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唱法和发声技巧有哪些
戏曲演唱的十二条技巧

戏曲演唱的十二条技巧
1. 调子:戏曲演唱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调子,包括高亢、悠扬、悲凉、激昂等,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角色来运用。
2. 声音:戏曲演唱需要用到大声、小声、高声、低声等不同的声音,要根据角色和情境的需要来运用。
3. 语调:戏曲演唱的语调有特定的规律,要根据不同的角色和情境来运用不同的语调。
4. 音准:戏曲演唱需要保持准确的音准,要认真练习发音和咬字。
5. 咬字:戏曲演唱的咬字要清晰准确,要注意发音的清晰度和口型的准确性。
6. 情感表达:戏曲演唱需要通过声音和表情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要根据角色和情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7. 演唱技巧:戏曲演唱需要掌握各种演唱技巧,如抑扬顿挫、转折变化、重点突出等。
8. 节奏感:戏曲演唱需要有良好的节奏感,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和节拍。
9. 合唱技巧:戏曲演唱中常常需要进行合唱,要掌握合唱技巧,如和声、协调等。
10. 配合表演:戏曲演唱要与表演相配合,要注意声音和表演的协调。
11. 灵活运用:戏曲演唱需要根据不同的角色和情境来灵活运用不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12. 坚持练习:戏曲演唱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提高,要坚持练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演唱技巧。
文化艺术:中国传统京剧的演唱技巧

文化艺术:中国传统京剧的演唱技巧1. 简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唱技巧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重点介绍京剧演唱中的技巧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2. 唱腔2.1 把握调式和音域在京剧演唱中,准确把握各个调式和音域是至关重要的。
京剧演唱采用宫商徵羽角五声音阶,并注重突出高音,特别是使用咂音来表达剧情高潮。
2.2 发声和气息掌控在京剧演唱中,发声需注重气息的掌控,通过恰到好处地调节呼吸来实现连续、稳定的发声效果。
同时,在高音部分需要更加用力并提高喉底位置。
2.3 艺术性处理京剧演唱强调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进行艺术性处理。
例如,在表演情感激烈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高音量和加强语调来增强气势。
3. 发声技巧3.1 正确发声位置京剧演唱中,正确的发声位置是喉底。
演唱者需要使用适当的排练方法来锻炼喉底肌肉,并掌握不同音调下的喉底位置。
3.2 咬字与口型清晰准确地发音是京剧演唱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正确地咬字和塑造合适的口型,可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并且增加表演的艺术魅力。
4. 身体表演与形态美4.1 姿态和动作在京剧演唱中,身体姿态和动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艺人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标准姿势,并对角色进行合理创造,以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更具代入感。
4.2 手势与面部表情手势和面部表情对于传达角色情感和意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人需要学习不同手势和面部表情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角色表演中。
5. 声音与肢体的协调5.1 水袖和扇子的运用京剧演唱中,艺人经常会使用水袖和扇子来增强表演效果。
艺人需要掌握运用水袖和扇子时的技巧,使其与声音、姿态和情感完美配合。
5.2 鞋声与身体韵律京剧演唱中,艺人的鞋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艺人需要掌握正确的脚步节奏,并将身体和鞋声结合使之更加协调流畅。
6. 结语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京剧演唱技巧的简要介绍。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京剧演唱这一独特而精彩的艺术形式,并对其中的技巧和要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京剧的发音技巧讲解

京剧的发音技巧讲解京剧是中国民族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京剧演唱中,准确、清晰的发音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使观众明白演员的演唱内容,还能增加角色的魅力。
以下将介绍一些京剧发音技巧,帮助演员在演唱时更好地表达角色情感。
1.发音清晰准确京剧的音乐韵律独特,演唱时要求声音清晰而准确。
在发音时应注意音调高低、节奏快慢的转换,尤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和停顿的位置,以帮助表达情感和意境。
2.吐字规范在京剧中,吐字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发音技巧之一、演唱时要注意发音清晰正确,每个字音要有力度和韵味。
要注意每个音节的发音,保持字音的硬实感,不要生硬不自然。
同时要注意正确划分字词的边界,避免字词之间的连读和模糊。
3.声音节制京剧演唱要求演员在发声时有节制,即有明确的停顿和呼吸。
要通过调整声音的大小、力度和节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情绪。
在长句末尾要适当停顿,给观众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4.弹腔的运用弹腔是京剧特有的一种发音技巧,它通过声音的震动和弹跳,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音乐感受。
在演唱时,要根据剧目的需要,巧妙运用弹腔技巧,增加音乐的韵律感、节奏感和层次感。
5.口齿生香京剧演唱要求演员在发音时要有口齿生香的感觉,让每个字音都有肉味。
要注意舌头的位置和力度,使发音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要注意嘴唇的动作和角度,使发音更加准确自然。
6.变音的掌握京剧演唱中,变音是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演员要根据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灵活运用变音技巧,使演唱更加生动有趣。
要注意音的高低起伏和音的拉长缩短,使变音自然流畅而不突兀。
7.表情与声音的统一在京剧演唱中,表情和声音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演员要根据剧目的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表情的丰富,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要把声音和表情结合起来,使演唱更具艺术感染力。
总之,京剧的发音技巧是非常独特和精妙的,它要求演员在演唱时能准确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对发音的精细处理和技巧运用,可以提高演唱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艺术体验。
戏曲发声方法

戏曲发声方法在或大或小的活动庆典上都会有戏曲表演,戏曲的发声跟我们平时讲话有很大的区别。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戏曲的发声方法,欢迎阅读!戏曲的发声方法:一、气息是原动力气息是发音的原动力。
发音的过程,就是气息从肺部经过气管呼出,喉头声带部分与分节发音器官就同时配合着动作起来,气息因震动喉部声带而发出声音。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如何运用气息是演唱的关键。
有的演员嗓音条件不理想,由于用气得当,对嗓子起到保护作用,使嗓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反之,有的演员虽然嗓子条件不错,但由于气息运用不当,冲气过猛,使声音发抖,或把音唱“破”,同时,还感觉气不够用。
有的演员由于全凭天赋佳喉,不琢磨用气方法,把嗓子唱坏的也不少。
正确的吸气方法是:吸气时,胸腔、横隔膜向外放松张开,收小腹;旁腰、后腰部有向外扩张感。
呼气时(发音):向内收小腹,横隔膜保持松,在丹田(脐下二指到三指的地方)处形成一种合并力,“感觉”横膜继续往入放松。
这样,不致于收小时,气往上涌冲击声带。
发音时,无论发高、低音,都要做到喉头放松,感觉气顺喉头往下“滑”,其实是从喉部开始,胸腔向外弹性打开,让开“位置”。
还要感觉后腰和背部的力量,即腰四周有稳住,同时运用头腔共鸣。
发低音区的音,更要注意充沛的丹田气,同时,运用胸腔共鸣。
演唱技巧好的演员都很会掌握气口,用气、换气、偷气等诀窍,达到张驰有度、闪息自好的呼吸,使人难以察觉,似乎是一口气绵延不断,保持运腔的完整和流畅。
用气的毛病:只有上部打开,喉部阻塞;胸部阻塞,气到胸部不再下滑,也就是气胸下部没有顺势松开。
练习:吸气,松开胸腔和横隔膜。
呼气:收小,维持三种情况(胸扩张、向下扩张、腰四周扩张)。
练单音:低、中、高;弹跳音:用丹田与腹腔;滑音:自喉头向下放松呼吸器官。
音由低至高自滑升;吹气:感觉丹田和腹腔的运动状态。
二、口腔是可变的共鸣腔常常由于不该用劲的地方用劲。
通病是喉部、舌部、口型用劲过度而僵化。
京剧的发音发声方法及技巧

京剧的发音发声方法及技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丰富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京剧的表演过程中,发音和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
1.咬字清晰:京剧注重字正腔圆,演员要力求将字的发音清晰准确,使观众听得听、看得见。
对于一些复杂的韵母和声母,演员需要通过练习和磨炼,使其音准更加准确。
2.发声深沉有力:京剧追求音色浑厚、深沉有力,所以演员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通过深沉的声音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人物魅力。
同时,发声时要注重声音的节奏变化,避免单调和平淡的感觉。
3.轻重有致:在京剧演唱中,演员需要根据剧情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控制声音的轻重有致。
比如,表现激动、愤怒的角色时,声音可以显得比较高亢;而表现内敛、沉静的角色时,声音则可以显得深沉而低沉。
4.声音的变化和转折:京剧表演中,声音的变化和转折可以凸显角色之间的冲突和情感的起伏。
通过合理运用声音的高潮、低谷等技巧,可以更好地展现角色的个性和感情。
5.抑扬顿挫:京剧中的京韵大麻、腔调极为独特,演员需要通过发音和声音的变化来表达出戏曲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演唱过程中,抑扬顿挫的处理至关重要,要注意表达出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6.语音的柔美:京剧追求突出声音的柔和和灵动,通过合理运用声音的高音、低音和中音等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表演效果。
演员需要善于运用这些语音技巧,使声音具有柔美的韵味。
7.声中有味:京剧表演中,演员需要在发音和发声过程中注入情感和味道,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演员的真实情感和表演力。
通过合理运用音色的变化,可以增强角色的感染力和表演效果。
8.声音的配合和协调:京剧表演不仅有唱腔和念白,还需要配以动作和表情等,演员需要将声音与其他表演元素协调配合,使整个表演更加完美统一总之,京剧的发音和发声方法和技巧是需要严格训练和长期积累的,演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巧和艺术水平。
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展现出京剧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戏曲演员发声吐字的方法

戏曲演员发声吐字的方法
1.发声的基本技巧:戏曲演员通过调整呼吸,运用腹式呼吸法来保持声音的稳定和持久。
他们要学会控制呼吸,通过深吸气、腹肌用力等方式进行发声练习。
2.发声的姿势和身体调整:正确的姿势对于发声非常重要。
戏曲演员一般要保持身体的挺直,腰背稍微前倾,在这个姿势下进行发声可以保证气息的流畅和声音的传递。
3.发声的共鸣:戏曲演员通过调整喉咙、口腔和鼻腔等部位的共鸣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质。
他们会练习发声时的发音姿势以及舌头和嘴唇的运动,以获得更准确和清晰的发音。
4.吐字的运用:戏曲演员注重吐字的准确和传神,他们通过发音时的舌头抬高、嘴唇合适、状音发音等方式来表达不同的字音和音调。
他们会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戏曲中常用的字音和发音方法。
5.音调的运用:戏曲演员会根据剧中角色的特点和情绪变化来调整音调和音色。
他们可以使用高亢、低沉、柔和等不同的音调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总之,戏曲演员在发声和吐字方面需要通过艰苦的训练和长期的实践来不断提高。
他们要把声音和语言准确、生动地传达给观众,以实现角色和剧情的最好表达。
中国戏曲唱法与发声技巧

中国戏曲唱法与发声技巧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戏曲唱法与发声技巧,希望对大家有用。
发声吐字方法(1):以气振声传统的戏曲是前辈艺术家们精心创造和千锤百炼的综合性艺术。
像河北梆子、评剧以及其它一些地方戏曲和京剧,在声腔上虽不属同系,尖团等的讲求不同,但大多是以唱、念、做、打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
唱、做、念、打,内行人把这四个字称为“四功,其中把唱排在“四功的首位,足见其对戏曲的重要性。
因此前辈艺术家们对发声经过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由于剧种有别或行当的不同,而在表现手段上有所差异,在嗓音的运用上也存有区别。
但在发声、吐字、行腔、气息的运用上,以及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方面的要求都是大同小异的。
戏曲的唱念都是属于声乐学,要求尽善尽美,悦耳动听。
通过前辈的传授,个人体会其目的,主要是为感动人。
要表现出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不但要音色美,而且要字音准确,让听众字字入耳才能引入入胜。
所谓“悦耳容易动人难的道理就在于此。
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寻求对嗓音的训练方法,就今天的探索而言,就气、声、字、音、情五个字予以阐述。
连起来讲是:以气振声,以声立字,以字导音,以音传情,以情动人。
下边将以上诸条以个人体会加以阐明。
发声吐字方法(2):以声立字“四功唱为首,“五法口是头。
无声则字无音,有声无法则字不立。
谈到立字必须讲“口法内行人叫作“嘴力功夫。
嘴含唇、齿、舌、牙、喉等器官(部位),这些器官把声带受振后发出的声改造成声音,以表达其内心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不同的复杂情绪。
当然这需要一定训练过程的。
然而这一过程都是在母育及小学期间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可是要作为一个演唱人员来讲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平常谈话相互传递信息。
人数是有限的,而在演唱时的听众是无限的,那就必须施展“嘴力的功夫。
要声音嘹亮,咬字清脆,喷吐有力,才能让听众不至于听而不闻或闻之无味。
前边已讲了声的问题,下边探讨一下咬字的方法。
谈咬字首先要提“五音和“四呼。
戏曲演员在演出中是否会有特定的发声技巧?

戏曲演员在演出中是否会有特定的发声技巧?一、戏曲演员的发声技巧有哪些?1. 声腔技巧:戏曲演员根据不同剧种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声腔技巧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
比如,京剧中的“京腔”、黄梅戏中的“汉调”等,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声腔表演形式。
2. 声音调控:戏曲演员通过调整音量、音调和音色等参数,使发声更加准确、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图。
音量可以通过控制声音的大小来表现角色的力度、威严或柔和等特点;音调的高低、快慢和起伏可以表现角色的喜怒哀乐;音色的转换则可以展现角色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声音特点。
二、戏曲演员发声技巧对演出的影响1. 增强角色形象:通过合理运用声腔技巧,戏曲演员可以突出角色的个性特点,使其形象更加鲜明,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记住。
例如,巧妙运用京剧中的“洪钟大吕”声腔可以表现出英勇豪迈的男性形象。
2. 传递角色情感:戏曲演员通过调节声音的音量、音调和音色等技巧,可以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变化。
通过音量的大小和音调的起伏,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角色喜怒哀乐的情绪状态,增强戏曲演出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三、戏曲演员发声技巧的培养和训练1. 音乐基础培养:戏曲演员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熟悉音乐理论和常用的音乐记号,掌握基本的音域和音阶理论,以便更好地运用发声技巧表演角色。
2. 声音训练:包括声带训练、发音训练和呼吸控制训练等。
通过声带训练可以锻炼演员的发声能力,使其音色更加圆润、富有感染力;发音训练则可以使演员的发音准确、纯正;呼吸控制训练有助于演员在演出中维持良好的气息状态,保持稳定的声音。
总结:戏曲演员在演出中会运用特定的发声技巧,包括声腔技巧、声音调控等,这些技巧对于塑造角色形象、传递情感十分重要。
为了培养和训练发声技巧,戏曲演员需要具备音乐基础和声音训练。
通过科学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戏曲演员的发声技巧将越发精湛,为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演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唱法和发声技巧有哪些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中国戏曲唱法与发声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发声吐字方法(1):以气振声
传统的戏曲是前辈艺术家们精心创造和千锤百炼的综
合性艺术。
像河北梆子、评剧以及其它一些地方戏曲和京剧,在声腔上虽不属同系,尖团等的讲求不同,但大多是以唱、念、做、打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
唱、做、念、打,内行人把这四个字称为“四功”,其中把唱排在“四功”
的首位,足见其对戏曲的重要性。
因此前辈艺术家们对发声经过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由于剧种有别或
行当的不同,而在表现手段上有所差异,在嗓音的运用上也存有区别。
但在发声、吐字、行腔、气息的运用上,以及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方面的要求都是大同小异的。
戏曲的唱念都是属于声乐学,要求尽善尽美,悦耳动听。
通过前辈的传授,个人体会其目的,主要是为感动人。
要表现出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不但要音色美,而且要字音准确,让听众字字入耳才能引入入胜。
所谓“悦耳容易动人难”
的道理就在于此。
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寻求对嗓音的训练方法,就今天的探索而言,就气、声、字、音、情五个字予以阐述。
连起来讲是:以气振声,以声立字,以字导音,以音传情,以情动人。
下边将以上诸条以个人体会加以阐明。
发声吐字方法(2):以声立字
“四功”唱为首,“五法”口是头。
无声则字无音,有声无法则字不立。
谈到立字必须讲“口法”内行人叫作“嘴力”功夫。
嘴含唇、齿、舌、牙、喉等器官(部位),这些器官把声带受振后发出的声改造成声音,以表达其内心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不同的复杂情绪。
当然这需要一定训练过
程的。
然而这一过程都是在母育及小学期间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可是要作为一个演唱人员来讲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平常谈话相互传递信息。
人数是有限的,而在演唱时的听众是无限的,那就必须施展“嘴力”的功夫。
要声音嘹亮,咬字清脆,喷吐有力,才能让听众不至于听而不闻或闻之无味。
前边已讲了声的问题,下边探讨一下咬字的方法。
谈咬字首先要提“五音”和“四呼”。
“五音”是来自唇、齿、舌、牙、喉对发出声音改造的结果。
几个部位有机的配合,交替发挥作用。
喉音在深处,唇音在口外边,舌音居中位,齿音位靠前,牙音位在后,两腮须放宽。
这五个音区位置舌的作用最为重要,唇次之。
“四呼”是口形的齐、开、撮、合四个动作来调解“五音”的确度。
“五音”
是属于经,“四呼”则属于纬纵横交织,千变万化的字音便脱口而出。
由于我国文字的特点是每一个字都能通过高、低、升、降发出四个声音,古书上称为平、上、去、入,平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反纽图谱)一书把这四种发声提出了十六个字,四句话的口诀:“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又因我国幅员广大,北方人难于发出入声,故有“南无平北无入”的说法,所以北方戏曲也难能唱出
入声字音,前辈戏曲家们把阴平和阳平统称平,把上去入三个音划作仄,在演唱时要间互相用,才能铿锵有致,运用高低轻重缓急来表达七情六欲等不同的感情。
《中原音韵》也
有指导读好四声的《玉钥匙歌诀》一首,它与前边所引《反纽图谱》的说法是一致的。
为了青少年易懂,把平上去入译为一、二、三、四声写在下边,以资参考:
一声平道莫高扬,二声高呼猛烈强。
三声分明哀远道,四声短促急收藏。
唱念按照这一规律可能达到字正而要达到腔圆,还需要一道工序。
因为一个单字是声母和韵母两音拼出,如一个“烟”
字须用“一安“才能拼出,因此“烟”的音首是“一”
音尾则是“安”,由“一”过渡到“安”的归韵间
隔过程是音腹。
这是两个字拼一个字的方法,而有三个字拼一个字时侯,就稍微复杂一点了。
如“火”字就须用“喝
乌窝”三个字音才能拼出“火”字宋。
遇到三个字就拼
音的单字时如“火”字时它的音是不是就是第一个字身的“喝”字呢?不是的。
需要先把前面两个字拼一下(这方法前辈叫反切)“喝乌”拼成“忽”用“忽”作为音首,“忽窝”拼成“火”。
当我们演唱“火”字时,音首应
是“忽”,音腹和音尾与前面相同。
方法是咬准音首,舒展音腹为韵到音尾,无论字距的疏密或唱腔缓急,都必须按照程序完成,这样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否则便囫囤吞枣难得其味了。
发声吐字方法(3):以字导音(十三辙)
所谓音者是指唱腔,用唱腔衬托的台词叫唱词。
当演员沿着台词规律顺序脱口的同时,唱腔也在不间断的萦绕其中。
明魏良辅《曲律》一书中说曲有三绝:字为一绝:腔为二绝;板为三绝。
这就是说只管粗葫芦大嗓的叫喊,字音含混不清显然是不行的。
既要唱词清晰还要唱腔悦耳,这本身是个矛盾。
要使矛盾达到统一,须在繁多不同的文学中,找到它的共同点。
我们前辈经过长期琢磨,在繁多的文字里,只有十三个音韵是它们的共同点,内行人称之为十三辙。
现录如下:言前、人辰、中东、江阳、由求、么条、姑苏、梭波、乜斜、发花、怀来、一七、灰堆。
找准了十三辙的规律,还要进一步去掌握每道辙的发声及共鸣部位,经过训练使之运用自如而达到“字正腔圆”
的效果。
1.言前:音在舌端口吐丸,胸腔共鸣口莫拦,收音归彝间。
2.人辰:发声鼻莫吞,舌抵上腭缓出音。
3.中东:鼻出声,腹息上提脚共鸣,扩张喉咙音唇中。
4.江阳:吸腹扩胸口半张,舌舔上腭,收音归鼻腔。
5.由求:声发喉,胸腔共鸣腹肌收,唇若吹气鼻同吼。
6.么条:声高豪,胸腔共鸣腹肌带,扩喉压舌闭嘴收音好。
7.姑苏:口如吹土声音出,胸腔共鸣鼻莫堵。
8.梭波:唇稍撮,牙齿微启舌后缩,鼻共鸣胸腔阔收音嘴莫合。
9.乜斜:唇微收,舌如叠,胸腔发声喉莫憋,鼻腔助鸣口防斜。
10.发花:启口同时张开牙,胸腔共鸣喉扩大,鼻音随同,嘴似喇叭。
11.怀来:口扯开,喉声鸣时勿阻胸音发出来,鼻声合,莫忘收尾口半开。
12.一七:唇齿微开,声音发于鼻,胸音上腭出,小腹收缩助气息。
13:灰堆:声发上腭鼻音随,胸共鸣嘴开微,送字出齿舌慢回。
这十三道辙中含北方人生活中的卷舌儿音字,叫作小辙口。
如:小人辰儿,小言前儿,小由求儿等。
由于小辙儿有风趣、俏皮、清脆,流利的特点,多为丑角和曲艺演唱所应用。
发声吐字方法(4):以音传情
“看了没趣的戏,不如下田去锄地”。
“听唱没有字儿,
如同吃菜没有味“。
这些顺口溜都是对戏曲工作者的讽刺和提出的要求。
好的唱词和唱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使其为突出剧情服务。
一个演唱者如果不管剧情的发展,在舞台上孤芳自赏干巴巴地放声高歌,观众耐着性不走也是貌在神离。
必须有轻俏悦耳,扬声则清脆嘹亮,抑音则优美动听,加之以珠落玉盘似的清晰吐字,才能够将观众引入剧中所规定的情景。
所以要求一个好的演员,他们即善于表达剧情,而又要掌握音韵“味道”的奥妙,不但唱词字字送入观众耳底,而且有美妙的腔调也诱其心慕神怡,让听众感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达此旷日持久的途径,就需要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八字上下功夫。
轻:能储存余力,准备音韵在上挑时发挥作用。
重:为在必要时突出下收时的力度。
缓:可表现温柔优美的抒情与多愁善感的内心姿态。
急:表达直爽畅快的性格和高傲、烦燥情绪。
抑:适于思维隐泣,表诉内心世界。
扬:用于直谏时的心慷慨激昂和表达倾吐时的热情奔放。
顿:长于快板时吞吐清脆。
挫:可于悲壮气氛中用以动人心弦。
仅有“八字法”和唱词取得统一还不够,还须借助形体动作及溶汇面部表情的配合。
这里将一首不成熟的藏头诀写在下边供参考。
喜上眉梢眼神显,怒目眉横鼻翅扇,
哀眼下垂声音噎,乐时纵面口近圆,
悲泣跳肩鼻音重,恐慌声抑直望前,
惊先吸气神骤痴,七情来时现面端。
最后提及真实的感情来源于熟读剧本和充分阅读有关
书刊(专指古典戏),把握历史背景及情节,弄清剧本的最高任务,找准所扮演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对全剧所起的作用,把握好本角色的行动线,恰当地设计与同台交流的高度。
要求
唱词符合剧情的发展,腔调相彰展放光彩,表演动作要目的明确,使每个环节都要能叩动观众的心弦,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