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运动的水分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1)

课题
运动的水分子
课时
1
总课时
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
目标
新课标要求:认识水的组成,知道水的三态变化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并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德育融合点
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水的构成、水的三态变化
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26、27页内容,找到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的三态变化
二、新课导入
PPT展示江河湖泊图片、平时我们喝的水、使用的水龙头、水蒸气、冰川等图片,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水以及水的三种形态
三、课堂学习
1.学生先通过自学课本26页实验及老师课件的flash动画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过程
2.学生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蒸发及水的凝结
四、课堂小结
1、水的构成、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水的三态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有:分子间的间距、分子的排列方式、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自身的能量
没有发生改变的有:分子的数目、大小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五、学生完成当堂达标
学生自主完成当堂达标并订正答案,教师讲解出错较多的习题
板书
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水的三种形态
2、每种形态的分子间隔、能量大小、运动状态
3、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1、水→水蒸气(雨后路边水迹消失)
2、水蒸气→水(烧开水后锅盖上的水滴)
3、水→冰(水放入冰箱变成冰)
4、冰→水(冰在常温下放置变成水)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教案标题:运动的水分子教学目标:1. 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运动方式。
2. 掌握水分子的特性和性质。
3. 理解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4.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黑板/白板。
2. 实验材料:水、冰块、加热器、温度计、容器等。
3. 学生实验用具:玻璃杯、塑料勺、温度计等。
4. 实验记录表格。
5. 学生参考资料:关于水分子结构、性质和状态变化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演示文稿展示水分子的结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它的特性和性质有哪些?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a. 实验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将一杯水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其状态。
- 将一杯水放入冰箱冷冻,观察其状态。
- 将一杯水加热至沸腾,观察其状态。
b. 实验2:探究水的分子运动- 在一杯水中加入一小勺食盐,观察其溶解过程。
- 在一杯水中加入一小勺糖,观察其溶解过程。
- 在一杯水中加入一小勺油,观察其溶解情况。
2.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知识讲解:1. 使用演示文稿或黑板/白板,向学生介绍水分子的结构和运动方式。
2. 解释水分子的特性和性质,如极性、溶解性等。
3. 解释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如固态、液态和气态。
巩固与拓展:1.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发现。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在不同温度下会有不同的状态?为什么某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某些物质不行?3.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水分子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应用等。
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水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小论文。
2. 提供相关参考资料供学生参考。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
2. 评估学生的小论文,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如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测定等。
化学《运动的水分子1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与水的天然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通过对水的天然循环各个环节中水分子的运动的分析,加深对分子特征的理解,进一步学习从分子的角度描述自然现象。
3、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4、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感知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特征【教学难点】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
【教学设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从宏观上接触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也知道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教学时设置了一条知识主线:把重点放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及其变化。
在教学设计上,将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与能量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主动构建。
另一条德育主线穿插在知识主线当中,以探究水滋养万物的奥秘展开,通过分子的特征,水分子的运动及水的天然循环,在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同时,感知微小的物质、微小的能量以及微小的变化的大量积累都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大结果,体会微不足道的水分子的运动带来整个地球上水的天然循环的浩大工程,维持自然界物质及能量的守恒。
量变会引发质变,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关注自身的作用,关注细节,注意积累。
化学《运动的水分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分析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认识分子的特征②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初步体验宏观与微观的联系;②通过对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理解,以及对生活中水分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用具】【教师】多媒体投影仪、体积相同的大豆和小米。
(两个相同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学生】量筒(50ml、100ml 各一支)、酒精温度计一支、酒精、水、胶头滴管、烧杯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思考问题:1 、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2、你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几种存在状态?它们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3、你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一)、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针筒中的水加热】增大。
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一种可能并解释这种现象0 加热前0 加热后 1我猜想: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另一端去了? 【初识水中乾坤】水蒸气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沸腾后,液态的水会变 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表示水分子水冰0气态的水:水分子 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 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
0 液态的水:水分 子无序排列,在一定 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 动;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 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 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水的三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我知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 和 —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 和。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教案标题:运动的水分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水分子的运动特性和运动方式。
2. 掌握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状态变化。
3. 能够解释水分子的运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水分子的运动特性和运动方式。
2. 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1. 解释水分子的运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和幻灯片。
2. 实验材料:水、容器、温度计、冰块、加热器等。
3. 学生实验用具:酒精灯、玻璃棒、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水分子的结构,引起学生对水分子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水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吗?请思考一下。
探究活动:1. 实验1:观察水分子的运动方式a. 将一杯水倒入容器中。
b. 用显微镜观察水分子的运动情况。
c.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d. 教师解释水分子的运动方式。
2. 实验2:探究水分子的相互作用a. 将一杯水分成两份,分别加热和冷却。
b. 观察加热和冷却后水分子的状态变化。
c.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d. 教师解释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状态变化。
拓展活动:1. 小组活动:讨论水分子的运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a.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水分子的运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b.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c.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归纳总结:1. 教师总结水分子的运动特性和运动方式。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分子运动特性和运动方式的小论文。
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对水分子运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观点。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进行评估。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理解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水分子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3.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信心。
4.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品质。
1.教师讲解水分子(H2O)的基本结构,强调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的共价键,以及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
2.阐述水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特点,如液态时水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可以自由运动;固态时水分子排列有序,运动受限;气态时水分子距离更远,运动更加剧烈。
3.结合课本插图和多媒体资源,讲解水分子运动与水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如表面张力、冰的密度等。
4.通过实例和实验现象,解释水分子在生物体、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水分子在液态、固态和气态中的运动特点有哪些?
b.水分子的氢键作用对水的性质有何影响?
c.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水分子的运动有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观念,巩固新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导入,如水龙头滴水、冰块融化等现象,引发学生对水分子运动的好奇心。
2.提问:“为什么水会变成冰?水分子在冰和液体中是如何运动的?”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3.通过展示水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关注水分子的微观结构和运动方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2.掌握水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特点,如液态、固态和气态水的分子运动差异。
运动的水分子 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教案标题:运动的水分子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特性;2. 掌握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3.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水分子的结构和特性;2. 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特性;2. 探究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杯、冰块、热水、温水、温度计等;2. 实验材料:水分子结构示意图、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等;3. 教学辅助工具:PPT、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水分子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水分子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有哪些特点?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水分子的结构和特性;2. 解释水分子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相对位置和键合情况;3. 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是如何形成氢键的?Step 3:实验探究(20分钟)1. 实验1:观察水的三态变化a. 将一杯温水倒入玻璃杯中;b. 将一块冰块放入另一杯中;c. 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杯中的温度;d. 让学生观察两杯中的水的状态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e.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水会变成冰块?冰块又为什么会融化?2. 实验2:观察水分子的运动情况a. 将一杯热水倒入玻璃杯中;b. 让学生观察水分子的运动情况,并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c.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中的水分子运动更剧烈?Step 4: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并进行讨论;2.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3. 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的结构和特性如何影响水的性质和状态变化?Step 5: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水的密度最大时是在4℃?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他液体的三态变化。
九年级化学运动的水分子(1)优秀教案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水的电解等过程中水分子的分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变化观和微粒观。
在分子的根底上,又让学生系统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原子,进而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开展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
在学生初步建立了微粒观之后,又引领学生从物质组成的根本成分的角度建立了元素的概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组成的元素观,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2. 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3.学会别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4.认识水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水对生命活动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过滤法。
教学难点: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活动元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目标〔2分钟〕么会有白云、细雨和白雪等的奇妙变化?我们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揭示课题过渡:活动元二:活动形式,目标15分钟时间活动形式学生活动过程及结果教师活动[实验探究一]:将针筒中的水煮沸思考、想象得出不同的猜测:1.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2.水分子本身变大了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4.水分子受热集中针筒的那一端去了[多媒体展示]:四种不同的猜测中水分子在注射器的变化讨论,总结[得出结论]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得出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水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过渡:水的三态变化就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改变的结果,那么它发生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活动元三:活动形式,目标10分钟时间活动形式学生活动过程及结果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观察图片,结合课本把宏观现象通过水分子的运动而动起来雨后水的蒸发现象和烧水时锅盖上的液化现象〔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比照图片〕思考答复下列问题[问题1]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什么原因?你能试着从微观上解释水蒸发这一现象吗?[问题2]水烧开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水滴滴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分析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初步体验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②通过对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理解,以及对生活中水分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投影仪、
体积相同的大豆和小米。
(两个相同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
【学生】量筒(50ml、100ml 各一支)、
酒精温度计一支、酒精、水、
胶头滴管、烧杯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问题:
1、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
2、你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几种存在状态?它们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3、你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
(一)、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针筒中的水加热】
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沸腾后,液态的水会变
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
增大。
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一种可能并解释这种现象
我猜想:0 加热前
0 加热后
1
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另一端去了?
【初识水中乾坤】
水
水蒸气
冰
0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
0 液态的水:水分
子无序排列,在一定
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
动;
0 固态的水:水
分子有序排列,都
在固定位置上振动;
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
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水的三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我知道:
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和
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和。
分子本身没改变,这种变化属于变化
(二)、水的天然循环
阅读课本25 页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在水循环的每个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
2.水分子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3.通过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什么?
地球上的水及淡水储量和分布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我们应做些什么?
1、工业上要控制“三废”进入水体
2、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提倡节水农业
3、生活上要合理用水,比如:一水多用
4、增强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三)、分子的基本特征
将50 mL 水和50 mL 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结论:
分子
之间有一
定间隔,
水和酒精
混合后,
有的分子
挤占了分
子间的空
隙。
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练习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析下列问题: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3.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4.25cm3 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Cm3 的钢瓶中?我总结: 分子的基本特点
分子很小
分子不断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
分子自身有能量
你能解释原因吗?
1.糖放在水里,逐渐消失,水却有了甜味。
2.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碘蒸气,碘蒸气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四)知识小结:
1、水:固态→液态→气态(物理变化)
不 水分子的大小
变
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间的间隔
改变
分子的排列方式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
固 液 气 态
态 态
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变小
2、水的天然循环
3、分子的基本特征: ①分子很小
②分子间有间隔
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⑤ 分子自身有能量 (五)达标检测:
1. 当你走过公园时,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
A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C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 .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2.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种单质气体受压后体积缩小的原因是(
)
A 、分子个数减少
B 、分子体积减小
C 、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
D 、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减少
3. 以下事实不能用粒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的是(
)
A.走过花圃闻到花香
B.湿衣服经过晾晒变干
C.香水、汽油密闭保存
D.6 000 L 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 40 L 的钢
瓶中
4、下列事实与对应的解释相符合的是( )
A.空气能被压缩——分子体积可以变小
B.湿衣服在充足的阳光下容易晾干——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C.结冰的水不能流动——0℃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
D.50 mL 水和50 mL 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 mL——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描述了春天晴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下列从微观角度对“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分子的体积小,质量
B.分子间有空隙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6.将分子特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①分子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得越快;② 分子很小;③ 分子间有间隔,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④分子间有间隔, 压强越大,间隔越小。
(1)手放到火炉上烤干的快,说明——(2)水受
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
(3)糖水可以通过滤纸,说明——
(4)可用打气筒将较多空气压入自行车胎中,说明——
(5)一滴水中大约有1.67× 10²¹个水分子,说明——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