1.巴战龙:“裕固族文化中的狗崇拜及其先民的狼图腾”,《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第64-67页;转载于《民族研究》(人大复印资料D5),1998年第7期,第95-98页;转载于:那木吉拉主编:《阿尔泰神话研究回眸》,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373-378页 CSSCI访谈录:访他人:3.巴战龙,滕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自主选择——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访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第140-144页 CSSCI;转载于滕星:《书斋与田野:滕星教育人类学访谈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122-133页2.巴战龙,滕星:“人类学•田野工作•教育研究——一个教育人类学家的经验、关怀和信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 2004年第2期,第5-12页CSSCI;转载于《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G1),2004年第5期,第84-91页;转载于滕星:《书斋与田野:滕星教育人类学访谈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31-55页1.巴战龙:“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历史与未来——访著名民族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第122-125页CSSCI答问者:3.铁穆尔:“全面、健康、持续地推进裕固族文化研究——访裕固族青年学者巴战龙”,《甘肃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93-97页2.铁穆尔:“裕固族教育研究: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访裕固族青年学者巴战龙”,《皇城教育》,2007年第4期,第4-9页1.铁穆尔:“十年寒窗苦,乡土情思深——访裕固族青年学者巴战龙”,《生命树》,2006年第5期,第4-10页其它(包括论文集中的论文,著作及报刊中作品等)英文1.Zhanlong Ba:“Using Yugur in Local Schools: Reflections on China’s Policies for Minority Language and Education ”, in Minglang Zhou and Ann MaxwellHill(eds.), Affirmative Action in China and the U.S.: A Dialogue on Inequality and Minority Education, NY: Palgrave Macmillan,2009, pp199-209中文49.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22页 CSSCI扩展版48.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27页 CSSCI扩展版47.巴战龙:“人口较少民族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与可能”,《中国民族报》,2011年8月19日第5版46.巴战龙:“应加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双语教育研究”,《中国民族报》,2011年2月25日第6版45.巴战龙:“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4日第12版44.巴战龙:“诗歌,在山野草地上流淌”,载:杜曼·叶尔江:《腾格里苍狼》,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82-184页43.巴战龙:“‘本土教育’: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的拓展——评《村落中的教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27-29页 CSSCI 扩展版42.巴战龙:“国家应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中国民族报》,2010年9月17日第8版41.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27页 CSSCI扩展版40.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7页 CSSCI扩展版39.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5页 CSSCI扩展版38.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5页 CSSCI扩展版37.巴战龙:“民族文化课程:提高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国民族教育》,2010年第4期,第4-6页36.巴战龙:“抓住契机,提升人口较少民族教育水平”,《中国民族报》,2010年3月23日第3版35.巴战龙,海路,郑丽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情况的调查研究”,载:杨东平主编:《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32-241页34.巴战龙:“牧野之子”(评论),《西部散文家》,2010年第1期,第121-122页33.巴战龙:“裕固族语言的两次教育试验”、“裕固族教育”、“裕固族现代学校教育的创始人顾嘉堪布”、“裕固族个人办学第一人安立福”,载:张志纯主编:《甘肃裕固族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83-85、96-98、108-109、110-111页32.海路,巴战龙,李红婷:“珍视乡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综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87-90页 CSSCI31.巴战龙:“校本课程开发范式: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19日第8版30.巴战龙:“祁连山下育青松:甘肃省肃南县裕固族60年教育发展纪实”,《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10期,第11-13页29.巴战龙:“我心目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8期,第20-21页 CSSCI28.巴战龙:“发展的反思与超越”,《中国民族报》,2009年8月14日第11版27.巴战龙:“第七章民族教育的特殊办学形式”,载:滕星,王铁志主编:《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60-296页26.巴战龙:“重访颠倒墩”,《牧笛》,2009年第1期,第5-6页25.巴战龙:“人类,你的名字叫脆弱?”,《中国报道》,2009年第6期,第26-27页24.巴战龙:“展现裕固族研究的美丽画卷”,《张掖日报》,2009年5月21日第3版23.巴战龙:“社区发展与裕固族教育的文化选择:人口较少民族乡村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载:滕星,张俊豪主编:《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97-282页22.巴战龙:“他者的眼光与裕固族研究”,《中国民族》,2009年第4期,第63-64页21.巴战龙:“现代裕固族学校教育的创始人——顾嘉堪布”,《皇城教育》,2008年第4期,第4-5页20.巴战龙:“荒漠中的纪念:草沟井城、庄堡和汉墓群”,《丝绸之路》,2008年第10期,第66-67页19.巴战龙:“营建一方更加繁茂的文学绿洲”,《牧笛》,2008年第1期,第1页18.巴战龙:“社会人类学田野调查日记”,《日记》,2008年第1·2期合刊,第11-16页17.巴战龙:“小议散文写作的‘迷思’与西部中国”,《生命树》,2007年第1期,第24-25页16.巴战龙:“明海古城:见证逝去的繁荣”,《丝绸之路》,2007年第8期,第60-61页15.巴战龙:“英国:从两份报告开启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国民族报》,2007年8月17日第3版14.巴战龙,金清苗,等:“为了裕固族的明天——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纪实”,《中国民族报》,2006年8月18日第3版13.巴战龙:“关于‘全球化’的田野报道”,《甘泉》,2005年第1·2期合刊,第115-117页12.巴战龙:“民族学家滕星教授小传”,载:施琳主编:《当代中国著名民族学家百人小传》,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4—420页11.巴战龙:“文化多样性•裕固族•民族研究”,《读书》,2004年第4期,第52-56页 CSSCI10.巴战龙:“人类学家滕星教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4年第3期,第1页;又载:徐杰舜主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1—373页 CSSCI9.巴战龙:“裕固族生育文化”,载:陈长平,席小平,陈胜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下),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第367—380页8.巴战龙:“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评滕星博士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第155-156页CSSCI7.巴战龙:“教育学的尴尬”,《读书》,2003年第10期,第90-93页CSSCI6.巴战龙:“‘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第一辑出版”,《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195页5.巴战龙:“裕固族敬老习俗漫谈”,《中国土族》,2003年第2期,第65-66页4.巴战龙:“裕固族文化中的石崇拜述略”,《甘泉》,2002年第1·2期合刊,第97-98页3.巴战龙:“有关裕固族的报刊资料选辑”,载: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690—699页2.巴战龙:“走向历史深处的文学”,《甘泉》,2000年第1期,第49页1.巴战龙:“理解贺中”,《兰州晨报》,2000年6月5日第18版研究报告(2008-)4. 2008年8月12日,《汶川地震的社会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侧重对儿童、妇女与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政策通讯》,2010年3月[总第14期]),第四执笔人3.2008年7月9日,《甘肃陇南灾区社会方面政策实地调研报告》,第一执笔人2.2008年6月1日,《关于汶川地震陕西灾区社会响应情况的实地考察报告》,执笔人1.2008年5月31日,《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赴陕西实地考察报告》,第一执笔人参加重要会议国内3.2009年12月,中国北京:语言、文化适切性与教育研讨会,发表题为“语言多样性的保护与基础教育的改革:以裕固族为例”的主题报告2.2009年10月,中国北京:课程与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发表题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校本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与开发范式: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的主题报告1.2007年11月,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发表题为“教育民族志:含义、特点与类型”的报告国际3.2006年4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迪金森学院:少数族群教育肯定性政策国际研讨会,发表题为“Socio-cultural Contexts of Two Unsuccessful Trials on Education in Yugur Region:Review of Ethnic Policies on Language and Education”的报告2.2006年3月,中国北京:北京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国际研讨会,发表题为“裕固族学校教育功能的社会人类学分析”的报告1.2005年7月,中国北京:第五届多样性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题为“An Ethnographic Study on Globalization in Rural Community”的报告承担与参与课题主持的科研项目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裕固族国族认同建构的社会过程——一项历史与政治民族志研究”(项目编号:11YJC850002),(省部级,7万元),主持人9.2011年4月-2013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发展培育项目资助:裕固族国族认同建构的社会过程——一项历史与政治民族志研究,(2万元),独立主持人8.2011年8月4日-2012年1月20日,民政部救灾司委托项目:自然灾害救助社会征用和补偿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603042),(省部级, 25万元),主持人7.2010年1月-2010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新课程改革以来裕固族地区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发展的社会过程探究:一项教育人类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AAT-2),独立主持人6.2009年1月-2011年12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新框架研究——基于汶川大地震的实证研究”子项目:“地方知识中的风险认知和灾难应对:以羌族地区为例的灾难人类学研究”,主持人5.2008年12月-2010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乡村社区里的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一项教育民族志研究”,独立主持人4.2007年6月-2008年6月,联校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二等奖项目:“人类学视野中的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的现代性历程(1907~2007)”,独立主持人3.2006年4月-2008年6月,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子项目“甘肃省肃南县皇城镇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主持人2.2005年12月-2008年12月,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建设项目:“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学科建设研究”,合作主持人1.2004年8月-2005年8月,联校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三等奖项目“社区发展与裕固族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人口较少民族乡村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独立主持人参与的科研项目11.2010年11月-2011年1月,参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项目:“关于促进新疆双语教育全面、健康和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10.2010年4月-2010年5月,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中国四川减少灾害风险教育教师培训支持材料开发计划”9.2008年6月-2008年8月,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The social impact of and policy response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ith the emphasis on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women”8.2008年6月-2008年8月,参与科技部课题:“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科技快速响应项目”子项目“灾区重建快速恢复政策与社会管理研究”,合作撰写分报告《甘肃陇南灾区社会方面政策实地调研报告》(第一执笔)7.2005年6月,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新时期民族教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独立撰写分报告《民汉合校——多民族学校的中国模式》6.2005年6月,参与国家民委民研中心课题“民族教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独立撰写分报告《民族教育的特殊办学形式》5.2004年11月,参与国家计生委课题“中国民族生育文化研究”,独立撰写《裕固族生育文化》4.2004年11月-2008年11月,参与文化部课题“中国裕固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与保护研究”3.2002年8月,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教育若干问题研究”,独立撰写课题分报告《西部开发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报告》2.2002年9月-2003年9月,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青年课题“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编写其中第十章《墨西哥多元文化社会与教育》、第十一章《泰国多元文化社会与教育》1.2000年4月,参与教育部课题“新疆多民族聚居区中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现状调查研究”,独立撰写课题分报告《新疆多民族聚居区中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教学情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1-18周,专业基础课,2学分,36课时,《人类学导论》,90人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1-18周,专业基础课,3学分,54课时,《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23人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1-18周,专业基础课,3学分,54课时,《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34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寒假,民政硕士研究生班,专业课程,8课时,《公共管理与发展理论》,12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1-18周,专业选修课,2学分,36课时,《发展理论》, 5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1-18周,专业基础课,3学分,36课时,《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22人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1-18周,专业基础课,3学分,36课时,《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36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1-18周,本科生公共任选课,2学分,36课时,《人类学导论》,97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寒假,民政硕士研究生班,专业课程,12课时,《公共管理与发展理论》,24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1-18周,专业选修课,2学分,36课时,《发展理论》, 21人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1-18周,本科生公共任选课,2学分,36课时,《人类学导论》,53人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1-18周,专业选修课,2学分,36课时,《发展研究:理论与案例》, 6人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专业基础课,3学分,21课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质性部分》, 10人指导学生情况2008级CFP学生:主导师:郑丽洁徐茂林王建锋2008级CFP学生:主导师:王军华喻声援2009级普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员:刘杰2008.9-2011.1 2008级硕士生班主任2008.9-2011.1 2008级CFP班主任2009.9-2011.1 2009级CFP班主任2010.9-2011.1 2010级CFP班主任。

[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

㈡好的研究问题的特点 • 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 2、问题是清楚的 • 3、问题是有意义的 • 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 ⑴保护被试免受伤害 ⑵确保研究数据的保密性 ⑶对被试的欺瞒问题
不道德的实际例子: 某研究者: • 要求一组高中二年级学生填写同意参加某项研究的表格; • 未经其父母同意,就擅自询问小学一年级学生一些敏感的问题; • 删除收集到的数据中不支持其假设的部分; • 不事先告知情况,就让一组初中二年级学生参加一个可能对其 心理造成伤害的调查研究。
• 研究问题的陈述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假设与之相联系。 例如: • 问题的陈述:对C城某地区教师对学校管理人员政策的看法 的调查。 • 假设: 对给在职人员予以补贴的政策持赞成态度的教师超过75%。 对教师调动政策持赞成态度的教师至少有50%。 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对病休政策持赞成态度的比例没有差异。 对教师调动政策持赞成态度的小学教师,在郊区系统与城区 系统之间存在差异。
二、研究问题的选择
㈠选题的原则和策略 原则: • 迫切性:指选题应是教育研究领域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包 括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基础研究课题。 • 独创性:指的是前人未曾解决或未完全解决,有一定创新, 富有新意和时代感的课题。 • 可行性:指被研究的问题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包括主观条件 和客观条件。 策略: • 从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中选择课题; • 从教育工作实践中选题; • 善于扬长避短,选择与研究者条件相适应的课题; • 从理论学习及查阅研究文献中选择课题; • 从中央到地方的研究规划中选择研究课题; • 借用,移植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选择研究课题; • 从与同行的切磋,讨论中选择课题。
㈣操作性定义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是关于如何或用什么办法测量 变量的描述。 例如: • 学习能力: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LM表格中的 分数。 • 科研能力:衣阿华基本技能测试科学测量的分数。 • 发散思维:砖的用途测试的分数。 • 概念理解能力:要求准确理解5个概念的时间。

教育人类学概括心得体会(3篇)

教育人类学概括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融合了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教育人类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下是我对教育人类学的概括心得体会。

二、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1. 教育的本质: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强调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变革者。

3. 教育与个体:教育人类学关注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强调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4. 教育与社会: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是社会现象,其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三、教育人类学的理论视角1. 文化人类学视角: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教育人类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差异和特点,探讨教育在文化传承、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2. 社会学视角: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心理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的教育人类学,关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4. 历史学视角:历史学视角的教育人类学,通过研究教育历史,揭示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育人类学的实践意义1. 丰富教育理论:教育人类学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现象。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3. 增强文化自信:教育人类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人类学关注教育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民族志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学习并遵守一定的流程,以保证获得可靠
的研究结果。

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确定和明确研究课题,细化主要内容,检查资料;其次,就是现场调查,收集并加工相关数据;其次,格式定件,包括框架及报告的编辑、编排;最后,是文献回顾,关注有关的研究成果。

在进行民族志研究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注意事项:一是,要有勤恳的诚意,以致关系睿智的态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二是,要深入家庭,以便搜集足够的史料,理解民族发展的历史;三是,要根据调查得到的信息,运用专业方法,按照研究计划准确收集资料;最后,是要熟悉相关的民族知识,遵循提出该课题的本原精神,使研究框架和结果更加真实可信。

综上所述,民族志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并
遵循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以保证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

中小学初任教师的情绪困惑——基于情绪劳动视角的教育民族志考察

中小学初任教师的情绪困惑——基于情绪劳动视角的教育民族志考察

中小学初任教师的情绪困惑——基于情绪劳动视角的教育民族志考察中小学初任教师的情绪困惑——基于情绪劳动视角的教育民族志考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日益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和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教育的基石,初任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承担教育使命的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自身情绪困惑的问题。

本文将从情绪劳动的视角,探讨中小学初任教师的情绪困惑,并分析其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情绪困惑是中小学初任教师必然面临的挑战。

在教育民族志的角度看,初任教师在面对学生和家长时,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管理,都需要付出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指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调动和控制情感,以达到工作目标和要求的一种劳动。

初任教师的情绪劳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对学生的情绪,包括学生的快乐、痛苦、愤怒等,需要教师表达出相应的情感回应;另一方面是应对家长的情绪,包括家长的期望、担忧、不满等,需要教师积极应对并解决问题。

初任教师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巧来处理这些情绪,容易产生焦虑、疲劳和沮丧的情绪困惑。

其次,情绪困惑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情绪困惑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工作状态和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关系。

当教师在情绪困惑下,往往难以有效的理解和回应学生的需求,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的情绪困惑也会影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进一步加剧教育问题的发生和解决困难。

然而,情绪困惑是可调节和改善的。

中小学初任教师可以通过培养情绪智力来应对情绪困惑。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运用和管理的能力。

初任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水平。

此外,学习分享经验和获得他人的支持也是缓解情绪困惑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同事交流和互助,初任教师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惑。

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给予中小学初任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提供教师情绪管理的指导和帮助。

前教育民族志的研究方向及其题目

前教育民族志的研究方向及其题目

1.跨文化比较研究:
•题目:《跨文化视角下学前教育的民族志研究: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与西方国家为例》
•研究内容:比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实践、家庭教育模式、语言环境等,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异同点。

2.民族传统知识与学前教育:
•题目:《民族传统知识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以某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研究内容:分析特定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中民族传统知识的传承情况,探讨如何将传统知识融入学前教育实践,促进学前儿童的文
化认同和发展。

3.家庭与社区参与:
•题目:《家庭与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以某地区少数民族社区为例》
•研究内容:研究特定少数民族社区家庭和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参与程度、期望和支持方式,探讨他们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以及与学校教
育的互动关系。

4.教师培训与发展:
•题目:《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师培训与发展状况研究:挑战与机遇》
•研究内容: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的培训需求和现状,分析培训机制和政策对学前教师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地区
学前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新生代乡村教师社会身份建构的教育民族志考察——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

新生代乡村教师社会身份建构的教育民族志考察——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

新生代乡村教师社会身份建构的教育民族志考察——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苏鹏举[摘 要] 当前学界关于新生代乡村教师城市化特征与社会身份建构的讨论存在一定分歧。

为回应高质量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和实现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此研究基于教育民族志研究范式,整合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分析视角,以“客我—主我”宏观维度整体性地呈现、描述、解释新生代乡村教师如何在乡村社会组织域中构建其社会身份。

研究表明,“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系统要素是影响新生代乡村教师社会身份建构的主要因素。

“客我”与“主我”两套制度逻辑的较量解释了社会身份建构何以难为;“我是教师—我是乡村教师—我是乡村的教师”认知图式说明了社会身份建构何以可为;“先赋性—结构性—建构性”共生在场论证了社会身份建构何以应为。

新生代乡村教师社会身份建构表现出的“客我”形塑性与“主我”能动性特征可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代乡村教师;社会身份;身份认同;教育民族志;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作者简介]苏鹏举,宁夏大学教育与社会学部博士研究生(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23)05-0062-14一、问题提出全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高质量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社会场域关键他者的新生代乡村教师,注定与其周遭环境以最内在方式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互动,以身心俱在和生命在场姿态承担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2020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

2022年《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要求乡村教师要“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为此,新生代教师被赋予新乡贤公共文化服务身份,期待他们以乡村场域空间“局内人”社会身份融入乡村教育振兴,赋能乡村社会精神共同富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