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步法

合集下载

作文审题五步法

作文审题五步法

Pag们传授哲学。 哲学教 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 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 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 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 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 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 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 况不是呢?”
Page 5
寓言类材料作文审题五步法:
第一步:找出语言材料中的主要陈述对象。 第二步:分析梳理主要陈述对象的主要言行,确立角度。
第三步:分别就每个角度,审题立意。
第四步:理解寓言大意。
第五步:全面分析材料,联系实际,揣测命题者意图,选择 最佳角度。
Page 6
解题过程
第一步:找出语言材料中 的主要陈述对象。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 学。 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 “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 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 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 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 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 “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 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 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 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Page 17
训练题一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 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 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 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忙,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 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果实中包含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 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
3 提高写作效率
避免写过多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更加简洁明了,节省写作时间。
立意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
立意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思想,是根据所给材料 的蕴含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的 有深度的观点。
目的
立意的最终目的是协调文章的主题、结构、内 容,完成一篇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文。同时, 表达出个人的独特见解,体现出自己的写作水 平。
把握主题和立意
总结以上步骤中得出的观点,确定文章 的主题和立意,并开始进行写作。
材料作文的写作技巧
简洁明了
不要过多的赘述,突出重点, 抓住评分要点,言简意赅,确 保条理清晰。
举例说明
很多时候,举例能够更好的说 明一个观点,同时也表现出了 写作者的丰富知识和写作技巧。
积累素材
多读各种文章,涉猎广泛,逐 渐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写作 能力。
总结和要点
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篇材料作文的瑰宝。 立意需要通过理解材料,解读材料,分析材料,总结材料和把握主题和立意五个步骤来完成。 材料作文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举例说明和积累素材等写作技巧。 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审题,明确立意方向,避免偏离主题。 最后,材料作文的成功需要多读多写,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材料作文的五个步骤
1
解读材料
2
对于材料中的重点概念、理论和观点等,
进行解读和理解,逐渐清晰立意。
3
总结材料
4
对材料中的信息和观点进行归纳、概括,
为立意奠定基础。
5
理解材料
通读材料,确定主旨和重点,理解材料 所表达的信息和意图。
分析材料
对于材料中的问题、矛盾和争议等,进 行分析和思考,得出具有深度的观点。

高考作文审题五步法解析

高考作文审题五步法解析

请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 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1、水的形态2、滴水石穿3、海纳百川4、水 流不断向前5、波涛动荡起伏不定6、海浪拍打岩 石7、池塘逐渐干枯8、瀑布从峭壁上一跃而下 9、水的形成过程10、水的作用11、一滴水也可 以折射太阳的光辉12、水晶莹清澈13、一滴水只 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14、载舟覆舟15、水往 低处流16、冲破堤岸泛滥成灾17、流水不腐 18、装进什么容器就呈现什么形状19、水能溶解 多种物质20、水的经历。(共20个角度)
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方面,还是要本着稳妥的 原则,宁可牢牢抓住缰绳奔向目的地,也不信马 由缰,恣意为文。
根据平时作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 的应对措施可知,限时作文一定要抓好落笔前的 审题时间,经过快速有序的解读、联想、整合、 定位、推敲五步,然后再动笔写作。
审题准确才有可能切合题意,落笔前的10分 钟,就是认真审题、快速动脑的10分钟。下面以 具体实例来说明操练过程。
讨论……形成了以下成果:
1、从水的形态展开联想, 水有晶莹的水滴,也有汩汩的清泉,也有潺潺的小 溪,还有辽阔的海洋。联想到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不 同性格的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 “爱坐前排” “成功”
(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 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
就会有如下立意:
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 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例2:在瑞士,婴儿降生,医院就会在户籍卡 中输入孩子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及家庭住址。 由于婴儿和大人用统一规格的户籍卡,因此每一 个婴儿都有“财产状况”这一栏。瑞士人在为自 己的孩子填写拥有的财产时,写的都是时间。

新材料作文五个关键的审题步骤

新材料作文五个关键的审题步骤

新材料作文五个关键的审题步骤
审题?那不就是看材料然后想想怎么写吗?嗯,对,但也没那
么简单。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我得说,就像玩个猜谜游戏。

你得先
找到那个“谜面”,也就是材料里的关键信息,才能开始猜。

猜什么呢?猜材料的深层含义啊!这就得靠点想象力了。

有时
候材料就像个谜语,表面上一看好像没什么,但背后可能藏着个大
道理。

你得像解谜一样,一层一层剥开,找到那个藏在最里面的答案。

不过,别急着动笔,先停下来想想。

这材料能从几个角度解读呢?有时候,同一个材料,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思。

就像一块
镜子,从不同角度看,反射出的光线也不一样。

你得找找看,这个
材料有哪些不同的解读角度,然后选一个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来写。

好,现在该动笔了。

但别急,先看看题目有什么要求。

有时候,题目会明确告诉你该怎么写,比如要用什么语气,或者要突出哪个点。

这样你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写,不会跑题。

最后,就是确定你要写什么内容了。

这个很重要,因为你要围
绕这个内容来展开你的作文。

想想看,你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你想让读者读完你的作文后有什么感受?把这些都想清楚了,再开始写,那你的作文肯定就能写得更好了。

材料作文“五步法”与“五大忌”

材料作文“五步法”与“五大忌”

材料作文“五步法”与“五大忌”回顾多年高考作文,我们就会发现供材料作文因其具有读写结合、不易猜题的优势而成为考试作文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

近几年流行的话题作文,虽与供材料作文有些区别,但形式上仍属提供材料(话题)作文。

可以预测,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供材料作文仍将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那么,今天我们就说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五步法”与“五大忌”。

新材料作文的“五步法”第一步:研读题干,明确要求应试作文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要求你写什么你才能写什么。

这些要求就是从题干中来的。

研读上述题干,从这些见惯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获得四点作文信息。

①自选角度。

“自选”不是自由选,“角度”须从材料来,首先审读分析材料,寻找角度。

②自拟题目。

“自拟”也不是自由拟,“题目”从角度来,要求选准角度,由“角度”找论题(或论点),然后拟出题目。

③联系生活实际。

这是作文针对性、现实性方面的基本要求,不联系生活实际就产生不了作文激情,写出的作文也缺乏现实意义。

④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通常有了作文激情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800字容易做到。

把握文体成了主要矛盾。

议论文的形式较多,考场上要有快速定体的良方。

给材料作文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读后感,一是思想评论。

上例材料按一般要求要写成思想评论,但许多人不赞成这种单一的要求,认为既可以写成读后感,也可以写成思想评论。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读后感和思想评论都是议论文的常见形式。

第二步:阅读材料,明确主题审读题干后再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方向清楚了。

通常材料形式有两大类:一是说明议论类,这类材料主题(道理、含义)显豁,一看就懂;一是寓言轶事类,这类材料主题(道理、含义)较为隐蔽,需要认真阅读分析。

寓言轶事类材料通常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大多为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的最基本方法是弄懂谁、干什么、怎么干、有什么结果这四个问题。

实际上这四个问题包含了做一件事的四个主要因素,即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

正面列举型,分析这类 材料,应找到所列人、 事、物的共同点,据此 确定中心。
蜂采花,而所酿者
蜜也,非花也。
读书如吃里列举的两类事物, 共同点都是善吃——吸 收、消化、创新;再参 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 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 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 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 所得,有所创新。”
【评:作者采用非论点式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常用“从……谈起”、“从……想 到的”一类扣材料的方式命题。它的好处是快捷稳妥,包容性广,易于统辖文章 内容,能节省应试时构思题目的时间。若改用论点式命题,则除了要注意题目能 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外,还要注意推敲题目能否统领文章全部内容。如本文改用 “ 嫉妒是前进的绊脚石”或“发展要博采众长”为题,则不能统领该文的两层内 容,前者管不好第二层,后者管不好第一层。只有以“虚怀若谷,博采众长”为 题,才能管领全文两层内容。以论点为题的好处是题目观点鲜明,突出中心】
湖南kuli8322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1、读材料
2、找角度
3、联现实
4、立论点
5、拟题目
一、读材料
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 把握中心。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 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 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 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 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批判角度:
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 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的 行为;
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立意, 批评名人为劣质产品作广 告的错误行为;
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 意,指出盲从的后果。
反面立论:(人褒我贬,人批 我赞……)
卖马人角度:推销也要讲技巧。 (酒香也怕巷子深)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主备人:曾艳霞同备人:高三语文组学习目的:1、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以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课标要求:同上学习方法:自学和讨论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面对这样的新材料作文,笔者认为可以用图表法分五步进行审题立意,简单实用,便于操作,不易跑题。

步骤如下:一、读材料过去做老材料作文,对材料的研读比较简单,比较快,一二分钟就行了。

做新材料作文就不行了,按广东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妙云教授的要求,看材料的时间最少五分钟。

因为这是立意构思的基础,是树之根,水之源。

余闻在《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一文中也指出:“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立意的关键。

新材料作文中一般都有“全面理解材料”这一要求,“全面”,即要整体把握材料,不能抓其中的片言只语,也不要疏漏了材料中的任何重要信息,特别是材料中涉及的叙述对象,必须一一找出。

新材料作文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所供材料往往是一事多人(对象),而且每个对象都在故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很多时候,材料中有几个对象,就可以有几个角度立意。

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

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

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

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要有针对性。

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要概括。

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

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

“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

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

因此,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主体部分)“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

“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

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

表述观点(分论点)的角度:(1)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2)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思考(3)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角度(4)方法:从如何去做的角度思考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良训胜千金传家更有价传家宝是一个家族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子孙世代拥有并传承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却能增加它的 深度;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数量,却能提高它的质量。 我们要把握好“入”和“出”,用“入”来增加人生的 深度,用“出”来提高生命的质量,出入之间,创造成 功的人生。
点评:标题言简意丰,新颖独到,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开头由王国维的话引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入”和 “出”两方面展开论述。大量使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语言颇见功底,时 不时有佳句炫人眼目,如:“‘入’才有王羲之写完的 18缸墨水,‘入’才有玄奘取经跋涉几万里的行程, ‘入’才有陈景润演算的几十麻袋的稿纸。有了‘入’, 一切才有成功的可能。”又如文章结尾:“我们要把握 好‘入’和‘出’,用‘入’来增加人生的深度,用 ‘出’来提高生命的质量,出入之间,创造成功的人 生”。这些句子或文气畅达,或见解精辟,为文章增色 不少。本文遗憾的是,对人生的出入辨证关系阐述不够 充分。
对做人而言,既要有入世的执着,又要有出世的超然。 入世,才能感受人生的奥妙,追求生命的灿烂;出世,才 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彰显品格和修为。
作为现代青年,既要胸怀远大,又不能好高骛;既要 脚踏实地,又不能鼠目寸光。
人生的“出”与“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诗人对 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 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很容易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材料三 次用到这个词语,“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鞋匠 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再加材料的 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 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材料二:洛伦兹的悲哀
洛伦兹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核心之一— —洛伦兹变换方程便是他的杰作。然而,当发现这与牛 顿的绝对时空观相矛盾时,他茫然了,因为那是经典, 不容置疑。一年之后,爱因斯坦走到这里时也遇到了同 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爱因斯坦毫无顾忌地冲破了牛 顿力学的束缚,赋予洛伦兹变换方程以全新的物理涵义, 从而导致相对论的诞生。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位国学大师独特 的为文之道,而且能感悟到其中深蕴的人生智慧:人 而为事,出能观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进去”。做 事时全身心的投入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成事 的决心和做事的效率。而浮于表层正是成功的死敌, 浅尝辄止的结果是使我们象寓言里的那只鼹鼠,门门 懂却样样瘟,终究做不好一件事。
例⑶:“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 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学习亦然。”这里列举 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吸收、消化、创新;再参 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 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 有所创新。”
第四类材料是反面列举型,
例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 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 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 损失
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 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然而有的 人总感到不如意,总想让“千里马”与“老黄牛”搞优势 互补,从而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 式的“千里马”。
这则材料谈的是人们对“千里马”与“老黄牛” 的态度,如果将材料中的动物联系到人类社会, 学生自然容易找出材料的主旨:对人不能求全责 备。
例⑵:“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 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 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 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正反对比,中心明显: 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如果只从正面材 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显 然属于盲人摸象。
第三类材料是正面列举型,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 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
有一个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说的是罗丹在工作时差 点把他的客人茨威格锁在工作室里。从这件事中,我 们不难看出罗丹对工作的投入到了何等程度,他“钻 进去”工作,竟忘掉了整个世界。后来茨威格回忆说, 那天他在罗丹工作室学到的比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还多。 这种“入”的境界和知识同样重要。纵观古今,大凡 成事者无不有“入”的决心。“入”才有王羲之写完 的18缸墨水,“入”才有玄奘取经跋涉几万里的行程, “入”才有陈景润演算的几十麻袋的稿纸。有了 “入”,一切才有成功的可能。
当然,这里所说的“入”并不代表一味蛮干,而 是要与“出”相协调的。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有这样一句:“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对“出”的 必要作了最好的阐释。我们做事是由主观意识起 着主导作用,而人的想法谁也不能保证不出一丝 纰漏。荀子曰“智者干虑,必有一失”,当我们 出现失误时,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可能误入歧 途,等我们醒悟过来时,也只能哀叹“一失足成 千古恨”了。所以,在做事为人时,跳出主观的 圈子,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是很重要的,这 样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
一、读材料 二、 找中心 三、找角度 四、联实际 五、立论点。
一、读材料找中心
如果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 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例⑴:“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 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 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 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 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 十倍。”
学生一般能很快找出关键词句“不容置疑”、“毫无顾忌 地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束缚”,似乎矛盾的关键词语包含材 料的主旨:适当的怀疑是智者的火炬。
审题方法:以果溯因法。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
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 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以上文字作文,题目自拟,800字以内。 体裁不限 。
一、联系哲学观点,看事须看全面,即要体验生活的
个中滋味,又不要为一时的境况情绪所迷惑,有一种细 致而豁达的生命观。
二、批评“大而无当”。空有观念而没有生活体验 的充实,文章将是一座空架子。生活也如是。
《论“入世”与“出世”》
对做文而言,既要深入生活,又要跳出生活。深入,方能 观察细节,体验过程。跳出,才可高处着眼,大处入手。 只深入不跳出,可能辞章华丽,而意境难高;只跳出而不 深入,恐会思想高远,却又“雾里看花”。
第五类材料寓言故事型的材料。
高考作文题所给的材料就是一则寓言故事《鸟的评说》。 这种文体的中心对于学生来讲不易把握;再加上角色众多, 很容易因为对中心把握不准,从而立意上的偏颇。首先应 认识到此寓言是以鸟喻人,明在写鸟,实在写人。其次要 找出评说的双方,并弄清主次。如果列出文中的评说顺序, 就会发现:由麻雀评说燕子开始,至麻雀被老鹰评说结束, 形成一个评说的怪圈。众鸟既是评说者,又是被评说者。 但通观全文,表现的主体是评说者。第三要弄清评说的内 容。粗看,鸟们指责的是对方的缺点,但仔细推敲,并不 能算缺点,只能叫做生活习性或生理特征,有的甚至可以 说是优点。众鸟之所以用这些并非缺点的“缺点”,作为 口实来批评指责对方,颇有“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这样一种味道,其实是嫉妒心在作怪,而不是不能全面地 看问题。上面三点表明,这则寓言给人的启示是:不能因 嫉妒别人的长处而互相攻击,应正确看待别人。
空间不宽Biblioteka 鲤鱼水域狭窄 井里捞鱼 原因 结果 鲫鱼
藏鱼不多
米虾
空白
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学生能较快速明白 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 收获。
材料四: 古希腊神话中安泰是众所周知的英雄,地神 盖姬是他的母亲,安泰和敌人格斗时,只有 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从大地汲取力量, 因而能击败任何强大敌手,不幸的是,安泰 的奥秘被一个名叫赤赤克勒斯的对手发现, 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
弄到空中
失去了大地—— 探 求
安泰被扼死
母亲的力量源泉
(原因)
(结果)
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很快明白了材料的主旨:英雄离不开祖
国,儿女离不开母亲。
审题方法:联系实际法。
高考作文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 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 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 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
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 但主要人物是卖马人。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 帮忙,以好价钱卖掉了一匹劣马。据此可以确定 材料的中心是谴责那种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从而 谋取私利的人。
有的材料属正反对比型,则应从正反两方面 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 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二、找角度
在读懂材料、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应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 方式,广开思路,尽可能多地寻找立意的角度。苏轼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则材料,由 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多找 角度,也就是找出材料的多侧面意义。为什么要多找角度? 高考作文题一般有“自选角度”的要求,如果不多找角度, 则无所谓“选”;也就很难保证理解材料中心及立意的准 确恰当。一般来说,可以从材料涉及的人、物、事件入手 寻找立意的角度。至于恰当与否暂且不管,尽量多找。如 上文例⑴,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 利的行为;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立意,批评名人为劣质产 品作广告的错误行为;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 盲从的后果。
再如《鸟的评说》,可以从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论 述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别人;还可以从被评说者的角 度立意,论述如何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批评指责。 对于正反对比型、正面列举型的反面列举型的材料, 则应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从材料整体的角度立意。 如例⑵、例⑶。
四、立论点。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 基础上,就可以水到渠成,确立中心论点了。这是 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就给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 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扣材”,是指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 出来的。在引论部分对材料只字不提,就摆出论点; 或置所给材料于不顾,另选材料,并据此确立论点, 这些都是不扣材的表现,不符合给材料作文的要求。 “准确”,一是指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材料 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伸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 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